什麼是佛教?佛陀是什麼人?佛陀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2020-12-25 重樓逾陀

什麼是佛教?

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這個名詞是梵文「Budhi」的音譯演變而來 的。「Budhi」的意思就是覺醒。所以佛教可說是覺醒的哲學。

這個哲學出自於悉達多的親身經驗。悉達多在35歲時覺醒了,他就是佛陀。

佛教從佛陀創始以來,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在 世界各地有3億左右的信徒。直至100年前,佛教的活動 範圍主要只是在亞洲,而如今世界各地已逐漸接納了佛 教。

問:如此說來,佛教僅僅是一門哲學嗎?

答:「哲學」在英文裡是「philosophy」,是從 「philo」和「sophia」這兩個字根結合而來。「Philo」 的意思是愛,而「sophia」是智慧。那麼哲學可說是 「智慧的愛」或是「愛和智慧」。這兩種解說都很完整 地形容佛陀的教誨。

佛教指導我們全面開發我們的智能,以便能徹底地 理解一切事物。他也教導我們要培養慈悲心與愛心,並 把慈愛施予一切眾生。

由此可見,佛教不僅是一般的哲學,而是一門無上 的哲理。

問:佛陀是什麼人?

答:公元前563年,一名嬰孩誕生於北印度的一個 皇室裡。他在豪富和奢侈的生活中成長,但總覺得世間 的享受與安穩並不能確保生活就能幸福美滿。他對世人 所受的種種痛苦有無限的感觸,所以下定決心要尋找人 類幸福的秘訣。

在他29歲那年,他離開了愛妻與兒子,開始向當時 的許多宗教導師求教。這些導師雖然教導了他不少,但 始終沒能解說痛苦的起因以及解決方法。

最終,經過了六年的努力、苦行及禪修,他覺醒 了,所有的無明隨之而消逝。從那天起,他被尊稱為 「佛陀」,即覺悟者。

接下來的45年,佛陀遊走北印度,宣揚他所證悟的 道理。由於佛陀的慈悲和寬容在當時聲名遠揚,因此跟 隨他的信徒成千上萬。在80歲那年,年邁有病的佛陀終 於安詳地入滅。

問:佛陀離家出走不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嗎?

答:選擇出家,一定是個不容易做出的決定。為 此,佛陀必定躊躇憂慮了一段時間。佛陀當時可以選擇 將自己的一生獻給家人,或是將之奉獻給世界。出自於 佛陀的慈悲心,他最終選擇了後者。他的自我犧牲讓世 間所有的人從中受益。這非但不是不負責任,反而還是 最有意義和價值的犧牲!

問:佛陀既然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答:發現電流的法拉迪(Faraday)已經不在人間, 但他的發現仍讓我們受益。發現了許多疾病的治療方法 的路易士.巴斯特(Luis Pasteur)已過世多時,但他的 醫學發現還在挽救無數的性命。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這名大畫家雖已逝世,但他的創作尚能振奮人心 並繼續陶冶世人的性情。許多偉人與英雄人物,雖然已 經死了數百年,但他們的事跡與成就還是激勵著我們。

佛陀雖在2,500年前示寂,但今時今日,他的教誨 依然造益世人,他的榜樣仍舊啟發人心,他所說過的話 還在改造生命。只有佛陀,在去世了這麼多世紀以後, 依然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

問:佛陀是神嗎?

答:不,佛陀不是神。他也不曾自稱是神、神的 兒子或是神的使者。佛陀是人,只是他取得了圓滿的證 悟。他教導我們,任何人只要依他為榜樣修行,也能取 得圓滿的證悟。

問:既然佛陀不是神,那為何人們禮拜他呢?

答:禮拜的方式有許多種。當一般人崇拜神時,他 們讚美神,獻上祭品,並且有所祈求。他們相信神會聽 到他們的贊語,接納所奉獻的祭品而應許他們的願望。 佛教徒不涉入這樣的禮拜。

另一種禮拜是對某人或事物表示敬仰。比如,當老 師踏入教室時,我們起立;與貴賓相遇時,我們握手;聽到國歌奏唱時,我們致敬;這都是表達敬仰的方式。 這才是佛教徒所奉行的禮拜。

佛像安穩的姿態和慈悲的笑容,提醒了我們要不斷 修行以取得內心的平靜與培養愛心。薰香的芳馨指點著 德行的感染力。燈火譬喻智慧的光明。鮮花的枯萎則顯 示世事無常。

當我們頂禮佛陀時,我們是感恩於佛陀的教誨。這 才是佛教徒禮拜的真正意義。

問:但我聽人說佛教徒崇拜偶像。

答:這些人顯然對佛教並不了解。崇拜偶像的定義 是把畫像或雕像當成神來膜拜。佛教徒並不把佛陀當作 神,又怎麼會把一塊木頭或鐵塊當成神呢?

各個宗教都用某種符號來表達他們所信仰的概念。:

道教用陰陽圖來代表兩股相對的力量能互相平衡以達到 和諧。錫克教(Sikhism)用劍來代表精神上的奮鬥。在基督教裡,魚象徵著耶穌存在世間,而十字架則代表了 他的犧牲。在佛教裡,佛像代表了佛陀教義中具人性化 的層面,顯示著佛教是一個以世人為中心的宗教,而非 圍繞在神祇之間,並且提示我們必須向內心而非身外去 尋求圓滿與智慧。

由此可見,說佛教徒崇拜偶像是不正確的。

問:為何人們在寺院裡做出許多令人費解之事?

答:對於我們不了解的事,我們總覺得奇怪。與其 將其視為怪誕,我們不如去了解它的意義。誠然,許多 佛教徒的舉止確實源自於迷信或是對佛法的誤解,但這 樣的誤解在其他宗教也屢見不鮮。佛陀曾清楚地解說佛 法,但如果有一些人仍然無法徹底地了解,那就不能怪 佛陀了。

佛經有言:

「病人不求醫,那不是醫生的過錯。同樣的, 若人心被汙染,而自我折磨,卻不向佛陀求 教,那豈是佛之過?」《本生經注釋》,28-29

因此,我們不應該因為一些人未能奉行教理而批判 佛教或甚至任何宗教。如果你要了解佛教的真義,那就 應該仔細修讀佛法,或向正確認識佛法的人求教。

問:佛教裡,有與聖誕節相似的節日嗎?

答:根據傳說,悉達多王子是在印度日曆裡的「衛 塞」(Vesakha) 月的月圓日誕生、證悟以及涅槃。衛塞 月是印度曆法中的第二個月,相當於西曆裡的4月至5月 之間。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為了紀念佛陀的誕 生、證悟和涅槃這三件事,都會到寺院去參與許多慶祝 活動或是在這一天裡靜坐修行。

(譯者註:衛塞節是南傳佛教裡重大的節日。中國佛教傳統 上則是在不同的日子紀念佛陀的誕生、證悟和涅槃。)

問:為什麼有這麼多佛教派系?

答:糖有許多種:有白糖、黑糖、冰糖、糖漿及糖 粉等等;但這些都是糖,味道都是甜的。這些糖製成不 同的形式供不同的用途。佛教也是如此,有南傳佛教、 禪宗、淨土宗、唯識宗及密宗等等,但這都是佛陀的教 誨,而且有相同的味道,那就是自由的味道。

許多世紀以來,佛教為了順應各地不同的社會文化 而不斷的演變,不斷地有新的詮釋,以求與時並進,避 免與社會脫節。表面上,不同的宗派看起來似乎大不相 同,但它們的中心始終不離「四聖諦」與「八正道」。

世界各大宗教,包括佛教,都分支出許多派系。而 佛教的派系之間,一直都互相包容,和睦相處,從未彼 此開戰。

問:你對佛教如此推崇,那你一定認為佛教的教義 是唯一的真理,而其他宗教是錯誤的。

答:一個真正了解佛法的佛教徒是不會認為其他 宗教是錯的。任何人只要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真誠 地去認識各個宗教,都不會認為其他宗教是錯的。要是 你去認識各個宗教,你將發現,它們之間都有許多共同 點。所有的宗教都承認世人處於不圓滿的狀況,並且需 要人們改變行為與態度,以改進現狀。所有的宗教都強 調道德修養,如愛心、慈悲心、耐心、慷慨心以及社會 責任。所有的宗教都相信有一種「絕對」(Absolute) 的存在,只不過大家用不同的語言、名字和標誌來形容與 詮釋。只在人們持有狹窄的思想和執迷的看法時,才產 生了排斥、傲慢與自以為是。

假設一位英國人、法國人、華人和印尼人,同時看 著一個杯子。

那英國人說:「這是『卡普』(cup)。」法國人卻說:「不對!那是『達斯』(tasse)。」華人又爭議:「你們都錯了,那是『杯』。」而印尼人則笑他們說:「你們真傻!它是『茶碗』 (cawan)。」

於是英國人找來一本字典,說:「我能證明它叫做 『卡普』。我的字典寫得清清楚楚。」

法國人反駁:「你的字典是錯的。我的字典明明寫 著那是『達斯』。」

華人嘲笑地說:「我的字典比你們的更悠久,而且 世上說華語的人比說任何語言的人都多,因此它必定是 『杯』!」

當他們正在爭議的時候,一個人走過來喝了杯裡的 水。那人說:「不論你們把這東西叫做什麼,它的功能 就是盛水,給人喝水時用。別爭吵了,喝水解渴吧!」

這就是佛教對其他宗教的態度!

問:有人說「所有宗教的本質是一樣的。」你同意 這樣的說法嗎?

答:各宗教既複雜又多樣化,以至於不能用這樣一 個簡單的論述來概括它們。一個佛教徒可能會說這個論 述既有對的一面也有錯的一面。佛教不承認有一個主宰 神而基督教則相反。佛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淨化 內心而達到覺悟,但是基督教堅稱只有信耶穌的人才能 獲救。我想這些方面是明顯不同的。但是,聖經中有一 段非常美的句子說: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 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 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 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 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 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 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 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 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 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1-7

這段話和佛陀的教導完全一致,即我們內心的品質 遠比任何我們可能獲取的神通力、預測力、信仰力或任 何其他匪夷所思的東西更重要。所以在神學的概念和理 論上,佛教和基督教顯然不同。但是在內心的品質,道德和行為層面,它們就很相似。

問:我常聽人說佛法是「中道」,這是什麼意思?

答:佛陀把「八正道」也稱為「中道」(Majjhima Patipada)。「中道」這詞語義深長,因為這詞表示我們 在遵循八正道時,還需要以某種態度來調節。人們遵循 宗教條規與修行時,常常變得故步自封或過度執迷,最 後走向極端。然而佛教卻強調在修行及持戒時,必須抱 有中庸、平衡、和諧的態度,避免走向任何極端。

古羅馬有這麼一個說法,「凡事應有適當的調 和」,這與佛教所提倡的精神不謀而合。

問:我聽說佛教不過是印度教的一支。真的嗎?

答:這是不正確的。

佛教與印度教 (也稱做興都教) 都創始於印度,有許 多相似的道德觀,並且共用不少的詞彙 (如:業力、禪定、涅槃等等)。因此,這讓人誤以為這兩個宗教是相同的,或至少是非常相似的。但只要我們深入了解,就能 看出佛教與印度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宗教。

印度教信奉一個崇高的梵主,但佛教卻不相信任 何主宰神或創世主。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社會裡的主要支 柱,但佛教反對任何種姓之分。在印度教裡,以宗教儀 式消減罪孽是非常重要的,但佛教並不提倡。在佛經 裡,我們常看到佛陀批評婆羅門(即印度教的祭司)的 教義,而且許多婆羅門也常常攻擊佛陀的觀點。如果佛 教與印度教是相同的,那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問:但是「業力」這概念是佛陀從印度教那裡抄襲來的,不是嗎?

答:印度教內確實有業力與輪迴的概念。但是他們 的教義卻不同於佛教的。例如,印度教認為業力控制了 我們的一生,但佛教卻說業力不過是一個緣起的因緣。 根據印度教的教義,每個人都有個永久性的靈魂,從一 生轉生到另一生;但佛教卻否定永久性的靈魂,認為轉生的不過是無常的念力與精神。這不過是佛教與印度教 之間,在業力與輪迴的教義上的一些差距。

話說回來,假使這兩個宗教關於業力的教義是一致 的,那也不能說是佛教盲目抄襲印度教。不同的人還是 可以同時發現相同的事實。生物進化論就是一個很好的 例子。1858年,在達爾文(Charles Darwin)出版《物種 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之前,他發現艾弗·華樂 斯(Alfred Russell Wallace) 也提出了同樣的進化論。達爾文和艾弗並無互相抄襲。他們是觀察與研究了同樣的 事情而得到了一致的結論。以此類推,就算佛教與印度 教有相似之處,也不能表示他們之間有互相抄襲之嫌。

事實上,印度教裡的一些尊者於禪定中,得到了一 些關於業力和輪迴的模糊概念。後來,佛陀證悟後有了 更徹底的了解,並且更準確、更完整地解釋了業力與輪 回。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佛教?佛陀是什麼人?佛陀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什麼是佛教?問:什麼是佛教? 答:佛教這個名詞是梵文「Budhi」的音譯演變而來 的。「Budhi」的意思就是覺醒。所以佛教可說是覺醒的哲學。這個哲學出自於悉達多的親身經驗。悉達多在35歲時覺醒了,他就是佛陀。
  • 作為學佛的人,我們有必要了解的佛陀生平
    作為一個初學佛的人,我認為佛教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因為它不僅向我們揭示了很多道理,指導了我們的行為,並且作為一個宗教,卻並不提倡宗教崇拜的,而是讓人們根據佛法的教導來自己體會和修行,從而證悟世間的終極道理。
  • 佛教故事,佛陀在相思林中度了第一個女人!
    女性是一半的世界,是每個人的直接締造者。任何宗教如果將她們排除在外,那一定是在自尋死活,想必以般若智慧著稱的佛教絕不會這樣做。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佛陀最初是不度女人出家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很多,諸如女身垢穢、女子重情、「五漏」之體非是法器等等。這些理由都是人想出來的,什麼時候要,要什麼樣的,隨時隨心都能編得出,但原因卻只有一個,時代環境不允許。
  • 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歡迎大家收看我們正覺教團弘法節目,我們將繼續進行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系列的節目。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議題是: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什麼意思? 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什麼意思?這是佛教四聖法道中的三種,如果加上闢支佛的話,就是十法界中的四聖法道,也就是佛、菩薩、闢支佛、聲聞;阿羅漢乃是聲聞法道的最高果證,就是解脫道四果的阿羅漢。
  • 佛陀到底長什麼樣子?
    佛陀當年並沒有肖像流傳下來,那麼世界各地的佛像到底是按照什麼標準造的呢?我們看到各地的佛像,雖然有木雕,有石雕,有坐有立有臥,但基本的體貌特徵都是高度一致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佛陀的體貌特徵是有確定標準的,這就是所謂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問到三世多傑羌佛這個問題時,他處處說是最慚愧的,而且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向任何人宣說過他前世是什麼聖者,他總是說來明信因果、說真如,是大眾的服務員,是普通的一般修行人。但是,僅從擺在面前的實實在在的成就來看,世界上又確實找不到一個人能做到三世多傑羌佛僅擺在面前的成就的一半!如果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那麼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我們歡迎任何人來打破這個紀錄。
  •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做去,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揮出種種的神跡,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從徹悟中發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實際上的歷史人物。
  • 佛陀的一生告訴我們什麼
    (圖片來源:資料圖)我時常真切地懷念佛陀。從佛陀那裡,我領略了他偉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感受了他對人生的真切理解、對生命的無限關懷。我不能不對他表示由衷的敬意。佛陀無意於另立宗教,他站在沙門思潮的立場上,與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反其道而行之,故而以「無常」、「無我」說為其思想的核心。基於宇宙人生的無常、無我本質,佛陀闡述了對「覺悟」的認識。在佛陀看來,覺悟不依賴於外在力量,必須是一種自覺、自悟,是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確切把握。若遵循梵行,供奉祭火,積累功德,只是婆羅門的生活方式。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佛陀睹明星悟道,他修行的是大乘還是小乘?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清晨,佛陀在尼連禪河邊睹明星而悟道,了悟人生真諦,從此佛教誕生。佛法被分為大小乘教法,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釋迦牟尼所修習的是大乘還是小乘呢?所以佛陀施設方便善巧,為眾生鋪就了成佛的階梯,先以人天、聲聞乘接引眾生,之後再講大乘教法。而事實上,大乘教法是完全包含前面四乘的,否則佛陀如何能夠在成佛之後,為眾生宣說人天、聲聞、緣覺乘呢?就像世間的學歷,如果有人讀到了大學,他必然也掌握了小學、中學的知識。
  • 呂良偉飾演「佛陀」 佛教信仰成就不老傳奇
    他演過達摩祖師,演過六祖惠能,最近的一次,則是扮演釋迦牟尼。呂良偉認為這次能飾演佛陀釋迦牟尼,作為演員感到很光榮、很滿足也很有壓力。在開拍前,他特意到寮國跟一位97歲的高僧閉關修煉,同時,閱讀了好幾本佛陀傳記,希冀能演好這個角色。 熱衷公益 在呂良偉看來,演員是興趣,也是職業;慈善是信仰,也是事業;而生意,只是為了貼補慈善用款。
  • 佛教通史 001-反抗婆羅門的先驅-佛陀的誕生
    在佛陀時代,整個印度全境,有八座大城市,名字都很複雜,都是印度音。有三座,我們經常聽說的,在佛經裡也經常提到三座,是:王舍城,吠舍離城和舍衛城。工商業和手工業的興盛,促使這些城市極度發達。佛陀是原始文明裡最早提出共和、平等思想的宗教,有點像古希臘的民主制。
  • 《正信的佛教》69 羅漢、菩薩、佛陀是什麼?
    佛教的法門,照北傳系統的看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是專修解脫道的,大乘是修菩薩道的。菩薩道是人天道及解脫道的相加,也就是說,解脫生死而仍不離生死,以便隨類化度有緣的眾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薩道。  如果要成佛,必須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主要法門是六度法(布施──財施、法施、無怖畏施,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忍辱──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精進──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禪定──心攝一境、不動不搖,智慧──清明朗澈、自照照人),三聚戒(無一淨戒不持,無一善法不修,無一眾生不度)。從最初發最上心──大菩提心、慈悲心、空慧心,經過三大無數劫,便可達到成佛的目的。
  • 佛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看完你就懂
    我們現代非常流行一個詞語,叫「佛系」,大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是用一種淡然、內心平和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有些順其自然的意味在裡面,這也與東晉時期的「愍度道人」所宣講的「心無義」差不多,也是教人不執著,順其自然。
  • 四眾弟子的使命,要把佛教恢復到佛陀教育
    所以佛陀教育,這一個究竟圓滿的社會教育,能夠在這個世間推行,它推行終究的目的是轉凡成聖,這是它的目標。所有一切人都成菩薩,各行各業統統是菩薩,這個社會哪裡還會有災難?境隨心轉,我們要明白這個大道理。諸佛菩薩用無量的方便法門,來幫助這一些苦難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三集)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13
  • 佛陀都沒有吃素,可為什麼到了漢傳佛教中就一定要吃素呢?
    五戒之中的殺戒,佛陀也給出了解釋。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可見佛陀並沒有說信佛學佛就一定得吃素,但是佛陀其實也吃過一段素,不過並不是在他悟道之後,而是在他悟道之前。 佛陀在經過長時間的苦行後明白,這種極端的方式對於離苦得樂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於是就採用了「中道」。何為「中道」?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
  • 如何對待佛經的差異,佛陀說的筏喻是什麼?
    如果你沒有大乘之心,那麼不管你讀什麼佛經,你都是二乘人,如果你有大乘之心,即便你學的都是二乘的經典,你也是大乘者。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你是否願意幫助別人、你願意幫助別人到什麼程度以及你到底做了什麼來幫助別人。
  • 什麼是佛陀的教育?
    有人說:佛教是宗教;也有人說:佛教是文化;又有人說:佛教是科學;另有人說:佛教是哲學;還有人說:佛教是教育..到底什麼是佛教呢?讓我們一起在研學《覺海慈航》中找到答案吧!那時在戰亂中,反動會道門在山東正瘋狂地在活動,使很多人誤入歧途受其毒害。戰居士悲天憫人,破邪立正,用問答體裁,通俗語言,指出一貫道等所施行的邪法,會引人進入邪魔外道,終身被其陷害,甚至傾家蕩產,禍及子孫,並勸導歸信佛教正法。但是在佛教方面說得太少,使人不容易起信。陳海量居士有鑑於此,特指示一位四明居士去徵得戰居士同意,加以補充,以資完善;但由於那時兩地交通阻隔,或許戰居士已經去世,無法取得聯繫。
  • 佛陀涅槃前留給我們最後的遺教!
    阿難和大家聽了都流淚不止,後來大家商量光是這樣啼哭沒有甚麼用,要緊的提出有關如何使未來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是。經過商量以後,公推阿難請問佛陀道: 「佛陀!我們弟子大家禁不住傷感之情,有四個問題最後請示佛陀:「第一、佛陀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
  • 佛教故事:貧苦人供養佛陀,被有錢人說沒資格?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一則佛教小故事,故事主要說的是佛陀時代貧苦人供養佛陀及僧眾被有錢人排斥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印度的一個羅閱城中的故事,羅閱城的地方正聚集眾人,在商議每人出百錢,以辦齋供養佛陀與僧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