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金剛經講法處
作者:鐵鐵 原創
也許因為金剛經的緣故,佛弟子沒有不知道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的;舍衛城(Sravasti)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起源地,舍衛城亦譯為室羅伐、羅伐悉底;意譯為聞者、聞物、豐德、好道等。古印度恆河中遊北岸拘薩羅國(Kosala)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據分別功德論卷二載,佛陀於舍衛國前後居止二十五年,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由於此國最妙、多珍奇,人民知義理;而祇園精舍特有神驗,當眾僧講集時,有獼猴數千前來,在左右觀聽,寂靜無聲,諸飛鳥亦普皆來集;以此國多仁慈,故異類影附。大智度論卷三載,舍衛城為佛出生地(距藍毗尼約200公裡),為報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諸經典中,常見其名,是佛教八大聖地之一,在這裡誕生了殊勝的《金剛經》《楞嚴經》,且阿含部之諸經、賢劫經、彌勒下生經、彌勒上生經、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等諸會,阿彌陀經、文殊般若經等皆於此處說。
佛在世時,舍衛國有九億之家,然至西元五世紀初,法顯至此地巡禮時,已頗荒廢,再經二百年,玄奘經此地時,更為荒蕪。如城內原有勝軍王所建大法堂、缽邏闍底精舍、須達長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證果之處等遺址;城外則有祇園精舍、佛陀為病比丘看病處、舍利弗目犍連競神通處、外道殺淫女謗佛處、提婆達多陷入地獄大坑、群盜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約十八公裡處之迦葉佛本生地等遺址;種種聖跡皆成廢墟。
在佛陀時代,廣大的恆河平原上有大約十六個大小不同的藩屬國,維持著政軍上微妙的平衡,其中,位在恆河中遊北岸的拘薩羅國(Kosala)和恆河南岸的摩揭陀國(Magadha),隔著滔滔大水相互競爭對峙著。 由於拘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Sravasti)正好位於三條重要商道會合之處(其中一條通往王舍城),此一地理位置的優勢,令舍衛城成為公元前六世紀時,繁榮的商業中心與貿易集散地,城內商賈雲集、富豪輩出,而經濟的發達也導致宗教興盛,百家爭鳴,不僅外道團體在此非常活躍、婆羅門教更以此地為研習『吠陀』思想的重要據點。 然而,這個城市之所以會在歷史舞臺上佔有一席地位,卻不是因為它的強盛富有,而是由於世間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對拘薩羅國(Kosala)的國王與臣民百姓,投注了非常多的教化心力的原故;在城郊著名的祗樹給孤獨園中,佛陀渡過了24個雨季安居。
祇樹給孤獨園(Jetavana Vihara)的興建緣起,傳說是這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時,舍衛城裡有一位家財萬貫卻仁慈悲憫的長者,名叫『須達多』(Sudatta);由於他樂善好施,經常濟助貧苦的窮困人民,因此大家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意思就是『無可比擬的布施者』。有一次,他前往王舍城作買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巧遇到正居住於寒林丘冢間的世尊;『...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禮法,恭敬問訊:「云何世尊,安穩臥不?」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婆羅門涅盤,是則常安樂,愛欲所不染,解脫永無餘。 斷一切希望,調伏心熾然,心得寂止息,止息安穩眠。」 爾時,世尊將給孤獨長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諸法無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給孤獨長者聞法已,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聽了佛陀說法的給孤獨長者,當下就皈依了三寶,成為一名虔誠的在家居士,並告訴世尊他將終生虔敬供養僧團;包括衣被、飲食、房舍、床臥、隨病湯藥等一切所需;希望世尊能到舍衛城淨住說法,讓舍衛城的人民也能學習解脫的聖道。佛陀默然地接受了這位仁善長者的請求;給孤獨長者回到舍衛城後,立刻開始積極地物色合適的土地,以便建造精舍恭請佛陀前來淨住。此時,舍衛城南端一座美麗的花園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屬於當時舍衛城王子『祗陀』(Jeta)所有的『祗陀洹花園』,於是給孤獨長者直接地向王子表明想要購買花園的心意。 然而王子相當喜愛這座林園,又不想明白地拒絕這位仁厚的善良長者,就故意刁難道:『要買祗陀洹園可以,但價碼是鋪滿整座花園的金幣。』王子打的主意是:「任您再富有,也無法弄出那麼多的金幣來鋪滿我的花園吧!到時不必我開口,您就會自動打退堂鼓了!」然而,虔敬的給孤獨長者並未因此退縮,他打開家中的金庫,變賣所有值錢的物品並換成金幣,一塊一塊的鋪在花園之中,最後,還差一小塊空地未能鋪滿,但金幣已用盡了。此時,祗陀王子來到花園中,告訴長者:『既然這塊土地和旁邊的樹木都未被鋪上金幣,那麼它們仍然是屬於我的。不過,看到您如此誠心盡力,使我深深感動,這件事也算我一份,就用我的樹木在這塊空地上蓋一座精舍,獻給那智者吧!』就這樣,由祗陀王子捐樹、給孤獨長者獻地所造就的這座林園精舍,就普遍被稱為『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a Vihara)。
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遺址
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佛陀說法臺(百度圖片)
師兄們爭先恐後地為佛塔貼金
供養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的修行人
阿難菩提樹:傳說在佛陀仍住世傳法的時代,曾經制訂僧團的生活軌範,規定出家的比丘們一年之中只有三個月的雨季安居期,可以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其它時間都必須到各地託缽行腳。也就是說,即使佛陀經常在祗園精舍結夏安居三個月,然而,其它的時候 世尊仍是遊化於印度各處、居無定所。於是,在下一個雨季來臨前,舍衛城內的佛弟子們就必須忍受九個月的思念世尊之苦。
這一年,眼看著雨季又快要結束了, 世尊又即將離開祗園精舍。依依不捨的舍衛城民們,在一次機會中拜託阿難向佛陀請求:希望能在祗園精舍內留下一件紀念物品,以便世尊與弟子們遊化他鄉時,人們可以睹物思人,同時也能有表示禮敬的對象。為了滿足世人人性上的依賴與渴求,佛陀答應了阿難之請,於是眾人便商請以神通著名的目犍連尊者,運用神足到大菩提寺的菩提樹上取下一株枝苗回來(舍衛城距菩提迦耶約400公裡)。
樹枝取回來後,大家一致希望能由當時的國王波斯匿(Prasenajit)親手種植,但是國王婉謝了這項殊榮,於是給孤獨長者被選為最具有資格的植樹人;並選在一次盛大的典禮中,將菩提樹種植在祗樹給孤獨園內。從此以後,每當佛陀不在舍衛城內時,人民就將這棵菩提樹視為佛陀的親身,而向其禮敬與供養,而為了感謝阿難的傳達之情,舍衛城民就將此樹命名為阿難菩提樹。筆者有幸從守園的園丁手中購得阿難菩提樹菩提種子,並傳授了種植方法,佛菩薩加持希望能在上海培育出阿難菩提樹幼苗。
果寧法師在舍衛城阿難陀菩提樹下為弟子開示
天竺朝聖之八 -舍衛國Sravasti-金剛聖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