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會:祇樹給孤獨園 金剛經宣說地的故事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重影)

佛陀在竹林精舍,環繞在左右的弟子,逐漸的加多,弟子多了,發心供養的人也是與日俱增。 

一天,王舍城中有一位首羅長者,承受佛陀的教化,發心備辦豐富的餚饌,想在第二日請佛陀到他家中來受供。 

就在這前一日的晚上,首羅的知友須達多長者忽然從舍衛城遠道而來,為他第七公子向首羅長者的千金求婚,他一面和首羅長者寒喧,一面見到主人家中的僕人穿梭來往的忙著。再一注意,庭院整潔,掛燈結彩,茶水飯菜,像是準備歡迎甚麼貴賓,他驚奇的忙問首羅長者道: 

「我的好友首羅長者!我看到你們尊府的情形,禁不住心中生起疑惑,我請問你,你合府上下今日這麼喜氣洋洋的忙碌,是貴國的大王就要光臨呢?抑是府上那位少爺和千金要辦結婚的大典呢?」

首羅長者聽後,微笑著回答道:「善良的老友!你懷疑的問話都猜測得不對,國王的御駕親臨,以寒舍的情況,隨時都可以迎接,至於說到兒孫的婚典,那裡要我這麼煩心?」 

「那麼,府上為甚麼要如此隆重的鋪張呢?我不敢這麼想,難道你的隆情厚意是為了我的遠道而來嗎?」 

「非常對不起我的老友,」首羅長者答道:「我實在告訴你,明日是我們人間救世主的佛陀,帶領他的弟子們到我的舍下應供,佛陀是住在竹林精舍,現在已經來到寒林,我正在想著明日怎樣來迎接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

須達多長者聽了首羅的話,這天晚上,想要入睡也沒辦法,他還沒有見過佛陀。可是佛陀,老是離不開他的腦中。他受不住起伏在腦海中的對佛陀渴仰的思潮,他輕輕的起來,想不給首羅長者家中的人知道,先到林中去拜見一下佛陀,看看佛陀究竟是怎麼樣的一位偉大的人物! 

他不由自主的,像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催促他開門走出來,這時,明月當空,銀色的光輝映照著大地萬物,萬物都靜靜的在睡眠,須達多長者獨步走向寒林。本來,他過去沒有走過夜路,現在心中多少有點恐怖,但恐怖阻止不了他前進的心。 

他漸漸的走進寒林,他非常擔心,他怕見不到佛陀,佛陀這時大概也安眠了。不過,他想能看看佛陀的弟子也好。 

忽然,須達多長者見到寒林的附近像也有一個人在月光下散步,他走上前去一看,他立即五體投地的跪下來問道:「你是不是佛陀?我看到你的相好與眾不同!」

「是的,佛陀就是我。你像是從遠道而來的吧?你叫甚麼名字?」佛陀明知而故意問道。 

「我是從北方舍衛城而來的,我的名字叫做須達多,因為我略有資產,歡喜救濟貧窮孤獨的人,常給他們的衣食物品,所以國中的人,又喊我給孤獨!」 

須達多長者在說話的時候,他又望望佛陀,佛陀那完美的人格與風度,真出乎他的想像之外,佛陀的身後,像放射著耀眼的金光。 

佛陀就站在寒林裡向須達多折長者說法,明月照在空中,樹蔭散在地上,須達多折長者受了很深的感觸,他指著佛陀的弟子們問:「他們都已經睡覺了?」 

佛陀回答道:「他們每天學道、研究、說法、利人,都很辛苦疲倦,而且,他們的心,沒有愛執,沒有煩悶,把心調伏到寂靜的時候,是很容易安眠的。 

」給孤獨!你今天的旅途,一定也很辛苦了,來到我這個地方,都是你有著純潔清淨的信仰,有著歡欣踴躍樂聞正法的決心,我今夜很高興為你說法: 

「你從過去久遠劫以來,積聚種種的善行,有著堅固的信念,一聞到我的名字就很歡喜,真是堪受正法的大器。 

」你富有無數的財寶,樂於惠施救濟貧窮的人;你能善用金錢,而不為金錢使役,實在是難能可貴的德行。不過,你過去的布施,只是祈求的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一樣不是安穩寂靜解脫的勝境,若是有『我』的這種樂,那也是不久常的。比錢財更進一步的布施,是至心施、精進施、時施、寂靜施、無畏施,才是莊嚴我們德行的法門,才是步上自由光明解脫的大道。「

佛陀在向須達多長者說法時,很多弟子也起身圍繞在身旁註視傾聽,這時,大地是靜靜的,四野沒有一點聲響,唯有佛陀的法音迴蕩在空中。 

不過,須達多長者還有一個問題懷疑在心中,他問佛陀道:」慈悲的佛陀!我今日聆聽你的指示,像是開啟我的慧眼,對於布施,我又有更進一層的了解。我過去只求短暫的人天福報,這種迷妄的黑雲,好像今天給一陣秋天的厲風吹颳得無影無蹤。可是,我們往日都是崇奉自在天神的,說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自在天神所造作的,天福即使是短暫的,不究竟的,那麼,自在天又怎能來控制世間呢?拜望慈悲的佛陀,再多多的為我開示!「 

」給孤獨!說世間上的一切,是自在天神所造作,這是愚痴的邪說!如果真是有自在天神能創造世間上一切的話,那麼,世間上為甚麼到處遍滿了罪惡呢?到處都表演著災害呢?如果真要說有神創造世間,則更不應有六道輪轉的生死。生就不應該有滅,成就不應該有壞。 

「假若,自在天神能造一切的話,則人都可以住在家中不要工作,等候自在天神造給人們的飲食。人們受苦惱的時候,則不應該怨天,因為自在天可以左右一切的。可是事實上不然,人們被苦惱逼迫的時候,一樣的要怨天。自在天既能創造一切,左右一切,為甚麼要人怨恨他呢?人們為甚麼不用自力工作就不能維持衣食之需呢?而且,世間上很多的人都信奉著很多的神,沒有信奉自在天,自在天的萬能神力又到那兒去了呢? 

」再說自在天假若真是自在天的話,就不應該有所作。因為有所作業,就有疲勞,有疲勞則不能名為自在。若說自在天是無心而作,則與嬰兒的所為有甚麼分別?若說自在天是有心而作,有心於事,即不能名為自在。 

「給孤獨!苦樂都是眾生自己業力的感召,自有其因果的關係,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絕非是自在天所作!」

須達多長者聽後,歡喜踴躍的說道:「佛陀!我現在恍然覺悟到昔日全非,我沒有像此刻心中這樣高興過。我願意和首羅一樣,從此誓願世世生生皈依佛陀,並且懇請佛陀到我的國家憍薩彌羅國舍衛城去說法。到了那裡,一切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等生活上的所需,我的經濟力量一定可以供養。」

「舍衛城是在北方,我也老早想到北方去的,可是我的弟子們的人數很多,沒有廣闊的精舍不容易安住下來。」佛陀深思似的,又若無其事似的說。 

「佛陀!我的國家土地很豐,人情很厚,舍衛城離開佛陀的祖國迦毘羅城也不遠,我國的國王波斯匿王是師子族的後裔,以仁愛治國,善護眾生,他和佛陀的父王同樣獲得遠近臣民的敬仰。 

」佛陀!我就想在我國家的首都所在地,建立一所至少和竹林精舍一樣的精舍,希望佛陀憐愍我國下愚的眾生,帶領比丘們一同光臨!「

佛陀知道須達多長者發了殊勝的心,很歡喜的讚嘆布施的功德道:」給孤獨!你現在發心行大布施,不存貪慾的執著,不但可以做人間的模範,而且有這樣的存心也才能與真理相合。 

「你生平樂善好施,因為你知道無常的火燃燒著你財寶的倉庫。儲蓄錢財,絕對不是持寶,把錢財用作救人利世,才是真正的儲寶。布施雖是為人,實在也是為自己。做人不要過份的貪圖金錢,要過合理的經濟生活,那慈悲恭敬的心念才會自然湧起;嫉妒和我慢的邪執才自會消除,這就是布施的力,這就是解脫的因。 

」你發心回國建立精舍,這不是金錢布施,這是法寶布施。有人布施的目的,是為希求五欲的快樂,或是為好的名聞,或是為免除自己的貧賤,而你是懷了能讓眾生得到法樂和解脫而布施精舍,你已沒有愚痴愛執的心,你很有遠大的眼光,你就回國趕快動工吧,佛陀一定如你的願望,等精舍完成時,就會前去。「 

須達多長者領受佛陀的教導,生大歡喜,即刻禮佛而退,準備即日返國。 

一天,須達多長者返抵到憍薩彌羅國的舍衛城,在國中到處探訪適合供養佛陀建立精舍的聖地,他在探訪很多的地方之中,唯有國王波斯匿王的祇陀太子所擁有的一座園林,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個最佳的地方。他知道這座園林是深為太子愛惜,大概是怎樣請求他出賣也是沒有辦法,可是他不以為是太子的沒有辦法而就斷念。他終於晉謁祇陀太子,向他提出要求道: 

」太子!我想你一定已知道我們印度出了一位偉大的佛陀,他實在是人類的救主,是真理的明燈。為要讓我國人民能承受他的法益,永離生死苦惱,赴上清淨快樂的領域,我想迎請他前來我們的國家,我要建立一座甘露的寶殿,以便給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安住。 

「可是在我們的國中,我尋來訪去,很難找到一個理想的地方。我唯有覺得太子的那座園林,是最適宜建立精舍供養佛陀,為我國人民的利益著想,希望太子能把這座園林出賣給我,讓佛光早日照到我們的國家來!」 

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的祇陀太子,聽給孤獨長者要買花園的一席話,對於佛陀的為人還未完全了解,感到很是為難,如果承認給孤獨的請求,那有一個做太子的把心愛的花園賣給別人?如果不承認他,他是憍薩彌羅國一個有名的長者,豈不是要使他對自己生起反感?祇陀太子這麼想了一會,終於決定隨便說一個很大的數目,讓他斷念。因此太子說道: 

「給孤獨長者!你也知道我最心愛的就是這座園林,你現在說要請佛陀蒞臨我國說法,用金錢向我買園林建立精舍,那除非你能用黃金鋪滿我的園林,我才將這座園林過戶給你。」 

用黃金鋪地來購買園林,祇陀太子的話並不能嚇住給孤獨長者,他回到家中,即令家人開下倉庫,用車裝載黃金去鋪園林之地。這樣的至誠,終於使祇陀太子感動,他向給孤獨長者說道: 

「長者,我的園林的土地是賣給你了,但我園中的樹木沒有承認賣給你,請你允許我也布施給佛陀好嗎?」

給孤獨長者聽到太子如此一說,知道他已悔悟,心下自是萬分歡喜。他即日又束裝就道,趕往摩竭陀國竹林精舍而來,他請求佛陀選派一位弟子到舍衛城去,以便設計精舍修建式樣及督促工程的進行。 

最後,給孤獨長者又把向祇陀太子購買園林的經過情形報告佛陀,佛陀慈和的微笑著說道: 

「發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精舍就定名為『祇樹給孤獨園'吧!我叫舍利弗前去計劃工程,你回去的時候可以和他同行,你一切都依照他的指示進行工作。」

在舍利弗尊者的指導和給孤獨長者的支持之下,祇園精舍很快就完成了。這所精舍的堂皇莊嚴,勝過竹林精舍,住房寢室計有數百幢,此外禮堂、講堂、集會堂、休養室、盥洗室、誦讀室、儲藏室、運動場、總會所等,無不齊備,比之憍薩彌羅國的王宮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給孤獨長者擁護佛陀的至誠,在睡覺的時候都做著為佛陀工作的夢,他什麼都願意供養佛陀,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雖然佛陀的法駕還沒有來到祇園,國中的民眾,對於給孤獨為供養佛陀的喜舍,都已生起敬仰。其中唯有一些外道不喜歡,嫉妒著佛法的流傳,他們集會商量以後,想要和佛教開一次辯論會,以便辯倒佛教讓給孤獨長者醒悟過來。 

給孤獨把外道們的意思先告訴舍利弗,舍利弗非常高興,他以為這正是宣揚佛陀言教的機會。 

約定時間、地點,佛教和外道辯論的一天終於到來。外道的發言辯論人成百上千的高高坐在臺上,佛教的辯論發言人只有舍利弗一位尊者。 

說起舍利弗尊者這個人來,他是佛陀座下智能第一的弟子,世俗上的一切學術書籍他閱讀得最多,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有名的學者,有名的辯論家。受著優良的血統遺傳,舍利弗早成為五印有名的論客,他精通一切外道的典籍和儀規。當初,他本來就是一個外道的領袖,後來他向真理屈服才皈依在正覺的佛陀座下,而且,他現在已經證得聖果,他是一位開悟過的阿羅漢。 

以舍利弗來作對外道的主辯人,那是最適當沒有的。 

外道終於在雄辯家的舍利弗前服輸,這些外道,也是能夠接受真理的人,他們都請舍利弗作引導,皈投到佛陀的座下。 

給孤獨長者很歡喜,他感到自己的鼻子高了起來。 

佛陀受給孤獨的迎請,帶領弟子暫時離開王舍城竹林精舍向北方的祇園精舍而來,佛陀知道機緣成熟,沿途都施以教化。 

佛陀到達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人人都很歡喜,佛陀受他們全城人民盛大的熱烈的歡迎。佛陀在北方從此也有了佛化的根據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直譯--「這部經是我(經文結集者)親自聽聞佛陀所宣說: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眾,共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陀曾在這裡講《金剛經》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金剛經講法處 作者:鐵鐵 原創 也許因為金剛經的緣故,佛弟子沒有不知道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的;舍衛城(Sravasti)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起源地,舍衛城亦譯為室羅伐、羅伐悉底;意譯為聞者、聞物、豐德、好道等。
  • 對於釋迦摩尼演說《金剛經》的祇樹給孤獨園,您知道多少?
    《金剛經》上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可見《金剛經》是釋迦摩尼在祇樹給孤獨園,為眾生做的開示。不僅《金剛經》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佛教的很多經典都是在這個地方講的。據說這個「祇樹給孤獨園」黃金鋪地,富麗堂皇,被世人稱為「精舍」,非常非常的華麗。
  • 祇園精舍(Jetavana Vihara)——佛陀的足跡
    在這裡有個叫賓滴的富商將一片樹林捐給僧團,就是後來的祇園精舍。舍衛城是位於印度中部的拘薩羅王國(Kosala)的都城。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Prasenajit)統治此國。佛陀布道在《金剛經》的第一品中就介紹了佛陀在舍衛城時每天的生活場面。
  • 佛陀常住的一個道場,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看完感慨萬分!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55今天我們講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講法的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是由兩個人捐贈的,第一個是給孤獨長者,這個給孤獨長者,他其實不叫這個名字,他叫須達多,因為樂善好施,大家都叫他給孤獨長者,這個人是一個很有名望的慈善家。另外一個是祇陀太子。當年給孤獨長者第一次看到釋迦牟尼佛,是佛陀坐在墳地裡面在打坐,然後聽到佛陀說法以後,皈依了釋迦牟尼佛。
  • 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
    我的國家土地很廣大,人情很淳厚,舍衛城離開佛陀的祖國迦毘羅衛國也不遠,國主波斯匿王以仁愛治國,善護眾生,他和佛陀的父王同樣獲得遠近臣民的敬仰。我想就在舍衛城建立一所和竹林精舍一樣的精舍,希望佛陀憐愍我國愚昧的眾生,帶領比丘們一同光臨!」      佛陀知道須達長者發了殊勝的心,很歡喜的讚嘆布施功德殊勝:「給孤獨!
  • 佛教故事: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看了三遍似有感悟
    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講經說法的地方,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故事,說的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須達長者返抵舍衛城,馬上開始四處探訪合用的地點,在探訪許多地方之中,他看中了祇陀太子所擁有的一座園林,這座園林的面積非常廣闊,園中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所謂山明水秀,樹茂花香,是一個清淨幽美的好地方。如果用這地方來建築精舍,供養佛陀講經說法,及比丘的安住,那是再好也沒有了。
  • 佛教八大聖地之一:舍衛國中「祇樹給孤獨園」
    大乘本生心地經》所載的佛教八大聖地之一:舍衛國中「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舍衛國中給孤獨園,位於印度北部舍衛城南郊,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歷史上第二幢專供佛教僧侶使用的建築物。
  • 《西遊記》中,黃金鋪滿地的祇樹給孤獨園是怎麼建成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吉祥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博覽群書的朋友往往對這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很是熟悉,因為有許多部經書中都在開篇中提及這個地方。給孤獨精舍位於古印度拘薩羅國(又叫舍衛國)王都舍衛城城南門外五裡,內有浮圖十二,講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樓閣五百。始建於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六年,是給獨孤長者和祇陀太子共同發心建造的,故稱為「祇樹給孤獨園」,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一道並稱於佛教最早的兩大精舍。
  • 《金剛經》中的故事—祇園,唐僧途經之地,佛陀說法之處(上)
    《西遊記》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書中說唐僧師徒到了布金禪寺,唐僧說起了此寺由來:「佛在舍衛城祗樹給孤園。這園說是給孤獨長者問太子買了,請佛講經。太子說:『我這園不賣。他若要買我的時,除非黃金滿布園地。』給孤獨長者聽說,隨以黃金為磚,布滿園地,才買得太子祗園,才請得世尊說法。」
  • 佛陀最重要的講經堂——祗樹給孤獨園
    佛陀三十一歲開始說法,直到八十歲,在四十九年之間,他的教學工作,大部分都在兩個講經堂完成的。一個是竹林精舍,一個祗樹給孤獨園。這次咱拉拉祗樹給孤獨園的來歷。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行腳弘化的一個重要道場,它的由來也有一段殊勝的因緣。
  • 歷史上第一座黃金滿地的園林——祇樹給孤獨園
    他向佛陀問道,佛陀也一一耐心地解答了他內心的疑問,給孤獨非常的歡喜,於是懇請佛陀到舍衛城去說法。給孤獨發心願,要回國為佛陀建立精舍。由於佛陀弟子眾多,沒有寬敞的精舍,不容易安住下來。給孤獨就想在他們國家的首都為佛祖建立一座和竹林精舍一樣的精舍。
  • 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實唐玄奘並不是認路,這個名字和傳說他都是從經文中看到的,就是咱們今天要聊的地方——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可是非同小可,它其實又涉及到好幾個概念——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咱們就來次第介紹。
  • 佛經故事:祗樹給孤獨園的殊勝福田
    祗樹給孤獨園的殊勝福田長者見佛聞法後,歡喜無量,隨即買下太子的祇陀園,欲供養佛陀,成就精舍。有一天和舍利弗尊者一起前往祇陀園,舍利弗欣然微笑的對須達長者說:「因你布施的因緣,現在在六欲天中的宮殿已經成就。」須達長者藉由舍利弗的道眼,看到六欲天中的宮殿莊嚴無比,於是請示舍利弗:「尊者,在六欲天中什麼地方最快樂?」
  • 《金剛經》開頭,描寫佛陀怎麼吃飯、怎麼洗腳:這也蘊含了真理?
    老傑談《金剛經》第1期:《金剛經》開頭,描寫佛陀怎麼吃飯、怎麼洗腳:這也蘊含了真理?金剛經末學在4月14日發的那篇文章中,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了「般若」的含義。從本期開始,老傑將把自己讀《金剛經》的心得陸續分享給大家。
  • 《大唐西域記_序1》品讀-祇園精舍
    就是祇園精舍。《金剛經》應該很多人都讀過了,開頭就是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世尊許多次講法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玄奘法師深深的感慨,最好自己也能去,就好了!我自己當然也想去,因為那裡可有一座金山!是個發財的地方!
  •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01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有一天,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候,大伙兒穿上了袈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 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佛門三寶
    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的僧在佛陀的教導下,和合共住,用功精進。每天,僧莊嚴的唱誦、攝受的威儀,讓祇園精舍呈現出一片肅穆祥和的法界,同時也讓住在精舍旁的貧窮人家,在耳儒目染下心生歡喜,和三寶結了善緣。「多莊嚴的佛陀,多和合的僧啊!如果能夠供養他們,不知該有多好呢!」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三皈依文》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當我們能夠見到佛經、聽聞佛法,並且接受佛陀的教導,就要努力精進,不會再悖離佛法,而要深入經藏,接受佛陀的教法,學習用大海般廣闊的智慧,來破除我執煩惱。
  • 印度筆記(四)舍衛國祇園精舍的遺蹟考察
    其中祇園精舍(Jetavana)又譯為祇洹精舍、給孤獨園等,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略稱,或稱只陀林、逝多林、勝林,Jeta就是勝的意思。這裡是釋迦牟尼長時間居住的地方,據說長達25年。祇園精舍的故事非常出名,大家有興趣去百度吧。大概意思就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為了給佛陀供養一座宅院,看中了一個王子的花園。於是向王子尋求購買為了奉獻給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