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開頭,描寫佛陀怎麼吃飯、怎麼洗腳:這也蘊含了真理?

2020-12-18 老傑說道

老傑談《金剛經》第1期:《金剛經》開頭,描寫佛陀怎麼吃飯、怎麼洗腳:這也蘊含了真理?

金剛經

末學在4月14日發的那篇文章中,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了「般若」的含義。從本期開始,老傑將把自己讀《金剛經》的心得陸續分享給大家。

讀過佛教經典的朋友都知道,佛陀在講經之前,一般都會出現頭頂放光、眉毛放光或者胸口放光等殊勝景象。

比如《楞嚴經》開頭講,佛陀剛吃過飯,他的侍者阿難在城裡出事了,佛陀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讓文殊師利菩薩趕快把阿難救回來。

但是,在《金剛經》開頭卻描寫了另一番景象: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學佛的朋友們都知道,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

從字面意思來解讀 ,「如是我聞」是用了倒裝的句法,正常情況下應該寫作「我聞如是」。「聞」就是聽聞、聽到的意思,「如是我聞」意思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為什麼每一部佛經的開頭都有一句「如是我聞」呢?《涅槃經》上講,佛陀即將涅盤時,阿難尊者問他:「您入滅以後,我要把您曾經說過的話記錄下來,怎樣才能使人們相信我所記錄的就是您說過的話呢?」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在每一部經的開始,加上「如是」兩個字。

「我聞」中的「我」是指阿難自己。鳩摩羅什用倒裝的句法翻譯成」如是我聞「,成為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

」一時「的意思就是」那個時候「。佛經上都沒有記錄具體時間,都是用」一時「來表示。這個原因大概和古印度的文化有關。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歷史觀念比較淡薄。

印度人除了時間觀念淡薄外,也不太注重數字。所以佛經裡面經常出現」八萬四千「這個數字,這個數字的就是非常非常多、數不過來的意思。

其實,真正悟道的人是沒有時間觀念的。《金剛經》中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他們來說是相對的,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古代,也沒有現代。

佛像

怎麼理解時間是相對的呢?比如,當你生病時,感到特別痛苦,這時便度日如年,度過一天感覺就像度過一年那麼久,而高興快樂的時間總是感覺很短暫,一會兒就過去了,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憶。

《金剛經》開頭這句經文的意思是:

佛陀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眾住在一起。到了中午該吃飯的時候,佛陀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討飯。

在舍衛城中,佛陀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化緣完畢以後,又返回住處,吃完飯了,收好袈裟和缽盂,洗乾淨雙腳,整理好座位,然後開始打坐。

佛陀打坐

在我們的觀念裡,佛陀是開悟的聖者,走起路來一定是腳踩蓮花,甚至能夠騰雲駕霧。

但是,在《金剛經》開頭這段文字中記載的佛陀,和凡人沒什麼兩樣,他也是要化緣,要吃飯。他光著腳走路,化緣回來後還要洗洗腳。佛陀也過著和凡人一樣的生活。

其實,這句經文是在告訴我們:真理蘊含在平凡之中,平凡就是「大道」。一個人最平凡的時候,心境是平靜的,沒有任何妄想,沒有貪心、嗔恨、愚痴、傲慢、懷疑,這也是離真理最近的時候。

相關焦點

  • 《金剛經》:這4個四句偈,蘊含了如來的最高智慧!
    《金剛經》作為佛教的大乘經典,是流傳最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禪宗更是將《金剛經》視為至寶,許多上根利器之人因受持《金剛經》而迅速成就。佛陀在《金剛經》之中,多次提到「四句偈」。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亦是不可估量。不過,《金剛經》中雖然多次出現四句偈,但是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四句偈。其實深入考察《金剛經》,佛陀的本意沒有限定四句偈是哪句,而可以是多句。《金剛經》中確實有多個四句偈,且都是經典至極,可謂蘊含了佛陀如來的最高智慧。以下4個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
  • 《金剛經》:佛經開頭用「如是我聞」,究竟有什麼更高的含義?
    眾所周知,佛經是佛陀進入涅槃後,眾弟子通過回憶的方式,進行結集起來的。人們為了區別佛陀講的法,與普通修行者的體會,就在佛經的開頭加上了四個字:「如是我聞。」關於這一點,其實佛陀在進入涅槃前,就有所交代。
  • 再說《金剛經》四句偈
    昨天的時候,我們說到《金剛經》結尾有四句非常著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今天我們接著說。這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故而究根結底,一切著相的有為法,都似夢幻轡影一般。
  • 《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後世許多佛典均以「如是我聞」作為開篇的由來,《金剛經》也不例外,阿難講經時每當開場白講到這四個字時,(所講的內容)就猶如佛陀現身說法一樣,被記錄下來就成為經書了。因此,我們在看《金剛經》或看其它一些佛典時,每當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時候,就不能簡單當作「我聽到的就是這樣」來理解,而應當作佛陀現身說法來理解,契入佛陀現身說法的情景中去,方得要領。例如,我們在看《金剛經》的時候,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開篇,就應當作聽聞佛陀聲來理解,看整部《金剛經》就猶如聽聞佛陀講整部經一樣來理解。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
  • 金剛經第四講——佛陀說法地在哪?就是西遊記中的布金之寺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7篇今天咱們繼續分享《金剛經》,前三篇聊了經名的意義,翻譯經文的鳩摩羅什大師,以及佛陀說法的時間「一時」以及結集的阿難尊者的《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 在上一章節《金剛經》第四品中,我們了解到佛陀告誡須菩提,菩薩行布施時,不執著世間無常變化的分別心,用這無所住的真心實相去行布施,其功德福報之大,就如同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估量。
  • 佛陀為什麼會說,對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的人,才是最稀有的人
    在上一章,須菩提長老對佛陀說,只要能夠見到實相的人,就是第一稀有的人。佛陀馬上接口說到,只要有人聽聞到金剛經,不驚不怖不畏,就是甚為稀有的人。這一章我們就來了解,為什麼佛陀會說,在讀誦聽聞金剛經時,不感到驚訝恐怖和畏懼的人,就是稀有的人。
  • 怎麼理解《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也是佛塔?
    《金剛經》也是佛塔「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上面是《金剛經》中的一段話,意思是「須菩提,不管在任何地方,若有《金剛經》,一切天、人、阿修羅都應該供養,當知此經所在之處,即為佛塔所在之處,眾生皆應恭敬、頂禮、轉繞,並散各種鮮花作為供養。」佛陀涅槃之後,佛教中總共有八大佛塔,佛塔之所在,人們皆應頂禮,如《入行論》云:「敬禮佛靈塔,菩提心根本。」
  • 《金剛經說什麼》:平實懇切道真意
    本書為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金剛經》的講記。作者依據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將《金剛經》分為三十二品(相當於章),然後逐品作了講解。 本經第一章,是說明一切各有因緣不同,佛講楞嚴經時,開頭另有不同;說佛有一天剛吃飽飯,他的兄弟阿難在城裡頭出事了,佛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來,傳一個咒子,叫文殊菩薩趕快去把阿難救回來。經典的開始雖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什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
  • 《金剛經》——敢問佛陀,心安何處?
    這是《金剛經》中,須菩提所提的問題,包含了大乘基、道、果的一切內容:基是發了菩提心之後,應如何安住;道是如何修持六度萬行;果是如何調伏自心而獲得佛果。須菩提問了三個問題後,釋迦牟尼佛便開始回答了。佛陀說:「問得好,問得好!如你所言,如來以最殊勝的護念,護念大菩薩;以最殊勝的付囑,付囑大菩薩。須菩提,你要仔細諦聽,我為你一一解說:發了菩提心、趨入大乘道的人,應當這樣安住,這樣修行降伏自心。須菩提言:「遵命,世尊,我洗耳恭聽。」
  • 靈川看禪畫 | 真理之口
    2019年12月9日,青島旅遊集團的一位老師來雲上精舍參觀,當在禪藝軒看到雪山靜巖博士這幅立軸禪畫時,她驚嘆起來:呀!這不是「真理之口」嗎?於是她講述了旅遊故事。真理之口,上面有眼有口有鼻像一個人的形象,其實它是一個海神之象。
  • 整部《金剛經》的核心,都在這幾句話裡!
    《金剛經》充分體現了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它蘊含著解脫生命困惑問題的大智慧,使人從中悟出生命的真實究竟意義。該經歷來受到後世聖賢和佛弟子們的追捧,是佛門裡啟發智慧、明心見性必讀的經典。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幾句《金剛經》裡的核心句子。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這一品非常簡單,就兩句話,但第二句話其實就是釋迦佛親身為諸弟子示現的開悟甚至大徹大悟後的人該是什麼樣子,其實能夠看懂這句話,整部金剛經都參悟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佛經也都參悟了。說到這裡,時間,地點,說法的人,聽法的人,供養的人都具備了,佛法上叫做「因緣具足」,這才有了這部金剛經。
  • 金剛經中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究竟是哪四句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讀過《金剛經》的師兄都知道釋迦佛在裡面反覆提及了「四句偈」,說哪怕一個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持用布施,這個功德也遠遠不如為他人誦讀演講金剛經,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言來的大。
  • 佛陀傳:一盆「洗腳水」詮釋的真理
    佛陀覺悟之後,第一次回到迦毗羅衛國,自己的兒子羅睺羅已經七歲了。作為沒有見過父親的小王子,卻天然地與佛陀親近。佛像佛陀看著他,想起他出生的當晚,自己就出家修行,尋求為世人解脫苦海的覺悟大道,如今七年過去,道已成,人已長大,自己也不復年輕時的魯莽與任性。
  • 《金剛經》中的這3句話,讀得越多,越容易開悟!
    佛經是已悟道成佛的佛陀親口所述,由弟子們如實記錄下來的,幾乎所有的佛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每一句話都包含著佛陀至高無上的智慧。佛陀講經說法49年,就是根據具體發生的各種事件,各種情況而應機說法,讓當事人和周圍的人覺悟,從而迷途知返,走上修行證道求解脫之路。
  • 另有深意,原來佛陀的遺囑是這樣的
    之後,佛陀進入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那蘭達縣)廣泛傳教,並長期居住於憍薩羅國的舍衛城(今尼泊爾南境),演說了包括有名的《金剛經》在內的眾多佛教經典。佛陀晚年,連連遭受打擊,先是辛苦建立起來的僧團組織分裂;接著佛陀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先於佛陀過世;最後,佛陀的家鄉迦毗羅衛國也被憍薩羅國攻滅。
  • 佛陀到底長什麼樣子?
    在前面的文章《<金剛經>裡都講了些什麼?》中提到,整部《金剛經》的核心理論就是「破相」。但是實際上每座寺廟裡都是佛像林立,這不是跟「破相」衝突嗎?《金剛經》裡說,如果有人從相貌、話語來認識佛陀,是永遠認識不到的。如此說來,我們讀佛經、拜佛像,那不是見不到佛陀了嗎?實際上寺院裡不僅僅雕刻出很多佛像,而且對佛像的「相」特別講究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