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傑談《金剛經》第1期:《金剛經》開頭,描寫佛陀怎麼吃飯、怎麼洗腳:這也蘊含了真理?
末學在4月14日發的那篇文章中,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了「般若」的含義。從本期開始,老傑將把自己讀《金剛經》的心得陸續分享給大家。
讀過佛教經典的朋友都知道,佛陀在講經之前,一般都會出現頭頂放光、眉毛放光或者胸口放光等殊勝景象。
比如《楞嚴經》開頭講,佛陀剛吃過飯,他的侍者阿難在城裡出事了,佛陀就馬上顯神通,頭頂放光,讓文殊師利菩薩趕快把阿難救回來。
但是,在《金剛經》開頭卻描寫了另一番景象: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學佛的朋友們都知道,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
從字面意思來解讀 ,「如是我聞」是用了倒裝的句法,正常情況下應該寫作「我聞如是」。「聞」就是聽聞、聽到的意思,「如是我聞」意思就是「我聽到佛這樣說」。
為什麼每一部佛經的開頭都有一句「如是我聞」呢?《涅槃經》上講,佛陀即將涅盤時,阿難尊者問他:「您入滅以後,我要把您曾經說過的話記錄下來,怎樣才能使人們相信我所記錄的就是您說過的話呢?」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在每一部經的開始,加上「如是」兩個字。
「我聞」中的「我」是指阿難自己。鳩摩羅什用倒裝的句法翻譯成」如是我聞「,成為佛教文學的一種體裁。
」一時「的意思就是」那個時候「。佛經上都沒有記錄具體時間,都是用」一時「來表示。這個原因大概和古印度的文化有關。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歷史觀念比較淡薄。
印度人除了時間觀念淡薄外,也不太注重數字。所以佛經裡面經常出現」八萬四千「這個數字,這個數字的就是非常非常多、數不過來的意思。
其實,真正悟道的人是沒有時間觀念的。《金剛經》中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他們來說是相對的,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沒有古代,也沒有現代。
怎麼理解時間是相對的呢?比如,當你生病時,感到特別痛苦,這時便度日如年,度過一天感覺就像度過一年那麼久,而高興快樂的時間總是感覺很短暫,一會兒就過去了,留下的只有美好的回憶。
《金剛經》開頭這句經文的意思是:
佛陀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眾住在一起。到了中午該吃飯的時候,佛陀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討飯。
在舍衛城中,佛陀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化緣完畢以後,又返回住處,吃完飯了,收好袈裟和缽盂,洗乾淨雙腳,整理好座位,然後開始打坐。
在我們的觀念裡,佛陀是開悟的聖者,走起路來一定是腳踩蓮花,甚至能夠騰雲駕霧。
但是,在《金剛經》開頭這段文字中記載的佛陀,和凡人沒什麼兩樣,他也是要化緣,要吃飯。他光著腳走路,化緣回來後還要洗洗腳。佛陀也過著和凡人一樣的生活。
其實,這句經文是在告訴我們:真理蘊含在平凡之中,平凡就是「大道」。一個人最平凡的時候,心境是平靜的,沒有任何妄想,沒有貪心、嗔恨、愚痴、傲慢、懷疑,這也是離真理最近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