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2020-12-18 然好

初讀《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金剛經》是佛家的一部重要經典,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作為開篇,可見非常之重要。大意是:我聽到的就是這樣。

但隨著涉獵的佛典多了,發現許多經書都同樣以這四個字作為開篇,慢慢才發現,「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分量之重。

相傳阿難出家追隨佛陀二十五年,聽聞受持了絕大部分佛法,佛陀稱讚他說:「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不會記錯的),多聞廣遠……」阿難在佛陀十大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換句話說便是「阿難深得佛陀真傳」。

據《增一阿含經》載,佛陀涅槃前夕,阿難問佛陀:「一切經首置何字?」佛陀謂:「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等言。」在佛陀涅槃後,阿難弘法時均按「佛陀的授意」,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佛所行贊.分舍利品》記載了阿難講經時的情景:「阿難大眾中,升於師 子座;如佛說如說,稱『如是我聞』。合座悉涕流,感此『我聞』聲,如法知其時,如處如其人,隨說而筆受,究竟成經藏。」

這就是後世許多佛典均以「如是我聞」作為開篇的由來,《金剛經》也不例外,阿難講經時每當開場白講到這四個字時,(所講的內容)就猶如佛陀現身說法一樣,被記錄下來就成為經書了。

因此,我們在看《金剛經》或看其它一些佛典時,每當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時候,就不能簡單當作「我聽到的就是這樣」來理解,而應當作佛陀現身說法來理解,契入佛陀現身說法的情景中去,方得要領。例如,我們在看《金剛經》的時候,看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開篇,就應當作聽聞佛陀聲來理解,看整部《金剛經》就猶如聽聞佛陀講整部經一樣來理解。

不久前,我借了一部《金剛經》回家學習,隨意堆放在書堆裡,友人說《金剛經》要放在最顯著的地方最上部,不能被其它的書壓著。我當時大惑不解,後來看了《金剛經》才算醒悟過來。

金剛經》第十二品曰:「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 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部分大意是這些要義,就代表了佛的塔廟,要供養的,經書所在之處,就代表佛陀本身。這就嚴重了。當我們明了這一層,當然不能將塔廟和佛陀壓在其它的書下面了,要放在最顯著的地方上方,小心供養才對。

同樣意思,當我們在閱讀《金剛經》或看其它一些佛典的時候,按照上述理解,佛也如同親臨其境、現身說法一般。

佛地經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如汝聽聞,當如是說。」在經中,「如是」指的是佛說的教理,特指的是整部經書的全部內容。比如,我們在讀《金剛經》的時候,開頭「如是」這兩個字,特指的是整部《金剛經》的全部內容。其它經書亦然如此。「我聞」則是阿難親身從佛陀口中聽聞,不是從別的地方聽來的,真實無謬,是為「聞成就」。

佛家認為,要由六種緣才能成就一經。以《金剛經》的開頭為例:「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佛成就,「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是從成就,合起來叫做「六成就」,「如是我聞」是其中的信和聞二成就。所以,每一部經書都是很難得的。

如此,《金剛經》開頭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即是指阿難親身從佛陀口中聽聞的《金剛經》這部經書的全部內容。

《注維摩詰經》載:「應知說此『如是我聞』意,避增減異分過失……是故聞者,應正聞已,如理思 惟,當勤修學。」大意是說(經中)「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是沒經過任何增減的,是佛陀原本的親口說法,所以,修習的人應當作親耳聽聞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去理解。

所以說,我們在《金剛經》或其它佛典讀到「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應當知道整部經書都是佛陀原本的意思,是不曾增減過的,我們看(聞)經,就應當作佛陀現身說法一樣去看待。

以上,就是我對《金剛經》開篇的「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大致理解。

最後跟大家說個小故事:

有次,我應邀到朋友家裡小聚,見朋友書房裡掛著一副對聯,上聯為「世間莫若福慧好」,下聯為「天下無如放下難」,對聯很好,唯獨沒有橫批,依然空著,我問朋友為什麼沒有橫批,他說還沒有想好,並且提議我幫忙想一想。我當時也沒怎麼上心。

後來,經書讀多了,忽然想起這事來,幡然醒悟,朋友這那是沒想好橫批啊,其實他心中早有答案,正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但他又不敢寫,因為佛陀從沒這樣說過,雖說聯中意思與佛法相似,但畢竟不是佛陀親口說過的,所以他不敢寫。

朋友這一聯,確實很好,這世間沒有什麼比得福慧更好的事了,這天下最難的也就「放下」二字了,「放下」得的是大自在啊,一邊想得福慧,另一邊想得大自在,這也算沒誰了。這橫批他心中早有答案,只是不敢寫出來掛上去,試想,掛上「如是我聞」這四字橫批,就如同佛在其中現身說法一般,可佛陀沒說過這樣的話,則有「謗佛」的嫌疑。

所以,我這位朋友寧願橫批空著不寫,也要在心中空留「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當作對聯的橫批。既然佛沒說過,就當心領神會好了。後來,我也沒點破他,由著他自鳴得意,想來也奇趣有味。

END

作者:然好

本文系文學作品,純屬個人心得體悟,佛法探討請另闢蹊徑。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
    我們許多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佛經中三藏十二部,每一部經文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比如在《佛說阿彌陀經》中,經文開篇便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那麼,這個「如是我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金剛經》:佛經開頭用「如是我聞」,究竟有什麼更高的含義?
    人們為了區別佛陀講的法,與普通修行者的體會,就在佛經的開頭加上了四個字:「如是我聞。」關於這一點,其實佛陀在進入涅槃前,就有所交代。在佛陀進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其實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讓他問的)就問佛陀:「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佛陀就告訴他:「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就這樣,弟子們在結集佛經時,都以「如是我聞」作為佛經的篇首。
  • 《金剛經說什麼》:平實懇切道真意
    摘自:南懷瑾  著 《金剛經說什麼》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10月經典的開始雖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剛經特別,沒有什麼頭頂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剛經只是從吃飯開始,吃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雲觀有副名對,從明朝開始的一副對子:「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在我們平常的觀念裡,總認為佛走起路來一定是離地三寸,腳踩蓮花,騰空而去。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照樣踩到泥巴。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生活中的佛法
    說到解讀《金剛經》,大概沒有人比得上六祖慧能了,相傳六祖慧能就是因為聽到五祖宏忍大師講解《金剛經》而頓悟的。慧能大師在《金剛經》的解義裡明確指出:「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人們固執裡有個我,所得的對象稱之為人相,所得的物對象各有不同是眾生相,執持不斷是壽者相。作一得 念,即使再輕微的念頭,則四相具足,「一切法由心想生」,心想就現相。我們眼前所見到的一切,看不見的一切,只要有個心念的存在,就有了相,所以說境隨心轉,人的身體也是境界,身體也隨心轉。都是因為有個「我」的存在。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金剛經》這部經的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為何以「金剛」命名,這部經的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這麼一種說法,如果能夠用純粹的鑽石做成一面牆壁,那麼我們站在牆的另一面,看另一面是不會覺得,有什麼東西阻擋住。由此證明鑽石的純度與透光率,相當之高,這就是鑽石的特點,寓意著學習《金剛經》用「鑽石般閃耀明亮的眼睛」,來看親身心和世界的真相,摧破一切是我的虛妄,從而遠離執著得到徹底的解脫,達到修行的彼岸。正如《金剛經》裡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金剛經》開頭,描寫佛陀怎麼吃飯、怎麼洗腳:這也蘊含了真理?
    但是,在《金剛經》開頭卻描寫了另一番景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佛法的核心,別忘了《金剛經》中的三個字,參透了福報無量!
    那麼,作為學佛者,對於佛法的核心,別忘了《金剛經》中的三個字,參透了福報無量!作為大般若經典的《金剛經》,受到了無數佛學者的推崇,當然還包括《心經》等。不僅僅是學佛者,還有甚多的國內外國學大師、科學界等等人的學習研究。既然說佛法的核心,那麼我們首先要了解佛法,懂得什麼叫佛法。
  • 金剛經第三:真正開悟的人,都是返璞歸真,看看釋迦佛就知道了
    這裡的「如是我聞」其實也有許多種解釋,比如這個「如」字代表如如不動,如理如法之類,我們就不談那些了,就按照最簡單但最實在的一種說法來。這裡的「我」是阿難尊者,如是就是這樣,原原本本,聞就是聽聞,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中阿難尊者以「多聞第一」著稱,簡單來說就是記憶力最好,過耳不忘,又是佛的表弟和侍者,幾乎不離佛左右。
  • 《金剛經》:「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解釋--「如是我聞」--阿難是結集這部經之主角,「如是我聞」這句話是阿難所說;因為當佛陀即將般涅盤的時候,對阿難作付囑:在佛涅盤後,一切所結集之經典,經首必須先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若干人俱」等語,以此表示這部經典是佛陀親口宣說,以昭公信。
  • 《金剛經》:佛陀的「拈花一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什麼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所謂金剛,指的是金剛石,質地最堅固,光澤最耀眼,邊緣最鋒利,以金剛的特性比做佛陀講的佛經,是天底下最鋒利,最耀眼的,能以最快的速度,斬斷眾生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
  • 《金剛經》的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者《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很多宗門都奉持的佛法寶典,在佛教中,《金剛經》一直以來,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這部佛經,能以佛的般若智慧,斬斷娑婆眾生的一切「妄想執著」,讓他們到達涅槃的彼岸。
  • 佛前供水果不要糾結用什麼水果,做到四個字,會功德無量
    佛前供水果不要糾結用什麼水果,做到四個字,會功德無量。有些人會時常到寺廟燒香拜佛,祈求保佑自己和全家幸福安康。有所求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佛事門中有求必應」。但要求的如理如法,也就是合理合法。求升官升職,可以學一下《了凡四訓》裡,袁了凡先生的做法,每天都做善事。求生男生女,可恭敬念誦禮拜南無觀世音菩薩,加上多做善事。還有些人會帶著水果供佛,不要糾結用什麼水果。有的人為蘋果比較好,畢竟有平安的意思。有的不敢用「梨」,畢竟梨有分離的意思,不吉祥。但是「梨」在佛門,還有「離苦得樂」的寓意。供水果的目的,是讓你通過果看到因。只有好好修因,才能得善果。
  • 金剛經:釋迦牟尼講法49年,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
    釋迦牟尼總共講法49年,度人無數,他雖然講法有49年之久,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字。特別是看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空字。佛教因此被稱為「空門」,出家人有時也被稱為「空門弟子」。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金剛經是針對上根人說的一部經。我們熟知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悟道。
  • 佛家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第二、佛陀涅槃後,依什麼安住?第三、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說:「阿難!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有百人、千人、萬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這時佛教就有無量無邊的光明,照破消滅世間所有諸黑暗。依四念處安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金剛經》原來是完整的一本經書,在南北朝時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將《金剛經》分成32品(章),使得原本長篇連貫的經文經過他整理之後,變成了容易傳誦理解的32個分段,各段補充了濃縮精要的副標題。第一品法會因由分,指事因緣,說法度生,必須因地因人因時,不可輕易說法,機緣不到不說。因地,必須有莊嚴的道場;因人,須有聽法的智慧;因時,需到機緣的成熟。
  • 《金剛經》:從六祖慧能的解義裡,看什麼是眾生?
    什麼是見性?不可言說,能說得出來的都是不得已的方便說,你要是懂得那個不能說背後的意思,你就不會執著於任何相了,也就見性了。性是體,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如如不動,這樣的方便說都是性本來的樣子,凡是會變的,都是性之所變,會變的都是假的。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上一篇文章講了《金剛經》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們接著來講一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
  •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很多人覺得,這裡的意思是說,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看到如來。那麼,這種理解對不對呢?這裡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