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祇園精舍佛門三寶

2020-12-07 善知解

生活中擾亂清淨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淨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佛陀說的教法,因為聽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學佛不能以偏概全而產生偏差,我們要用心去體會佛陀的每一句教法,並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佛也是通過種種言傳身教、因材施教,留下「經、律、論」各種典籍讓世人學習,傳下各種法門讓世人修行,從而世人才會真正棄惡揚善,讓眾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成就佛果。

貧婦掃佛精捨得道因緣的故事

祇園精舍的僧在佛陀的教導下,和合共住,用功精進。每天,僧莊嚴的唱誦、攝受的威儀,讓祇園精舍呈現出一片肅穆祥和的法界,同時也讓住在精舍旁的貧窮人家,在耳儒目染下心生歡喜,和三寶結了善緣。

「多莊嚴的佛陀,多和合的僧啊!如果能夠供養他們,不知該有多好呢!」貧苦的婦人望著祇園精舍,陷入了沉思。但再看看四周「唉!」婦人嘆了口氣,自己的家中一貧如洗,拿什來布施供養呢?「難道就這樣放棄供養三寶的機會嗎?」婦人心想。

這時她突然靈光一現:「我雖然沒有錢,但我可以盡我的心力做供養,不是也很好嗎?」於是,婦人當下即決定要發心每天打掃祇園精舍。

婦人說到做到,所以隔天一早就來到精舍,把精舍整理得一塵不染,令僧有清淨莊嚴的環境能安心辦道,也讓所有來到道場的人生起歡喜嘆之心。婦人日復一日從未間斷,至誠之心始終如一。

祇園精舍的附近還住了一位長者。有一天,長者出門遊玩,馬車不知不覺地行駛到一個奇妙的地方,在這所見到的景象,讓長者嘆觀止,因他看見遠處的水澤中,竟有數十間以七寶砌成、高廣妙好的房舍,在陽光的照映下,更顯金碧輝煌。

這時長者看見房舍旁彷有個人影,由於難忍驚訝之情,便歡喜地大聲詢問道:「請問您,這一大片殊勝莊嚴、美侖美的房子,是屬於誰的產業啊?」這時,果然有聲音遠遠傳來,回答說:「有一位貧窮卻具足德行的人,因灑掃佛陀的精舍,種了無上福報,未來會投生到這,我現在正為她建造這一片房舍。」長者聽了,十分歡喜地說:「太好了,我一定要去找這個大福報的人,向她求取這些房子。」

長者立刻駕著馬車繼續前進,前方出現的竟然就是貧婦又小又破舊的家。長者於是向婦人請求:「您有一件好東西,是不是能給我?我以五百兩黃金做報酬。」婦人聽了大不解:「我一直都是如此貧窮,哪會有什好東西呢?」長者說:「沒關係,您只要答應我就好了。」

婦人雖然疑惑,但還是答應了他:「好吧。」於是,長者便給了婦人五百兩金,歡喜地離開。看著長者雀躍的背影,再看看手中沉甸甸的黃金,婦人覺得簡直像在做夢:「究竟是什好東西呢?這個東西可真是幫我圓滿供養三寶大願的功臣呢?」

婦人意外地獲得五百兩金,卻始終沒有用來添置家中所需,反而以這些黃金廣修供養,種大福田。因她的清淨髮心,廣積福德,圓滿布施,不久便在一次聽聞佛陀開示的當下證得道果。

祇園精舍

世尊在迦毗羅衛國傳法後,離開家鄉來到舍衛城。在這裡有個叫賓滴的富商將一片樹林捐給僧團,就是後來的祇園精舍。舍衛城是位於印度中部的拘薩羅王國的都城。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統治此國。

傳說須達多是舍衛城的一位富商,由於他樂善好施,經常接濟窮困的民眾,因此大家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意思是」無可比擬的布施者「。有一次,他前往王舍城做買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巧遇佛陀。聽了佛陀說法的給孤獨長者,當下就皈依了三寶,成為一名虔誠的在家居士。

他邀請世尊到舍衛城說法,讓當地的人民也能學習解脫之法。他還答應要建一所精舍給佛陀和僧團居住。回到舍衛國後,他就開始到處尋找,精舍的位置不能離城市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會過於喧鬧,而太遠又不方便佛陀布道。

找來找去,終於找到一處園林,但是擁有者祗陀王子卻不願意出讓。在給孤獨長者的一再懇求下,王子苛刻地要求給孤獨長者用金幣鋪滿整個園子。

於是給孤獨長者就變賣家當,開始用金幣鋪地,在鋪了三分之二後,這一不可理喻的行為讓祗陀王子感到好奇。在聽說了原因之後,被感動的王子將剩餘的部分和園子內的樹木一起捐出。

於是由祗陀王子捐樹、給孤獨長者獻地所造就的這座林園精舍,就普遍被稱為:「祗園精舍」。

佛門三寶

佛門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三寶是教徒皈依的對象。佛寶是已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法寶指諸佛的教法;僧寶是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僧團。教徒只有皈依三寶,才能真正修得解脫之道。

佛寶,三寶中的第一寶,佛是梵文佛陀音譯的省略,意譯是覺者,就是圓滿覺悟了宇宙人生的實相併能指導眾生皆達圓滿覺悟的大聖人。佛寶就是已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圓滿佛道主要有佛身和佛德兩個條件:

1、佛身是指於無量阿僧祗劫,不惜生命,勤修六度萬行圓滿,獲一切種智,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包括法身、報身和應身。

2、佛德是指成就佛果的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量心及壽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包括智德、斷德和恩德。

法寶,三寶中的第二寶,法寶是三寶的核心,法是梵文音譯達摩的意譯,意思是佛教的基本義理。所謂法寶是指諸佛的教法,主要以釋迦牟尼的教法為主。法寶主要有三個要素:

1、以涅槃解脫、常樂我淨為體性;

2、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

3、以八萬四千法門為調伏眾生的甘露法藥。

僧寶,三寶中的第三寶是僧寶,僧是梵文音譯僧迦的省略,意譯是和合眾、法眾,一般指出家四人以上所組成的僧團。僧寶就是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僧團。

僧寶可分為義僧、賢聖僧和福田僧三種:

1、義僧是指諸佛如法而住於世間,隨眾生的機緣和悟境顯現差別相,而其實相不可親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不可思議,為一切眾生的良佑福田;

2、賢聖僧是指道位以上的賢聖,小乘佛教中是指證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佛教中是指初發心住以上的菩薩;

3、福田僧是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門,雖然未證道果,但亦能庇蔭眾生,能給予眾生安穩快樂。

相關焦點

  • 祇園精舍(Jetavana Vihara)——佛陀的足跡
    在這裡有個叫賓滴的富商將一片樹林捐給僧團,就是後來的祇園精舍。舍衛城是位於印度中部的拘薩羅王國(Kosala)的都城。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Prasenajit)統治此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 對於釋迦摩尼演說《金剛經》的祇樹給孤獨園,您知道多少?
    《金剛經》上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可見《金剛經》是釋迦摩尼在祇樹給孤獨園,為眾生做的開示。不僅《金剛經》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佛教的很多經典都是在這個地方講的。據說這個「祇樹給孤獨園」黃金鋪地,富麗堂皇,被世人稱為「精舍」,非常非常的華麗。
  • 佛教八大聖地之一:舍衛國中「祇樹給孤獨園」
    大乘本生心地經》所載的佛教八大聖地之一:舍衛國中「祇樹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舍衛國中給孤獨園,位於印度北部舍衛城南郊,是佛陀在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歷史上第二幢專供佛教僧侶使用的建築物。
  • 《大唐西域記_序1》品讀-祇園精舍
    1) 法師幼漸法門,慨祇園之莫履法師當然是指玄奘法師,法師從小就在佛門,受到佛門的薰陶,感嘆有個地方沒有去過,什麼地方呢?就是祇園精舍。《金剛經》應該很多人都讀過了,開頭就是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世尊許多次講法都是在這個地方,所以玄奘法師深深的感慨,最好自己也能去,就好了!我自己當然也想去,因為那裡可有一座金山!是個發財的地方!
  • 印度筆記(四)舍衛國祇園精舍的遺蹟考察
    其中祇園精舍(Jetavana)又譯為祇洹精舍、給孤獨園等,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略稱,或稱只陀林、逝多林、勝林,Jeta就是勝的意思。這裡是釋迦牟尼長時間居住的地方,據說長達25年。祇園精舍的故事非常出名,大家有興趣去百度吧。大概意思就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為了給佛陀供養一座宅院,看中了一個王子的花園。於是向王子尋求購買為了奉獻給佛陀。
  • 《金剛經》中的故事—祇園,唐僧途經之地,佛陀說法之處(上)
    《西遊記》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書中說唐僧師徒到了布金禪寺,唐僧說起了此寺由來:「佛在舍衛城祗樹給孤園。這園說是給孤獨長者問太子買了,請佛講經。太子說:『我這園不賣。他若要買我的時,除非黃金滿布園地。』給孤獨長者聽說,隨以黃金為磚,布滿園地,才買得太子祗園,才請得世尊說法。」
  • 佛經故事:祗樹給孤獨園的殊勝福田
    祗樹給孤獨園的殊勝福田(圖片來源:資料圖) 舍衛城中,有一大臣名為須達,因樂善好施,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所以城中人民皆尊稱他為「給孤獨長者」。長者見佛聞法後,歡喜無量,隨即買下太子的祇陀園,欲供養佛陀,成就精舍。有一天和舍利弗尊者一起前往祇陀園,舍利弗欣然微笑的對須達長者說:「因你布施的因緣,現在在六欲天中的宮殿已經成就。」須達長者藉由舍利弗的道眼,看到六欲天中的宮殿莊嚴無比,於是請示舍利弗:「尊者,在六欲天中什麼地方最快樂?」
  • 佛陀故事會:祇樹給孤獨園 金剛經宣說地的故事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重影) 佛陀在竹林精舍,環繞在左右的弟子,逐漸的加多,弟子多了,發心供養的人也是與日俱增。 這樣的至誠,終於使祇陀太子感動,他向給孤獨長者說道: 「長者,我的園林的土地是賣給你了,但我園中的樹木沒有承認賣給你,請你允許我也布施給佛陀好嗎?」給孤獨長者聽到太子如此一說,知道他已悔悟,心下自是萬分歡喜。他即日又束裝就道,趕往摩竭陀國竹林精舍而來,他請求佛陀選派一位弟子到舍衛城去,以便設計精舍修建式樣及督促工程的進行。
  •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陀曾在這裡講《金剛經》
    據分別功德論卷二載,佛陀於舍衛國前後居止二十五年,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由於此國最妙、多珍奇,人民知義理;而祇園精舍特有神驗,當眾僧講集時,有獼猴數千前來,在左右觀聽,寂靜無聲,諸飛鳥亦普皆來集;以此國多仁慈,故異類影附。大智度論卷三載,舍衛城為佛出生地(距藍毗尼約200公裡),為報生地之恩,故多住此。
  • 杭州聖妙吉祥精舍啟建《佛門祈願 吉祥平安》消災祈福吉祥法會
    杭州聖妙吉祥精舍啟建《佛門祈願 吉祥平安》消災祈福吉祥法會妙華法師帶領信眾誦經恭誦經文虔誠祈願燈燈續照佛教在線浙江訊 2012年1月1日(農曆臘月初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浙江省杭州市聖妙吉祥精舍在大雄寶殿內,隆重啟建《佛門祈願 吉祥平安》消災祈福吉祥法會,由妙華法師主法,集四眾弟子及《新春祈願 福慧增上》、《佛門祈願 吉祥平安》珍郵紀念冊全球迎請者之願力,共同祈願正法久住、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祈請諸佛菩薩慈悲加持,龍天護法神力護佑,祝願風調雨順、災難不起、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 佛教故事: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看了三遍似有感悟
    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講經說法的地方,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則故事,說的是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有一次,須達長者為他最小的兒子,到王舍城首羅長者的家中議親,在無意間拜見到佛陀,及聆聽到佛陀的法音,心中非常高興,當時就發心建築精舍,要請佛陀及比丘們到舍衛城去施行教化。佛陀很喜歡須達長者的發心,就答應他,等精舍完成後,一定前去。
  • 佛教故事:富豪發心迎請世尊 打造精舍震古爍今
    編者按:釋迦牟尼住世弘法期間,曾有兩大著名精舍,一為竹林精舍,一為祇園精舍,兩大精舍都有傳奇故事。古典小說《西遊記》提到布金寺,就是祇園精舍。 超級富豪虔誠供佛,打造精舍空前絕後。(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陀在竹林精舍,環繞在左右的弟子,逐漸地增多,弟子多了,發心供養的人也是與日俱增。
  • 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
    一天,須達長者返抵憍薩彌羅國的舍衛城,在國中到處探訪適合供養佛陀建立精舍的聖地,在他探訪很多的地方之中,唯有國主波斯匿王的祇陀太子所擁有的一座園林,山明水秀,林茂花香,是一個最佳的地方。他知道這座園林是深為太子愛惜,大概是怎樣請求他出賣也是沒有辦法,可是他不因為園林是太子的,沒有辦法就斷念。他終於晉謁祇陀太子,向他提出要求道:「太子!
  • 佛陀常住的一個道場,祇樹給孤獨園的由來,看完感慨萬分!
    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講法的一個道場,這個道場是由兩個人捐贈的,第一個是給孤獨長者,這個給孤獨長者,他其實不叫這個名字,他叫須達多,因為樂善好施,大家都叫他給孤獨長者,這個人是一個很有名望的慈善家。另外一個是祇陀太子。當年給孤獨長者第一次看到釋迦牟尼佛,是佛陀坐在墳地裡面在打坐,然後聽到佛陀說法以後,皈依了釋迦牟尼佛。
  • 《金剛經》:「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直譯--「這部經是我(經文結集者)親自聽聞佛陀所宣說:有一個時候,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眾,共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 佛教點滴:祗園精舍與竹林精舍
    古印度的舍衛城的「祗園精舍」與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並稱為佛陀時代最早的兩座精舍。「祗(qi)園精舍」,即祗樹給孤獨園,又稱祗園。位於舍衛城南門外約五裡處。始建於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第六年。祗陀太子也很聰明,一看這樣,問明情況以後,祁陀太子被給孤獨長者的誠心感動,連忙說這個樹是我的,不用你鋪金,我供養給佛陀,讓我們一起做這個供養,這叫祗樹給孤獨園。道場修好以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精舍。佛陀在這裡結夏安居差不多二十五年時間,宣講了很多的法,很多的經典例如《佛說阿彌陀經》、《金剛經》就是從這裡出來的。
  • 《西遊記》中,黃金鋪滿地的祇樹給孤獨園是怎麼建成的?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吉祥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世尊如是答言:「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 一文讀懂:佛門早晚二時功課的由來和內容
    佛門為什麼規定要在早晚二時做功課?興慈禪師在《二課合解》中說:「朝暮不軌,猶良馬之無韁。」意謂佛教僧人應以朝暮二時課誦來軌範自己的身心,否則就會像良馬脫緬,狂馳亂奔,誤入歧途。朝指五更,為一日之始,相當於現在的早上五時。
  • 敦煌壁畫因果故事 象護與金象因緣故事
    為了滿足僧人修行觀想的需求,他們依照佛經的記載,在石窟的壁上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佛教故事,而敦煌壁畫上的因果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種。 在古印度摩竭國,有一位德高望重而且很有資財的人。他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
  • 歷史上第一座黃金滿地的園林——祇樹給孤獨園
    給孤獨發心願,要回國為佛陀建立精舍。由於佛陀弟子眾多,沒有寬敞的精舍,不容易安住下來。給孤獨就想在他們國家的首都為佛祖建立一座和竹林精舍一樣的精舍。回國後,給孤獨四處尋找適合供養佛陀精舍的地方,在探訪很多地方之後,只有祇陀太子所擁有的一座園林、山清水秀、林茂花香、清幽雅靜,是一個最佳的地方。他知道這座園林深受太子喜愛,大概怎麼請求太子也不可能賣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