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因果故事 象護與金象因緣故事

2020-12-25 騰訊網

敦煌,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寶藏,敦煌莫高窟中的洞窟,是古代僧人修行、打坐的地方。為了滿足僧人修行觀想的需求,他們依照佛經的記載,在石窟的壁上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佛教故事,而敦煌壁畫上的因果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種。

今天我們來一場故地重遊之旅——莫高窟第98窟。第98窟中繪製了大量的經變畫,僅南、西、北壁下部就畫有賢愚經變聯屏四十二扇,北壁西起第十一屏之下半屏依據《賢愚經 · 象護品》所繪製。

象護與金象因緣故事

在古印度摩竭國,有一位德高望重而且很有資財的人。他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這孩子一離娘胎就相貌堂堂、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唇紅齒白、四肢勻稱、體態豐滿。夫妻倆視若掌上明珠,喜愛無比。全家人奉若寶貝,高興異常。這個富裕的家庭,自從添了這麼個人人見了都喜愛的孩子,闔家喜洋洋、樂融融的。

這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蓄藏珠寶的庫房裡,突然出現了一隻小巧玲瓏的金象,金光燦爛,光芒四射。父母親對這天降祥瑞的吉兆更是萬分欣喜。孩子滿月之日,父母特邀了一位相術高明的相師來給愛子命名取字。

相師端詳了好一會兒胖乎乎的孩子,不覺眉開眼笑,手舞足蹈,連聲說:「好!好!好!」又問兒子的父母:「這孩子出生時,你們家出現了什麼吉祥喜慶的東西?」父母親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喜滋滋、異口同聲地說:「有,有,有。那天,我們家庫房裡突然出現了一隻小金象。」說完,父親急急忙忙去把金象雙手捧來,讓相師看。相師雙手接過金象,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就給孩子取名為象護。

光陰似箭,日月飛逝。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象護漸漸長大了,身高體壯,肌膚豐腴,天庭飽滿,聰明伶俐,言語敏捷,風流倜儻,雅而不俗。金象也慢慢長大了,身高體肥,腿壯腰粗,肥頭大耳,長鼻圓眼。象護離開襁褓就能舉足行路了,金象也能來回走動了。象護能獨自出門玩耍了,金象跟在身後伴隨著。象護回家了,金象尾隨著也回來了。金象同象護寸步不分,象護與金象形影不離。有時象護出門示意金象不要跟,金象便乖乖地臥在家裡。最奇怪的是金象不吃不喝,卻要大小便,而且落地有聲,都是黃燦燦的赤金。

象護常常跟富戶豪商、達官王侯的子弟玩耍。有一天,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講述自己家中的奇聞趣事和誇耀豪華富有。有的說,他家的莊園、圍牆、宅舍、門窗、床榻、椅桌都是黃金白銀鑲嵌裝飾的;有的說,他家房舍、廝棚、門庭、臺階都是琉璃瑪瑙白玉砌就的;也有的說,他家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庫房裡裝滿了稀世珍珠寶石。

象護也插嘴說:「我家有一件有趣的事。我出生時,我們家庫房裡突然來了一隻小金象。這隻金象隨著我也長大了。我常常騎著它玩,要它走快,它就走快,要它走慢,它就走慢。很通人性,也聽我的話。它的大小便一落地就變成金子。」這些孩子裡,有一個是阿闍世王子。他聽了象護說的那隻奇異的金象,有點兒眼饞、嫉妒,產生了強烈的佔有欲,心裡頭打著陰謀的算盤:我將來如果能當上國王,一定要把這隻金象奪到手,每天讓它給我屙金,那我就是世界上的最富有的人了。

孩子們玩累了,各自回家了。象護蹦蹦跳跳地回家看可愛的金象去了。阿闍世王子低著頭邊走邊想——什麼時候才能把金象奪到手呢?

其後,十幾年過去了。阿闍世王子殺害了父王,幽禁了母后。不久,便下詔書,命令象護牽金象入宮。差役馬不停蹄把詔書送到象護家。象護的父親明白其中有詐,就對象護說:「阿闍世王暴虐無道,陰險狡詐,連他自己的生身父親也能變成他的刀下鬼,何況平民百姓呢!執政以來,嗜殺成風,枉殺無辜,魚肉百姓,貪得無厭,不擇手段。他召你進宮,肯定兇多吉少。我看一定是陰謀劫奪金象。你千萬要處處小心、事事謹慎。不能不防他笑裡藏刀,口蜜腹劍。為了安全,我還是跟你一塊去吧。」

象護說:「我的金象與我有難分難解之緣。無論阿闍世王如何狡詐,都無法奪走我的金象的。」父子二人詳議了入宮後可能出現的情況,擬定了針鋒相對的措施。直到夜闌人靜,父子倆才臥榻休息。

回到家中,象護與父親商議,阿闍世殘暴無道,定不會善罷甘休,可能會加害象護,經父母同意後,象護騎著金象去祇園精舍禮拜釋迦牟尼佛,決心出家修行。佛替他落髮剃度,講說四諦,引起心悟。

象護為比丘後,常與諸比丘林中思維修道,金象片刻不離。國中有人聽說金象,競相來看,妨礙諸比丘修道,佛知此事後,勸說象護遣走金象,象護無奈只得勸說金象離去,金象依依惜別入地而沒。象護盡心修行最終得證阿羅漢果。

佛說,象護與金象是前緣所定,昔時,一人見塔廟中的泥塑白象表面有所脫落,於是取泥敷補,到今世為象護,而泥塑為金象,象護因此得金象維護相隨。

整幅畫面簡單明了,雖只用了半扇屏風,但主要情節都已描繪出來,畫面由下端西起向東折向上方,主要繪製了象護出生、阿闍世王召象護進宮、出宮與金象回家、象護出家、象護遣金象離去等情節。

故事中象護與金象感情純真深厚,讓人不由得羨慕,畫面中人物及動物的形象也頗具趣味性,可見古時畫工技藝的精湛。

故事出處

象護與金象因緣故事,根據《賢愚經》譯寫。根據《敦煌壁畫故事·金象與象護》、敦煌研究院官網整理。

(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相關焦點

  • 敦煌—壁畫故事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但它在講些什麼故事呢?敦煌壁畫裡的故事大概可以分為四類: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佛傳故事;史跡故事。一、本生故事. 鹿王本生.二、因緣故事 . 五百強盜成佛圖 .它是莫高窟因緣故事畫代表作之一,該故事講,古印度摩迦陀國有五百個強盜,經常結夥攔路搶劫,濫殺無辜,使該國與它國的道路中斷,波斯匿王派兵徵剿,強盜戰敗,國王擒賊審判,處以酷刑,剜眼、割鼻、削耳,放逐荒野,強盜們痛苦悲哀。
  • 敦煌莫高窟最優美壁畫 講述佛陀前生的故事
    敦煌壁畫九色鹿經圖 (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人說走一次敦煌,就像閱讀了一遍中國藝術史。《九色鹿經圖》作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  《九色鹿經圖》溯源  《九色鹿經圖》繪於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北朝的敦煌石窟壁畫大體上都有一個整體布局:四壁中層畫佛像和情節性的故事畫作為壁畫主體,下面畫供養人和藥叉,上方畫宮樂,壁畫中部空隙處則布滿千佛。
  • 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
    敦煌壁畫中主要有三類故事畫:第一種是佛傳故事,也稱「本行」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第二種是本生故事,主要講述釋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種稱作「因緣故事」,講與佛相關的一些因果報應故事。佛教是講輪迴、講報應的,認為現世的很多福或難,都與前世種下的「因」有關。
  • 譚盾《敦煌·慈悲頌》上演 取材於敦煌壁畫故事
    中新網10月9日電 日前,《敦煌·慈悲頌》演出在北京落下帷幕。《敦煌·慈悲頌》取材於絲綢之路上敦煌壁畫中的故事,是作曲家、指揮家譚盾歷時六年,十數次拜訪敦煌後的力作。演出現場。2019年6月開始中國巡演,先後在西安、敦煌、長沙、青島、上海、海口等城市演出。譚盾認為,在創作過程中,「我不僅重溫了那些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如何做人的故事,也看到了未來,因為壁畫藝術其實具有很強的未來感,我從中感受到了未來音樂的力量」。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記者 孫樂怡 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中,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
  • 甘肅雜技劇《敦煌神女》赴泰演出 演繹壁畫故事
    在演出節目中,原創雜技劇《敦煌神女》將首次為泰國民眾演繹敦煌壁畫故事,通過實景展現將大漠奇觀鳴沙山和「沙漠之舟」駱駝搬上舞臺。甘肅省雜技團團長李林安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表示,此次演出將在泰國曼谷等四個城市演出,30餘名演員在長達40分鐘的7個節目裡,主要表演集體草帽、單手倒立、頂碗、打鼓、頂壇、踢碗等節目。
  • 《爸爸和我》| 來自敦煌壁畫的小故事
    Happy Father's Day又是一年一度父親節我們借敦煌壁畫中的內容再現父親和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另類」作業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另類」抄寫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另類」抄寫逢年過節親戚聚會時,你最尷尬的事情再一次上演,
  • 演繹敦煌莫高窟壁畫神話故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三亞12月13日電 (記者孫慧)今晚8時,由甘肅省雜技團創作的大型雜技舞臺劇《敦煌神女》,在三亞海棠灣萬達文化中心舉行海南首場演出。  《敦煌神女》是一部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壁畫中九色鹿的故事,集雜技、武術、魔術、舞蹈、音樂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於一體的大型雜技劇。
  • 私人定製敦煌壁畫故事!騰訊開發小程序,讓更多人看到壁畫美人!
    向達還與眾多學者主動到敦煌考察,在漫天黃沙下尋找古蹟,四處拜訪促成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可以說,向達是是第一個真正從考古學意義上提出莫高窟的保護問題,他撰寫的文章在《大公報》上發表,促成了敦煌石窟保護工作的實施,我們今天能擁有莫高窟如此精美的壁畫。
  • 敦煌壁畫「活」了,美得驚心動魄!
    ——《洛陽伽藍記》 敦煌壁畫一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大寶庫, 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 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 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 敦煌壁畫中象徵因緣的佛之手,結成降魔印,你還見過哪些特殊的手
    敦煌壁畫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璀璨耀眼的藝術天地,這裡的壁畫跨越了一千六百多年,形成了多達四萬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畫,敦煌壁畫又稱為千佛洞,主要描繪的是佛的形象,而這當中,佛像的手姿又是一大看點。敦煌壁畫多半是經變畫,什麼是經變畫?
  • 試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山水圖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敦煌壁畫是佛教壁畫,其題材主要依據佛教經文繪製塑像、經變、故事畫等。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山水圖像雖然不以宗教宣揚為主要內容和表現目的,卻在壁畫中頻頻出現。這些山水圖大多不是作為獨立意義上的畫面出現,而是作為裝飾和故事背景出現在畫面中。中國著名美術史論家、畫家王伯敏將敦煌壁畫山水按其內容分為4類:「配於經變中貌似尋常實非一般的山水;配於佛專或本生故事中的實景山水;佛國世界的淨土山水;現實生活中的自然風光」。
  • 敦煌壁畫|睒子故事與孝親、忠君、仁愛
    北周時期出現了一個完全以「孝道」為主題、更與中國本土傳統倫理思想吻合的故事畫,即著名的《睒子本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題材在北周時期的第299、301、438、461窟四個洞窟中同時出現,可見其受歡迎之程度。
  • 臺北故宮收藏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部分作品
    第二天清晨,張大千攜帶78幅畫趕到機場,其中62幅是敦煌壁畫現場臨摹畫,16幅是個人收藏的古畫,其中,飛抵臺灣後,62幅敦煌壁畫現場臨摹畫全部由臺北故宮博物院保管。1951年,張大千因須攜帶敦煌壁畫臨摹摹本前往印度舉辦展覽,又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出這62幅摹本,後轉輾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終於在晚年還給了臺北故宮博物院,據考證許多摹本是在巴西期間補上了籤名和印章。張大千臨摹的敦煌壁畫,除帶出大陸的這批外,其餘的200多件則留在成都。
  • 敦煌石窟的壁畫
    下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敦煌石窟的壁畫。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屬於水粉壁畫,它用的材料有哪些呢?早期的壁畫最引人注目的是《佛本生故事畫》。到了隋代以後,《本生故事畫》就逐漸地衰落了,經面畫就豐富起來。到了唐代,就發展為鴻篇巨製。經面畫,就是按一部經來畫一地叫做經面。唐代是一牆壁就畫一個內容,規模非常大,而且一般描繪的都是淨土世界。一個壁畫大概就是一個大洞窟,當然比我們這個空間要小,但是整個一壁畫都是這樣,它還能畫上千個人,中間是佛說法,然後有聽眾,有音樂。其實敦煌好多素材是從這裡面取出來的。
  • 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窟:佛傳出遊四門的故事,讓他堪破生老病死
    敦煌莫高窟的第一窟:佛傳出遊四門的故事堪破生老病死敦煌莫高窟那宏偉的建築、精美的雕塑、飄逸的飛天、反彈的琵琶,無一不令人心馳神往、嘆為觀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座神秘的洞窟,去欣賞、去品味這座規模宏大的藝術寶庫。
  •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的意義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提及敦煌,人們就會自然想到神奇的飛天。 第三,敦煌壁畫中飛天廣泛運用了焦點透視法,使得人物形象的立體感更強。凹凸法的引入,也使畫面具有了浮雕般的裝飾效果。中國畫的構圖最為獨特的是根據表現的需求來構圖。只要故事需要,畫家可以通過各種角度,把周圍的一切都描繪在一幅畫面中,在同一幅畫裡面中出現仰視、俯視、平視、反視等角度。沒有單一固定的透視點,仰視與俯視並用,雖不符合科學性,但看上去很舒服。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在甘肅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國較早接觸佛教的地方。兩千多年前已經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綜合藝術。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制;洞窟內的主體是動人的彩塑;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發現敦煌】敦煌壁畫中的天馬 2021-01-13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慧海慈航:妙察因果 正信佛教 世間萬物皆因緣和合而成
    「因緣所生法」是我佛關於世間認知的最高真理,只是於此諦理的體認也應以因緣法觀之。僅憑外在的灌輸、理性的禪觀還是難以體認其中實相的,只有待眾緣和合時,於此諦理的認知才能雲開霧朗,頓見光明。現世中有很多人對生活沒有正確的信仰與追求,常施躁動之舉,就是因為他們尚未如理認識佛教的「因緣所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