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甘肅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國較早接觸佛教的地方。兩千多年前已經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綜合藝術。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制;洞窟內的主體是動人的彩塑;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是我國古代藝術最重要的寶藏之一,它建在戈壁邊巖的峭壁上,南北長一公裡,南區有492個洞窟,裡面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平方米壁畫。其中主要部分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陸續修建成功的,特別是從北魏到唐末的壁畫代表了我國古代藝術的優秀傳統。壁畫既是崇拜的對象,也是教化信眾的「視覺文獻」。唐代一般稱這些壁畫為「變相」。
敦煌石窟壁畫是匯集千年中國藝術的美術館,不同閱歷、不同專業的人在其中所能挖掘的內容各不同:搞音樂的人會在《反彈琵琶舞樂圖》(莫高窟第112窟,中唐)中搜尋當時的箜篌、阮的形狀;學舞蹈的人會在《無量壽經變之舞樂圖》(莫高窟第220窟,初唐)中看到唐朝流行的胡旋舞的動作;學歷史的人看《張騫出使西域圖》(莫高窟第323窟,初唐)關於此事的唯一圖像記載;搞建築的在《五臺山圖》(莫高窟第61窟,五代)裡看唐代建築的式樣;搞農業的看當時農耕達到的程度等等,各行各業都能從中找到淵源。
敦煌石窟,經歷了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壁畫與雕塑中呈現了『褒衣博帶』、『秀骨清相』、『曹衣出水』、『吳帶當風』,藝術風格由北魏的陽剛,到隋唐的『超逸圓渾』,再到『貴柔、守雌、尚靜』之宋、元、明、清的文化精神。
壁畫的題材內容有七類:
1、尊像畫。是指佛教諸神祇的畫像。主要有最高智慧、大徹大悟的佛像,自身覺悟又能普度眾生的菩薩像,虔誠修行、求得自我解脫的弟子像、彪悍勇猛守護佛法的天王、力士等佛教神祇的塑像。還有佛教神祇天龍八部中的乾達婆、緊那羅,即飛天。
佛教尊像的繪畫講究比例尺度,而對於飛天,工匠們卻可以大膽發揮創造。
「飛天」的名字最早見於東魏《洛陽伽藍記》中的記載:「飛天伎樂,望之雲表。」歷經百年,「伎樂」的本分沒有丟失,而「飛天」本來卻是佛經中的乾達婆與緊那羅的總稱。乾達婆是古梵語的音譯,意譯當為天歌神,傳說他周身散發香氣,是以歌舞、鮮花供養佛的護法神,因此又叫香音神。緊那羅是他的妻子,是為天樂神。夫婦二人形影不離,每當佛講經說法以及最終涅槃之時,乾達婆便飛翔於天宮之上,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讚;緊那羅則在天宮中為佛陀、菩薩奏樂、歌舞。後來,二者的形象逐漸融合,功能也在「伎樂」上趨於統一。
同是「伎樂」,來到中原的飛天,更加注重音樂和舞蹈的表現。從宋代的宮廷畫院興起開始,飛天形象日趨程式化,面相豐圓,神情持重,多著菩薩盛裝。用線塑造形象,設色淺淡,多為白描人物,青綠色基調,僅在飾物、裙、巾帶上敷彩。直至元代,在密教繁盛時,敦煌的飛天從天空中徹底隱去。
2、釋迦牟尼故事畫。釋迦牟尼作為佛祖,是修行者效仿的榜樣,成為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因緣故事是三類在早期的敦煌壁畫裡被描繪最多的題材。本生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降生以前各個世代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
北魏 254 窟 北壁 屍毗王本生故事
屍毗王是莫高窟北魏254窟北壁牆上的中心人物。這幅畫是依據《賢愚經》繪製的。經中說:「帝釋天化作一鷹,毗首羯摩化作一鴿,鷹追逐鴿,鴿飛至屍毗王腋下尋求保護。屍毗王想到自己立誓普救生靈,如還鴿與鷹,害鴿一命:鴿不與鷹,鷹即餓死。用什麼辦法才能同時救護兩個生命呢?決定割自身的肉,以救鷹命」。壁畫中,屍毗王坐在那裡,左腿盤起,右腿自然下垂,是種很隨意的坐相。仔細看,他的右手託著一隻鴿子,左手揚起,試圖要擋住空中那隻虎視眈眈的老鷹。接下來,他將要割下自己的肉餵給老鷹,以此換來鴿子的性命。他沒有絲毫畏懼。這幅人物畫像正是敦煌早期壁畫藝術的代表。
3、中國古代傳說神仙形象。在敦煌莫高窟西魏(公元535——557年)285窟和249窟窟頂壁畫中,出現了很多中原漢族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靈與異獸形象,如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四方位神中的朱雀和玄武、人首蛇身的開明神獸、身生羽翼的鹿形「飛廉」、人頭鳥身的「千秋鳥」……也出現了風、雨、雷、電四神。
4、經變畫。把將某一部或者幾部有關佛經之主要內容組織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畫的「變相」。經變畫的意思是用圖像的方式來演繹佛經。佛傳和本生故事畫是鼓勵苦修,但講求實際的人卻希望能夠有一種便捷實惠的修行方式。這是隋唐時期長安、洛陽為代表的中原地區著名畫家們獨創的中國佛教藝術。
作為經變畫的背景,中國傳統山水畫也有了表現和發展。初唐217窟西側牆壁繪製的是《法化經變》中《化成喻品》的故事。它的技法正是畫史上所記載的「青綠山水」。唐代以畫青綠山水著稱的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並沒有畫作存留,但在217洞窟中卻能夠看到畫史所描述的青綠山水的特點:注重以線描勾勒,施以明亮色彩。而處於西北邊陲,敦煌不僅受到中原畫風的影響,還創造出了獨特風格的山水畫:172窟東壁北側的《文殊變》中不自覺地把西北風光畫融入了青山綠水畫中,它的土地上有斷裂的溝壑存在,那是敦煌附近能夠看到的景觀。
他們將佛經思想和中國傳統的人物畫、建築畫、山水畫、花鳥畫、社會生活風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宏偉壯麗、氣象萬千的理想中的佛國世界。
現在唯有敦煌石窟保存了三十餘類經變畫,如阿彌陀經變、法華經變、華嚴經變、金剛經變、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梵網經變等等。
5、佛教史跡畫。描繪佛教傳說與傳播歷史的壁畫,多取材於對各個高僧、聖跡記載和《法顯傳》、《大唐西域記》、《西域傳》等。如莫高窟最大的佛教聖跡五臺山圖,長13米,高3.6米,面積46.8平方米。
畫中詳細描繪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築(寺院、蘭若、草庵、佛塔等)、高僧說法、信徒巡禮、著名史跡和靈異現象等,共有榜題 195 條。此外,「五臺山圖」還呈現了許多古代社會生活民俗場面。圖的下部描繪了從山西太原到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 看到不同身份各階層的人物服飾和活動場面。「五臺山圖」也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畫。它以山水串聯各個獨立畫面,從中可以見到五代時期敦煌山水畫的風格。同時,壁畫描畫了朝鮮半島「新羅王塔」「新羅送供使」「高麗王使」的形象,是和東亞古代文化交流的反映……等等
6.供養人畫像。在人們驚嘆敦煌莫高窟,總會提出一個問題:這些洞窟都是什麼人建造的?他們為什麼要建造這麼多的洞窟?其實,答案就是壁畫上的供養人畫像。供養人就是這些洞窟的主人,就是莫高窟的建造者。
供養人身份複雜,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僧官、僧尼、商人、工匠、牧人、行客、侍從、奴婢和善男信女等。供養人有敦煌歷代大族、地方長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層平民百姓。他們是活躍在敦煌歷史上的人物,因此這些畫像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7、裝飾圖案。敦煌石窟不僅是一座歷代畫庫,還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豐富的一部裝飾藝術的圖典。「圖案」一詞,是20世紀初由國人學子從日本引入的,傳統上稱為「藻飾」、「紋樣」。在美學上泛指為美化物體施行的裝飾,它包括紋樣、符號、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
此外,敦煌壁畫涉及的種類很多,在壁畫中就展現了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場面,反映的現實生活十分廣泛。不僅有社會生活畫。還有軍事、樂舞藝術、舞蹈畫、百戲、婚姻嫁娶,交通工具,民俗風情等等。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總之,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薈萃的文化藝術寶藏。不管是塑像也好,壁畫也罷,藝術家要想表達涅槃的主題,自己先得是悲哀情緒的觀察者,同時自己也應該對這種悲哀感同身受。敦煌莫高窟壁畫融匯了我國多民族藝術,吸收了來自西域藝術的養分,形成了發展脈絡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藝術體系,包含了建築、雕塑、壁畫、音樂、舞蹈等多種門類的藝術;其中壁畫藝術又包含了人物畫、山水畫、建築畫、花鳥畫等等不同畫科的繪畫藝術。這是我國對世界佛教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在中國和世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燦爛佛宮:敦煌莫高窟考古大發現》( 樊錦詩 / 趙聲良 )《莫高窟史話》( 樊錦詩 編 )《敦煌》(樊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