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國的石窟藝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然而,新疆龜茲卻擁有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
12月18日,由新疆龜茲研究院、青浦區博物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在青浦區博物館拉開序幕。
共展出新疆龜茲研究院提供的43件壁畫臨摹作品、數字高清複製品。此外還展出一個仿真洞窟,為克孜爾石窟第38窟,以伎樂壁畫為著稱,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美輪美奐 。
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
龜茲擁有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有著名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目前遺存洞窟7百餘個,保存壁畫近1萬平方米。
這些石窟介於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表現了從公元三至十三世紀佛教藝術的傑出創造和高度成就。
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上的重要遺蹟,2014年6月,克孜爾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展覽,共展出新疆龜茲研究院提供的43件壁畫臨摹作品、數字高清複製品,時代跨度從公元三世紀至十世紀,以佛教文化為主要題材,反映了古龜茲這一絲路「明珠」的歷史進程和獨特的文化傳統,體現了其繪畫、民俗、樂舞藝術的發展與演變。
這次展出年代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壁畫是數字高清複製品《天相圖》,原作於公元三世紀,高229釐米,寬達500釐米,出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頂部,由日天、持杖託缽立佛、挾猿猴的金翅鳥、雨神、對鳥、立佛和月天組成,兩側菱格內繪圖案化的樹木和水池、坐禪比丘、伎樂和鳥獸等,表現山林禪修的意境,畫面以暖紅色調為主,藝術特色鮮明。
這次還展出一個仿真洞窟,為克孜爾石窟第38窟,以伎樂壁畫為著稱,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故德國人稱此窟為伎樂窟。
壁畫中富麗多姿的樂舞造型與種類豐富的樂器交相輝映,既有產生於中原地區的排簫和阮鹹,也可見由西亞、中亞和印度等地傳入的箜篌等樂器,見證了絲路樂舞藝術在古龜茲交匯融合的歷史。壁畫中重視線條造型中的作用以及敷色上較多使用平塗,都體現出中原繪畫藝術的影響。
另外,還展出了部分流失海外的石窟壁畫複製品。
龜茲石窟壁畫數位化項目啟動
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是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千年石窟,據主辦方介紹,2015年下半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克孜爾石窟在新疆率先探索實行數位化保護管理,由上海印刷集團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新疆龜茲研究院聯合開展的「克孜爾石窟數位化及展示傳播工程項目」,在克孜爾千佛洞鳩摩羅什像前拉開了序幕,選定了克孜爾石窟第17窟、新1窟等洞窟作為數位化工作對象。
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陸炎表示:「1980年代以前,克孜爾石窟還有老百姓在裡面放羊,在洞窟裡生活,破壞的很厲害,80年代以後成立龜茲研究院,把石窟保護起來,由龜茲研究院牽線,10年以前,我們就去進行數位化保護。因為克孜爾石窟風化得很厲害,比如之前因一場大雨衝刷發現的新1窟,整個床上有一尊很大的臥佛,當時專家發現的時候臉部還有顏色,前年去看的時候已經一灘爛泥了。所以這個情況下,我們去作掃描、作數位化保護。」
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22個洞窟的數位化工程,並復刻了3個洞窟的實體還原版。
此次展出的克孜爾石窟第38窟結合了最新技術,力圖做到全真模擬,整個洞窟的立體模型是用3D掃描技術建造的,一部分一部分地拼接而成,洞窟四周的壁畫用數字印刷的方式還原。內壁的泥土原料則來源於新疆克孜爾當地,洞窟內部為求還原也沒有安裝照明設備。
這座石窟甚至可以拆卸移動,在不同場所展示,也讓上海觀眾足不出「滬」,就可以切實感受龜茲石窟的魅力。
據悉展覽為期2個月,將展至明年2月20日。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