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古國龜茲,許多人都感陌生,但是看完在青浦博物館舉行的「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就會覺得這些千年石窟壁畫與江南有絲絲縷縷的關係。昨天,《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上,青浦博物館負責人透露,龜茲藝術之所以選擇在青浦展出,是因為青浦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地——青龍鎮的所在。青浦與龜茲,一東一西,構成了歷史上的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的兩個重要支點,「在唐朝,青浦屬蘇州管轄,時任太守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白居易任蘇州當太守後,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
圖說:展覽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攝
東西文明龜茲交匯
歷史長河中,漢代時龜茲為我國西域絲綢之路北道諸國之一,唐代為安西四鎮之一。龜茲是絲綢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瑪幹沙漠北道的重鎮,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以及阿拉伯文明的交融薈萃之地。
龜茲擁有比敦煌莫高窟歷史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有著名的克孜爾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和阿艾石窟,目前遺存洞窟7百餘個,保存壁畫近1萬平方米。這些石窟介於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和敦煌石窟之間,表現了從公元三至十三世紀佛教藝術的傑出創造和高度成就。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上的重要遺蹟,2014年6月,克孜爾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圖說:有些壁畫頗具希臘風 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 攝
數字高清複製洞窟
這次展出年代最早、也是面積最大的壁畫是數字高清複製品《天相圖》,原作於公元三世紀,高229釐米,寬達500釐米,出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主室頂部,由日天、持杖託缽立佛、挾猿猴的金翅鳥、雨神、對鳥、立佛和月天組成,兩側菱格內繪圖案化的樹木和水池、坐禪比丘、伎樂和鳥獸等,表現山林禪修的意境,畫面以暖紅色調為主,藝術特色鮮明。
在展覽現場,克孜爾第38窟以1:1複製,該窟開鑿於公元4世紀,進入洞窟,抬頭望見四壁的菱格畫,對新疆龜茲壁畫頗有研究的畫家肖谷告訴記者:「菱格畫正是龜茲壁畫的特殊之處。」洞窟腹地的甬道貫穿於洞窟。該窟以伎樂壁畫為著稱,色彩絢麗,繪畫技法精湛,故德國人稱此窟為伎樂窟。壁畫中富麗多姿的樂舞造型與種類豐富的樂器交相輝映,既有產生於中原地區的排簫和阮鹹,也可見由西亞、中亞和印度等地傳入的箜篌等樂器,見證了絲路樂舞藝術在古龜茲交匯融合的歷史。壁畫中人物硬朗的線條造型和標準的人體比例,都流露出希臘文明、波斯文明的影響。
圖說:克孜爾石窟第118窟 主室劵頂《天相圖》 官方圖
全力以赴保護瑰寶
據介紹,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是利用3D列印與數字印刷融合技術還原了千年石窟,據介紹,2015年下半年,由上海印刷集團商務數碼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新疆龜茲研究院聯合開展的「克孜爾石窟數位化及展示傳播工程項目」,在克孜爾千佛洞鳩摩羅什像前拉開了序幕,選定了克孜爾石窟第17窟、新1窟等洞窟作為數位化工作對象。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陸炎接受採訪時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克孜爾石窟還有老百姓在裡面放羊,在洞窟裡生活,直到成立龜茲研究院才把石窟保護起來。從十年前開始,我們就有專人去對石窟進行數位化保護。目前數位化掃描已完成22窟。」上海印刷集團的工作人員主要在石窟現場進行相關數據信息採集,獲取洞窟壁畫的高清數位化圖像,並進行圖像色彩比對和圖像全窟拼接,以及上述石窟的建築三維掃描、數字建模、數字模型貼圖等工作。在可見光下無法獲得的題記、煙燻壁畫和重層壁畫,則運用了多光譜技術獲取。
圖說:克孜爾石窟第38窟 《天宮伎樂》 官方圖
《絲路遺韻·五彩龜茲——龜茲石窟壁畫藝術展》由新疆龜茲研究院、青浦區博物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聯合舉辦。(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