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2020-12-25 澎湃新聞

【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2020-07-21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鑿於中唐時期。西壁佛龕裡的塑像毀壞殆盡,僅存有佛光、弟子等部分殘畫。洞窟形制沿襲了典型的覆鬥頂方形窟形式。

頂部藻井中心以橙紅色為底繪製了環枝茶花圖案,外側則是一圈團花圖案。左右對稱的八瓣茶花紋周圍以環形枝幹纏繞,花形和圖案看起來非常的奇異獨特,色彩鮮豔明亮,給人以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別有韻味。井外的邊飾依次是回形紋、卷草紋、三角紋垂幔和寶交飾(即雜寶瓔珞與繒彩寶鈴流蘇交相連綴)。構成了一頂有縱深感、有韻律的完美華蓋藻井圖案。

南壁繪《觀無量壽經變》。《觀無量壽經》是佛教淨土宗的主要經典之一,在莫高窟一共有89鋪,足以證明了這部經在敦煌地區的流行程度。《觀無量壽經變》中心位置繪製的是阿彌陀佛和兩位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周圍眾菩薩簇擁聽法。畫面上方和左右兩側描繪的是極樂世界的建築,主殿雄偉高大,側殿、角樓作為陪襯安置於左右兩側。建築物自然巧妙地連接、組合,表現出建築物的立體感和空間感。下方的伎樂天歌舞奏樂,以音樂舞蹈供養阿彌陀佛。古代藝術工匠以中軸為主線左右對稱畫出了建築物、說法圖、佛、菩薩和樂隊。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結構高低錯落,前呼後應。加上不鼓自鳴的樂器,碧波蕩漾的綠水、盛開鮮豔蓮花的寶池,使整個畫面充實而緊湊、自然而連貫。

兩側畫《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的內容。「十六觀」即十六種觀法,也就是到達西方淨土世界修行的十六種方法。其內容有: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樹想觀、八功德水想觀、寶樓觀、華座觀、像想觀、遍現一切色身相觀、觀世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觀、普想觀、雜想觀、上品往生觀、中品往生觀、下品往生觀。而上、中、下品往生觀又叫九品往生。每一觀應該怎麼「觀」,是什麼樣,經文都有詳細的說明。念佛行者通過「觀」的方式憶念彌陀之身與淨土,得以往生西方。這樣就比較完整的畫出了《觀無量壽經》中所要表現的主要內容。

壁畫中的很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由於歷朝歷代很多的王公貴族都把私宅作為施捨送給寺院,所以中國式的寺院建築依然是和宮殿建築一脈相承的。因此,我們從壁畫中的淨土畫面中看到的就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大致形貌。尤其是因為歷史、人為和自然等原因造成了中國古建築實物資料的貧乏,中唐以前的建築實物保存下來的大部分都是磚石佛塔,而相對於木結構殿堂建築實物卻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但是,在北魏到元代的敦煌壁畫中卻保存有數以千計的、各種類型的建築畫面,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史最直觀、最形象的資料。所以,敦煌壁畫又被稱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據統計,莫高窟壁畫中繪製有建築畫的石窟一共是216座,其中有研究價值的有146座。這些通過佛教藝術為載體保存下來的建築形象,不但給我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並且還用它豐富的內涵和相對準確的藝術形象澄清了我們對於古代建築的模糊認識,填補了中國建築史資料的空白。

來源:旃檀精舍

原標題:《【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第201窟中唐壁畫 賞析》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莫高窟第237窟 中唐
    西壁龕內盝頂西披 雙頭瑞像第237窟為中唐代表窟之一,殿堂式覆鬥頂窟,分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方形
  • 敦煌壁畫「活」了,美得驚心動魄!
    ——《洛陽伽藍記》 敦煌壁畫一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大寶庫, 據統計,敦煌數個石窟群 共有歷代壁畫作品五萬多平方米, 規模之大令人驚嘆。
  • 敦煌莫高窟的盛唐壁畫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化城喻品 盛唐唯獨遠在西北、處於荒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卻能較為完整地保存了81個盛唐石窟。莫高窟第148窟涅槃像按照敦煌地方的歷史制定莫高窟的藝術分期,現在已經約定俗成,把唐代分為初、盛、中 (吐蕃時代
  • 敦煌莫高窟壁畫,被堪稱為百科全書,牆壁上的博物館
    敦煌在甘肅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國較早接觸佛教的地方。兩千多年前已經是中國和西方各國商業往來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綜合藝術。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採用多種形制;洞窟內的主體是動人的彩塑;燦爛的壁畫布滿全窟,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 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羅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 絲路繁榮:唐敦煌莫高窟第320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甘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敦煌石窟群體中的代表窟群。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西岸的斷崖上。坐西朝東,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長約2公裡的崖面上,高約40米至50米,巖質為酒泉系礫石巖層,由積沙與卵石沉澱粘結而成,沙層疏鬆,不適於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繪為主。
  • 來到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
    來到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到甘肅敦煌旅遊的,多都是奔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而來的。至於其他景點略顯偏僻,交通略有些不便(現在已經好多了,我是2013年去的),要麼自駕要麼找旅行社。,那麼榆林窟就是僅次於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
  • 敦煌莫高窟裡的文殊像
    五臺山自北魏起深為佛教徒所信仰,唐代是崇尚文化的盛世,文殊信仰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並對當時敦煌莫高窟裡壁畫的繪製產生了很多影響。莫高窟文殊莫高窟第159窟開鑿於中唐時期。公元7世紀,西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吐蕃國王松贊幹布以佛教為國家的基礎。8世紀中葉,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虛而入,攻佔了敦煌。吐蕃統治者有很深的文殊信仰,第159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鑿的。
  • 敦煌壁畫中的《觀世音經》賞析(六)
    敦煌自隋代開始繪製「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變相」,經盛唐「觀世音經變」的發展和變化;進入中唐吐蕃統治時期,「觀世音經變」依然延續著傳統構圖,創新了屏風畫作為附屬,於藝術風格又有了來自青藏高原的新風尚;晚唐敦煌大族歸義,畫院流水線「觀世音經變」重複流傳,為大族家窟政治地位添彩;五代、宋西北地方割據,巨形窟將多種經變齊聚一堂,普門品與觀世音經變同窟展現;西夏「觀世音經變」
  • 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傳奇故事
    當他們小心翼翼對220窟主室四壁壁畫進行了剝離之後,整間石窟四面牆壁上顯露出了場面宏大、人物傳神、瑰麗無比的初唐壁畫,這讓所有的研究者激動不已。所有到過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學者和藝術家都為這裡的壁畫所震撼。他們共同的感覺是,220窟的壁畫絕非出自普通工匠之手,更像是大師作品。
  • 試論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山水圖像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莫高窟第217窟 盛唐 敦煌壁畫是佛教壁畫,其題材主要依據佛教經文繪製塑像、經變、故事畫等。 風景是中國美術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外來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時候,便在其中融入了中國的元素。雖然壁畫中的山水圖式研究只是敦煌壁畫藝術中極小的一個部分,但對於中國民間山水畫的發展卻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且,像敦煌壁畫這樣從北魏開始直到元代1 000多年間的十分豐富的山水風景圖,在世上是絕無僅有的。
  • 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穿越千年演繹敦煌文化
    圖為動畫片《九色鹿》取材的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中新網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馮志軍)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之「絕色敦煌之夜」活動,以九色鹿為靈感的海報於19日發布,承載童年滿滿回憶的九色鹿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幾天後,穿越千年歷史的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將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通過歌曲、服飾等載體演繹敦煌文化。
  • 敦煌莫高窟佛像欣賞
    第45窟 西壁佛龕 盛唐 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 【考古札記】孫武軍 張佳 :敦煌壁畫迦陵頻伽圖像的起源與演變
    需要說明的是,初唐莫高窟332窟南壁涅槃經變壁畫「出殯」場景中位於棺材上的「立雞」,可能由於該壁畫面積較大(高3.7米、寬6.08米),相關圖錄不能展現其細節,任平山將其誤稱為「人頭鳥」,並認為:「人頭鳥立此套棺上,服務於釋迦涅槃,當與西方淨土無關。 但它卻合乎邏輯地將南北朝喪葬文化中的人頭鳥傳統帶入了佛教徒的葬禮中。」
  • 從敦煌莫高窟看千百年前的僧門與俗世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前秦時期,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幾朝上千年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敦煌官吏、富商、平民,都曾出於祈福參與修建,故而莫高窟不僅是佛門聖地,更是敦煌教俗生活的記錄者。莫高窟中最精緻的壁畫大多還是宗教題材。圖為《觀無量壽經變》局部,位於莫高窟201窟南壁,描繪了西方淨土世界的景象,繪於中唐時期。圖為《九色鹿本生全圖》局部,位於莫高窟257窟西壁。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談莫高窟保護與壁畫修復
    1987年,莫高窟被評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時,時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的樊錦詩是申遺的主要負責人。她在60歲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80歲退休,任職期間,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先進的數字影像拍攝、色彩矯正、數字圖片拼圖和儲存等敦煌壁畫數位化保存技術,制定了文物數位化保護標準體系。在這個莫高窟守護人的眼中,莫高窟保護面臨著什麼樣的挑戰?
  • 敦煌莫高窟一千多年來壁畫的變化
    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東壁龕內變色壁畫莫高窟第428窟中心柱南壁龕內變色壁畫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供養菩薩莫高窟第263窟北壁供養菩薩復原(段文杰復原臨摹)壁畫中的石青和石綠色、白色等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從現存情況來看,古代壁畫中凡是用色較豐富,層次較多的壁畫,變色就比較嚴重,北魏壁畫、隋代壁畫以及唐代部分洞窟的壁畫就是如此。而用色較單純,混合色用得少,或者如唐代部分洞窟重視線描造型,用色較淡的壁畫,變色就相對較少,從而保存了相當部分未變色的壁畫。當然也有人為因素造成變色的,如第156窟壁畫煙燻造成的變色等。
  • 敦煌石窟藝術【經典多圖】
    莫高窟第158窟-中唐3.吐蕃贊普禮佛-莫高窟第159窟-中唐 榆林窟東崖洞窟平面圖與第25窟測繪圖2.出現敦煌石窟中最早的吐蕃佛教藝術題材與風格的壁畫:以第25窟八大菩薩曼荼羅、彌勒經變中的婚嫁圖、第15窟庫藏神及吐蕃樣式的北方毗沙門天王像為代表
  • 嘆為觀止的敦煌莫高窟反映了哪個年代的景象
    路途不遠,很快就到了莫高窟,周圍都是戈壁荒漠,進入了莫高窟反而是綠樹成蔭,經過一個大牌坊,左邊是一個飛天雕像,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
  • 歷朝敦煌壁畫飛天仙女賞析
    敦煌壁畫作為歷史上十餘個朝代、近千年的音樂舞蹈圖像,是漫長歷史時期音樂、舞蹈和社會生活的生動記錄,在學術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 敦煌壁畫飛天高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