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修行次第,要向菩薩學習

2021-01-15 如道居士

阿難接著問佛:「我們這些人愚鈍,喜歡學習很多的知識道理,對於種種欲望和習氣,不求出離。現在我聽到佛的慈誨,得到正法的燻修,身心快然,獲大利益。世尊!在通往涅槃的修行道路上,各個次第的名目都是什麼呢?什麼叫做幹慧之地、四十四心?怎樣算是進入地中?什麼叫做等覺菩薩呢?」說罷,五體投地。

世尊稱讚阿難道:「善哉阿難!你能為大眾,及末世一切求正覺的眾生,指導他們從凡夫到大涅槃的正修行路。你仔細聽好,我現在就為你解說!阿難。要知道,自性圓明,本來沒有名相,也沒有世界和眾生。有妄才會有生,有生才會有滅。所以,生滅就是妄,滅妄名為真,這是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的二轉依。阿難!你要修行,直詣如來的大涅槃,先要知道眾生和世界這兩種顛倒的產生的原因,能不顛倒,就是如來。

阿難!什麼是眾生顛倒呢!自性本來圓滿。用這個本來圓滿的心去尋求一個清楚的內容,於是,這個清楚和內容就都是虛妄的了。在虛妄與清楚的相對中產生了知見,這樣,就從畢竟無變成了究竟有。虛妄與它所尋求的內容,並無因由。只是安住在妄相中,沒有了根本。依靠著這沒有根本的妄相,而建立起了眾生和世界。

迷失了本來的圓明,而產生虛妄。虛妄沒有體性,因此無所依憑。想要真實,有了個想法,就已經不是真實了。明明不真,還要求真,於是產生了種種假象。虛假的生發、虛假的安住、虛假的心識、虛假的塵相,輾轉相生,彼此促進,相互薰染,而形成業。相同的業就會彼此感應。因為業感的相滅相生,於是有了眾生顛倒。」

「阿難,這個善男子,以真方便發起這十種心。心精誠到極點時,便在這精誠中,把這十種心合而為一。這就叫『發心住』。這時,心中明澈得猶如清淨的玻璃之中閃耀著精金。把這種妙心履以成地,叫做『治地住』。心地中凡有所知,一切明了。遊步十方,沒有留礙。此時叫做『修行住』。行為與佛一樣,時時能感受到佛的氣氛。就好像中陰身自己就能直接找到父母一樣,此時,在冥冥之中就能得到音信,投生為如來種。所以叫做『生貴住』。既然遊歷到如來的『道胎』中,就成為佛法的繼承人。如同胎兒長成人形,具足了人的相貌,這就叫『方便具足住』。不但長相跟佛一樣,心相也跟佛一樣,所以叫『正心住』。身心相合,日益增長,這叫『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這個境界叫『童真住』。」

「這個時候,有十種有靈相的身形,能同時現十個身。這十身可以每一身又現十身,這就百身。百身的每個身又可以現十身,這就現千身、萬身--具足這麼大的神通。佛身既已成就,如同胎兒從母腹中誕生,親身成為佛子。這時叫'法王子住'。國王在太子成人後,把國事委託給太子處理時,要舉行灌頂的儀式。法王子此時也可以代佛宣化,所以叫『灌頂住』。」

「阿難。這位善男子,成為佛子以後,具足如來的無量妙德,能於十方隨順眾生,這叫『歡喜行』。」

如來接著說道:「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叫『饒益行』。自身覺悟了,還能去覺悟他人。對任何境界,都沒有違逆和抗拒。這叫『無瞋恨行』。在十二類眾生中,隨類化現。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平等,十方通達,教化眾生無窮無盡,這叫『無盡行』。對一切法門,融會貫通。隨機說法,沒有絲毫差錯。這是『離痴亂行』。能在同中,顯現群異。又能在異中,各各見同。這叫『善現行』。十方虛空,能化為一粒微塵。又能在一粒微塵中,顯現十方世界。微塵與世界,毫無留礙。這叫『無著行』。種種現前的境界,都是第一波羅蜜多。這叫『尊重行』。因為能圓融一切境界,所以他的行為自然符合十方諸佛的行為規則,因此叫『善法行』。這一切都是清淨無為的,是真性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叫『真實行』。」

「阿難!這個善男子,具足了圓滿的神通,能成就一切佛事。心地精誠而純淨,遠離一切障礙。雖然普度眾生,卻沒有眾生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這叫做『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破一切相,同時沒有破的概念,這叫『不壞回向』。本有的如來自性湛然清淨,覺悟之心與諸佛無異,所以叫『等一切佛回向』。因精真而發明自性,如同諸佛的境地,這叫『至一切處回向』。外在的世界與自身的如來性相互涉入,毫無掛礙,這叫『無盡功德藏回向』。

在與諸佛同等的境地中,生發出種種清淨之因,依據清淨之因所發出的光輝,直取如來涅槃之道,這叫『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如的善根既成,此時,十方眾生都是我的自性。所以自性圓滿成就的同時,也不失普度眾生,這叫『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符合一切法,同時離一切相,對合與離也無所執著,如此才契合真如,所以叫『真如相回向』。真如體性遍滿十方。既已契合真如,自然任運十方,無縛無礙,所以叫『無縛解脫回向』。圓成自性本具的德能,法界的限量隨之消滅,所以叫『法界無量回向』。阿難!這位是善男子,成就了這清淨的四十一種心,接下來再成就四種妙圓加行。」

「以佛的覺悟為自己的心,將出未出。就如同鑽木取火,剛剛把木頭鑽熱,所以叫『暖地』。以自己的心為佛行的履踐之處,好像有個依止,又好像沒有。就如同登上山頂,仿佛置身於虛空之中,但腳下還有個依託之處。所以叫『頂地』。自心與佛無二無別,安住在中道上。此時,如同忍事的人,藏在心裡也不是,一吐為快也不是,所以叫『忍地』。沒有迷覺,也沒有中道,這些數量全都消滅。此時名為『世第一地』。」

「阿難!這位善男子對於菩提大道真正通達。自心的覺悟與如來融通無二,窮盡諸佛的一切境界。這叫『歡喜地』。一切分別都導歸如來自性的大平等之中。平等的概念也不復存在。這叫『離垢地』。清淨到極點,自性本具的明覺,以光明的形式迸發出來。所以叫『發光地』。光明迸發到極點,覺性達到圓滿,智慧之火熾燃。所以叫『焰慧地』。這時,已經泯滅了一切異同,是一切分別心所達不到的境地。所以叫『難勝地』。無為的自性清淨無染,本有的明覺終於顯露出來,所以叫『現前地』。

接下來開始窮盡真如實際,所以叫『遠行地』。圓證真如本心,名『不動地』。真如本心發起妙用,名『善慧地』。阿難!到此境界,修行的過程就功德圓滿了。所以,這個境地也叫『修習位』。慈意瀰漫成蔭,猶如妙雲一般,覆蓋涅槃之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相迎,菩薩順行而至,交匯之地,名為『等覺』。阿難!從最初的幹慧心到等覺為止,這時才獲得金剛心中的初幹慧地。經歷重重次第,才能窮盡如來妙覺,圓成無上道。這種種位次,都要以金剛心,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在如來自性中,用本有的明覺去清淨修證,漸次深入。阿難!都是因為三增進法的緣故,才能成就這五十五個位次的真菩提路。」

如來繼續強調:「這樣觀照,才是正觀;其他的觀照,就是邪觀。」

#佛經#

相關焦點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修行次第與彌勒法門
    因此,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即在分析此經的敘述結構,論證此經開顯的修行次第,進一步揭示此經的奧妙與豐富的涵蘊內容。此經的修行次第,亦有兩種切入的角度:一是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二是從共法到不共的道次第。前者是從凡夫到成佛間的事相修習,著重於離欲解脫的修證次第;後者是從五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的理論闡釋,著重於義理建構的論證模式。兩者理事合一,相輔相成,而成完密的道次笫。首先從報恩到成佛的道次第角度觀察,此經在修習佛法的道次第上,首重報恩,然後發諸善妙諸行,成就佛果。
  • 魏德東:論唯識學的修行次第與內容——一個時代主題的回應
    就中國佛教的發展看,明代以後,禪宗和淨土成為主流,但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反而漸行模糊,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廿世紀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邊緣化。從世界佛教的發展看,廿世紀佛教在歐美有急速的擴張,但最為博大精深的漢傳佛教影響反而最小,落後於藏傳和南傳,這也與當代漢傳佛教在修行上的次第不明有密切關係。
  • 普賢菩薩向佛求教:悟道以後的人如何修行?
    普賢菩薩在佛教中代表大行大願,他示現在悟道以後如何修行?所以他向佛請問道:世尊,若菩薩及一切修行大乘佛法的人,聽聞佛所說的圓覺清淨境界,如何修行?為何又說修行如幻?如果說眾生本就是佛,不去修行,常在生死幻境中變化,也不知道自己生在幻境裡,讓妄想心如何解脫?希望世尊講一種漸次修行的方便法門,能令眾生永遠脫離所有的虛幻。佛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都是從如來圓覺妙心裡生出的,就像是空華從虛空中出現,虛幻的空花雖然會消滅,但空性卻不會損壞。
  • 恭迎韋馱菩薩聖誕:你若修行,我必護法 !
    彌勒佛和韋陀菩薩像是同事,又像是朋友,兩人一起度過了很多歲月,一直在一起向世人弘揚佛法,教化世人,一直在保佑著一方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修行人或多或少都有障難,未入聖流之前,不能對付魔事;又因為過去業力緣故,遭遇貧窮疾病、諸多不順。
  • 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很多人會說,發菩提心應該是修行的第一步啊,修行應該是從發菩提心開始啊,怎麼修了五步了到現在才發菩提心啊!我前面講的五步是在修好人道,只有修好了人才能開始修菩薩道。我們先來說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菩薩向佛求教即身成就的修行法門,佛給出二十五種禪定方法
    於是菩薩中的辨音菩薩,從座位上起身,頂禮佛足,向右繞佛行三圈,長跪合掌對佛說到,大慈大悲的世尊,您講的這些法門非常稀有。在諸多的修行方便中,一切菩薩於究竟圓滿的覺悟法門,有幾種修習?請您為眾生方便開示,令他們能悟入實相。佛說道:善男子,一切諸佛及眾生的如來覺性本就清淨,本無修習和要修習的人。
  • 供養最重要是如法修行,有善根的人聽聞菩薩的名號,反應是什麼?
    佛陀跟文殊師利菩薩,要開始講地藏王菩薩在因地,怎樣修行、怎樣發願、怎樣來教化眾生,那麼就一開始就用譬喻。這個譬喻,可以讓我們大概,體會到地藏王菩薩,修行的時間,非常的久遠,也就是說非常的久,很久很久,那麼地藏王菩薩證到-十地果位以來。
  • 四大名山,四位菩薩,四種修行佛法!
    因此,人們朝拜九華山,真正的意義在於敬仰並學習地藏菩薩那種大願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義在於敬仰並學習觀音菩薩那種大胸懷;朝拜五臺山,真正的意義在於敬仰並學習文殊菩薩那種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義在於敬仰並學習普賢菩薩那種大踐行。
  • 西藏密宗是如何修行的,其實他也有一套完整的修行方式
    紅白花黃四教所設次第小有不同,大致相似。僅就紅教體系而略述如下。修行次第為具體之階梯,不可不知。密教之道次第並非秘密,相反,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密法之次第設計周密,環環相扣,遞階而升,行人若要懂,則必須具備對應之般若正見。
  • 【原創】堅牢地神菩薩的修法次第思考
    有同修道友問我這個修法的次第的因緣是什麼,今天向大家做個匯報:【堅牢地神菩薩妙法修行次第】讓我們一起來修行「堅牢地神菩薩」妙法,獲得現世富貴康寧,修行少有障礙,得到世間出世間的諸多成就!b、南無地藏菩薩: 最好1080遍 (此修法是以地藏菩薩為本尊)【在《地藏經》上堅牢地神是作為地藏菩薩的大護法,凡是念誦供養地藏菩薩的他都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
  • 修行用功,好處是要從苦中來丨禪道長老談修行【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所以,正是現在,佛法又要大興旺了。我們在興旺的時候,不要忘記修行用功。虛雲老和尚,據一般的考證,他老人家是八地菩薩了。所以說,虛雲老和尚,到江西雲居山,這個時候,正是難得的寶貴的時間,那麼就是說,虛雲老和尚,不是一般的人。據宣化上人上回介紹的說,他是八地的菩薩了。到了十地呢,就圓滿了,他已經到了八地菩薩了,這是不簡單的,這個有很多見證。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修菩薩法,只會讓你越來越窮,只會享受的人,不建議這樣修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的,你都有發自內心的皈依地藏菩薩。不用刻意的 去法會皈依,只要發自內心的皈依在家也行,正常的念完三皈依再念皈依地藏王菩薩,沒信心的話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皈依地藏菩薩。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很多修禪的人容易墮入空境,以為自己悟道了,感覺到了虛空,其實這個虛空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空了,你怎麼會感覺得到?但佛馬上又說到,「也不可說,無知覺性」。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墮入空果,因為如來藏中能生萬有。這就像是一面明鏡,鏡子裡是什麼都沒有的,但萬物都能在鏡中顯現。
  • 為什麼我們的修行也是虛幻的
    佛陀在聽了普賢菩薩,關於圓覺修行的四個問題以後,立即回答普賢菩薩到:禪修者要明確地知道,自己的所有修行都還是虛幻的。要不斷努力實證,除了要去除自己原有的所有虛幻,還要把所有佛法修行上的虛幻也要去除,直到證悟淨覺隨順的圓覺。
  • 修真看西遊:觀世音與觀自在,兩個菩薩名號,兩種修行妙法
    「修真看西遊」解讀到現在,又有一位大神要出場了,就是婦孺皆知的觀世音菩薩。在《西遊記》這本書中,除了唐僧師徒四人,最重要的配角就是這位大菩薩。拿今天的話來說,觀世音菩薩在取經大任中就相當於是項目總負責人和策劃人,負責策劃總體方案、組建團隊,整合資源,監察項目從頭到尾的進度與發展。可以說,取經大業就是她一手打造的。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關於這位大菩薩的一些事。
  • 嘉木揚·凱朝研究員:蒙藏地區佛教學佛次第
    「1」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向修持者介紹了在平常(每天)修持佛法的六種方法;大概有兩種情況:第一,實際如何守護戒律,得以清淨修持佛法。第二,如何把不利於修行的逆緣障礙徹底消滅掉。以上是蒙藏地區一般佛教徒每天早課的基本內容,也可以說是全部修行次第,如此,年復一年,每天堅持精進不斷地積累;如同螞蟻築窩,蜜蜂釀蜜,自己所學的經典,每天記住一句,日積月累,福慧日增,就會成為有一切智慧的人,有能力的人,如此才能更好地幫助其他人,自利利他,這就是學佛行佛的目的。
  • 關於修行的方式——大寶法王與菩曼仁波切(第一位轉世到臺灣的仁波切)
    寶:新時代的眾生想得很多,也想得很複雜,因此他們對佛法難以起信,很不容易為他們指點出一條明路。此時此刻,出家人更應努力教導世人,教眾生了解佛教的精華要義。讓他們知道佛教的根本有別於其他宗教之處。如果出家人能多向大眾開釋經典的用字與真正涵義,大眾就較容易對佛法起信。
  • 如得法師:漢傳佛教學佛次第
    故本文僅整理佛菩薩祖師心續流淌的珍貴修行教授,供養有心朝向解脫的學人!二、甚麼是學佛次第(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
  • 智慧法語:文殊菩薩說修行人吃飯時可這樣思考
    【經典介紹】《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佛子所行之道,善於學習各種方便法,以此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比如,我們現在讀經、解經,其實也都是方便法,這叫借假修真。漸漸地,不受一切法中,煩惱減少了,智慧增長了。【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