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箴言:十種惡行讓人短命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江蘇太倉同覺寺北方多聞天王(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

《佛說業報差別經》: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讚嘆殺法。四者見殺隨喜。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祀屠殺眾生。十者教人戰鬥互相殘害。以是十業得短命報。

:有十種行為能讓眾生得到短命的報應:一是自己做出殺生之事;二是誘導他人去做殺生之事;三是稱讚殺生的方法;四是看見有人殺生,產生隨喜的心;五是對於自己憎恨的人物,希望他們喪命、毀滅;六是看到自己怨恨的人物毀滅,心裡感到非常歡喜;七是自己墮胎;八是教人墮胎;九是祭天祀神,屠殺眾生作為祭品;十是教導他人戰鬥,相互殘殺迫害。因為上述十種惡行,眾生將得到短命的報應。

相關焦點

  • 佛陀:有十種善,就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算是成道了?
    每一部經典都有佛陀說法成道的經典,但若要辨別是最高果位的成道,除了成佛,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就有明確記載。經典中本師釋迦摩尼佛講訴沙門持戒、斷欲、精進等修行法門,其中關於斷欲這一章節就是成道的關鍵法門。佛陀告訴我們有十種善,也有十種惡,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成道?什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成道?
  • 佛陀箴言:佛說不花言巧語可獲得十種驚人功德
    不花言巧語可獲得十種功德(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大方等大集經》:「休息綺語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者天人愛敬;二者明人隨喜;三者常樂實事;四者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者聞言能領;六者常得尊重愛敬;七者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者愛樂賢聖默然;九者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休息綺語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彼人得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 布施十種利益持戒十種利益
    利弊布施十種利益 降伏慳吝、乃至不離知識。持戒十種利益 滿足智願、乃至不乏信財。慈忍十種利益 火不能燒、乃至不離喜樂。精進十種利益 他不折伏、乃至如優缽羅華。禪定十種利益 安住儀式、乃至解脫成熟。般若十種利益 一切舍不取施想、乃至不樂二乘道。多聞十種利益 知煩惱助、乃至不畏惡道。
  • 「佛陀」和「世尊」指的是誰?
    佛教認為,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為「佛陀」,但在佛教裡面,佛陀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指的也是釋迦牟您佛。《四十二章經》:"爾時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維。"佛無論在世、出世間都尊貴,所以叫"世尊"。世尊是人們對釋迦牟尼佛的尊稱,意思是佛陀萬德具備,為天人凡聖、世出世間所欽佩敬仰,是世間最尊貴的人。
  • 佛陀箴言:佛陀教你成為完美人妻
    佛陀教誨世人,為人妻子,應當具備五種美德,實踐五種善行。第一,晚睡早起,勤勤懇懇操持家事,把家務處理得有條不紊,讓丈夫無後顧之憂;有了美味佳餚,不要獨自享受,先讓公婆、丈夫受用。第二,家中諸物合理存放、謹慎看護,不要丟三落四,敗壞家產。第三,言語謹慎,忍辱負重,心氣平和,少瞋少怒。第四,矜持端莊,戒慎恐懼,臨深履薄,時刻惕勵,唯恐哪裡做得不對,為丈夫及家庭招致禍害。
  • 短命的果報 佛說由這10種行為引起
    世間之人幾乎都想長命百歲,然而,壽命之長短到底由什麼決定呢? 佛是具有一切智的覺悟者,佛在《佛說業報差別經》中告訴我們10種行為可以導致短命: 1、自己殺生 所謂自己殺生,是指具備四種因素的行為: 要殺的對象、要殺的意圖、要殺的行為、要殺的結果。
  • 佛典故事:成就十種法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假如有一位國王成就十種惡法,他所統理的國家必定盜賊四起、無法久存。是哪十種呢?國王的性情慳貪,常因小事就起瞋恚心,也不用心觀察其中義理,若國王成就此初法,國家一定不能長久,國中盜賊四起。假使國王貪戀財寶,不肯任用賢才,若國王成就此二法,國家則不能長久。
  • 佛說殺生有十種惡報,不殺生有十種功德,問君如何選擇?
    殺生有十種惡報,不殺生有十種功德,問君如何選擇?【經文】諸仁者,休息殺生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諸仁者,是名休息殺生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休息殺生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證無上智。彼人到菩提時,於彼國土離諸害殺,長壽眾生來生其國。
  • 佛陀住世,世界就能消災免難了嗎?
    新冠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網絡上出現了一種十分愚痴的邪惡知見,說什麼「如果真有佛陀住世,世界不會有災難」。此話一方面暴露出此人否定因果,佛教常識匱乏的愚痴本質;另一方面暴露其不懷好意,企圖煽動不明真相者誹謗佛陀的險惡用心!
  • 佛陀箴言:佛預言出家人容易得兩種「惡瘡」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又出家人有二癰瘡,何謂為二?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註:「此外,出家人還會有兩種『癰瘡』,是哪兩種『癰瘡』?第一種是求見他人過失;第二種是遮掩自身罪行。」
  • 佛教:佛陀為什麼能圓滿成就?每個學佛人都應該知道的事
    佛陀的成就不止是這一生的事情。如實地觀察到世間變化的規律,只是佛陀修道的一種助緣,修道的主緣是什麼?是情義,是佛陀的大悲心。佛陀在沒有明白緣起法之前,已經在聚集無量的因地廣行。為什麼要去行?出於他對生命的不忍。他看到種種現象都極度不忍,都想提供幫助。
  • 佛有哪十種無量大舍之心?你知道嗎?
    皆仁我們知道佛門所說的四無量心是指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那麼佛的十種無量大舍之心,你又是否聽說過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在菩提留支三藏所譯的《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中,曾經這麼說過:佛有十種無量大舍之心,是哪十種呢?
  • 觀音菩薩和佛陀誰的資歷更老?
    但佛教要怎麼解釋觀音菩薩比佛陀資歷更老,年紀更大呢?佛經裡是這樣記載的:觀音菩薩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經涅槃成佛了,尊號是「正法明如來」。後來為了幫助佛陀度化眾生,不惜自降身份,以菩薩的姿態出現。這意味著佛法不是佛陀的原創,只能算是佛陀的「再發明」。
  • 佛說人生智慧: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
    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1.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隨心隨緣,才會快樂!2.在人之初,別拿人當幼欺;在人之暮,別拿人當弱辱;在人之前,別拿己當眾揚;在人之後,別拿人當猴謗;在人之上,別拿人不當人;在人之下,別拿己不當人。
  • 佛陀十二行誼禮讚文
    佛陀之所以選擇正常的出生方式是有著特別的原因的。舉個例子,如果他是奇蹟般地從一朵蓮花中誕生,這將會讓人印象深刻並會吸引很多人前來。然而,佛陀從更長遠地角度思考為讓未來的弟子受到激勵:看,佛陀曾經就是和我們一樣的人,經由修行而開悟的。如果佛陀是從蓮花中誕生的,就沒有人會認為普通人可以開悟,因為一般人沒有佛陀這樣的神力。
  • 站在佛陀對立面的人,屢次謀害佛陀,為什麼最後還成了佛?
    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教的叛逆者,他曾多次謀害佛陀,還分裂僧團。這樣一位惡人,卻又被釋迦牟尼授記為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提婆達多。他是佛陀弟子阿難的親兄弟,佛陀的堂兄弟。既然是親戚,為什麼要害佛陀呢?其實提婆達多本是僧團的一員。佛陀成道後,他也跟著佛陀一起修行。在俗世的時候,他就和佛陀有些矛盾,不過佛陀後來出家修行,兩人也相安無事。
  • 佛陀是什麼人?佛陀已經去世,他如何能幫助我們?
    這兩種解說都很完整 地形容佛陀的教誨。佛教指導我們全面開發我們的智能,以便能徹底地 理解一切事物。他也教導我們要培養慈悲心與愛心,並 把慈愛施予一切眾生。由此可見,佛教不僅是一般的哲學,而是一門無上 的哲理。問:佛陀是什麼人?
  • 只有佛陀能知其中微妙
    而最主要的是它出世間的功德,供燈能讓我們生生世世獲得智慧的明燈,遣除無量眾生的無明黑暗,親睹諸佛菩薩的尊顏…… 供燈功德是佛陀的金剛語,並不是我們信口開河,只有佛陀才知道其中微妙。 《佛說施燈功德經》中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數,唯有如來乃能了知。」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住。
  • 印度電影《佛陀》十八條經典臺詞
    1如果一個人,始終堅持任何原則,他將失去心靈的自由,變得刻板而呆滯,盲目地遵循這些成見,認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理,對別類事物加以否定,此時,思想的自由也就不復存在,一種見解佔據上風,人的心念受到抑制,而衝突與對抗也隨之而來,盲目的信仰,甚至是非信仰,又愈加抑制,思維是極其強大的,它可以完全將你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