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

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該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並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納入到專題系列,其基於多源遙感數據,生產了1999-2019年逐日南極冰蓋凍融產品、全球首個長時間序列(2010—2019年)全南極冰架崩解逐月精細觀測數據集和三期南極企鵝棲息地分布產品等3種數據集,主要有三方面結論:

一是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融化多分布於南極冰蓋邊緣及南極半島地區,且呈增加趨勢。南極半島融化最為劇烈,且冬季焚風事件的增加和異常環流現象造成了融化趨勢增強。預測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繼續增加,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

二是2005年以來,南極冰架年均崩解面積3411.4平方公裡,年均崩解質量為7711億噸。南極大型冰架持續向外擴張,崩解頻次較低;而分布於南極半島、西南極和東南極威爾克斯地的中小型冰架退縮顯著,崩解頻繁,是南極冰架崩解的主要貢獻者。南極冰架年崩解量於2016年至2017年達到最大,為18326億噸。冰架底部融化加劇、冰蓋表面融化加速和海冰減少使得崩解呈現明顯加劇趨勢,大氣和海洋的增暖是其主要驅動因素。

三是企鵝被視為南極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通過對2000、2014和2018年三期的帝企鵝監測發現,帝企鵝棲息地主要分布於南極固定冰上,且棲息地數量相對穩定。在1983、2012和2018年對位於羅斯海地區恩克斯堡島的阿德利企鵝進行了三期監測,發現由於海冰和食物量的增加,阿德利企鵝數量顯著增加,加之受地形及海岸線變化等影響,阿德利企鵝棲息地呈現向高海拔地區擴展的趨勢。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方面,在連續6年開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對2019年至2020年8月期間全球農業氣象條件、全球農業主產區糧油作物種植狀況等進行了獨立監測,預估了2020年全球糧食供應形勢和進出口形勢,評估了新冠肺炎疫情、沙漠蝗蟲、湄公河下遊乾旱、長江中下遊洪澇等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通過對地中海國家糧食安全形勢的評估,揭示了該區域可能存在的風險。可為增強全球糧油信息透明度、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實現聯合國零飢餓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重要數據支撐。主要結論如下:

一是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但2020年區域性極端氣候和農業災害多發,對全球糧油作物產量有一定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玉米和小麥增產,大豆和水稻產量基本持平。2020年中國玉米、小麥、大豆預計同比增產,因8月以來農業氣象條件改善,水稻減產形勢有較大緩解,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預計同比增加。

二是從市場供應形勢來看,2019-2020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供應形勢良好,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主要出口國供應量均呈增加態勢,預計全球糧食市場總體穩定。但全球新冠疫情給糧食供應鏈帶來影響,區域性糧食安全存在不確定性。

三是對2004-2018年地中海地區的糧食狀況進行監測,顯示該區域糧食產量總體下滑。伴隨著人口持續增長,人均糧食產量呈下降趨勢,表明該地區糧食自給水平逐漸下降,蘊含了糧食安全風險。

「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是2013年城鄉建設專題的拓展和延伸。為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格局,同時響應聯合國「建立包容、安全、彈性的城市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新城市議程》,該專題基於2000、2010和2020年三期全球城市擴展及土地覆蓋變化數據集產品,分析了全球各國城市擴展及地表覆蓋組分的時空分異特徵和模式,研究了其與城市區位和區域發展水平的關係,並基於數據分析和評估提出了建議,可為全球和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信息支撐。主要結論包括:

一是本世紀以來全球城市持續擴展並呈現加速態勢,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2000-2010年城市擴展平均速度為1.06萬平方公裡/年,2010-2020年城市擴展平均速度上升到1.75萬平方公裡/年。亞洲和北美洲是全球城市擴展的重點區域。土地資源和收入水平對各國城市人均土地面積影響顯著。與低收入國家相比,高收入國家城市土地面積增長速度顯著高於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具有更高的城市土地增長彈性係數。

二是近二十年全球城市土地覆蓋組分結構有所優化,全球城市不透水面面積佔比由64.02%下降到60%,城市綠地空間面積佔比由27.36%上升到33.01%。不同區域的城市土地覆蓋差異明顯,土地資源豐富的高收入國家具有更高的城市綠地空間配置,部分低收入國家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存在相當大的挑戰。

據了解,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會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跨部門組織國內頂尖的科研力量,開展全球及洲際尺度生態環境遙感專題產品生產及監測分析研究。

這項工作自啟動以來,在保持繼承性和強調發展性的原則基礎上,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這3大類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了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報告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組織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山大學等國內優勢科技力量共同完成。

國家遙感中心表示,「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是中國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將長期、持續地開展下去。在國內,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加大中國海洋、高分、氣象、資源、環境等衛星數據的綜合應用,持續聚焦全球生態環境熱點問題與重點區域,對全球生態環境因子進行更加全面、持續的監測和系統、綜合的分析,為國家生態環境相關戰略部署提供決策支撐,並不斷推動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升;國際上,將通過地球觀測組織(GEO)等國際合作機制平臺,不斷拓展地球觀測科學研究與合作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助力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完)

相關焦點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發布
    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記者 餘曉潔 王小鵬)最新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5年度報告》專設「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專題,就陸域7大區域、6大經濟走廊及26個重要節點城市的生態環境基本特徵、土地利用程度、約束性因素等進行了系統分析。數據產品將無償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共享,共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
    央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孫魯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等全球化問題,圍繞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三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與科學分析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全球城市面積20...
    全球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公眾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衛星遙感觀測地球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 科技部發布年度報告,南極冰蓋不容樂觀,解決它或許只能靠科技
    近期我國科技部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預測2020年度報告》,該報告的內容更多集中在生態環境方面,同時也包含了人們所關心的農業發展問題、南極環境變化情況、城市化的進展等等。那麼什麼是遙感技術?在這種技術的幫助下,科技部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遙感監測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
  • 生態環境部印發衛星遙感秸稈焚燒監測技術規範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標準】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規範和指導秸稈焚燒衛星遙感監測工作,防治大氣汙染,改善空氣品質,制定本標準。本標準規定了秸稈焚燒衛星遙感監測的方法、產品製作、質量控制等內容。本標準的附錄A 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為發布。
  • 科技部發布年度報告,南極冰蓋不容樂觀,解決它或許只能靠科技
    近期我國科技部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預測2020年度報告》,該報告的內容更多集中在生態環境方面,同時也包含了人們所關心的農業發展問題、南極環境變化情況、城市化的進展等等。那麼什麼是遙感技術?在這種技術的幫助下,科技部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遙感監測是一項什麼樣的技術?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redline—Ecolog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on trial) (發布稿)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的監測方式
  • 遙感告訴你
    這些頗有趣味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組織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 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
  • 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每年發布《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定期發布環境質量報告書,實時公開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數據,支持網站、手機APP、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便捷查詢,為公眾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參考。推進國家和地方監測數據聯網與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支持管理部門、地方政府以及相關科研單位共享應用。全面放開服務性監測市場,滿足公眾和企事業單位對監測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帶動監測裝備製造業和監測技術服務業蓬勃發展。
  • 監測報告顯示本世紀以來南極近五分之一冰蓋表面發生融化
    科技部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顯示,1999年至2019年,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融化面積達263.4萬平方公裡,約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  該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開展遙感監測與分析。其中「南極冰蓋變化」是今年首次拓展的專題方向。
  • 中國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2020年在建及生產礦山礦山環境遙感...
    年在建及生產礦山礦山環境遙感監測圖製作 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6號京城大廈B座5層505室獲取招標文件,並於2020年08月31日 09點30分(北京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2、分包名稱、預算、招標項目概況和簡明技術要求:使用採購人提供的遙感影像數據、解譯成果和礦業權數據,以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圖為底圖,以單個的礦山為單元,駐場完成2020年全國在建/生產礦山的遙感監測成果整理和編輯、礦山環境遙感監測圖製作工作,按單個礦業權形成遙感監測圖矢量文件和柵格文件,按礦種、礦山地物類型、地質災害類型等統計土地佔損、地質災害、恢復治理等變化情況。
  • 2020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道路網密度監測報告》 正式發布
    本文來源:中規院交通院(ID:CaupdUTI)  導讀  《中國主要城市道路網密度監測報告》利用先進信息化手段搭建了城市道路網密度監測平臺,實現了城市道路網絡的動態監測,克服了傳統城市工作中道路網密度統計標準不統一、數據更新時效性差等問題,為合理控制城市道路網密度、促進城市交通規劃的落實提供了有效支撐
  • 河北通報2020年度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檢驗檢測活動專項監督檢查...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據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消息,近日,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河北省生態環境廳發布關於2020年度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檢驗檢測活動專項監督檢查情況的通報。通報原文: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河北省生態環境廳關於2020年度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檢驗檢測活動專項監督檢查情況的通報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局,雄安新區綜合執法局、生態環境局,省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中心,各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
  • 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積極參加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組織開展的固廢中鎘...
    為掌握國家網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促進成員單位監測技術水平提升,保證監測數據質量,根據生態環境部《2020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關於發布2020年國家環境監測網實驗室能力考核計劃的通知》要求,近日,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報名,參加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 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redline—Ecolog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on trial) (發布稿)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的監測方式
  • 中科院空天所黃文江團隊發布2020年1-14期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與...
    中科院空天所黃文江團隊發布2020年1-14期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與評估報告(中英文版) 2020-12-16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地海院劉永學課題組在海上風電場遙感監測方面取得新進展
    海上風能資源已成為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全面、詳盡地掌握海上風電場的分布與狀態對保障近海航行安全、維護海洋生態多樣性、科學評估和管理風能利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至關重要。然而,海上風電場的信息極少公開和共享,同時因其分布範圍廣,海況複雜,實地調查成本巨大。因此,如何快速、高效地動態監測海上風電場,填補信息孤島是亟需解決的難題。
  • 2020π指數年度報告發布
    2020π指數年度報告發布 2020-05-15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字體:2020π指數年度報告」。該年度報告主要包括2019年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領域發文量全球TOP10國家發文總體情況分析,π指數TOP500機構分布,美、英、德、法、中等國家π指數TOP20—TOP100機構情況及中國科學院下屬機構π指數分析。  該報告中,美國的論文量、CNS論文量、CNS第一/通訊論文量和佔比4個指標都居全球首位。中國論文量位居第三,CNS論文量位居第四。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堅持「監測為民、監測利民、監測親民」,以城鄉空氣、飲用水源、農用地土壤、環境噪聲等為重點,紮實開展民生監測,每年發布《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實時公開空氣、地表水自動監測數據,及時發布全國及重點區域空氣品質預報,支持多種渠道便捷查詢,為公眾提供健康指引和出行參考。老百姓從「盼溫飽、求生存」,到「盼環保、求生態」,從「出門看天氣」,到「出門看空氣」。
  • 國土資源部部署全國土地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
    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2010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    土地調查是《土地管理法》、《土地調查條例》規定的一項基礎調查工作,是獲取土地基礎數據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