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雪竇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奉化西北22公裡處,分溪口鎮、雪竇山、亭下湖3個各具特色的景區,以獨有的人文景觀和集山、湖、瀑於一體的自然景觀著稱。
又因它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彌勒道場所在地,更是名聞海內外。
奉化是傳說中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成長、出家、圓寂之地。
史料記載,布袋和尚,名契此,自號長汀子,唐末五代時奉化僧人。他形體肥胖,蹙額大腹,居無常所,語默無常,能示人吉兇,且能知天氣晴雨。因為他常以仗荷一布袋,故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後,人皆以為他是彌勒轉世,被奉為大肚彌勒佛。
雪竇山彌勒大佛就建造在雪竇山後山海拔369米山坡上,彌勒大佛造像就是根據布袋和尚的模樣塑造的。
露天彌勒大佛造像總高度為56.74米(其中銅製佛身33米,蓮花座9米,基座14.74米),整座大佛用500多噸錫青銅製造,內部有1000餘噸鋼架支撐,與整個巖體連成一體,穩固堅實,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成為世界最高的坐姿銅製彌勒大佛造像。2008年11月,歷經3年建成,大佛工程總投資5億元。
彌勒大佛『又名「人間彌勒」,由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題寫。表示「人人即可成佛,成佛必在人間」。
大佛居高臨下,與整個巖體連成一體,紮實堅固,穩如磐石,宏偉壯觀,氣勢非凡,寶相莊重,做工精美,栩栩如生。
融合彌勒修行法門的「大慈佛國」主軸線,全長660米,是通往朝拜彌勒大佛的禮義之路,故稱「未來大道」。中央漢白玉石雕由下而上分別為彌勒上生和應跡彌勒兩大題材。第一組表現的是兜率天中遇彌勒的情景;中間一組表現彌勒下生娑婆世界,應跡奉化的情景:內容包括「彌勒出世」、「嶽林剃度」、「布袋記趣」、「插秧高手」、「偈語詩人」、「朵拄撐日」、「口飛小雞」、「天童吃齋」。
最上一組表現布袋彌勒遊化奉化的場景:「囊沙築塘」、「長汀蜜桃」、「五子彌勒」、「井中神木」、「方橋請龍」、「雪竇講經」、「龍山造田」、「定應大師」、「說偈圓寂」。
臺前設六尊高2米的供養菩薩,又稱六供養護法。她們身著天衣,法相莊嚴,面朝大佛半跪於蓮臺上,手捧瑞禮,自西向東依次為樂、塗、花、香、燈、果,分別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禪定。
大道兩側為銅鑄八大明王,淨高3.8米。明王屬於密宗系統的造像,現忿怒威猛之相催伏眾生的邪魔。
虔心祈願拜佛之人。
大銅像左下方為八角七層水晶萬歲塔,右下方為萬年閣,大佛基座內設有可容納1200人的弘法講堂、彌勒文化博物館和功德林碑牆。
從講堂向上走可直上佛座蓮花恭抱佛腳,向下走可直至地宮,地宮有明有暗,明宮可供遊人參觀,暗宮內藏法物珍寶。
居高俯瞰,雪竇寺盡收眼底。
可以容納上萬人的龍華廣場。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當你煩惱三千,但見這笑容可掬的彌勒大佛,忘卻煩惱,心生歡悅,才是芸芸眾生之福,佛之本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