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雪竇寺大慈佛國牌樓和遠處的大佛
雪竇山資聖禪寺簡稱雪竇寺,位於四明山東部--奉化市溪口鎮西7.5公裡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雪竇山上。山高海拔800多米,寺院地處山中一塊小平原中。座北朝南,四面青山環抱「九峰參差」,東西兩澗之水會合於寺前之「含珠林」,曲折南流至千丈巖,噴瀉而下,狀如飛雪,雪竇即以此得名。山川之秀美,風景之佳麗,正如前人所描繪的「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列翠峰,峰峰叩彌勒」。雪竇寺既是聞名中外的禪宗古剎,應夢名山,又是彌勒道場,兜率勝景。
雪竇寺系千年古剎,創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宋。據《雪竇寺志》記載:「晉時有尼師結廬山頂,名瀑布院」。唐會昌元年(841)移建山麓。唐大中末年,寺院被毀。唐鹹通八年(867)年重建並改名為瀑布觀音禪院。唐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禪師主寺事,領眾開山,擴建寺院。明州刺史又施田1300畝作院產,寺院規模宏大,香火興旺,被定為十方禪寺。到了宋代,幾代皇帝曾對雪竇寺下過40多道敕諭。宋真宗趙恆還御賜「雪竇資歷聖禪寺」寺額。仁宗乾元年(1037)仁宗遣內侍敕賜沉香山子(木雕假山)、白金、龍袍、龍茶等物,遂號「應夢道場」,是為雪竇最盛時期。宋理宗淳佑五年(1245),御書「應夢名山」四字賜寺。即摹勒於碑,建亭以護,至今古蹟猶存。
千丈巖與雪竇寺大佛
明代末葉,丈室無主。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寺院第四次毀於兵火。清代為雪竇寺重振雄風之時。清世祖順治八年(1651)石奇通雲禪師又行募建,終復舊觀。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僧智慧修建殿宇、山門、亭舍、池沼。光緒三十二年(1906),德宗御賜玉印、玉佛、龍袍、龍缽、及經籍數百函,至今仍存於法堂。
民國時期,由於蔣介石家庭信佛,溪口又是蔣氏故居,與雪竇寺關係密切。蔣之祖父斯千信佛,中年之後,篤志修行。蔣之生母王彩玉,一生茹素信佛,常至雪竇寺敬香禮佛,蔣也常隨母前往。王彩玉晚年,皈依雪竇寺果如方丈,卒後,懸像於寺供奉。蔣從政後,返鄉時亦常往雪竇瞻禮憩息。民國二十一年(1932)經蔣介石之邀,佛界泰鬥太虛法師任雪竇寺方丈,太虛曾為蔣元配夫人毛福梅講解《心經》。時人恆以蔣氏家廟目之,傳為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