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啥道理?

2021-02-07 周子日精進

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中,俗語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和地位,對於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Ⅰ什麼是禪 一、廣義的禪 (一)禪宗大師論禪 慧皎:「禪也者妙萬物而為高,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 (二)佛學文獻論禪 《佛學大辭典》:禪(術語)禪那之略。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 靜慮。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於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體,即為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 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 翻為定,而定之梵名,為三昧或三摩地,總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盤之妙心,非謂色 界所屬之禪。見禪定條。智度論十七曰:『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禪是西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云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大乘義章十三曰:『禪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舍。禪 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慧苑音義上曰:『禪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為思惟修者,略也。』 禪法(術語)有二種:一曰如來禪。一曰祖師禪。如來禪者,經論所說,秦羅什初傳之,至天台而極詳悉。祖師禪者,經論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達摩初傳之。佛於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華示四眾,百萬 人天不能解其意,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盤 之妙心。是如來禪之宗源也。故稱為佛心宗。常言禪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禪。1、總說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通 稱禪定。禪定者,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為「思維修」,新譯曰:靜慮。思維修者,為思維所對之境,而研習之意也。靜慮者,為心體寂靜而能審慮之意也。定為梵語三昧之譯,為心定止於一境,而離散動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禪,一境靜念曰定。故禪名寬,指一切息慮凝心言,定名狹,為定之一分也。蓋禪那思維審慮,自具定止寂靜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無思維審慮之意,不得名禪。總別合稱,則曰禪定。而禪定皆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屬之心德,乃屬於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曰四禪四定。此四禪四定世間法,則佛法外道 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為出世間法,不具三界所屬之心體者。故得禪則必離欲界之煩惱,得定則必斷色界 之煩惱,得無漏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也。而禪者非但為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 必依此禪。是故禪為學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禪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今 先明四禪也。此四禪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間,故名根本四禪。(一)初禪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 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 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 復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名初禪。言餘觸者,即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 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慾,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A、覺支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 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覺支。B、觀支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 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觀支。C、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禪,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D、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 動湧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E、一心支心與定一,名為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 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梵眾等之天中,是初禪天因也。(二)二禪 次二禪者,若於初禪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禪。從未到地,專心不止,於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A、內淨支心無覺觀之渾濁,故名內淨。謂行者欲離初禪時,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靜,故 名內淨支。B、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得內靜時,即與喜俱發,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喜支。C、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喜湧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樂支。D、一心支心與定一,謂之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名為根本二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為二禪天因也。(三)三禪 次三禪者,若於二禪定,厭離喜相,入中間禪。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樂,五一心)。A、舍支離喜不悔名舍。謂行者欲離二禪時,種種訶責二禪之喜, 喜既滅謝,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為舍,亦名三禪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禪 壞,故須行舍。B、念支念名愛念。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 將養,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 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也。D、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安快。三禪為最樂,若離三 禪,則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E、一心支心與定一,名曰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 法為一,澄渟不動也。名為根本三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之天中,是為三禪天因也。(四)四禪 次四禪者,若於第三禪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禪。心無散動,得未到地,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一心)。A、不苦不樂支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B、舍支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 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 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C、念清淨支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 復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云: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禪之定,復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名為根本四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為四禪天因也。3、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亦名四等,謂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雖得四禪,以樂高勝,求作梵王,更修四無量心。①慈無量心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②悲無量心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③喜無量心慾念眾生,從樂得歡喜。④舍無量心舍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命終得為四禪天王。4、四無色定 (1)空處定 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過罪,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爾時勤加精進,一心 念空不舍,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亦名未到地相。於後豁然與 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受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籠破鳥出,飛騰自在,是名證虛空定。證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終必生空無邊處,但有受想行識四陰,無色陰也。(2)識處定 行人得空定已,訶責空處多諸過失,便舍空處,一切系緣現在心 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注,不計旬月。一心緣識,而無異念,空念即謝,識定未生,名 中間定。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名未到地。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唯見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識慮廣闊,無量無邊,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隱,清淨寂靜。證此不失,命後必生識無邊處,亦有四陰也。(3)無所有處定 亦名不用處定。行人得識定已,訶責識處過患,即舍識處,繫心 無所有處,於中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有,不見諸 法,寂然安隱,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定相。入此定時,怡然寂絕, 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無所分別,即是無所處定。證此不失,命後必生無所有處,亦有四陰也。(4)非想非非想處定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訶責無所有處過罪,即舍無所有處,觀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住在緣中。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 淨,如涅盤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極,如步屈蟲,行至樹表,更無可 進。證此不失,命後必生非非想處,仍有細微四陰也。5、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六妙門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盤,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涅盤,故名六妙門。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策,能發真明,出離生死。』 數息門數息者,修行之人,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 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蓋欲界眾生,心多馳動,粗散難攝, 故須數息,制其散亂,是為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為初門也。隨息門隨息者,細心依隨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謂修行之人, 雖因前數息,心暫得住,而禪定未發,苦猶存數,則有起念之失,故 須舍數修隨。心隨於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淨。禪定自發,故以隨為門也。止門止者,攝心靜慮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隨息,心安明靜, 而定猶末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苟欲澄淨安隱,莫若於止。故次舍隨修止,凝心寂慮,禪定自發,故以止為門也。觀門觀者分別觀察之心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止,證諸禪定, 而解慧未發。若心住定,則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於止,起觀分別, 則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為門也。還門還者轉心返照也。謂修行之人,雖修前觀,分別觀察,而真 明未發。即當舍觀修還,反照能觀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運返本還源,故以還為門也。淨門淨者心無所依,不起妄想分別之垢也。謂修行之人,雖修前 還,而真明猶未能發。即當舍還修淨,淨心成就,即發三乘聖道,故 以淨為門也。(三)廣義禪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與地位: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禪定。得一切佛法諸三昧門、百 八三昧、五百陀羅尼、及諸解脫、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何以故?三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眾生時,先入禪定。……一念心中一時行,無前無 後,亦無中間,一時說法度眾生,皆是禪波羅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禪,平地顛墜。若欲斷煩惱,先以定動,然後智拔。…… ……欲坐禪時,應先觀身本,身本者,如來藏也,亦名自性清淨心,是名真實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 無名無字,無相貌,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無縛無解,生死涅盤無一二,無前無後,無中間,從昔已來無名字,如是觀察真身竟,次觀身身,復觀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亦知出世三乘聖道,制心禪智,無事 不辦。欲求佛道持淨戒,專修禪觀得神通,……問曰:《般若經》中佛自說言,……般若為前導,亦是三世諸佛母,汝今云何偏贊禪,不贊五波羅蜜?……定如淨油智如炷,禪慧如大放光明,照物無二是般 若,鐙明本無差別照,睹者眼目明暗異,禪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無有二,覺道神通從禪發,隨機化俗差別異。問曰:佛何經中說般若諸慧皆從禪定生?答曰:如禪定論中說,三乘一切智慧皆從禪生。《般 若論》中,亦有此語,般若從禪生。……《勝定經》中說:若復有人,不須禪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不如一念思維入定。……何故不贊我等多聞智慧,獨贊禪定?佛告諸論師:汝等心亂, 假使多聞何所益也。……汝欲與禪定角力……無有是處。複次《毗婆 論》中說:若有比丘,不肯坐禪,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 辯說為能,不知,詐言知;不解,詐言解,……如是論師,死入地獄。…… 複次禪波羅密,有無量名字,為求佛道,修學甚深,微妙禪定, 身心得證,斷諸煩惱,得大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是乃名字禪波羅密。……爾時禪定轉名四無量心。……爾時禪定,轉名四攝法。……爾時禪定及神通波羅蜜,轉名一切種智。……爾時禪定,轉名十八不共法。……爾時禪定,轉名十號也。……爾時禪定,轉名般 若波羅蜜。……爾時禪波羅密,轉名八背舍。……爾時禪波羅密,轉 名屍波羅密。……爾時禪定,轉名羼提波羅蜜。……爾時禪定,轉名 精進毗梨耶波羅蜜。……爾時禪波羅蜜,轉名九次第定。……爾時禪 定,轉名獅子奮迅三昧。……爾時禪定,轉名超越三昧。……爾時禪 波羅蜜,名八解脫。」 二、禪門的禪 (一)禪門即禪宗 《佛教大辭典》:禪門(術語)達摩所傳禪那之法門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證道歌曰:「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禪宗(流派)以禪那為宗,故名。禪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 為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為三學六度之一。初祖達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於禪那,故稱為禪宗。所謂禪宗者,非三學六度之一分禪, 於是而如來禪,祖師禪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達摩所傳之心印為祖師禪。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為禪宗。毋寧目為佛心宗為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顏微笑,為第 一祖。二十八傳,至達摩。為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 言之心印於無言也。慧可得其心印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禪,行於南地, 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於北地,故稱北宗。而北宗不免如來禪之跡,南宗的得祖師禪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家。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龍之二流。總是五家七宗。案禪宗之稱,始於李唐。(二)禪門(宗)的禪 1、來源:《緇門警訓》:「菩提達摩祖師觀此土之根緣,對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遺其執文滯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頓了無生也。其機峻,其理圓,故 不免漸修之徒篤加訕謗。傳禪法者自達摩為始焉,其下相繼六代,橫枝而出,不可勝紀。」 2、禪門禪的真義:六祖慧能《敦煌本壇經》:「此法門中,坐禪亦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見本性不亂 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 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經雲,即 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法流 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 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見性。」 3、禪門禪在修證佛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這些俗語都是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們根據他們平時的生活經歷,勞作經驗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和方法,用來告誡下一輩人,傳承他們的智慧。


其實在現在農村我們也會發現哈,一旦碰到什麼問題,或者說是雙方在交流時,很多老百姓都會用這些俗語去應對或回答,他們可是信手拈來。


這些俗語大多比較簡單凝練,通俗易懂,說起來朗朗上口,生動形象,風趣幽默,具有農村的獨家特色和俗語文化的魅力。

在這些俗語文庫中,有這麼一句俗語,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它是這樣說的:「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可能大家還是不明白,下面就讓我為大家解釋吧。

樹怕三搖

如果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大家都應該知道,新長出來的的小樹根系十分的脆弱,樹的土壤要非常緊實肥厚,這樣樹才能夠得到足夠的營養繼續生存下去。

然而,總是有一些無聊、沒有素質的人沒事兒跟樹較勁兒,使勁搖晃小樹,那就會動搖小樹的根基,這樣小樹就吸收不到土裡的養分和水分,最終只能枯死。

另外一方面,當樹上長東西的時候,很多人會情不自禁的用手去搖,這樣可以搖到樹上的果實,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搖的話會對樹產生影響,這些都是人為方面的原因。

自然方面的原因就是,當面臨自然災害時,經常颳大風,風把樹都給吹倒了,一方面這棵樹也活不長,另外一方面造成了環境的影響,畢竟樹是用來水土保溼的,防風固沙的。

女怕三撩

我覺得這句話更適用於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我們不是經常這樣講嗎?「只要鋤頭揮的好,任何牆角能刨倒」,而這句我們廣為人知的話的意思其實和咱們的「女怕三撩」是差不多的。

女人都是比較感性的,她們在面對感情問題時,常常容易被感動,被自己感性的那一面所駕馭。比如我們經常聽說一個男人特別喜歡一個女人的時候,他會選擇死纏爛打、慢慢磨。

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女人們就會對自己的追求者感情用事,常常忘了自己的感情標準,就心甘情願地答應對方了。

這也為我們的單身男性指出了一條明路:只要我們足夠堅持,用心去感化她,用時間去磨合,在她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出現,我相信,

再鐵的心也會被融化,再頑固的女人也會被你感動,對你心軟,接受你難道不是遲早的事情嗎?

雞怕攆狗怕舔

雞怕攆:生活在農村的朋友應該清楚,雞的膽子是很小的,很容易受到驚嚇。

如果你去追它們的話,它們會嚇得滿場亂飛,一來它們的翅膀一扇,灰塵滿天飛;

二來受到驚嚇的母雞,它們下蛋會下野蛋,經常在某個我們都找不到的隱蔽角落下蛋,非常不方便我們去撿蛋。

狗怕舔:

這裡的「舔」不是用舌頭用嘴去舔,畢竟我還沒聽說過有哪個人去舔狗呢!

不過現在流行的「舔狗」,那是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付出太多,去不停地謬讚,過分的表達自己的崇拜喜愛之情。

狗,作為我們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很多人都會把他們當寵物養,所以他們的地位得到提高,狗狗與主人非常親密,

如果主人對他很好,狗狗就會很開心,可一旦過頭了就會恃寵而驕,最後也會開始肆無忌憚,搞破壞,和溺愛的意思大概差不多。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裡,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富有智慧的結晶,指導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去認真學習這些俗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你看來,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有沒有道理?

如果您覺得本文不錯,請別忘了動動手指點擊左下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Ⅰ什麼是禪 一、廣義的禪 (一)禪宗大師論禪 慧皎:「禪也者妙萬物而為高,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 (二)佛學文獻論禪 《佛學大辭典》:禪(術語)禪那之略。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 靜慮。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於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於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為思惟修。成就之之 心體,即為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 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 翻為定,而定之梵名,為三昧或三摩地,總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盤之妙心,非謂色 界所屬之禪。見禪定條。智度論十七曰:『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禪是西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云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大乘義章十三曰:『禪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 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舍。禪 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云功德叢林。』慧苑音義上曰:『禪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為思惟修者,略也。』 禪法(術語)有二種:一曰如來禪。一曰祖師禪。如來禪者,經論所說,秦羅什初傳之,至天台而極詳悉。祖師禪者,經論之外,祖 祖自心印心,魏達摩初傳之。佛於靈山會上拈一枝蓮華示四眾,百萬 人天不能解其意,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而領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盤 之妙心。是如來禪之宗源也。故稱為佛心宗。常言禪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禪。1、總說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通 稱禪定。禪定者,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為「思維修」,新譯曰:靜慮。思維修者,為思維所對之境,而研習之意也。靜慮者,為心體寂靜而能審慮之意也。定為梵語三昧之譯,為心定止於一境,而離散動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禪,一境靜念曰定。故禪名寬,指一切息慮凝心言,定名狹,為定之一分也。蓋禪那思維審慮,自具定止寂靜之意, 故得名定。三昧無思維審慮之意,不得名禪。總別合稱,則曰禪定。而禪定皆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屬之心德,乃屬於色界之法, 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曰四禪四定。此四禪四定世間法,則佛法外道 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為出世間法,不具三界所屬之心體者。故得禪則必離欲界之煩惱,得定則必斷色界 之煩惱,得無漏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也。而禪者非但為諸定之 根本,且依此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 必依此禪。是故禪為學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禪 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共名十二門禪,亦名世間淨禪。今 先明四禪也。此四禪法,各有方便中間,今但論色界正定,不取方便 中間,故名根本四禪。(一)初禪 初禪者,行人先須趺坐調息,從粗住細住,階欲界定。次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是為未到 地定。此定能生初禪,即是初禪方便,亦名未來禪。得此相已,初勿驚恐,亦勿歡喜(驚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說(說則永失不可復得, 譬如種樹,不可露根)。若於未到地中,入定漸深,身心虛寂,不見 內外。或經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壞,守護增長。忽覺身心凝然,運運而動。當動之時,還覺漸漸有身,如雲如影動發。或從上發,或從下發,或從腰發,漸漸遍身(上發多退,下發多進)。動觸發時,功德無量。略說十種善法眷屬,與動俱起:一定,二空, 三明淨,四喜悅,五樂,六善心生,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前,十心調柔軟。如是十種勝妙功德莊嚴動法,此則略說初動觸相。如是,或經一日,或經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過, 復有餘觸,次第而發(然亦無定前後)。故名初禪。言餘觸者,即前動觸為一,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掉,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沈,七堅,八軟。此八與前八雖同,而細分別,不無小異。此十六觸,隨一發時,悉有十種善法功德眷屬。行者因未到地,發如是等諸觸功德善法,故名初禪初發。並是 色界清淨四大,依欲界身中而發。從此舍離欲界五欲五蓋(五欲者:一色,二聲,三香,四味,五觸。五蓋者:一貪慾,二嗔恚,三睡眠, 四掉悔,五疑),得初禪五支功德(一覺,二觀,三喜,四樂,五一心)。A、覺支初心在緣名覺。謂行者依未到地發初禪,色界清淨色法, 觸欲界身根,心大驚悟,爾時即生身識,覺此色觸,未曾有功德利益, 故名覺支。B、觀支細心分別名觀。謂行者既證初禪功德,即以細心分別此 禪定中色法諸妙功德境界分明,無諸蓋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 有,故名觀支。C、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發禪時,乃有喜生,但分別未 了,故喜心未成,若觀心分別,所舍欲界之樂甚少,今護得初禪,利 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則歡喜無量,故名喜支。D、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初禪時,乃即有樂,但分別喜, 動湧心息,則恬然靜慮,受於樂觸怡悅之快,故名樂支。E、一心支心與定一,名為一心。謂行者初證禪時,乃即著定, 而心猶依覺觀喜樂之心,故有微細之散,若喜樂息,自然心與定一, 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禪,得此根本初禪,不失不退,則命終已,隨初禪力深淺,必生梵眾等之天中,是初禪天因也。(二)二禪 次二禪者,若於初禪定中,厭離覺觀,入中間禪。從未到地,專心不止,於後其心豁然,明淨皎潔,定心與喜俱發,具足四支功德(一內淨,二喜,三樂,四一心)。A、內淨支心無覺觀之渾濁,故名內淨。謂行者欲離初禪時,種種訶責覺觀,覺觀既滅,則心內靜,心與靜色法相應,豁爾明靜,故 名內淨支。B、喜支欣慶之心名喜。謂行者初得內靜時,即與喜俱發,而喜 心未成,次心自慶得免覺觀之患,獲得勝定內淨之喜,歡喜無量,故名喜支。C、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喜湧之情既息,則怡然靜慮,受於內淨喜中之悅樂,故名樂支。D、一心支心與定一,謂之一心。謂行者喜樂心息,則心與定一,澄渟不動,故名一心支。名為根本二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為二禪天因也。(三)三禪 次三禪者,若於二禪定,厭離喜相,入中間禪。從未到地,澄靜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 三慧,四樂,五一心)。A、舍支離喜不悔名舍。謂行者欲離二禪時,種種訶責二禪之喜, 喜既滅謝,三禪即發。若證三禪之樂,則舍二禪之喜,不生悔心,故名為舍,亦名三禪樂。初生時,是樂三界第一,能生心著,心著則禪 壞,故須行舍。B、念支念名愛念。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樂從內起,應須愛念 將養,則樂得增長,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愛念將養,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謂行者既發三禪之樂,此樂微妙,難得 增長,若非善巧解慧,則不能方便長養此樂得遍身也。D、樂支怡悅之心名樂。謂行者發三禪樂已,若能善用舍念慧, 將護此樂,樂既無過,則增長遍身,怡悅安快。三禪為最樂,若離三 禪,則餘地更無遍身之樂也。E、一心支心與定一,名曰一心。謂行者受樂心息,則心自與定 法為一,澄渟不動也。名為根本三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少淨等之天中,是為三禪天因也。(四)四禪 次四禪者,若於第三禪定,厭離樂法,深見過患,入中間禪。心無散動,得未到地,於後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念清淨,四一心)。A、不苦不樂支不苦不樂,中庸之心也。謂行者欲離三禪時,種種因緣,訶責於樂。樂既謝滅,則不動之定,與舍俱發,故內心湛然,不苦不樂也。B、舍支離樂不悔名舍。謂行者既得第四禪,不動真定,則舍三 禪難捨之樂,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證四禪不動定時,不應取 定起動念心,若心行舍,則無動念之乖也。C、念清淨支念即愛念。謂行者既得四禪真定,當念下地之過, 復念自己功德,方便將養,令不退失,進入勝品,故名為念。亦云:是四禪中,有不動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與定一,名一心支。謂行者既得四禪之定,復用舍念將護,則心無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猶如明鏡不動,淨水無波,湛然而照,萬象皆現。名為根本四禪,若人坐禪得此,隨其淺深,命終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為四禪天因也。3、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亦名四等,謂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雖得四禪,以樂高勝,求作梵王,更修四無量心。①慈無量心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②悲無量心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③喜無量心慾念眾生,從樂得歡喜。④舍無量心舍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由善修此四無量定成就,命終得為四禪天王。4、四無色定 (1)空處定 行人得第四禪已,深思色法過罪,作意滅除一切色法,一心緣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謝而空定未發,亦有中間禪。爾時勤加精進,一心 念空不舍,則其心泯然任運,自住空緣,亦名未到地相。於後豁然與 空相應,其心明淨,不苦不樂,益受增長。於深定中,唯見虛空,無諸色相,雖緣無邊虛空,心無分散,既無色縛,心識澄靜,無礙自在,如籠破鳥出,飛騰自在,是名證虛空定。證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終必生空無邊處,但有受想行識四陰,無色陰也。(2)識處定 行人得空定已,訶責空處多諸過失,便舍空處,一切系緣現在心 識,念念不離,未來過去,亦復如是。常念於識,欲得與識相應,加功專注,不計旬月。一心緣識,而無異念,空念即謝,識定未生,名 中間定。即便泯然任運,自住識緣,名未到地。此後豁然,與識相應,心定不動。而於定中,不見餘事,唯見心識,念念不住,定心分明, 識慮廣闊,無量無邊,識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定安隱,清淨寂靜。證此不失,命後必生識無邊處,亦有四陰也。(3)無所有處定 亦名不用處定。行人得識定已,訶責識處過患,即舍識處,繫心 無所有處,於中心不憂悔,專精不懈,一心內淨。空無所有,不見諸 法,寂然安隱,心無動搖,此為證無所有定相。入此定時,怡然寂絕, 諸想不起,尚不見心相,何況餘法。無所分別,即是無所處定。證此不失,命後必生無所有處,亦有四陰也。(4)非想非非想處定 行人得無所有定已,深訶責無所有處過罪,即舍無所有處,觀於非有非無。常念不舍,一心專精,加功不已,其心任運,住在緣中。於後忽然,真實定發,不見有無相貌,泯然寂絕,心無動搖,恬然清 淨,如涅盤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極,如步屈蟲,行至樹表,更無可 進。證此不失,命後必生非非想處,仍有細微四陰也。5、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六妙門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盤,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涅盤,故名六妙門。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策,能發真明,出離生死。』 數息門數息者,修行之人,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 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蓋欲界眾生,心多馳動,粗散難攝, 故須數息,制其散亂,是為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為初門也。隨息門隨息者,細心依隨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謂修行之人, 雖因前數息,心暫得住,而禪定未發,苦猶存數,則有起念之失,故 須舍數修隨。心隨於息,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淨。禪定自發,故以隨為門也。止門止者,攝心靜慮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隨息,心安明靜, 而定猶末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苟欲澄淨安隱,莫若於止。故次舍隨修止,凝心寂慮,禪定自發,故以止為門也。觀門觀者分別觀察之心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止,證諸禪定, 而解慧未發。若心住定,則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於止,起觀分別, 則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為門也。還門還者轉心返照也。謂修行之人,雖修前觀,分別觀察,而真 明未發。即當舍觀修還,反照能觀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 任運返本還源,故以還為門也。淨門淨者心無所依,不起妄想分別之垢也。謂修行之人,雖修前 還,而真明猶未能發。即當舍還修淨,淨心成就,即發三乘聖道,故 以淨為門也。(三)廣義禪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與地位: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禪定。得一切佛法諸三昧門、百 八三昧、五百陀羅尼、及諸解脫、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五眼、六神 通、……如是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何以故?三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眾生時,先入禪定。……一念心中一時行,無前無 後,亦無中間,一時說法度眾生,皆是禪波羅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禪,平地顛墜。若欲斷煩惱,先以定動,然後智拔。…… ……欲坐禪時,應先觀身本,身本者,如來藏也,亦名自性清淨心,是名真實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 無名無字,無相貌,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無縛無解,生死涅盤無一二,無前無後,無中間,從昔已來無名字,如是觀察真身竟,次觀身身,復觀心身。…… 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亦知出世三乘聖道,制心禪智,無事 不辦。欲求佛道持淨戒,專修禪觀得神通,……問曰:《般若經》中佛自說言,……般若為前導,亦是三世諸佛母,汝今云何偏贊禪,不贊五波羅蜜?……定如淨油智如炷,禪慧如大放光明,照物無二是般 若,鐙明本無差別照,睹者眼目明暗異,禪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 無有二,覺道神通從禪發,隨機化俗差別異。問曰:佛何經中說般若諸慧皆從禪定生?答曰:如禪定論中說,三乘一切智慧皆從禪生。《般 若論》中,亦有此語,般若從禪生。……《勝定經》中說:若復有人,不須禪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不如一念思維入定。……何故不贊我等多聞智慧,獨贊禪定?佛告諸論師:汝等心亂, 假使多聞何所益也。……汝欲與禪定角力……無有是處。複次《毗婆 論》中說:若有比丘,不肯坐禪,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 辯說為能,不知,詐言知;不解,詐言解,……如是論師,死入地獄。…… 複次禪波羅密,有無量名字,為求佛道,修學甚深,微妙禪定, 身心得證,斷諸煩惱,得大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是乃名字禪波羅密。……爾時禪定轉名四無量心。……爾時禪定,轉名四攝法。……爾時禪定及神通波羅蜜,轉名一切種智。……爾時禪定,轉名十八不共法。……爾時禪定,轉名十號也。……爾時禪定,轉名般 若波羅蜜。……爾時禪波羅密,轉名八背舍。……爾時禪波羅密,轉 名屍波羅密。……爾時禪定,轉名羼提波羅蜜。……爾時禪定,轉名 精進毗梨耶波羅蜜。……爾時禪波羅蜜,轉名九次第定。……爾時禪 定,轉名獅子奮迅三昧。……爾時禪定,轉名超越三昧。……爾時禪 波羅蜜,名八解脫。」 二、禪門的禪 (一)禪門即禪宗 《佛教大辭典》:禪門(術語)達摩所傳禪那之法門也。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證道歌曰:「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禪宗(流派)以禪那為宗,故名。禪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 為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為三學六度之一。初祖達摩天竺人,梁 魏之世,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於禪那,故稱為禪宗。所謂禪宗者,非三學六度之一分禪, 於是而如來禪,祖師禪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達摩所傳之心印為祖師禪。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為禪宗。毋寧目為佛心宗為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顏微笑,為第 一祖。二十八傳,至達摩。為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 言之心印於無言也。慧可得其心印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禪,行於南地, 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於北地,故稱北宗。而北宗不免如來禪之跡,南宗的得祖師禪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家。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龍之二流。總是五家七宗。案禪宗之稱,始於李唐。(二)禪門(宗)的禪 1、來源:《緇門警訓》:「菩提達摩祖師觀此土之根緣,對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 字,遺其執文滯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頓了無生也。其機峻,其理圓,故 不免漸修之徒篤加訕謗。傳禪法者自達摩為始焉,其下相繼六代,橫枝而出,不可勝紀。」 2、禪門禪的真義:六祖慧能《敦煌本壇經》:「此法門中,坐禪亦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言不動。……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見本性不亂 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 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維摩經雲,即 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 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法流 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 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見性。」 3、禪門禪在修證佛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六祖壇經》:「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若聞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啥意思?有道理嗎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有意思的俗語,它就是「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你們知道這句俗語說的是啥意思嗎?它的存在有道理嗎?一、樹怕三搖首先,先解釋一下,這句俗語中的「三」並不代表數字三的意思,而是多次之意。
  • 「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每一句都是真理
    「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每一句都是真理俗語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是經常可以聽到的,它們最主要還是來自於長輩的口中,雖然僅僅只是口頭傳遞沒有形成向道德經以及論語那樣的正規文字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與精華是絲毫不弱於經典。中國從古至今有幾千年的歷史,能夠在這麼悠久的歷史長河當中流傳下來想必是經過了無數人的揣摩與驗證,其中的實用性可想而知。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老祖宗的話,真的懂嗎?
    比如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到底是什麼,想讓我們後人從中汲取什麼經驗呢?又是否真有道理呢?具體如何,且看下文。01首先說說「樹怕三搖」。02再者說「女怕三撩」,正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往今來,人們都不斷地在追尋美好的事物,對於美好的事物毫無抵抗力。而窈窕淑女,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普通民眾,都為之垂涎,為之傾倒。所謂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男女之間互相吸引,主要是由於雙方是不同的個體,散發著各自的魅力。
  • 「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而"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這句俗語應該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它的真實意思在年輕一代當中,懂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先看前面這個"樹怕三搖",這個樹也就是小樹苗,小樹苗很像小孩子一樣,比較稚嫩,正是需要好好呵護的時期,在小樹苗剛剛種在土地裡時,畢竟接觸了一個新的環境,肯定是不太牢固的,需要把周圍的土壤都壓得緊實些,以此來讓它來穩定地紮根,好為未來的生長打基礎,所以這個時期是很重要的。
  • 流傳至今「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到底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都聽說過「蝴蝶效應」,這是一種描述小小的事情就可以造成巨大影響的一種說法,說明這世間很多很多事物都是息息相關的,在中國古代,古人就總結了很多俗語,這些俗語在細細品味過之後就會感到很有道理,比如這麼一句話「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這就很有意思,打眼一看好像這幾者都沒有什麼聯繫
  • 「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此話有道理嗎,俗語不俗
    老祖宗遺留下的俗話「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在其中所蘊涵的大道理究竟是什麼,想使我們後代從這當中汲取什麼實踐經驗呢?又是不是真有些道理呢?實際效果如何,且看下面分解。最先說說「樹怕三搖」。由於被剛栽下的幼苗十分柔弱,也許一次無意間地搖晃,就會造成 樹種因為植根不穩,而成長為歪脖子樹,與大家理想中想要挺拔的大樹相去甚遠。自古以來,大家都喜愛將樹比作成人,想像樹一樣正氣凜然,有一定的使用價值,那麼人生道路的某一環節與樹種的「幼苗」又有何差別呢?
  • 農村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指的是什麼?
    在農村有很多老話:如男怕三點頭,女怕抬頭走。男怕嘆氣,女怕託腮。男怕生前,女怕生後。男怕三、六、九,女怕二、五、八。這都是農村老人經驗的總結。樹怕三搖,簡單的說,一搖不動,連繼三搖,樹不但枝葉會動連樹根都會動。只要你用心,用實際行動,樹都會動。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老祖宗的話真有道理嗎
    ,用以表明萬事萬物存在都是有一定道理,並且我們都能夠有所收穫。而中國作為擁有上下五千年的國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除了流傳很多詩詞篇幅,名著篇章,也流傳下來了許多諺語,而其中這些諺語很多都不乏蘊含老祖宗的經驗。 比如老祖宗留下的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其中所蘊含的道理到底是什麼,想讓我們後人從中汲取什麼經驗呢?
  • 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是什麼意思?在農村,很多老人都會說一些富有哲理的俗語,很多俗語聽起來很有趣,但是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其中的道理?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農村俗語就是古人留下來的一種財富,以前人們智慧的結晶,每一句都有著深厚的意義和內涵。
  • 農諺「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根據生活和勞作經驗總結出來的,雖然有些俗語聽上去有些糙,但是卻很在理,即便是放到今天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和指示,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有何講究,道理在哪?
    農村流傳著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人總結的生活經驗,老祖宗的這些老話看似平淡無奇,但卻飽含豐富的生活哲理,那麼今天就和大家來解讀一句農村俗語,叫做「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第一眼會看上去感覺很懵,不知道這句話有什麼內涵!
  • 農村老話「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這是什麼意思呢?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有不少教育人的老話,當然也有很多偶諷刺性的老話,下面這句「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其實很有含義的老話,從字面上不是很雅觀實則是農村一句非常經典的老話,那麼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 老話「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到底是啥意思?老祖宗之話很有道理
    俗語在我國已經有了很多年的歷史,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更深,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俗語只是老一輩人的觀念,沒什麼實際用處,又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很多年輕人對俗語很不屑,往往都是在用到的時候,才覺得其中的道理很對。
  • 農村老人說「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三」不是指三次、三種,意思是多次。理解了這個詞,這句農村俗話就很好理解了。我們在種樹時,一般會把土壤踩結實,就是為了防止剛栽的樹被風吹吹倒,防止搖晃。種植幾年的樹木,也怕人為地搖晃,一旦把樹木的根系搖鬆動了,影響樹木的營養吸收,容易出現枯萎。根系受損,再茁壯的樹木,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 俗語說「樹怕三搖,女怕三撩」,男人知道是哪三撩嗎?
    大家應該都聽過"「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這句話吧,很多人聽過這句俗語,但是並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三」在這裡並不是字面意思三次,而是多次,意思就是樹怕多次搖動,而女人怕被不斷撩而動情。很多人認為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層紗,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這句話並不見的是對的,男人如果對一個女人沒有感覺的話,就像是塊鐵板。無論你怎麼努力用心,也沒有辦法走進這個男人的心裡。但是相比之下,女人是感性的,在荷爾蒙的作用下,很多女人會被一個男人無微不至的寵愛之下打動,甚至淪陷。
  • 俗語說「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到底是啥意思?單身男人不妨看看
    俗話說得好,「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句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古文中的「三」與現在的「三」的意思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古文中意思為「多」的意思。就像道德經中說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意思。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是什麼意思?其中包含了直男脫單密碼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都市男青年處於單身狀態,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掌握找對象的技巧,而古人關於這方面的事情,留下了這樣一句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圖片:單身男子劇照一、俗語解釋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這句話形象的通過搖動樹木和撩撥女生做對比,向人們傳遞了關於情感方面的技巧。
  • 俗語說「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三撩具體指什麼?老祖宗經驗之談
    昨天晚上在村頭閒聊時,聽到王叔說了這麼一句話——「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我這個人有個毛病,不知道的問題必須問一問,憋不住。於是,我問了一下王叔,簡單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要想理解這句俗語,必須先知道這裡的「三」是什麼意思。
  • 「男怕磨女怕泡,雞怕攆狗怕舔」,什麼意思?其深層含義少有人知
    正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一句俗語:男怕磨,女怕泡,雞怕狗咬。和動物一樣,他們也有他們比較害怕的東西。下面讓我分別為你們講解一下。一般說來,男人害怕的東西會相對較少,但男人卻害怕磨光。這大概就是如果你想要和他們正面交鋒,他們不會屈服,但如果你是軟弱無力的,他們會害怕。她們知道她們不能抗拒這些,最後也就同意了。
  • 俗語:「樹怕三搖,女怕三撩」,男人知道是哪三撩嗎?老祖宗告誡
    文/格子說歷史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中,我們的老祖宗經過成百上千年生活的總結,其實為我們這些子孫後輩們留下了非常多的俗語,往往這些俗語,要比所謂的詩詞歌賦更有實際應用的意義,而這句「樹怕三搖,女怕三撩」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大家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