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馬慢慢)「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而文物是祖先留下的物質財富,也是後人觸摸歷史、追根溯源、傳承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特別是我們濟寧,名勝古蹟眾多,是全國人文景觀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所以文物保護工作尤為重要。可是在有些地方,文物保護範圍被蠶食,執法部門和鄉鎮卻視而不見,互相推諉,看似有保護設施,也有人工作人員,文物卻處在無保護的狀態,昨晚的《問政濟寧》,就聚焦文物古蹟保護不力的現象進行了現場問政。
九龍山摩崖漢魯王墓,位於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月25日,記者來到九龍山摩崖墓群,發現東側墓室及其耳室內遍布垃圾,雖然有「禁止攜帶火種進入山林」的警示標語,但是依然可以在山上墓群旁的垃圾桶看到著火的痕跡。墓群附近設置的護欄網也已被破壞,監控器下破損的鐵網可以自由進入。
景區髒亂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帶著疑問,記者採訪了曲阜九龍山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桶之所以有著火的痕跡,是他們自己點的,平常通知有來檢查的,他們就開始打掃衛生,將塑膠袋、飲料瓶子等垃圾集中放到垃圾桶裡一起焚燒,而且山上卻沒有消防設施。
鳧山羲皇廟位於鄒城西南郭裡鎮爺娘廟村東,2019年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月31日,記者調查發現,原遺址的地基已經被火燒黑,表面紋理脫落,兩根石柱也有被燒過的痕跡。據這裡的保潔人員介紹,每天都有前來燒香祭祀的人員隨地燃燒香紙。而且這裡也沒有消防設施,監控設備也是形同虛設。
鄒城市黃山十八羅漢洞造像位於鄒城市看莊鎮夏看鋪村南,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根據1985年所立的文物保護碑顯示,以現有洞口為中心,向四周延伸200米為保護範圍。但是記者調查發現,洞口附近的環境風貌已遭到破壞,並且在距離洞口很近的簡易圍擋內,有一處正在作業的採石場。據村民介紹,十八羅漢洞附近本來是完整的山體,但是從三十年前開始逐漸遭到破壞,近兩年破壞區域距離洞口越來近。
十八羅漢洞屬於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採石企業對此是否知情呢?記者聯繫了開採單位,鄒城市合勝石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向四周延伸200米為保護範圍的話,整個山都不能動了,政府部門賣這裡就屬於失職,十年前就違規了。
針對十八羅漢洞周邊環境被破壞的問題,記者分別向鄒城市看莊鎮和鄒城市文化和旅遊局進行了反映。鄒城市看莊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鄒城市局已經做出處理了,執法大隊也去了,文物局也去了。
但當記者諮詢鄒城市文化執法大隊工作人員時,得到的答覆卻是沒有進行過處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文物保護應該是鎮街的屬地管理。由於地方偏遠,所以他們平時去的少。
《問政濟寧》直播現場,鄒城市文化和旅遊部門回答了督辦員的提問,並表示這些問題說明了他們在監管上,在執法的力度上還不到位,承諾會第一時間到現場調查,和屬地鎮街一塊落實好文物保護法的規定。
濟寧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弢看完短片後表示,片中的行為是一種違規違法行為,也是工作人員失職瀆職的行為。直播結束以後,他們立即成立工作專班,組織專人查處,依法執法,嚴查嚴辦堅持零容忍。
特邀觀察員孫黎海院長對曝光問題進行了點評,說這種現象屬於懶政惰政,有當地政府的失職,作為專業的保護部門,有沒有及時給當地政府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建議,有沒有給予警醒?這也是文化和旅遊部門的失職之處。
(未經書面授權,本文嚴禁任何媒體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