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苗群)嘉祥縣的魯西南鼓吹樂是濟寧1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之一,「走進嘉祥縣,嗩吶聲不斷」,1996年嘉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嗩吶)之鄉」。魯西南鼓吹樂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以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嘉祥魯西南鼓吹樂吹響大江南北,那麼,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嗩吶之鄉」的這項非遺傳承工作做的如何了呢?昨晚的《問政濟寧》,就針對嗩吶的非遺傳承問題進行了現場問政。
伊雙來,是魯西南鼓吹樂非遺項目的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5月26日,記者來到伊雙來的家中,不過聽到了令人痛心的消息,老人已經去世三個多月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之前也跟著父親學習過嗩吶,但現在都是從事餐飲行業。
女兒和兒子不再從事嗩吶行業,技藝是否就此斷了傳承呢?幾經輾轉,記者聯繫到了伊雙來的幾位徒弟。令人惋惜的是,這幾位徒弟也都改了行。
韓光地和郭現發都是伊雙來第一批徒弟,回憶起嘉祥嗩吶當年的風光,韓光地仍然非常自豪。他表示,老師伊雙來吹的最好,一年得跟著老師出去演出好幾次。郭現發告訴記者,2006年評上國家級非遺後的幾年,是伊家班的最紅火的一段時間,然而,從2012年往後,他們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少,後期招生也越來越少,其中的原因他也不得而知。
嘉祥縣的嗩吶,共有五大流派。除了伊家班,嘉祥其它的嗩吶流派傳承現狀如何呢?記者聯繫到了魯西南鼓吹樂市級傳承人趙善喜。
趙善喜表示,全國有三個嗩吶之鄉,嘉祥的風格是最好的,全國流傳的很多東西,像《抬花轎》,都是跟著嘉祥學的,很多地方都是模仿嘉祥。但是現在嘉祥卻還沒有外邊發展的好。如今魯西南鼓吹樂五大流派,基本上都不怎麼樣了。
趙善喜告訴記者,他曾經將問題和訴求反映給嘉祥縣的文化部門,利用國家經費的支持,多辦活動讓老百姓了解魯西南鼓吹樂的內涵,但嘉祥縣文化部門卻遲遲沒有回音,他也只好放棄。
濟寧市文化和旅遊局管網曾發布工作動態,介紹嘉祥縣嗩吶藝術學校開辦於2001年2月,主要從事魯西南鼓吹樂的教學傳承、保護發展工作。7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大量嗩吶演奏專業人才。現在這個學校的現狀如何呢?根據網上公布的學校地址,記者找到了這家藝術學校,現在成為了「嘉祥縣工人文化宮」,門口有一處經銷傳統樂器和戲曲服裝的門面,記者走進打聽得知,店主正是學校曾經的負責人。
店主表示,嗩吶學校已經停辦多年,上級雖然很支持,但是錢都讓單位給扣下了,學校沒有一分。
那麼,對於這項非遺項目面臨的傳承困境,文化主管部門是否知情呢?記者隨即聯繫到了嘉祥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表示地方並沒有這一塊的資金,至於傳承計劃,都是由非遺科來弄。
隨後記者電話採訪了嘉祥縣文化和旅遊局非遺科工作人員,據工作人員介紹,下一步局裡對(嗩吶)大的發展思路確實也沒有,而且局裡頻繁地換領導,也沒有多大的資金量,難投入,存在著種種困難。
嘉祥縣文化和旅遊部門的負責人表示,嘉祥嗩吶文化出現的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市場萎縮,資金不足,最重要的還是文化主管部門在傳承、發展、發掘和培養後備人才上都做的不夠。下一步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並且與相關專家、高校聯繫,加強嗩吶專業人才的培訓,來發掘一批新的人才。
濟寧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弢表示,看完短片很心痛,出現「人走技絕」的情況,主要責任在文化主管部門。嘉祥的嗩吶是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包括國家級傳承人在內,每年在國家層面上都會有專項扶持資金2.6萬元,對專項資金敢截流、敢挪用,這已經是違規違紀問題了,是文化和旅遊部門監管不力、不到位造成的。下一步文化和旅遊局將加大督導力度,加大宣傳力度,加大執法力度,加大懲處力度。
特邀觀察員孫黎海院長也表示看到「嗩吶之鄉」的現狀很痛心,他認為文化和旅遊部門的工作思路還是比較傳統,甚至比較僵化,以後要創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更加適應市場化運作,讓民間的能人活躍起來。並且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例如舉辦年度性的專業比賽,利用網絡傳播的方式,靈巧的撬動非遺傳承,主管部門要在這一方面多動腦筋。
(未經書面授權,本文嚴禁任何媒體轉載)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