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奉節小寨天坑趕往白帝城,藍天真給力,一路相伴我們到白帝山,來到夔門、來到白帝城,雖已身心疲憊,但此行完美句號已打上。
圖1 藍天下的夔門
第五套人民幣拾元背面圖案選取的是長江三峽,最能代表長江三峽風景的是夔門。其他的人民幣背面圖案分別是:百元——人民大會堂、伍拾——布達拉宮、貳拾——桂林山水、伍元——泰山、壹元——西湖。能夠入選人民幣背面圖案一定是有重大意義的,我們無論如何要在相同的拍攝位置拍照。
圖2 拾元背面圖案——夔門
白帝城正門外有個觀景平臺,稱為「拾元背面圖案拍攝處」。我們在這裡拍了很多照片,和拾元背面圖案一樣,我們拍攝的時候正好有一艘貨輪和一艘遊輪逶迤而來。
圖3 一艘貨輪和一艘遊輪駛過夔門
如果仔細比較,就會發現拾元背面圖案應該是長江截流前的風景,並且拍攝位置也不在白帝山,其理由有三點:
(1)白帝山出現在圖案中。
(2)圖案中赤甲山這邊連綿高山,略無闕處;白鹽山這邊峭壁屏列,綿延不斷。
(3)山腰處有雲帶出現,山勢更高更險,水勢更急更猛。
可以說,拾元背面圖案上的夔門已經是一個不可複製的景點。
既然已經到了白帝城正門口,還是進去逛一逛。小時候坐遊輪來過白帝城,記憶中的白帝城是從碼頭一直爬到城門,又高又陡的石梯讓人爬得絕望。因長江截流,水位上漲,現在登白帝城已經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白帝城的出名得益於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時的白帝城和劉備託孤還沒什麼關係。
圖4 白帝城正門
白帝城由來得從西漢說起:
(1)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自稱白帝,於此建都,取名「白帝城」。在公孫述稱帝的12年間,白帝城一帶比較安寧。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白帝山上建廟塑像紀念他。
(2)三國223年,劉備伐吳,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因病重,於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將遠在成都的劉禪託孤於諸葛亮。
(3)明1513年,四川巡撫林浚認為公孫述為「叛逆者」,不可立廟,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漢伏波將軍馬援像,更名「三功祠」。
(4)明1532年,四川巡撫朱廷立改祀劉備、諸葛亮,更名「義正祠」。
(5)明1557年,四川巡撫段錦增塑關羽、張飛及諸葛亮祖孫三代像,取「明君良臣,千秋垂範」之意,更名「明良殿」。
(6)清1871年,奉節知縣呂輝重修白帝廟,形成如今的格局。
(7)長江截流前,白帝城是背倚高山、三面環水的半島。
(8)長江截流後,白帝城變成四面環水的孤島。2007年修建了風雨廊橋將陸地和孤島連接。
白帝城內面積不大,建築也不多,遠遠望去,紅牆環繞,綠樹成蔭。
圖5 紅牆環繞,綠樹成蔭
明良殿是主要建築,巍峨寬敞的殿內最初供奉的是公孫述塑像,明代以後才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塑像。
圖6 明良殿
武侯祠比較簡陋,供奉諸葛亮及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塑像。
圖7 武侯祠在轉角處
託孤堂裡有劉備託孤的彩色泥塑,而史實是劉備託孤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不在白帝城;在劉備身邊的兒子是劉理和劉永,劉禪在成都。
圖8 託孤堂
觀星亭傳說是諸葛亮夜觀星象的地方,飛簷翹角,古色古香,算是白帝城內比較華麗的古建築。
圖9 觀星亭
東、西碑林上刻有不少名人詩詞,奉節也就成為了「詩城」。
白樓,始建於1913年的西式建築,1927年吳佩孚在河南戰敗,投奔四川軍閥楊森,被其安排在此居住。
圖10 白樓
我們從側門出來,門上對聯是「天立孤根堆灩澦,地開三峽鎖瞿塘」。「灩澦」指的是灩澦堆;「瞿塘」指的是瞿塘關,又名夔門。
灩澦堆和瞿塘關都是險關。
古人相信白帝山可以「鎮灩預,扼瞿塘」,所以是一座名山。
現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兩個險關都不存在了:灩澦堆因影響航運,於1958年炸除;瞿塘關在長江截流後,地勢不再險要。
圖11 白帝城的側門
下山來到在山腰處觀景點,繼續拍攝夔門。「夔」字的含義,說文解字認為「夔,神魖。如龍。」說文解字注「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夔指的是一種龍形異獸。
長江截流前,兩座高山赤甲山、白鹽山分踞長江兩岸,絕壁對峙,形成夔門。夔門是水路出入天府之國的門戶,自古就有「䕫門天下險」之說法。
杜甫說:「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
杜甫又說:「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勞關。」
李白說:「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長江截流後,從遠處看夔門已是青山幽幽、一江碧水,不見昔日的山高谷狹、水深流急。
圖12 風平浪靜的長江
長江截流後,隨著水位的升高,夔門北邊是草堂河和石馬河匯合後形成的草堂湖,面積很大,水面平靜。
圖13 夔門示意圖(來自百度地圖)
圖14 草堂湖
若有時間,可以坐遊船夔門北岸遊玩,對望白鹽山,回望白帝山。晚上,還有《歸來三峽》實景歌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