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麗的兩個山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另一個就是福建的長汀。靜靜的青石板、逼仄的古城門、幽深的街巷、百年的老店、熱情純樸的客家人……這便是長汀,猶如一顆鑲嵌在汀江之畔的璀璨明珠。即使你走遍了千山萬水,依然會對它魂牽夢縈。
長汀又稱汀州,依山傍水,巍然聳立於汀江上遊萬山之中,素有「一川遠匯三溪水,千嶂深圍四面城」的美稱,是福建省西部閩贛閻羅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穿城而過的汀江如一條飄逸的白練,為山城增添了幾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韻致,素有「天下容家第一江」之美稱。汀江自上遊遷回而下,在崇山峻岭間一路狂歡,流經長汀庵傑鄉涵前時,被一座巍峨的石山阻隔,轉而從石山下面的一處洞口呼嘯而過,形如一條拱形的龍,故名「龍門」。汀江水自龍門「千裡汀江一線穿」而出,於洞前積水成潭,潭中碧波蕩漾。毗鄰汀江那叢叢簇簇,千姿百態的成片石林,又與之相映,妙不可言,成為汀江上遊不可多得的名勝。
臥龍山在古城內一峰突起,沿江而建的古城牆自東向西呈弧形,東西兩端沿臥龍山脊築到山襟,把半個臥龍山都圈進了城內,形成城內有山、山中有城的城市特色。古城牆始建於唐,如今經過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保存有1000多米,此外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等5座古城門也風採依然。拾階而上,鳥瞰全城,長汀美景盡在眼底,宛如一幅丹青佳作,令人心曠神怡。尤其是傍晚,城牆上掛的燈籠會逐一亮起來,映在汀江上,讓人有身在秦準河的感覺。
踏進古城,那保存較好的商業街逶逶迤迤,沿著古城門向前延伸,路面用河卵石鋪就。沿街而築的房屋緊密相連,有木製的也有土製的,基本是前店後宅,布局嚴謹。漫步古城大街,依稀能看到當年古城內的繁華。
長汀歷史悠久,文物古蹟遍布全縣,寺廟建築、古墓葬、古城牆、古城門、古器物、古街區民居、古碑刻、古驛站等,都極為豐富。西門的蛇王宮,蛇王塑像至今保存完好;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文廟、媽祖廟以規模宏大,名冠古汀州八邑;風格獨特的雲驤閣、唐寺、宋廟、明清古街區等建築,以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舊址數不勝數;商周時期的石器、彩陶、青銅器、瓷器、戰國貨幣等文物,奇珍薈萃。
城區開元寺內有一口建於唐代開元年間的古井「八卦龍泉」,井深16米,口徑172米,上寬下窄,每層都用石板砌成八卦形,和地面的塔正好相反,猶如一座倒置於地底的八角塔,故又稱「陰塔」。城區府學內的宋代古井「府學陰塔」,為磚砌圓形,井深13.5米,是我國極為獨特罕見的古井,井旁立有石碑。碑文記載,建造「雙陰塔」古井意在「鎮文風」,希望汀洲多出人才。
古城長汀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那歷史悠久的天后宮。天后宮坐落在城區朝天門外,是在九口大池塘水中央建立起來的古建築。相傳建於宋代,內供奉媽祖神像。正殿設計非常奇特,為懸山兩面坡,琉璃瓦當滴水,廳簷有龍柱和石雕欄杄,其上有豐富的雕飾。從橫崗嶺橫看天后宮官,可見其殿宇廣闊、雄偉壯觀,四周風光秀麗。由於地形恰似金龜,天后宮又名「蛤蟆浮塘」。
長汀自古教育繁榮,書院林立,人才輩出,從宋至清歷代科舉,汀籍進士70餘名,舉人260多名,明、清兩朝「五貢」528名。在這個瀰漫著古典韻味的小城裡,自古至今,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如唐代的張九齡、宋代的陸遊、明代的馬馴、清代的紀曉嵐等,他們或為長汀的山川風物寫下不朽的詩篇,或在此作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決定。
長汀是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不僅創建了汀州,也創造了獨特的客家文化。汀州城中的客家博物館、客家母親園濃縮了汀洲的客家歷史文化,展現了古城與客家的濃厚淵源。就像有人說的,長汀是個沒辦法一開始就給你驚喜的地方,它需要你磨合在這個小鎮上慢慢地去體味。所以去長汀吧,漫步在青石小巷裡,撫摸著古老滄桑的城牆,靜靜地走進那小巷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