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百合第一村」華麗轉身
七裡河區袁家灣村百合產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找準發展「好路子」
袁家灣村的「花海」
袁家灣的鄉村風光
第三屆袁家灣生態文化旅遊節現場
新修建的人行步道上,遊客們結伴沿著緩坡前行,兩側青山蒼翠、山下百合花海,遊客們不時停下來拍照,而景區內的蒙古包、露營帳篷、滑滑梯等處,更讓人流連忘返……這是今年7月袁家灣村舉辦蘭州百合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暨第三屆袁家灣生態文化旅遊節時的精彩一幕。
袁家灣村距蘭州市區約15公裡,是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一個小山村。儘管山道崎嶇、溝壑縱橫,但袁家灣村依託百合產業的迅速發展,早已邁步走上小康路,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那麼,這個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美譽的山村,究竟為何轉型搞起了鄉村旅遊?
「近年來,受土地、土壤限制,村裡的百合產業『日漸式微』。」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袁繼軍說,村裡地少,且長期種植百合,土質下降。雖嘗試向青海、蘭州榆中縣、定西市臨洮縣等土地充裕的地方拓展百合產業,但如此一來成本增加,影響了村民的收入。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後,百合產業已經進入發展的瓶頸期。
袁繼軍說,為破解以上難題,袁家灣村將百合產業和鄉村旅遊結合起來,打造村史館、百合谷、百合屋、百合長廊等,通過舉辦百合節推介景區,吸引遊人。通過舉辦旅遊節,百合谷的知名度漸漸提高,遊人一年比一年多。同時,百合旅遊成為了袁家灣村延伸百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新項目,為方便遊客品嘗各種特色百合佳餚,村上開了好幾家農家樂,不斷完善鄉村旅遊的產業鏈。
「村裡前幾年靠種百合、加工百合戶戶脫貧,過上了小康生活。這兩年村上開發百合旅遊,打造出了新的富民產業,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有奔頭了!」在袁家灣村文化廣場百合長廊,望著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火熱場面,村民張宗義不禁笑逐顏開。
通過百合產業與鄉村旅遊的深度融合,袁家灣村真正找準了轉型發展的「好路子」。以村裡的百合谷景區為例,這個景區融合觀賞、娛樂、攝影、休閒於一體,通過流轉村民的百合地,增種丹麥、荷蘭百合,供遊客觀賞百合花,並打造婚紗攝影基地。同時,景區還修建有12座百合屋,供遊客休息並品嘗「百合宴」。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日趨完善的產業鏈條,讓這個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美譽的小山村,再一次實現了「華麗轉身」。
在平時的工作中,袁家灣村發揮支部堡壘作用,緊扣鄉村振興要求,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全力推動省級旅遊示範村創建提檔升級,加快打造百合文旅小鎮,在鄉村振興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
支部引領拓新路。袁家灣村黨支部深刻認識到百合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和瓶頸,認真謀定轉型突破思路,赴外學習借鑑旅遊村建設經驗,把有益經驗為我所用,堅定了帶動黨員群眾堅定走百合產業轉型發展之路,成立了袁家灣生態文化旅遊發展公司,下好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先手棋」。
鞏固產業促轉型。袁家灣村大力扶持百合主導產業發展,穩固擴大百合種植面積,提升百合產量和品質;圍繞百合同一品牌,積極打造袁家灣百合電商平臺,計劃對袁家灣村32家百合企業、合作社進行整合,使用統一產品標識logo,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提升百合產品競爭力。
發揮優勢推改革。袁家灣村發揮轄區百合企業多、產業基礎好、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以「支部+」為抓手,依託村集體成立的公司,推行「支部+股份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模式,積極引導農戶入股,確定了「三變」改革的收益分成模式,試行百合價格保護政策,切實保障了入股村民的穩定收益,有力推動了村集體旅遊公司穩定起步。
整治環境改風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廣泛發動黨員、村民、志願者積極參與,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完成「衛生廁所」改造74座,村內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大力開展植樹綠化美化環境,切實改善村莊生態環境,夯實了旅遊村創建的基礎。
先鋒帶頭創示範。袁家灣村黨支部堅持黨員走在前、重實幹,爭先鋒、做表率,團結帶領村民群眾出義務工,引領黨員積極參與景區建設,出謀劃策、貢獻力量,打造百合特色人文景觀,建成了袁家灣村百合民俗文化傳承館,積極拓展景區餐飲、休憩、娛樂等多種功能,打造規模以上農家樂3家,提升了旅遊村的服務功能和基礎設施水平。
文明崇德樹新風。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目標,以「八個一」示範工程為載體,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連續三年舉辦了袁家灣生態文化旅遊節等大型文化主題活動共計十餘場次,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提高文化素養,豐富精神生活,使往來遊客體會到濃厚的人文氣息。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