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驛鎮清順村二組
由於地勢偏遠、山高坡陡
以往
該組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
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
村中閒置土地達三成以上
缺乏發展活力
2017年11月
該組被認定為區級貧困組
脫貧攻堅,產業是基礎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
近年來,清順村二組將發展的目光瞄準綠色效益產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力爭把「貧困組」建成「產業組」。如今,村前村後有產業,房前屋後有風景,清順村二組步入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袁驛鎮清順村二組扶貧產業園,該村第一書記劉鵬在查看柑橘生長情況。
7月10日,微風習習,清順村第一書記劉鵬來到清順村二組的扶貧產業園內,查看「大雅」柑橘生長情況。「這片柑橘園一共有50畝,今年部分果樹剛剛掛果,需要小心管護。」劉鵬說,柑橘園預計明年進入豐產期,屆時,年產量可達6萬公斤,每位村民依靠產業園可增收1000多元。
與此同時
為了充分利用產業園的土地資源
清順村二組決定採取林下套種的方式
進一步提高土地效益
為村民帶來更多收入
「種前轟轟烈烈,種後無人問津,集體產業發展最怕遇到這樣的情況。」劉鵬說,產業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才能讓村民有信心,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此,劉鵬和村民們經過多方考察,決定在產業園內套種市場行情較好的青菜、辣椒、赤菇等經濟作物,並與各大蔬菜加工企業、收購商籤訂購銷合同,確保作物銷售暢通。同時,銷售所得的收益都將納入村集體經濟,村民們不僅可以獲得分紅,還能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袁驛鎮工作人員正在為清順村二組村民培訓大雅春季管理技術,助力春耕發展(資料圖片)
「今年3月,我們已組織村民採收了青菜,此後,又在林下套種了30畝的辣椒,預計1個月後即可售賣,村民的收入將進一步增加。」劉鵬介紹,柑橘園內每年可種植2批林下作物,每年可創造5萬多元的經濟效益。
「現在村裡有了集體經濟,靠著土地流轉、基地務工、集體分紅等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同時,劉書記還幫助我發展自己的產業,這讓我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村民祝宗義說,因為上了年紀,想在家發展產業,劉鵬便建議他利用閒置土地種植柚子樹,並通過鎮上的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同時,小規模養殖雞、鴨等家禽,拓寬收入渠道。此外,在劉鵬的幫助下,祝宗義成功申請到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這讓他的創業之路有了更穩定的保障。
一處美不算美
處處美才能美出新樣子
如今的清順村二組
小小辣椒苗、樹樹甜蜜果、朵朵致富菇
見證著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變強
從「空殼」到「實心」的華麗轉身
提升著村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精心培植好集體產業這棵『大樹』,讓村民們『背靠大樹好乘涼』,增收致富奔小康。」劉鵬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