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產業,強集體,富群眾!袁驛鎮這個村實現華麗轉身

2020-12-11 上遊新聞

袁驛鎮清順村二組

由於地勢偏遠、山高坡陡

以往

該組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

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

村中閒置土地達三成以上

缺乏發展活力

2017年11月

該組被認定為區級貧困組

脫貧攻堅,產業是基礎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

近年來,清順村二組將發展的目光瞄準綠色效益產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力爭把「貧困組」建成「產業組」。如今,村前村後有產業,房前屋後有風景,清順村二組步入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袁驛鎮清順村二組扶貧產業園,該村第一書記劉鵬在查看柑橘生長情況。

7月10日,微風習習,清順村第一書記劉鵬來到清順村二組的扶貧產業園內,查看「大雅」柑橘生長情況。「這片柑橘園一共有50畝,今年部分果樹剛剛掛果,需要小心管護。」劉鵬說,柑橘園預計明年進入豐產期,屆時,年產量可達6萬公斤,每位村民依靠產業園可增收1000多元。

與此同時

為了充分利用產業園的土地資源

清順村二組決定採取林下套種的方式

進一步提高土地效益

為村民帶來更多收入

「種前轟轟烈烈,種後無人問津,集體產業發展最怕遇到這樣的情況。」劉鵬說,產業發展應以市場為導向,才能讓村民有信心,實現可持續發展。

為此,劉鵬和村民們經過多方考察,決定在產業園內套種市場行情較好的青菜、辣椒、赤菇等經濟作物,並與各大蔬菜加工企業、收購商籤訂購銷合同,確保作物銷售暢通。同時,銷售所得的收益都將納入村集體經濟,村民們不僅可以獲得分紅,還能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袁驛鎮工作人員正在為清順村二組村民培訓大雅春季管理技術,助力春耕發展(資料圖片)

「今年3月,我們已組織村民採收了青菜,此後,又在林下套種了30畝的辣椒,預計1個月後即可售賣,村民的收入將進一步增加。」劉鵬介紹,柑橘園內每年可種植2批林下作物,每年可創造5萬多元的經濟效益。

「現在村裡有了集體經濟,靠著土地流轉、基地務工、集體分紅等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同時,劉書記還幫助我發展自己的產業,這讓我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村民祝宗義說,因為上了年紀,想在家發展產業,劉鵬便建議他利用閒置土地種植柚子樹,並通過鎮上的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同時,小規模養殖雞、鴨等家禽,拓寬收入渠道。此外,在劉鵬的幫助下,祝宗義成功申請到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這讓他的創業之路有了更穩定的保障。

一處美不算美

處處美才能美出新樣子

如今的清順村二組

小小辣椒苗、樹樹甜蜜果、朵朵致富菇

見證著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變強

從「空殼」到「實心」的華麗轉身

提升著村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精心培植好集體產業這棵『大樹』,讓村民們『背靠大樹好乘涼』,增收致富奔小康。」劉鵬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天下百合第一村」華麗轉身
    「天下百合第一村」華麗轉身  七裡河區袁家灣村百合產業與鄉村旅遊深度融合、找準發展「好路子」  袁家灣村距蘭州市區約15公裡,是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一個小山村。儘管山道崎嶇、溝壑縱橫,但袁家灣村依託百合產業的迅速發展,早已邁步走上小康路,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那麼,這個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美譽的山村,究竟為何轉型搞起了鄉村旅遊?  「近年來,受土地、土壤限制,村裡的百合產業『日漸式微』。」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袁繼軍說,村裡地少,且長期種植百合,土質下降。
  • ...華麗轉身——河北省供電公司駐營裡鄉東七裡河村工作組的扶貧故事
    【駐村扶貧故事】探索特色產業讓小山村華麗轉身——河北省供電公司駐營裡鄉東七裡河村工作組的扶貧故事 2020-11-23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鐵山鄉蘇寶頂村的「華麗轉身」
    懷化新聞網訊(楊賢娟)因位於雪峰山主峰蘇寶頂而得名的蘇寶頂村,曾經是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的小村莊,村民靠山吃山,經濟收入水平偏低,村集體經濟也很薄弱。自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中央、省、市、縣的扶貧政策得到精準落實,這些年蘇寶頂村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進行了一次「華麗轉身」。
  • 進村入戶看變化丨「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華麗轉身
    袁家灣村距蘭州市區約15公裡,是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一個小山村。儘管山道崎嶇、溝壑縱橫,但袁家灣村依託百合產業的迅速發展,早已邁步走上小康路,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那麼,這個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美譽的山村,究竟為何轉型搞起了鄉村旅遊?「近年來,受土地、土壤限制,村裡的百合產業『日漸式微』。」
  • 習家店鎮鎮如何實現「華麗轉身」?變化太大了!驚豔!
    七月,走進「江北糧倉」,西瓜正裝車售賣,桃園裡採摘的遊人歡聲笑語,葡萄、獼猴桃掛滿枝頭……到處是瓜果飄香、產業興旺的壯觀景象!典型的農業鄉鎮,是如何華麗轉身,實現產業興旺、逐夢小康的?「大家快來嘗嘗我的西瓜,皮薄瓤紅,不甜不要錢!」五龍池村的瓜田裡,種瓜大戶老李邊賣邊誇,引得眾人笑哈哈!
  • 即墨鰲角石村:文旅產業「強集體、富農戶」
    即墨鰲角石村:文旅產業「強集體、富農戶」 2020-08-23 15: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七裡河區袁家灣村:「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華麗轉身
    袁家灣村距蘭州市區約 15 公裡,是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一個小山村。儘管山道崎嶇、溝壑縱橫,但袁家灣村依託百合產業的迅速發展,早已邁步走上小康路,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那麼,這個素有 " 天下百合第一村 " 美譽的山村,究竟為何轉型搞起了鄉村旅遊?" 近年來,受土地、土壤限制,村裡的百合產業『日漸式微』。"
  • 雷州烏石鎮泗寮村華麗轉身
    本報記者 李嘉斌 攝自2016年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在佛山市順德供電局,樂從鎮扶貧工作組精準幫扶下,省級貧困村雷州烏石鎮泗寮村發生了質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經3年脫貧攻堅,泗寮村實現脫貧退出貧困戶46戶221人,退出率100%,如今人均可支配收入16804元。隨著扶貧項目的繼續推進,泗寮村在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有了顯著變化。
  • 山東聊城魚山安平店:村莊美,產業強,農民富
    安平店村曾經是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有名的窮村破村,遠離國道省道,缺乏區位優勢,農民以種地為生,沒有致富產業,被認定為省級貧困村。如今的安平店,通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實現了改頭換面,摘掉了窮帽,拔掉了窮根,實現了村莊美,產業強,農民富。
  • 塔峰鎮六七甲村:黨建引領 產業興 百姓富
    紅網藍山縣分站12月24日訊 (通訊員 潘有娣)今年來,塔峰鎮六七甲村堅持「黨建+產業」引領,帶動了群眾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呈現出「黨建強、產業興、百姓富」的良好態勢。湖南智慧型生態循環農業扶貧產業園,是六七甲村通過招商引進的一個智慧農業物聯網新型營銷模式和精準水肥一體化的項目,據技術人員付增同介紹,以前人工灌溉施肥,費時費力,現在引入水肥一體機後節水節肥。離開土壤的瓜果青菜,在六七甲村煥發新的生機。
  • 「軟弱渙散村」華麗「逆襲」 韶關角灣村年內可全面實現預脫貧
    「軟弱渙散村」華麗「逆襲」 韶關角灣村年內可全面實現預脫貧金羊網  作者:張文、董子龍  2018-11-02 韶關角灣村四年時間集體經濟從2600元提高到20
  • 章丘文祖街道:村集體收入達35萬元 貧困戶最高分紅1.2萬元
    在文祖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東田廣村走出一條「黨建引領促脫貧抓實致富產業,村民參與強治理夯實致富基礎,以人為本辦實事做好惠民工程」的新路。該村堅持「三個帶頭,三個有沒有」,即支部書記帶頭衝在先、村班子帶頭樹標杆、黨員帶頭加油幹,讓黨建更給力;有沒有優親厚友的事、有沒有不講團結的事、有沒有群眾不滿意的事,讓發展更聚力。
  • 長順交麻「村社合一」新模式 興產業富群眾
    長順交麻「村社合一」新模式 興產業富群眾 發布時間:2020-12-18 10:29:38      來源:黔南日報
  • 金華東陽:李宅花燈實現華麗轉身
    原標題:李宅花燈實現華麗轉身 9月14日晚,「2018月圓中秋·情系李宅」荷花燈展璀璨啟幕,吸引近6萬人次遊客前來賞燈,獲得無數好評。 據悉,李宅花燈始於明代,由嘉靖年間的鑾公夫人程氏首創,是當地一大習俗。2015年,李宅花燈被列入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神木:村集體經濟結碩果 強村富民「比翼齊飛」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進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三年來,神木市立足產業優勢,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助推器」,健全長效脫貧機制,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目前,我市共建成村集體經濟組織429個。
  • 支部建在產業上 黨員聚在產業下 群眾富在產業中
    開州區委組織部認識到,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就是要把黨支部建在生產發展第一線,把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體現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上,以黨建促發展,以發展促進黨組織建設。支部建在產業上「大進速度」這樣煉成脫貧攻堅過程中,大進鎮特別強調發揮村黨支部和黨小組在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 齊齊哈爾甘南縣興隆鄉人居環境實現﹃華麗轉身﹄
    東北網6月22日訊 今年,甘南縣興隆鄉組織各村屯集中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切實改善村容村貌,優化群眾生活質量。自村屯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各處招法頻出,令原本「髒亂差」的村子面貌一新,每一位村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
  • 碧江壩黃鎮高壩田村:一個偏遠山村的華麗轉身
    碧江區通過實施「五改一化一維」工程,按照「戶為單位、整組推進、村有亮點」原則,深入推進農村「組組通」道路、聯戶路硬化、汙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應改盡改」。加強產業帶動,助推脫貧致富高壩田村的改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村集體產業的發展。5月初的高壩田,走在田間地頭,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高壩田村的藍莓種植基地裡,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康樂縣八丹鄉蘆子溝村:產業強了 村民富了
    產業強了 村民富了民族日報記者馬瓊潔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馬進祥兩口子就出門務工了。蘆子溝村一直有發展養殖產業的基礎,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經過多次市場調研,決定鼓勵持續壯大養殖產業,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實現「戶戶有產業,脫貧可持續,家家能致富」的目標。
  • 郟縣:紅牛變成村集體和群眾的致富「金牛」
    「養牛的活不累,養牛場就在村邊上,還管飯,每月工資1200。沒想到不出村就把錢賺了,政府的政策可是真不賴!」5月12日上午,郟縣堂街鎮關莊村五保貧困戶李青海在該村建設的宏潤紅牛養殖場裡一邊餵牛一邊說。現在是試養階段,目前存欄紅牛20頭,把我們村的貧困戶都吸納到牛場就業,等第二批牛運回來,我們還會吸納附近幾個村的貧困戶來牛場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該村黨支部書記趙紅衛說道。據了解,近年來,堂街鎮充分發揮紅牛傳統養殖優勢,依託縣畜牧局推出的各項紅牛養殖優惠政策,推動紅牛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