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真不知道怎麼感謝您,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怎麼繼續學業……我會好好努力,等以後我有工作了,一定會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這是我的結對幫扶貧困戶王名芳2020年7月22日對我說的話,這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目前她在貴州中醫藥大學上大三。 我叫吳壽梅,現任錦屏縣婦聯主席,同時也是偶裡鄉皎洞村一名結對幫扶幹部。
為「巾幗志願者」授旗
從縣城到皎洞村要途經平略鎮,再走一條坑坑窪窪的爛路才能到達,自駕車需要一個半小時,每次去到半路,車子底盤都要被颳得「砰砰」響,山路崎嶇坐在車上顛簸得讓人頭暈想吐。第一次到皎洞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矮小破敗的房屋、泥濘的街道和亂扔的垃圾,隨處可見的旱廁發出陣陣惡臭,就連打電話都需要到一個特定的區域才能接聽…… 作為幫扶單位的主要領導,單位勢單力薄,幫扶村又是深度貧困村,我的心情很是凝重。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我深知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就要先從解除思想貧困開始。
為洪災後的兒童作心理調適
於是,我先後與村「兩委」、駐村工作隊一道,通過召開黨員會議、婦女代表會議、村組幹會議,討論、分析、研判皎洞村產業發展方向,宣傳黨的好政策,傳遞黨的好聲音,讓群眾知政策、感感恩,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幾年來,我共計到村開展各類宣講活動30餘次,發放宣傳資料8000餘份,製作宣傳標語、橫幅、展板800餘幅。 皎洞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山區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後。縣婦聯只有3個人在崗,為了幫助皎洞村徹底擺脫貧困,我委派了縣婦聯副主席石磊全脫產幫扶皎洞村。經過幾年來與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的共同努力。現如今,皎洞村家家戶戶通水、通電、通網,涼亭、文化活動廣場、鼓樓、公共廁所、人行便橋、攔河壩、村衛生室、停車場、太陽能路燈、步道硬化全部建成。對於房屋不安全的,全部進行了危房改造、透風漏雨整治、「三改」,基本解決了群眾的出行和生產生活困難。 為了培育人人講衛生愛乾淨的良好衛生習慣,我與村前沿指揮部共同商議,迅速組織成立兩支隊伍,一是由村支書為組長,村民小組長、保潔員、護林員為成員的脫貧攻堅「迷彩服」男子環境整治突擊隊,負責村內主幹道、背街小巷的環境衛生整治;另外一支是以村婦聯主席為組長,各村民小組婦女代表為成員的「紅馬甲」婦女庭院清掃隊,負責室內衛生的評比整治。
為兩癌婦女發放救助金
2019年,皎洞村共拆除旱廁62個、廢棄豬牛圈55個、柵欄200多個,組建了巾幗志願者隊伍和文藝隊伍,開展「最美庭院」與「文明家庭」創評活動,通過發放流動紅旗和獎勵品等方式,積極促進了家庭衛生的改善,著力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問題,充分發揮了婦女「娘家人」帶頭作用。 在推進村裡向好發展的同時,我也同步做好自己結對幫扶貧困戶脫貧工作。我幫扶的一位貧困戶,也就是文章開頭感謝我的那位女孩王名芳,父死母改嫁,剛上初三的她與80歲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第一次去她家,我真的驚呆了,屋裡沒有任何家具,只有兩鋪木床,連坐的凳子都沒有,破爛的窗戶被風吹得哐哐的響,地上雜亂無章的放著背篼、鐮刀和沾滿黃泥巴的解放鞋……
組織召開院壩會
看到這個情況,我坐不住了,除了為她家申請危房改造、申請低保外,我立刻聯繫愛心人士每月資助200元用於姐弟兩學習,並從自己家裡拿來被子、被套,為她們購置春夏秋冬換季的衣服和鞋子,解決她們的穿衣問題。禍不單行,2017年底她奶奶去世,姐弟兩的生活又一次瀕臨絕境。當我聽聞噩耗趕到她家的時候,姐弟兩孤獨無助而又茫然的看著我的眼神,讓我再次心疼了,我又第一時間聯繫縣民政局解決臨時救助,並聯繫自己的朋友找尋愛心人士,每年捐贈1萬元作為她和弟弟的生活費直至她大學畢業。不負眾望,如今她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弟弟也考入了職業技術學校,未來充滿了希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編輯 胡銳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