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貴州黔東南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副站長,也一名90後結對幫扶女幹部龍豔鈴,結對幫扶偶裡鄉皆陽村。
談起扶貧,記憶最深的是龍運槐戶。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是2016年初,年過八旬的兩位老人在坡上的舊房子裡,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我,臉上不見一絲的笑容。
我微笑著告訴他們我是誰,我是來幹嘛的;一邊說話,一邊從包裡掏出紙和筆,記上自己姓名和號碼,並拿出膠水貼在了老人指定的地方,同時也在龍運槐老人的電話簿小冊子上記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與兩位老人隨時保持聯繫。 過後這兩位老人隨之也成了我最牽掛的人。記得有次我從鄰居那得知,龍運槐老人的老婆生病了,我連忙丟下手頭的工作,跑到他家裡看望他們。 一口氣跑過了五根田坎,爬上了100米陡坡,到家時,兩個老人坐在堂屋裡,只是彭奶奶(龍運槐老婆)看上去有些憔悴。 兩位老人看見我氣喘籲籲的,大汗淋漓站在他們面前,關切地問到「孩子,你這是怎麼了?快坐下來休息一下。」我笑著說,「我沒事,從鄉裡來時走的有點急了!我聽說奶奶有些不舒服,特地過來看看有什麼可以做的沒有?」彭奶奶說:「天氣熱,可能是有些中暑了,現在好多了,可憐你還要跑這麼遠來看我」。「我送您去衛生院看一看才放心」,接著就半蹲下來準備背老人去衛生院看一看。「嘿嘿,不用了,孩子,我們才從醫院回來,醫生說要多喝點水就沒事了,謝謝你啊!孩子,知道我腿腳不方便,這麼關心我。」彭奶奶眼裡帶著激動的淚花。 龍運槐老人從廚房舀來可口的山泉水遞過來說:「豔鈴,先喝點水,不用擔心你奶奶,醫生說了,沒什麼大問題,主要是喝水少了,剛才隔壁的大寶才是幫我把你奶奶從醫院裡背回來的」。「哦,這樣我就放心了,你們這住的離集市有點遠,對於奶奶,難得下這條坡,要是能夠在近點的地方有房子就好了,爺爺,您有什麼好的辦法麼?」「孩子啊,你說的這個我也想了很久了,房族有一處安全住房,只是不太好開口啊」。「沒關係,我去和他們商量,我來想辦法,你們不用擔心這個事了」。 過了幾天,我聯繫上了外出務工的房主,說明了自己打電話的來意,並表示自己願意出租房費,沒想到,房主說卻說:「房子空著也是空著,有人幫我們住著打掃點也是好事,哪裡還要什麼租房費哦!」「那實在是太感謝了,明天我就把你們的好意告訴兩位老人去。」 幾番折騰,終於搬下來了,這裡離的近,我每天都會多走幾步,過去看看他們,有什麼需要的,或者給他們買些新鮮的果蔬。
自從搬下來,兩位老人的笑容更多了,尤其是夏天的時候一夥老人在家裡聊天,看電視,不亦樂乎!彭奶奶也可以每天和其他的奶奶們聊聊天了,運槐爺爺也可以和其他的爺爺們一起去晨練了! 每次去看望他們時,他們都會說:「謝謝你啊!乖孫女,你雖然不是我們的孫女,但勝似我們的孫女。」 現在回想起來與兩位老人的相處時光,我覺得在幫扶路上,有時候精神上給予的比物質上幫助的得到的反饋更多,好好珍惜當下,做一名貼心貼情的群眾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