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耶 I 薩伏伊別墅
△18歲時柯布西耶
01/勒·柯布西耶生平
瑞士西北部的一個海拔一千米的山間小鎮--拉紹德封,它位於法國很近的山脈中,那個人口只有四萬人的小地方,以制表而聞名於世。1900年該鎮組裝的手錶,佔世界手錶生產的55%,1887年10月6日柯布西耶就出生在這裡,取名為:查爾斯·艾都阿德·吉納瑞特。
柯布西耶的祖父是制表的手藝人,父親在昂熱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母親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以教鋼琴維持生計,祖母有猶太人血統(二戰期間遭受維琪政府迫害,柯布西耶受牽連被迫逃亡,對其中後期的設計產生巨大影響)。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酒廠學習釀酒,他從小對美術感興趣。柯布西耶畢業於當地的美術中專學校,當時這家學校受新藝術派影響很大,老師甚至提出從鐘錶裝飾細工,向建築方向轉變的建議,最初的建築於1905年落成。
△油彩 畫布 1926年作《手風琴、玻璃水瓶與咖啡壺》
△油彩 畫布 1927、1938及1944年作《靜物與人物》
柯布西耶畢業後於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維克多·拉盧處學習,由於柯布西耶患有癲癇症,遭維克多·拉盧驅逐。於是到德國孟德爾松事務所工作,埃瑞許·孟德爾松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工作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和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功能主義建築的思潮。
02/勒·柯布西耶建築思想的形成
24歲開始三次遊歷歐洲
柯布西耶在他24歲(1911年)的時候,開始他個人三次遊歷歐洲的壯遊,其行經的路線從中歐到君士坦丁堡,再從君士坦丁堡到義大利,最後才回到他自己的家鄉瑞士。在壯遊的歷程中,柯布西耶開始逐步建構他的建築思想。他認為現代建築必須要向古典主義(特別是米開朗基羅、巴洛克風格之前)的建築學習,滿足簡單的生活機能即可,不必再加上瑣碎的、頹廢的、裝飾的、貴族的美學風格。
27歲提出多米諾屋住宅概念以及構架結構
接著在柯布西耶27歲(1914年)的時候,他提出了多米諾屋住宅的概念(Dom-Ino),特別是「構架結構」(Frame Architecture)的思想:將牆跟結構分離,牆不再跟結構產生關係。因為這樣子的關係,形成了他自由平面(Free Plan)的想法,柯布西耶認為透過「牆柱分離」才能產生自由化的建築。
30歲創辦雜誌、出版單行本書
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室內設計,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誌《華麗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39歲建構著名的「新建築五點」美學理論
著名的「新建築五點」是柯布西耶在39歲(1926年)時所建構出的美學理論。
1.底層架空(les pilotis):
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2.屋頂花園(le toit-terrasse):
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溼度最少的屋頂。
3.自由平面(le plan libre):
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4.橫向長窗(la fenêtre-bandeau):
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5.自由立面(la façade libre):
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而此五項原則與柯布西耶早先發展之Dom-Ino系統有著一些原則上之關連。簡言之,柯布西耶於1914年發展出Dom-Ino系統的構造研究,此系統是他從鋼筋混凝土邏輯中所發展出的技術概念,這種概念中他提出Dom-Ino為一種配備,就其形狀及拼合方式成為一種產品設計,用來正視住宅問題,而得到「住宅機器」(House Machine),因而滿足了戰後重建、大量生產、標準化、可自由之拼組之需要。而柯布西耶的五項原則正是Dom-Ino觀念的具體化。而如1922年柯布西耶由Dom-Ino系統所建造出的一架空支承於託柱上的Citrohan住宅也很接近的預示了柯布西耶的五項原則。
03/薩伏伊別墅建造
設計契機
皮埃爾·薩伏伊和妻子艾米利在1928年春天找到了柯布西耶,提出了在普瓦西設計一所鄉間別墅的請求。
薩伏伊夫人在給柯布西耶的任務書中提出了非常詳細的各種要求,包括各種細枝末節的技術要求:熱水和冷水,煤氣,電力……採光、動力系統和中央供暖。簡而言之,適合一棟現代住宅的所有的技術裝備。接下來薩伏伊夫人還提出了關於房間分隔的詳細要求,以及房間的數量及功能,甚至對某些房間還提出了很多細節的要求,包括的房間的形狀,採光,壁爐的設置等等。在結尾,業主提到,建築師在額外的建設工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工程預算不會超支,也指出他們現在擬定的任務書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建築師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設計準備
別墅的這個地塊是一片森林中的草地,從這裡向西北方向看去,可以看到很美麗的景色;而從附近的道路到達這一閣地塊也是經由相同的方向。雖然艾米利設想了一座配有停車位、額外的臥室和看門人的小屋的夏日別墅,但是實際上柯布西耶並沒有受到委託方的限制,這樣他得以從自己的建築理念考慮問題。
1928年9月,柯布西耶開始著手進行別墅的設計工作。雖然在1928年秋季至1929年春季期間,他為了節約成本,對最初的設計進行了一些改動,但是為了讓最初的設計理念體現在成果之中,柯布西耶將建築的體量進行了適度的縮小,把主臥移動到了一樓,而整個建築的基準網格間距也從5米調整到了4.75米。
△ 薩伏伊別墅平面黃金分割演示
與他早期設計的城鎮中的別墅不同,薩伏伊別墅四面沒有建築,這樣一來柯布西耶獲得了根據日照對四個方向都進行深入設計的機會。他在一層設置了入口大廳、一條上樓的坡道、樓梯、車庫、司機和僕人的房間。二層設置了主人的臥室、兒子的臥室、客人的臥室、廚房、客廳和屋頂花園,其中,客廳朝向東南,屋頂花園朝東,兒子的臥室朝西北、廚房和輔助用房朝向西南。三層(屋頂)則設置了日光浴場。
平面圖根據黃金分割的比例設計,比正方形稍長的矩形平面被等分成16份,在入口等位置附近又進行了細分,平面布置依據這一划分進行。
△ 薩伏伊別墅草圖演示
建造過程
1929年2月估算的建築造價為大約50萬法郎,其中不包含看守人的小屋以及周圍景觀的造價。1929年2月,業主正式提出了這個項目,並於同年3月籤約。在建設過程中,設計方案又被進行了多次修改,調整了層高,移除了司機臥室,又重新加上了司機臥室,這些修改導致造價上升至約80萬法郎。建築開工時,看守人的小屋的設計工作仍未開始;直到1929年6月才確定最終設計方案。最初曾經設計了兩座小屋,但是由於造價原因,最終只保留了一座。雖然建設工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但是直到1931年,別墅才具備了入住條件。現場實景
在《走向新建築》中,柯布西耶說,「汽車是具有單一功能(用來代步)和多重目標(舒適性、耐久度、外觀,等等)的事物」。這座別墅被定位在鄉間住宅,位置又在巴黎郊外,必須通過乘坐汽車到達。明白了汽車的移動性帶來的靈感,才能完整理解這座建築。車輛可以開進別墅的架空部分,甚至連一層外牆的弧線都是由汽車的最小轉彎半徑決定。乘車進入建築架空部分之後,乘客在大門前下車,司機繼續向前把車停入車庫;而乘客們則直接通過一個柱廊來到大廳。
大廳中的四根圓柱引導來訪者走向別墅內的斜坡。這個斜坡幾乎可以在別墅的任何角落看到。沿著這個斜坡可以從一層到達二層,直到三層的日光浴場。柯布西耶在他的設計生涯中一直試圖將居住的行為變得神聖不可侵犯,甚至連清洗和進餐這樣的舉動都放在了特殊的位置,以強調它們的重要性。薩伏伊別墅的大廳中設置了一個水池以強調「清洗」,而登上屋頂的斜坡則強調了「陽光帶來的保健效果」。
一層架空部分支撐二層的柱子起到了很多的效果,在兩側,柱子和二層的外牆位於同一平面,以提供支撐和外牆的厚實感;而在前後兩面則稍向後退,以強調房屋立面在水平方向上的觀感。此外,設計中增加了兩個小柱子以支撐二層的長條窗,雖然這兩根柱子和一層外部的柱子的位置接近,但是由於透視原因,這兩根柱子顯得更靠裡一些。
薩伏伊別墅使用了水平長條窗,這在柯布西耶的早期作品中也有使用。與同時代的其他建築師不同,柯布西耶喜歡使用木條窗,而非金屬窗。這可能是因為木條窗中的玻璃較外牆面稍向後退,這樣一來整面牆看起來像是由若干平行的平面組成。
使用之後
打開鋼製大門後就是一個乾淨、明亮、空曠得如同手術室的門廳。地板上鋪著地磚,天花板上是光禿禿的燈泡,而且在大廳中間還有一個水池,邀請來賓在其間洗淨外界的塵埃。房間裡最重要的裝置就是一個巨大的斜坡,兩邊有簡單的管狀扶手,通向主要的起居區。起居區裡有個巨大的廚房,裝備有當時所有的先進器具。自然光透過鋼框的條狀窗戶撒滿主要的房間。幾個浴室是衛生學與運動狂的神祠;裸露的管道都能裝備一艘潛水艇了。
即便在這些私密的空間中,整個的感覺仍然是技術性的,是內斂的。沒有任何無關或是裝飾性的東西,沒有薔薇花飾也沒有裝飾線腳,沒有任何炫耀或裝飾。天花板與牆面以完美的直角相交,沒有任何起到柔化作用的額外裝飾。整幢房子採用的視覺語彙無一不源自工業,人工照明採用的是廠房的照明燈。幾乎看不見家具的影子,因為柯布西耶曾建議他的客戶將室內布置保持在最低限度,薩伏伊夫人曾表示想在起居室裡布置一把扶手椅和兩個沙發,結果遭到柯布西耶的嚴重警告。「如今的家居生活正在因為我們必須要有家具這種可悲的觀念而陷入癱瘓」她的建築師抗議道。
「這種家具觀應該被連根拔掉,而以設備取而代之。」而這種總體設計的傾向在比利時設計師亨利·凡·德·費爾德(Henry van de Velde)那裡恐怕體現得更加極端,1895年費爾德在自己位於布魯塞爾的附近的自宅中,設計了幾乎所有的東西:房屋、家具陳設、餐具等等,甚至他還企圖設計他妻子服裝中的花紋樣式,使整個房間的「總體藝術作品」達到完美狀態。
理性的謊言
如果沒有鋼筋混凝土,薩伏伊別墅根本不可能建成,柯布西耶在表現板柱結構力量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以完成這個 「新建築五點」的巔峰之作。為了推廣他的新語彙,柯布西耶可謂義無反顧。儘管薩伏伊別墅看起來是一個樸素的建築,但事實上他的結構系統極度複雜,車庫中簡單的省略了一根礙事的柱子,外圍的柱子和室內的柱子基本不在一個體系內,屋頂的幕牆不得不將荷載通過樓板不均勻地傳遞到下面不直接對應的柱子上,可以看出柯布西耶逐漸違反了他所恪守的柱網形式,即使柱網的秩序已經反映在各立面上。他還傲慢的對待技術問題,為了表現建築從裝飾中抽象出來,材料和施工都受到了抑制,梁柱體系加填充物的框架系統與缺乏澆築模製使現場施工難度很大,而其他的例如牆和屋頂、簷口和排水溝消失了,知覺被引導純粹的造型關係中去了。
薩伏伊別墅的建造過程並不像它的外觀那樣富有工業化氣息,昂貴的進口瑞士白石膏抹灰「飾面」是柯布西耶達到機器時代純粹建築形式的方法。正如克羅爾(Lucien Kroll)指出:他們用手工藝來模仿機器日後可能帶來的習慣是。來自傳統作坊的工匠們製造了無數一模一樣的窗戶,雖然它們同樣很容易做成不同的樣子;老式的磚牆用粉刷和塗料來遮蓋,使其成為毫無痕跡的表面。
薩伏伊別墅的屋頂則是更具毀滅性地不誠實。柯布西耶不顧薩伏伊一家的抗議,堅持應該只站在技術與經濟的立場上-平頂要優於尖頂。他向他的客戶保證,平頂的造價更低,更易於維修而且夏天更涼爽,而且薩伏伊夫人還能在上面做做體操,免受底層散發的潮溼水汽之苦。可是薩伏伊一家搬進去之後才一個星期,羅歇(薩伏伊夫婦之子)臥室上面的屋頂就裂了縫,漏進來大量雨水,致使這個男孩胸部感染,而且轉成肺炎,他最後在夏蒙尼的一家療養院裡住了整整一年才康復。
在1936年9月,別墅正式完工的六年之後,薩伏伊夫人將她對這個平屋頂的感受在一封信裡傾訴了一番:「大廳裡在下雨,坡道上在下雨,而且車庫的牆全部遭到水浸。更有甚者,我的臥室裡也在下雨,它一遇到壞天氣就會被淹,因為雨水直接就能從天窗漏進來。」 而主臥室旁浴室的天窗可能問題是嚴重的「雨水在我的浴室上方的玻璃上產生的難聽的聲音,將會使我們在惡劣的天氣中難以入睡。」柯布西耶保證這個問題馬上就能解決,然後不失時機地提醒他的客戶,他的平頂設計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建築評論界得到了多麼熱情的評價:「您真該在樓下大廳的桌子上放個籤名簿,請您所有的來訪者都留下他們的姓名和住址。您會看到您將收集到多少漂亮的籤名。」不過這一「誘人」的邀請對於深受風溼之苦的薩伏伊一家而言幾乎起不到什麼安慰作用。
「在我這方面提出無數的要求之後,您終於也承認您在1929年建的這幢房子根本沒法住了,」薩伏伊夫人在1937年秋警告道。「您的職業操守危如累卵,我也沒必要付清帳單了。請馬上將其改造得可以居住。我真誠地希望我不至於必須採取法律行動。」僅僅因為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薩伏伊一家飛離巴黎,柯布西耶才免於因設計了他那個巨大的無法居住的家居機器而跟他的客戶對簿公堂。
04/薩伏伊別墅的批判性分析
Ben Kalgovas
- Digital Collaboration Studio
結構體
· 別墅的主要支撐是使用混凝土柱來抬高地面建築物並支撐結構。
· 勒· 柯布西耶認為「該建築必須升高3至6米,這樣才能將薩伏伊別墅從土壤中移走,從而將其引入光和空氣中。」 高架的矩形結構使建築物具有輕盈的感覺。
· 在整個建築物中使用中庭可以使設計不帶有承重牆,從而創建了一個獨立的結構系統,可承載與牆分開的地板,這意味著可以將牆放置在所需的任何位置。
· 無需考慮承重牆即可創建開放空間,而無需擔心建築物結構的變化。開放式設計的想法還在將景觀納入建築物輪廓的同時得以延續。
· 創建無阻礙的景觀是基於底層架空柱的建築的另一個優勢,其中窗戶可以貫穿建築物的整個長度,通過手工製作的窗戶將自然形成框架,從而與地平線形成直接聯繫。
· 柱體是薩伏伊別墅中最重要的結構元素。
· 儘管建築物的一部分位於地面底層,但第二層超出了底層,這使得該結構似乎懸停在空中。
△ 薩伏伊別墅柱結構分析
△ 薩伏伊別墅柱結構點位分析
動線
綠色:居民和訪客動線
藍色:僕人動線
△ 薩伏伊別墅動線分析
△ 薩伏伊別墅動線分析
· 底層架空柱的目的:釋放建築物下方的流通區。· 樓梯將一層與另一層分開,而坡道將它們連接在一起。
·三個層次由連續的坡道作為主要的公共運輸通道。坡道作為空間之間的主要移動「設備」,也作為控制建築自然採光的「設備」。
· 坡道是最重要的元素,它使人們可以通過運動體驗整個建築物。通過爬上坡道,人們可以在視覺上體驗空間。
· 根據勒·柯布西耶的說法,坡道提供了「從底層逐漸上升的感覺,與爬樓梯時產生的感覺完全不同。樓梯將一層與另一層隔開;坡道將它們連接在一起」。
· 穿過建築物時的運動將允許您穿過開放和封閉的空間。空間的體積在不斷變化,就好像您可以選擇通過螺旋樓梯或較長的坡道升至二樓一樣。· 勒· 柯布西耶設計的薩沃伊別墅具有引導遊客通過「受限路線」的能力,從而可以看到該位置的完整視圖。
· 從露臺到日光浴室的過程也可以通過坡道來實現,現在是室外坡道,在最後一個階段有護欄,就像在遠洋客輪上那樣。
幾何體塊
△ 薩伏伊別墅平面、立面分割分析
· 一樓原本是服務部門,而上面的那層則是主要的住宿區,而這三層是由不斷增加的坡道作為公眾的主要流通所決定的。
· 理想的居住空間通過分區來表示,這意味著房屋中有一個樓梯,將公共和私人,服務和主要居住空間分隔開。
· 底樓沒有主要空間,因為底樓僅是車庫和女傭房間。
· 勒·柯布西耶打算在屋頂上創建另一個功能空間,從而使屋頂變得更易於使用和居住,並可以用作運動場。
·別墅部分對稱,中央柱指示主軸,主軸由中央坡道繼續向內延伸。只有弧形的牆壁、入口、樓梯和屋頂掩蓋了日光浴室,破壞了這種對稱感。
·該方案建議在白天使用的房間和晚上使用的房間之間進行分隔,因為客廳、廚房和食品儲藏室位於西北立面,而臥室位於東北和東南側。
·客廳的玻璃牆使得內外的區別不那麼明顯。它創造了室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就像院子裡沒有玻璃的「窗戶」和沒有屋頂的「牆壁」暗示了與室內空間的聯繫。露臺是一種露天的起居室。
· 日光浴室被彎曲和筆直的高牆封閉,不受風的影響。
模型演示:結構&幾何
模型演示:空間&流線
05/薩伏伊別墅的境況
薩伏伊別墅最初是當作薩伏伊家在鄉間的避難所而設計,1940年以後就不再使用,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陷入無人修理的境地。1958年,它成為了法國的國家財產。雖然它曾多次被計劃拆除,但是它還是在1965年作為法國歷史紀念物被保護起來(這是比較罕見的,因為柯布西耶當時還在世)。1985年至1997年,它被徹底的翻新了一遍。現在,它處於國家紀念物中心(法語:Centre des monuments nationaux)的管理之下,全年向遊客開放。2016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勒·柯布西耶、薩伏伊別墅;
《幸福的建築》、《走向新建築》
Sindre:薩伏伊別墅-神話背後的現實
Ben Kalgovas:Villa Savoye Critical Analysis
photos:villasavoyeblog-blog、Villa Savoye Critical Analysis、wikiwand.com、jillpaider.com、inexhibit.com、phaidon.com、pedrokok.com•
本文為全球設計風向原創/整理內容,
轉載請微信回復「轉載申請」。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