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至「 票風筆記」,原創 fisher
備註: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前言
從這篇開始,我將陸續寫一個關於國外票據市場的系列——他山之石系列,為大家揭開國外票據市場的神秘面紗。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現代意義上的承兌匯票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在此後的兩百年,英國票據市場從興起到繁榮,再到衰弱。這其中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對我國票據市場發展又有什麼啟示呢?
一、英國票據市場興起背景
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的生產能力迅速提升,英國生產的商品必須尋找外部「買家」。在工業革命的推動和英國海軍的「保駕護航」下,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發展其貿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貿易國家。
隨著貿易的發展和殖民地的擴張,英國的商人銀行在世界範圍內建立業務網絡,為來自全世界的進出口商提供融資服務。針對其他國家的進出口商在倫敦金融市場的信用不足情況,倫敦的商人銀行通過對匯票進行承兌,彌補了他國進出口商的信用,催生除了現代意義上的承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
英國的銀行承兌匯票又稱為「雙名票據」,有籤發人和承兌人兩個承諾付款人,籤發人主要為其他國家的進出口商,承兌人主要為商人銀行。與我國的銀行承兌匯票不同,英國的銀行承兌匯票似乎並不能向前手背書人進行追索。
票據市場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當可以籤發承兌匯票,它自然會衍生出貼現、轉貼現,甚至再貼現的需求。
二、早期的票據市場
在票據籤發之後,有的持票人並不想持有到期,而是想提前變現,因此產生了票據的融資需求;與我國目前一樣,英國當時票據的資金方也主要是銀行;在資產方持票人和資金方銀行之間,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群人——票據經紀商(類似於我國的票據中介),當然持票人也可以直接找銀行辦理貼現。
通常而言,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資金使用少於它們的儲蓄,而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使用可能大大超過它們的儲蓄,因此,不同地區資金的富餘或緊張,導致不同地區票據價格也存在差異。對當時的英國而言,倫敦地區的票據貼現利率較高,而鄉村地區(工業不發達地區)票據貼現利率較低。
早期票據經紀商正是看到這種差異,因此形成了一種票據業務模式:從倫敦地區的持票人那裡收集票據,再把這些票據拿到鄉村地區的銀行進行貼現,票據經紀商向持票人收取一定的費用。這與我國票據中介的業務模式何其相似。
三、發展成熟的票據市場
發展到一定階段,鄉村地區的銀行乾脆直接把錢借給倫敦大的票據經紀商,由票據經紀商對票據進行貼現。逐漸地,一些大的票據經紀商就成為了貼現行,貼現行通過向其他銀行等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再利用這些資金對票據進行貼現。
由於融入的資金需要支付利息,貼現行必須高效利用這些資金,因此貼現行一般在貼現票據之後,以略低的利率再轉貼現給其他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這種方式,貼現行可以靠不多的資金貼現大量的票據。雖然每筆交易的利潤並不高,但快速的資金周轉讓貼現行的利潤積少成多。(注意,這裡的貼現行並不承擔票據到期違約後的付款義務,除非貼現行為票據做了擔保。)
這種模式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運行良好,一旦經濟陷入蕭條,銀行業出現恐慌時,一方面,銀行必須收回資金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擠兌,銀行將收回其對貼現行的貸款;另一方面,經濟陷入蕭條,票據的違約風險大幅增加,銀行也不願再從貼現行那裡轉貼現買入票據。這時貼現行一方面手裡的票據不能轉貼現出去,另一方面銀行又要收回其對貼現行的貸款,為避免貼現行破產引發的一連串不良後果,英國的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承擔了最後貸款人的角色,為貼現行或其他銀行持有的優質票據辦理再貼現。貼現行能否度過難關,取決於它們業務能力,即貼現的票據是否優質。
至此,一個集承兌、貼現、轉貼現、再貼現的成熟票據市場在英國建立。
四、消亡的銀行承兌匯票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英國票據市場興起於國際貿易,同時也伴隨國際貿易形勢的改變而消亡。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英國在全球貿易中比重不斷下降,相應地,英國票據市場規模也必然出現萎縮。同時,國際貿易結算技術也在進步,1973年,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成立,SWIFT的電子化系統大幅提高了國際貿易結算的可靠性,相比於銀行承兌匯票,電匯、託收、信用證等電子化支付結算方式更加地便捷。此後,英國銀行承兌匯票漸趨消亡。
五、新生的商業票據
1986 年,商業票據(CP)在英國被獲準發行。所謂商業票據,是指以融資為目的、直接向貨幣市場投資者發行的短期融資工具,本質上我國的短期融資券也是屬於商業票據。
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商業票據在英國企業融資中已佔據重要地位。2019年,英國債券、商業票據、股票三者合計的企業融資額為4611億英鎊,其中商業票據的發行額為1860億英鎊,佔比達到40%。
2007-2019年英國債券、商業票據、股票發行量
六、總結與啟示
(一)中英銀行承兌匯票的同與不同
通過上文的分析,英國銀行承兌匯票的產生是因為國際貿易中其他國家進出口商在倫敦金融市場的信用不足,需要英國的商人銀行為其增信,主要應用於國際貿易的場景下。而我國的銀行承兌匯票的產生是因國內貿易中部分企業信用不足,需要銀行為其增信,主要應用於國內貿易的場景下。雖然中英兩國銀行承兌匯票應用的場景不同,但原理是相似的,因此我們可以借鑑英國銀行承兌匯票的發展經驗,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兩者的差別。
(二)商業票據不是商業承兌匯票
目前很多人把商業票據和商業承兌匯票相混淆,認為國外融資性商業票據發展這麼成熟,中國也應該仿效國外經驗,發展融資性的商業承兌匯票。但實際上兩者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商業承兌匯票似乎並未出現在英國的票據歷史舞臺上。
商業票據是企業向貨幣市場投資者發行的短期融資工具,在中國叫「短期融資券」;而商業承兌匯票是下遊企業因購買產品或服務,向上遊企業籤發的延期支付憑證。兩者存在重大區別,簡單地將國外商業票據的經驗套在商業承兌匯票上必然會出問題。
(三)承兌匯票的追索權問題
從現有資料看,英國的承兌匯票的付款義務人只有兩個——出票人和承兌人,持票人並不能向前手背書人進行追索(我沒有找到資料證明可以追索,如果有人找到可以留言告訴我)。而我國《票據法》規定持票人除了可向出票人和承兌人追索外,還可以對任一前手背書人進行追索,在這一規則下,通常而言,持票人肯定是優先找可追索對象中信用最好的主體,這就有可能牽涉到背書人。
對於銀票,如果是未貼現銀票,持票人優先追索對象一定是承兌銀行,其他背書人一般而言無需擔心被追索的問題,這個問題還不大。如果是已貼現銀票,由於背書人裡面有銀行,其他銀行在轉貼現銀票的時候必然很慌,因為擔心被追索,即使這個概率很小,所以你會看到票交所《票據交易主協議》規定持票銀行需放棄對前手轉貼現銀行的追索權,但保留貼現行及貼現行前手背書人的追索權,此時持票人優先追索對象為承兌銀行和貼現銀行。
對於商票,甚至包括財票,這一規定的負面效應就很大了。如果是未貼現商票,除非商票的承兌人是信用非常好企業,否則一般企業都不敢收,因為商票一旦經手,就相當於你為這張商票做了擔保,一旦商票到期承兌人拒付,很有可能就追索到你頭上了,事實上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寶塔石化票據詐騙一案就出現了很多這種判例。對於已貼現商票,一旦商票到期承兌人拒付,持票人肯定是優先找貼現行,這意味著銀行貼現商票等同於把商票違約風險包攬在自己身上,這必然導致銀行貼現商票異常謹慎。
因此,《票據法》的追索規則對銀票而言總體影響不大,但會極大限制商票的流通。
(四)票據跨區域貼現問題
前面提到,通常而言,經濟不發達地區的資金使用少於它們的儲蓄,而經濟發達地區的資金使用可能大大超過它們的儲蓄,因此,不同地區資金的富餘或緊張,導致不同地區票據價格也存在差異。這個規律不僅在英國適用,在中國也同樣適用,與英國早期票據經紀商的功能一樣,我國的票據中介主要的業務模式也是如此,把票據從經濟發達地區拿到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去貼現。
在我國,由於銀行不能跨區域發放貸款,而票據貼現屬於貸款口徑,因此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銀行不能向其他地區的企業辦理票據貼現,這一度導致包裝戶的盛行,即票據中介先將外地票據背書至當地的包裝戶,再由這個包裝戶向銀行辦理貼現。
2016年以後,伴隨上海票據交易所的成立,轉貼現市場基本可以做到全國統一,不受地域限制,這也催生了一種新的模式,即經濟發達地區的直貼大行先把大量票據直貼進來,再轉貼現給那些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銀行,從中賺取一定的利差,有點類似英國貼現行的角色。
參考書籍與期刊:
[1] [英]沃爾特·白芝浩.倫巴第街[M].沈國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08.
[2]上海票據交易所戰略規劃部.英國票據市場發展歷史及啟示[J].中國金融,2017.
[3]喬青峰.中外票據業務經營模式的比較與啟示[J].金融會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