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陪你細品故居:雨果家的小油畫變成了故事細節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作家陪你細品故居(名人故居利用·作家品)

既是歷史文化的記憶載體,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開展的平臺,名人故居如今正獲得更多關注。但如何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為公眾服務,讓公眾清晰地感受到故居的文化厚度,在保護與利用之間找到合理界限,對故居管理者來說,是一大挑戰。

參觀故居,是一場不尋常的人文之旅。走馬觀花只是看到了景,靜心細品才能入得了心。故居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背後是悠遠的歷史,是文化的積澱。今天,作家周立民和陳丹燕,跟您一起細品故居。

——編者

噓,請安靜

周立民

我喜歡在秋日的午後,從武康路巴金故居走出來,在暖洋洋的陽光裡,徜徉在秋風落葉的街巷。不經意中,從柯靈家的門前走過,在趙丹的門口歇歇腳,抻著脖子望一望張樂平的巷口,也會在鄭振鐸住的地方發發呆。有那麼一刻,時光定格在那窗戶上,或者是伸出牆外的青枝綠葉上。恍惚中門輕輕地打開了,這裡的主人走了出來,如同我在書本裡接觸到的一模一樣。但是,我不好意思打擾他,只是微微地俯身致意,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梧桐葉落滿的街巷中……

倘若有人要問我,理想的文化名人故居是什麼樣子?我不由自主地會想到這樣的下午和這樣的氛圍。如果說名人故居是奇花異草,你要養好它,首先得有讓它生長的土壤、水分和空氣,也就是說,我們要有整體風貌保護的眼光。只要整體的風貌在,走進這條街,才是走向悠遠的歷史,走進這位文化名人生活的世界,最後才走到他的「家」。並不是所有的故居都一定要人走進去,都去開放,如果這條街的整體風貌在,掛個銘牌,我們在門口站一站,那些塵封的往事也會呼之欲出,彎腰撿起一片落葉,葉脈中都是歲月的秘密。

然而,很多基本要求最終都成了奢望。我看到的好多故居,都像受氣的小媳婦似的,可憐兮兮地躲在高樓大廈之下。也有氣派的,門口是一條新開闢的旅遊風情街,東南西北的特產、旅遊紀念品大雜燴,人聲喧鬧,臭豆腐飄「香」……等我走到那座故居,已經很累很累了,實在拿不出心情去捕捉歷史的回聲,我都覺得在這種喧鬧中,這裡的主人可能早就要搬家了。我的心還沒有安穩下來,便看轟隆隆開來兩輛旅遊大巴,轟隆隆下來兩批人,轟隆隆湧進故居,像趕集的、喝喜酒的,歡樂的聲調漫天飛,中間還有導遊的高音喇叭的囂叫:「各位遊客,歡迎你來到……」旅遊讓故居「生意」興隆,有時也扼殺了故居。導遊蜻蜓點水的介紹,眾人一哄而上又一鬨而散的走馬觀花,是無法探測到一個文化名人的文化厚度的,是感受不到午後陽光的歲月返照的。見此情景,有時候,我真想上前提醒:噓,請安靜。這裡的主人在午睡,在閱讀,在寫作,我們不要打擾他……故居,需要安靜,安靜地品讀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這種喧鬧會趕走山泉流響、落葉嘆息和閒花情聲的。或許,在現實的生活裡,我們受夠了喧囂,可是,故居恰恰是在現實與歷史之間為你搭建的一個空間,它應當讓更多的安靜、寧靜融入我們的生命。

這不能全怪遊客,我們建設故居的目的也要反思。是拉動旅遊,還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是處處想著給遊客「上課」,還是讓文化自身的魅力感染人?是生硬的陳列,還是彼此的對話,乃至心靈的撫慰?很多問題,讓我們習以為常地忽略了。有時候的「鬧」恰恰出自故居自身,比如給故居的主人加上那麼多嚇人的「大師」頭銜,各種豐功偉績的展陳,像高大上的語言轟炸,直到嚇得參觀者魂飛魄散才肯罷休。又如,動不動就編出一些傳奇故事、風流韻事,甚至連狗血劇都不如的情節來吸引參觀者,這是在傳播文化嗎?反而,每個文化名人自身的專長、特點和貢獻被忽略了,沒有認真研究過,自然也不曾動聽地講述過,用流俗去綁架這些文化人,讓故居千家一面,如果主人要在,他同意這麼做嗎?

我不能忘記,在巴金故居開放前,巴金先生的女兒李小林老師說過的話:這裡過去是巴金的家,今後也要是家的樣子,有家的氛圍……那麼,我們是替先生打理家的人,參觀者都是這個家的朋友,而我們所做的一切也要問一問:它是否合乎巴金先生的心願?為此,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室內的鮮花要經常換,連沙發套都分春夏和秋冬兩季,試圖給人這樣的感覺:在你進來之前,巴金先生剛剛離去,或許他去訪友、開會,或許去淮海路的郵局寄信了……現在,院子裡臘梅開得正盛,我們也提醒大家,您聞到的清香正是巴金先生當年所聞的,你不來樹下靜靜地站一會兒嗎?

(作者為上海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

雨果家的小油畫

陳丹燕

早春時巴黎下雨,天黑得早,黃昏又冷又長。不過,這才是看博物館的好季節,如同酷暑時分一樣。到巴黎,去看大小博物館,此時算是最適宜的,因為沒有好天氣的撩撥,一個旅人的心就靜下來了。

那日,雨裡去了雨果故居。經過一條安靜的小街道,走到一個小廣場裡,大房子的底樓開的咖啡館就叫雨果,說是雨果常常到那家店裡寫點小東西,或者會朋友。雨果家是個大宅子,雨果版稅豐厚後,買下一個小酒店自住。底樓窗上還有彩色玻璃。

在雨果故居裡,我站在雨果夫人等丈夫從街角的咖啡館裡寫完東西回家的長窗前,看著從那家咖啡館裡,在雨中洩了一地的燈光,心裡很是安定。就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樣。去故居紀念館參觀就是有這樣的好處——如果從前讀過作家的書,看過畫家的畫,聽過音樂家的音樂,再來到他們生活過的房間裡,就有異樣的親切感,好像很是知己。我在雨果家走來走去到處看,不光看他的書桌,看他吃飯用的長桌子,看他臥室裡的鏡子,也看到他的手稿,他的筆,以及他的秘密。

他家長窗旁邊有一長條牆壁,那裡正好掛一幅小肖像。小幅的油畫裡,畫著一個秀麗而抑鬱的老婦人,如雪的白髮。她不是雨果夫人,而是雨果的情人。我背後,雨果的書房裡還掛著她年輕時的另一張肖像,那時她臉上還有青春時的紅暈。從那堵牆壁到這面牆,她在雨果家裡,一直是個小幅肖像畫般的存在。

如今已是故居時代,反正他們全都安息了,恩怨已散,所以肖像掛到了牆上,變成了故事細節。是的,想起來讀雨果傳記時,字裡行間的緋聞故事。這許多年後,我在他家裡得到了一份切實的證據。如此勾連起來,就連讀雨果傳記的年輕時代也順帶想了起來。那時,我家兩窗之間的窄長牆壁上也掛了一小幅山水畫,是從父母家帶回來的。

年輕時看得出,這樣也算天長地久的緋聞故事裡有浪漫,那浪漫,是和男人們站在相同立場上的共謀。現在,猜度得到裡面的審時度勢與委曲求全。這是可度人、可度己的女性立場,甘苦自知。

下雨天看博物館,因為雨的阻力,心靜了,便能細觀,許多微小而尖銳的收穫因此而來。我知道歲月和閱歷讓我變得講道理,雖然仍舊吃力,卻也能原宥許多人的許多事。許多事跳脫來看,看到人生的不易與溫情。

站在雨果家的窗前看了一下雨,那時沒想他的《九三年》,也沒想《巴黎聖母院》,想的是自己。看到自己的手指搭在雨果夫人的窗欞上,看到樓下方方的院子裡有個女人「乒」地關上車門,在雨中輕快地跑到街廊裡,奔向街口咖啡館。在陰霾上午的明亮燈影中。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版式設計:蔡華偉

相關焦點

  • 作家雨果的畫展:詩歌是激情 戲劇是理想 繪畫是陰影
    ,看過改編的電影,摸過小開本的連環畫,聽過語文老師慷慨激昂的讚詞。在作家的故鄉法國,雨果更是家喻戶曉,幾乎無人不能說出一兩句雨果的詩句、發表一兩個看法:贊同或者反對,欣賞或者祛魅。 明珠美術館的雨果大展,用「天才的內心」這樣的名字,概括了將要呈現給我們的圍繞雨果一生的一些註解和補充,印證我們對於他是天才的料想,同時也打開了雨果可被解讀的不同視野。 雨果如果僅僅被定義為一個作家,是遠遠不夠的。
  • 上海明珠美術館8月盛大揭幕「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
    這一展區以極具力量感的藍色為牆面背景,源自流亡中雨果所居住的海島景觀,大海是雨果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此時他與大海有了最直接的接觸,同時也暗示了他在根西島家中收藏的眾多中國青花瓷。  「裝飾家雨果與高城居」也是「流亡中」展區的重要篇章。與「畫家雨果」一樣,「裝飾家雨果」也是這位廣博天才在作家身份之外鮮為人知的側面。
  • 新民晚報數字報-「水墨畫」坦露雨果內心
    「熟悉的陌生人」維克多·雨果的這一切才華,將在上海明珠美術館與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上首次向中國觀眾展示。  據明珠美術館館長李丹丹透露,展覽中的多件展品是首次從雨果故居博物館的牆上取下,走出法國國門展出。
  • 著名作家歌德在這裡出生,實拍歌德故居,華麗與簡樸並存
    一部馳名世界的戲劇《浮士德》,傾盡了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畢生的精力;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讓各國人認識了這位德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科學家。歌德,德國文學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文學巨人的一生寫滿了神奇,多少人夢想著到作家的故居一瞻風採。法蘭克福那幢米黃色的小樓,歌德生活了50個年頭的住處,成了許多人來德國打卡的勝地。歌德故居是一幢兩層的巴洛克風格的房子,共分為兩部分。
  • 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中文簡體...
    也許只需一本書的距離——「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無疑是首選。 這部出版於1983年的鴻篇巨著,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庫切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其地位堪比《百年孤獨》《鐵皮鼓》,是比利時文學乃至戰後歐洲文學的巔峰之作,同時也是「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之一。
  • 雨果為何對巴黎如此情有獨鍾?看了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1974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埃溫德-雍松曾經說過「:一個作家的作品,往往會反映出他在人生的旅程中所積累的經驗,他把這些經驗作為某一首詩或某一個故事的素材。詩人和小說家為了要產生實在的或是對他們而言是實在的真實影像而創作,尋求靈感的痛苦及思考的漩渦中,發現精確語言的本質,並加以提煉。」
  • 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雨果,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小編今天帶來了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雨果,請往下看吧。雨果的早期創作起先是受到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影響,後來逐漸擺脫這個影響。
  • 芊芊細手——油畫細節放大看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小憶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油畫的一些細節,在一些古典油畫中手的細節是值得讓我們回味和學習的。手是女孩的一個象徵,從古至今對手的講法還是很多的,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就是《又見平遙》中 關於趙家東家選妻,為傳宗接代,延續血脈,這個時候有趣的事情來了,其中有一個情節是選媳婦的時候要看手,俗稱映手,手的標準是腕白膚紅,指如削蔥,甲長五寸,掌紋清晰。上江南貢品素白絲帛,浸紅、印掌、掌脈綿延、無斷紋,掌面白淨者,方能中選。
  • 法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傳奇一生
    原來,他就是法國最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雨果。雨果的父親是一名將軍,英勇善戰,追隨不可一世的拿破崙徵戰南北。母親是商人的女兒,在靜謐的農莊長大,是王室的忠實擁護者。在愛情高於信仰的日子裡,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他們不顧一切的結合了。1802年2月26日,他們的第三個愛情的結晶-維克多·雨果在法國東部的貝臧松省降生了。
  • 8個著名童話故事背後隱藏的小細節
    我們很少考慮通常的童話故事中隱藏著什麼含義,因為看起來簡單易懂,為了讓人看懂,這樣的設定似乎也是理所應當。但是,如果你深入研究情節,你可以會發現不一樣的童話故事,例如,長髮公主是一個關於不幸的愛情的故事,白雪公主沒有繼母,匹諾曹應該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如果你越深入研究歷史,就會變得越有趣。而今天,安迪就將為你介紹,8個著名童話故事背後隱藏的小細節。
  • 油畫保養要注意小細節
    油畫的保養並非易事,現在給大家分享幾招。    油畫在居室如長時間的陳列,地點的選擇和陳列的方式頗有講究。一般油畫作品的放置位置應選擇在通風、乾燥處,避開陽光強烈照射的地方,布置單獨的房間存放藝術品為最佳。光線,尤其是紫外線對油彩的破壞性很大,採光可選擇微弱的彌散自然光、低瓦數的白熾燈、低紫外線日光燈或有紫外線過濾套的普通日光燈。
  • 那些老宅子,那些老故事——走進北京名人故居
    生活細節見品格 幾年來,我們先後參訪過30多處歷史名人的故居。作家茅盾先生的故居在北京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這是一處清末建築,二進小院,佔地800平米,「小房間很多,橫豎邁不開十幾步」。1974年12月12日茅盾從東四頭條文化部宿舍遷入此處,直到1981年3月27日逝世,在此居住了6年多。臥室中,茅盾生前的擺設非常簡樸,隔著玻璃窗向室內觀望,我驚奇地發現床頭上掛著一排各種顏色,且長短不一的繩子,不解其意。
  • 是日美好事物|讓人聯想清涼海浪的夏季巧克力,向雨果致敬的萬寶龍...
    記者 | 陳奇銳編輯 | 周卓然1CELINE與César基金會合作推出珠寶系列作為上世紀法國最重要的雕塑家之一,César Baldaccini將可樂易拉罐但Pierre Marcolini的巧克力卻要逆其道而行之,讓你看到巧克力也能想起清涼的大海。在最近發售的海洋主題限定禮盒中,Pierre Marcolini拋棄了以往塞得滿滿當當的愛心,將模具換成了海星、扇貝、海豚和海龜。
  • 維克多·雨果中國大展!這個法國著名的「斜槓青年」,可不止寫小說!
    今年8/13開始,上海明珠美術館聯合巴黎博物館聯盟(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館),為每一位熟知維克多·雨果的中國人,帶來了他在文學作品之外「斜槓青年」的一生。你看到畫上的一筆一划,都是百年前由雨果本人創作!現在不用飛去巴黎,上海就能近距離觀賞到! 200餘件展品  還原斜槓青年的一生
  • 「政客」雨果
    雨果在他的寫作如日中天的時候,開始膨脹——政治野心攫住了他,從此十年間暫別文學。而立之後的雨果,常常因自己在公眾視野不能發揮什麼作用而悽然不安。他的詩歌大多謳歌森林、太陽和美麗的情人朱麗葉。但是,對於一個希望成為「精神領袖」的人來說,這當然不足以充實他滿懷抱負的一生。雨果極想躋身於那些治國安邦的偉人之列。
  • 北京名人故居總還藏有哪些線索
    李鹿覺得,去故居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體會我們喜愛的作家或藝術家當年是如何生活、如何創作、如何招待客人、如何看風景的,找到古人與今人相互理解的結合點。李鹿總能捕捉到常人不易發覺的細節:茅盾故居位於東城區圓恩寺胡同,一間臥室中,保留了部分茅盾生前的擺設,遊客能隔著玻璃窗向屋中一看。
  • 法語文學學者董強:雨果將巴黎聖母院精神化了|獨家
    董強:我先接著你剛才前面說的。我覺得巴黎聖母院確實遠遠超出了一個建築,甚至因為它變成了一個象徵性的,就是雨果把它弄到文學以後,一個建築進入了人的思維、思想和情感了。由它延伸出來的,包括大家即便聽不懂也會去看的那些歌舞劇。當時特別有名的現代歌劇《巴黎聖母院》,包括各種形象各種電影,已經把一個物質的東西完全精神化了,我覺得這是巴黎聖母院非常重要的一點。
  • 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著名人物——雨果
    像他那一代的許多年輕作家一樣,雨果深受弗朗索瓦的影響,他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的著名人物,也是19世紀早期法國傑出的文學人物。在他年輕的時候,雨果決定成為「夏多布裡昂或者什麼都沒有」,他的生活將在很多方面與他的前任相提並論。像夏多布裡昂一樣,雨果進一步推動浪漫主義事業,參與政治(雖然大部分都是共和主義的支持者),並因政治立場而被迫流亡。
  • 大文豪雨果的女兒,千萬裡追求渣男的故事,執念入魔的愛毀掉自己
    哈嘍,大家好,我是餛飩,今天我要給你們講舔狗的卑微人生,劇情出自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1863年,雨果的小女兒阿黛爾(人名)為愛私奔了,雨果就是寫出《悲慘世界》的那個大文豪。阿黛爾不僅夢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作家,也希望以自己的人生,成就一個浪漫的驚世駭俗的故事。這天阿黛爾終於驕傲地寫下了一個故事,一個年輕的姑娘,獨自飄洋過海,從舊世界來到新大陸,去和他的愛人結合。這件難以做到的事情,阿黛爾將要完成了,可惜她所遇非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