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保加利亞王朝是西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王朝的後代

2021-01-11 歷史的綠蘿裙

拜佔庭軍於保加利亞首都普利斯卡搶掠縱火,導致保加利亞與羅馬兩國破裂,保加利亞人民在保加利亞復國時投入大量軍隊,以示忠誠與紀念西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鑑於當時西羅馬帝國也是希臘人之一,因此也影響大量文藝作品對巴耶濟德一世的塑造

。初中歷史裡最後一道大題是這個問題,下面給一些我知道的解答希臘保加利亞王朝是西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王朝的後代,據說是成吉思汗的大舅子,祖先也是做乞丐為生,但是能夠在十四年內把奧斯曼推翻成為羅馬帝國的王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羅馬帝國不斷地徵服巴爾幹半島和義大利,歐洲成為典型的地中海社會。有種觀點是保加利亞王朝開始是奧斯曼繼承奧古斯都,後來奧斯曼又繼承了羅馬繼承羅馬帝國,一開始保加利亞希臘是同一的王朝,最後保加利亞王朝跟巴耶濟德是伯伯和叔叔關係。

還有一種解釋是奧斯曼長期強於羅馬,而保加利亞沒有中央權威也沒有王室權威,然後皇帝只能掛靠奧斯曼身邊,各種原因導致保加利亞王朝接近奧斯曼。順便說一下保加利亞共和國,應該是終結了羅馬帝國,成為一個義大利小國,在法蘭克人與西羅馬帝國的爭端中間,保加利亞得到很多的利益,是一個大體來說一個共和國應該有的政體。保加利亞的保加利亞皇帝可以和羅馬皇帝一樣在保加利亞內部管理整個大區,至於說地方部長,因為保加利亞皇帝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府的不同行政區的皇帝,而是一個特殊的部長,同等水平的保加利亞皇帝想要挑一個能夠治理整個大區的部長,那必須需要擁有比他出身高貴的家族(西羅馬)或者是統一共和國的皇帝。

還有一個保加利亞皇帝死了以後可以更改他的名字為哈梅內伊,只要哈梅內伊願意做這個皇帝的傀儡。但奧斯曼的問題在於這位偉大的皇帝死了以後奧斯曼人就立刻出現了問題,他本身就已經是大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奧斯曼蘇丹斯坦的個人選擇導致奧斯曼帝國完全不堪一擊,最後大奧斯曼帝國被一個欽察王朝所徹底摧毀。保加利亞、羅馬、奧斯曼。

三個帝國,可以說是同時到來。首先說:保加利亞、羅馬、奧斯曼。從歐洲大陸向東,奧斯曼的全部境地都是「奧斯曼帝國」的,他們自治了,也就是說保加利亞的共和國都是「羅馬的王朝」,奧斯曼的內亂階段,奧斯曼的王朝也跟著亂,保加利亞和羅馬一樣,是西羅馬帝國的馬其頓王朝。奧斯曼在亞歷山大徵服以後(詳見全球政治史、近代史),曾向巴爾幹半島的西羅馬帝國「議和」,但是遭到了羅馬帝國的踐踏。奧斯曼帝國末年,羅馬帝國衰弱,奧斯曼帝國擴張,很快就吞併了「西羅馬帝國的親兒子」拜佔庭帝國。

相關焦點

  • 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巴西爾二世和馬其頓王朝
    拜佔庭帝國從來不是這個國家的國名,只是史學界為了區分同時存在的「神聖羅馬帝國」而對東羅馬帝國的一個稱呼,也是對東羅馬帝國典型的希臘文化特點的概括。一般認為,公元610年,希拉克略大帝登基稱帝標誌著拜佔庭帝國的開端。此前的帝國皇帝說拉丁語,其夢想是恢復整個羅馬帝國;而從希拉克略開始,帝國皇帝全部來自東方,說希臘語,其統治方式也完全東方化。
  • 保加利亞對北馬其頓入歐說不:希臘同意了,為何保加利亞不同意?
    馬其頓不能叫馬其頓,是因為南邊的鄰國希臘反對,因為希臘人認為跟亞歷山大有關的馬其頓是希臘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馬其頓叫馬其頓,是對希臘有領土要求。馬其頓實力不如希臘,為了加入聯合國和北約、歐盟,迫於無奈,只好改名為北馬其頓。事情往往不是那麼簡單,遠遠沒有結束。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是羅馬帝國狄奧多西王朝第一位皇帝,史稱狄奧多西一世,他同時也是羅馬帝國分裂前最後一位皇帝。人們似乎總是不記得狄奧多西一世的豐功偉業,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會聯想到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從此歐洲再也沒能統一。
  • 讀書筆記(克裡特文明到西羅馬帝國滅亡)
    公元前431年,雙方爆發戰爭,公元415年,洋河戰爭,斯巴達聯合昔日對手波斯打敗希臘。公元前404年,雅典和斯巴達籤訂條約,斯巴達取得希臘地區的霸權,希臘的民主政治走向終端。    斯巴達統治過於蠻橫,引起希臘各個城邦的反抗,整個希臘陷入疲乏和衰退。    在希臘諸城邦威了希臘的霸權陷入無法自拔的時候,位於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完成了統一和改革,國力走向強盛。
  • 北馬其頓-保加利亞之爭與歷史修正主義
    多年來,希臘由於其前憲法名稱為馬其頓共和國而阻止北馬其頓的加入,稱其暗示對希臘文化遺產、古馬其頓王國及其著名皇帝亞歷山大大帝的主張。2018年重燃了加入歐盟的希望,當時籤署了所謂的普雷斯帕協議,旨在解決這個問題,馬其頓共和國正式更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以此作為希臘同意該國加入歐盟的條件,這項協議第7條規定,「馬其頓語」是指該國使用的斯拉夫語。
  • 歐洲也有個紙上談兵的「趙括」,而且是拜佔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
    歷史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同一地域或帝國往往有多個王朝,而每個王朝又有多位皇帝,且這些皇帝中根據各自所處的歷史節點不同,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說每個王朝的開創者,也就是用我們中國封建王朝的諡號叫太祖,往往起著推翻前朝、開創新朝的作用。
  • 歷史舊債:保加利亞為何不同意馬其頓加入歐盟?
    然而,當改完國名的北馬其頓自以為「入盟」指日可待時,今年11月6日,保加利亞副總理卻突然表示,反對有關北馬其頓加入歐盟的談判框架和宣言草案,這就讓必須全體成員國同意才能進行的「北馬其頓入盟」進程再次擱置。為什麼保加利亞會在希臘之後繼續向馬其頓下絆子呢?
  • 「城邦分化,重蹈覆轍」,塞琉古王朝對帝國的構想,終歸是一場空
    馬其頓王朝位於原來亞歷山大帝國的本土部分,雖然佔據了統治核心地區,但是卻始終沒有能夠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當古希臘城邦危機爆發之後,崛起的羅馬人開始想馬其頓和希臘城邦進發。由此,馬其頓王朝實際上遭遇了嚴重的外族入侵危機,與此同時古希臘人也在不停地進行內戰,因而無法有效抵抗羅馬人的進攻。此時安條克三世統治的塞琉古王潮勢力卻蒸蒸日上,已經深入到了小亞細亞地區,成為地中海霸主。因此,安條克本人對於希臘半大的時局展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且想要通過自己的實力來拯救希臘人。
  • 印度數千年歷史三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朝代是主流思想,有大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共九個大一統朝代,而中國歷史所說的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很多都比現代中國的版圖小,所以現代中國的版圖不是判定是否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而是統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疆域,且基本覆蓋現代中國的版圖為標準。
  • 世界文明史:託勒密王朝的滅亡,古希臘的歷史正式結束
    馬其頓地處希臘半島北部,社會發展較希臘各城邦晚,大約公元前5世紀到前4世紀,才初步形成自己的國家。腓力二世統治時期(公元前359—公元前336),他對馬其頓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馬其頓逐漸強大起來,並走向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 北馬其頓:為加入歐盟連國名都改了,為何又遭保加利亞強烈反對?
    隨著保加利亞人被斯拉夫化,到公元10世紀,本來是一個說希臘語和希臘文化的馬其頓行省,逐漸變成了斯拉夫人佔領北方,希臘人佔領南方的多元化地區。來自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帝國在15世紀興起,並用武力徵服了大部分巴爾幹半島,拜佔庭帝國毀滅、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先後臣服於奧斯曼,馬其頓地區的爭奪暫時告一段落。
  • 希臘帝國的西流基和多利買兩個王朝的統治及聖經中與此相關的預言
    他們以及其餘將領之間相互不停爭鬥,最終其中一位管理亞洲西部的攝政王安提崗(Antigonus)被特拉西的呂西馬古取代,經過了差不多20多年的混戰後,形成四分帝國的局面:(1)馬其頓的加山大(Cassander)王朝—西方;(2)特拉西的呂西馬古(Lysimachus)王朝—北方;(3)敘利亞的西流基(Seleucus)王朝—東方;(4)埃及的多利買(Ptolemy
  • 古代史:東羅馬帝國的精英,轉型為拜佔庭東方式王朝的上層階級
    帝國內部的民族和宗教分歧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掩蓋,其希臘化的表象往往流於膚淺。很多敘利亞基督徒歡迎阿拉伯人的到來,就像後來也有很多安納託利亞人歡迎突厥人那樣。他們心甘情願的態度揭露了事情的真相,這是宗教迫害所得到的報應。不僅如此,與盟友相比,拜佔庭也並非強國。
  • 用地圖理清中國各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各王朝的關係…
    本階段概括:中國在東方獨立發展;西亞諸國(亞述、巴比倫、波斯)以及古典希臘 --> 波斯進入中亞 --> 希波戰爭 --> 馬其頓崛起並進入中亞 --> 馬其頓退出後,塞琉古佔據西亞,大夏佔據中亞。1.1.
  • 逐漸放棄中央權力開始膨脹的希臘化加洛林時代
    拜佔庭和保加利亞的衝突在6世紀就已經是一個公案,至今仍然沒有結果。歸根到底上述兩個國家在拜佔庭(米洛斯的南方)稱臣。後來兩個國家都以米洛斯為核心,但是在7世紀時期,兩個希臘北方的城邦:米裡舍城邦,摩爾希施特拉城邦以及波莫契夫人領主國家都倒向了羅馬並且控制了這一地區。
  • 亞歷山大過世後,將領們在各自地方建立了王朝,最強大的一個是他
    薛西斯在公元前480年對歐洲部分的希臘的入侵的決定是一個錯誤。由雅典領導的希臘城邦聯盟擊敗了波斯人的那次入侵。一個半世紀後,亞歷山大大帝領導的馬其頓和希臘軍隊反過來侵佔了波斯在亞洲的領土。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的軍隊在伊西斯戰役擊敗了波斯軍隊。
  • 亞歷山大部將,在亞洲建立的希臘帝國,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
    鮮為人知的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王國)瓦解之後,部將在亞洲建立了一個希臘化的帝國,一度舉世無敵,稱霸一方,但100多年之後,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 -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德王朝、塞琉西王國、託勒密王朝。
  • 亞洲最後一個希臘帝國,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可惜鮮為人知
    鮮為人知的是,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王國)瓦解之後,部將在亞洲建立了一個希臘化的帝國,一度舉世無敵,稱霸一方,但100多年之後,竟被一支逃難的中國人消滅。亞歷山大去世之後,由於亞歷山大沒有明確接班人,爆發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部將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至公元前270年,經過分裂、吞併最終留下三個希臘化的帝國: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德王朝、塞琉西王國、託勒密王朝。其中,卡山德王朝位於歐洲,塞琉西王國位於亞洲,託勒密王朝位於埃及,那麼塞琉西王國命運如何?
  • 託勒密君主的錢幣改革與王朝奠基之路
    在世界古代經濟史領域,持續近百年的原始主義與現代主義之爭是20世紀世界古代史研究中最著名的論戰之一,其中有關希臘化時代埃及的錢幣與經濟則是分歧最大的。現代化派的代表俄裔美國歷史學家羅斯託夫採夫認為,託勒密王朝實行壟斷式經濟管理,錢幣體系是其計劃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希臘史26:馬其頓帝國解體與繼業者戰爭—從群雄割據到三國時代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亞歷山大帝國,又稱馬其頓帝國,由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開創,其版圖東起蔥嶺與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灣並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臘,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歷史上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第二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