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帝國的西流基和多利買兩個王朝的統治及聖經中與此相關的預言

2020-12-07 阿英漫談基督教歷史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以及他死後帝國的狀況,聖經中有奇妙的預言,今天我們就藉著歷史記載了解一下這些預言,以期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明白聖經所記的。

主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由於只有兩位算是合法的繼承者(一位是其白痴堂弟亞歷第烏Philip Arrhideaus,另一位是其首任妻子洛莎拿的遺腹子亞歷山大),所以臨死時留遺命,任命潘秋加將軍(Perdiccas)作這兩位繼承者的監護人。

而其帝國的主要地區則交由他的四個大將分別攝政,然而這四位卻不像亞歷山大預想的那樣安於現狀、盡忠職守。想要獨掌大權的四人很快就將潘秋加殺死,引起內亂,除掉所有合法繼承者。他們以及其餘將領之間相互不停爭鬥,最終其中一位管理亞洲西部的攝政王安提崗(Antigonus)被特拉西的呂西馬古取代,經過了差不多20多年的混戰後,形成四分帝國的局面:

(1)馬其頓的加山大(Cassander)王朝—西方;(2)特拉西的呂西馬古(Lysimachus)王朝—北方;(3)敘利亞的西流基(Seleucus)王朝—東方;(4)埃及的多利買(Ptolemy)王朝—南方。

這樣的形勢正如但以理書11:2—4節所預言的:

……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

這國果然是歸於了他後裔之外的人,而且國也破裂,分為了四個部分。

然而,這樣的狀況也沒有維持多久,這四個王朝在往後的日子當中不斷爭鬥,都想著吞併彼此,到主前275年,希臘帝國成了三王並立:

敘利亞的西流基王朝(即但以理書中所提到的北王)、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即但以理書中所說的南王),以及希臘本土的馬其頓王朝(由於我們主要探討的是與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相關的事件,所以我們以下就不對馬其頓王朝多做介紹了)。

那勢力比較強且又與巴勒斯坦有關的就是南北二王。這兩個王朝在200多年以來時而冷戰、時而動武,有時還要以相互間的政治聯姻維持著表明上的和平,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就常被牽連進入戰亂當中。

西流基王朝——北方王

第一任君王西流基一世尼加奪(SeleucusⅠNicator),原是亞歷山大手下的一位較次要的將軍,亦是主張瓜分領土的主要人物之一。亞歷山大死後,他就控制了東面的省份,主前311年左右以巴比倫為都城建立了西流基王朝後,逐漸向西擴展王朝勢力,直到敘利亞,且以敘利亞的安提阿為王朝的新都城。這座城市後來發展為世界大都會之一,也是新約初期教會的重要據點和宣教中心。

據說主前301年,稱為西流基一世的尼加奪在葉普塞之役後,就建立了西流基,使之成為安提阿的港口。並且從此後,「西流基」就成為這個王朝的所有君主的稱號之一,此外還有稱作是「安提阿古」(Antiochus)、底米丟等的,而南方的多利買王朝所有男性君主們都只以「多利買」為他們的稱號)。

西流基王朝最後以敘利亞為中心,維持了差不多有250年的統治,最後被羅馬所滅。

多利買王朝——南方王

此王朝的第一任君王為多利買一世蘇他(Ptolemy Ⅰ Soter,主前311—285年,據傳說有可能是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當西流基一世忙著瓜分帝國領土之時,這位昔日亞歷山大手下的大將也同樣在忙著取得屬於自己的領土控制權,最終掌控埃及政權,以亞歷山大港為首都,建立了多利買王朝。

這位王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建設亞歷山大港,使之成為可以與北方敘利亞的安提阿比肩的世界大都會之一。這座城市不單規模龐大,而且後來不但在猶太人的歷史中,更在基督教會歷史和世界歷史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多利買也效法亞歷山大,在埃及大肆推行希臘化運動,以致這個王朝中所有的君王除了聰明絕頂的「埃及豔后」之外,只會說希臘語,可想而知,作為普通百姓的埃及人對原本的母語又怎麼可能不生疏呢?

多利買王朝統治埃及幾百年的時間,直到被稱為「埃及豔后」的克裡奧佩特拉第七(Cleopatra Ⅶ )時,埃及才在主前31年的亞克田之役(Battle of actium)後成為羅馬的一個省。

多利買與西流基的交好期

希臘帝國瓜分初期,多利買與西流基關係良好。主前312年時,多利買和特拉西的呂西馬古聯手,幫助被安提崗趕出巴比倫的西流基一世於迦薩打敗安提崗,返回巴比倫,而西流基一世就以他回到巴比倫的那一年(主前311年)為其王朝的紀元開始,與此同時,多利買一世也以這一年為其王朝紀元的開始。儘管此前自亞歷山大死後,這兩王朝的勢力都已存在不難理解,這應當是這二人相互彼此之間的示好之舉。

多利買王朝接管巴勒斯坦

主前301年,原管理亞洲西部的安提崗在弗呂家(Phrugia)的葉普塞之戰中再度被擊敗,西流基成為西亞大半個西亞的統治者(當時特拉西的呂西馬古仍擁有若干土地),而多利買一世則藉著這場戰役成功自安提崗手中奪取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的統治權,不巧的是,這兩個地方也正是西流基一世想要佔有的,於是,南北兩個王朝之間的仇恨也就此埋下。

正像但以理書所說的「南方的王必強盛」(但以理書11:5節),由於多利買王朝掌管了如推羅、西頓等腓尼基的優良港口,因此這王朝有很大的海軍和商業優勢,同時又加上沿岸地帶一直是埃及與亞洲之間的重要橋梁,隨著商業買賣地不斷運作,多利買王朝從中獲益良多,像亞歷山大港那樣的大城也就能夠得以順利建成。

後來,此王朝把亞柯(Acco)海港更名為多利買斯(Ptolemais),此地也成為多利買王朝北面疆界的標誌,這海港在馬加比革命乃至國際間糾紛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細描述。使徒保羅也曾於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途中到過這裡(徒21:5)。

後來西流基王朝於主前200年時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此地依然沿用「多利買/或多利買斯這個名字。

多利買王朝管治巴勒斯坦100多年中,都以埃及為其政治中心,而這裡則是作為與西流基王朝的緩衝區存在著。統治者對猶太人的態度是相當寬厚的,猶太人可以像在波斯時期一樣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宗教領袖們仍然也是百姓的民間領袖,耶路撒冷也還是猶太百姓的政治、宗教中心。除了有時會因南北二王的爭奪而陷入到戰爭中以外,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生活還是比較安舒的。

從主前301年多利買王朝正式接管巴勒斯坦起,一直到主前198年西流基王朝攻陷巴勒斯坦為止,共興起六位大祭司,足見多利買王朝真是給予百姓的宗教自主與自由權是何等之大了。這六位大祭司作為了解分列如下:

安尼亞一世(Onias),約主前320—290年;西門一世(Simon Ⅰ),約主前290—275年;以利亞撒(Eleazar),約主前275—260年;瑪拿西(Manessah),主前260—245年;安尼亞二世(Onias Ⅱ),約主前245—220年;西門二世(Simon Ⅱ),主前220—198年。

這六位當中,最出名的就是西門一世,他被稱為「義者」,次經中《便西拉智訓》稱頌他說:「同胞尊他為貴,族人以他為榮。」按猶太傳統說法,他不僅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的大祭司,而且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優秀教師。

他更組織重建多利買一世在奪取猶太時拆毀的耶路撒冷城牆,也修理了聖殿,更在聖殿附近挖掘了一個巨大的、作為乾旱或戰亂被困時所使用的蓄水池。

這南北兩朝在主前280年之前都處於鞏固內政時期,雙方相安無事了幾十年的時間,人民也得以享受這短暫的太平時光。如果不是統治者們的野心,或許世界要遠比我們所看到的更為美好。可惜,人的欲望總是無止盡的,尤其是想要一統天下的那些所謂王者,他們的興起也預示著戰爭的開始、太平的結束。

相關焦點

  • 多利買和西流基兩王朝間的爭鬥與但以理書中的南、北王有何關聯
    《但以理書》11:5—35節這段的內容歷來都是《聖經》中最為使人感到迷惑的預言經文之一,因為資料欠缺的緣故,一般人讀到這裡時,都會選擇跳過去,很是可惜。筆者在查閱了一些資料後,在此將自己所了解的一點相關內容分享與各位親愛的讀者,以作日後讀經時的一個簡單參考。因為所牽涉事件比較多,所以筆者將以兩篇文章,分兩個階段來介紹。
  • 北方王攻擊南方王:西流基王朝對多利買王朝發起的進攻
    但以理書中記載的南方王和北方王間的爭戰按照發起方的不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南方王朝發起,先後經歷了三次大的爭戰,最後以南方大勝,北方無還手之力為此階段的終結。而第二階段則由北方王朝興起,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和進展的?這是我們單從聖經的描述所無法知曉的,因而,我們依然需要從歷史中找尋其蹤跡,以求明了。
  • 兩約之間:猶大國的獨立以及當時的西流基王朝和多利買王朝
    主前142年,他宣布承認底米丟二世(主前145—139年)為敘利亞西流基王朝的合法君王。而作為交換條件,底米丟二世也向西門頒布豁免賦稅的詔令(詔令所寫日期為142年5月),這意味著北方西流基王朝承認猶太人的獨立自主權,這詔令也等同於猶大的獨立憲章。
  • 聖經預言歷史上的四大世界性帝國!
    聖經是一本預言書。我們看看聖經預言歷史中的四個世界性帝國。「2但以理說:我夜裡見異象,看見天的四風陡起,刮在大海之上。3有四個大獸從海中上來,形狀各有不同【但7:2-3】」。你是否願意一一查看聖經中先知在異象中見到的獸?
  • 波斯帝國統治猶太人,從此猶太人進入希臘化時代
    百家原創作者:欣美觀歷史提到波斯帝國,大家繞不開的話題一定是猶太人吧?今天小編想給各位講一講波斯帝國對猶太人的統治的歷史,波斯帝國對猶太人的統治一直持續到了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那麼,波斯帝國是如何統治猶太人呢?怎麼進入了希臘時代?
  • 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國王
    居魯士二世(波斯語: ;古希臘語:Κρο;約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即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中文《新舊約聖經》譯為古列,現代中文譯本改譯為塞魯士。他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第一位國王(前549年—前529年在位)。在他的統治下,帝國不僅囊括了古代近東的所有文明國家,還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亞,和一部分中亞及高加索地區。
  • 希臘文化對《聖經》的影響 —— 摘自輔仁大學《神學論集》
    在敘利亞、小亞細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我們可看到希臘化的城市,例如安弟約基(Antioch)、勞狄西亞(Laodiceas)、阿巴美亞斯(Apameas)猶太人在託勒密王朝統治之下,成為自治地區。它由耶路撒冷的大司祭和大會(Great assembly)所管理。
  • 但以理書中的公綿羊與公山羊同波斯和希臘帝國有什麼內在聯繫?
    但以理書8:3—4節)有人相信但以理書的內容是神透過六世紀的人物但以理,預言著三、四個世紀甚至更遠時期以後將發生的事;當然,也有人相信這卷書根本不是預言書,而是歷史書,作者是二世紀的人物,他以預言和異象的方式寫歷史,只是為了安慰當時代的猶太同胞。
  • 猶太人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是怎樣生活的?
    所以,兩約之間四百年的沉默期既然在聖經中沒有明顯的記載,那我們就很有必要藉助於史學家的研究來了解那段歷史,以期幫助我們更深入性的認識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同時更幫助我們理解新約聖經的內容。不過,在學習兩約間這四百年的歷史時,為了要與前面的歷史連貫起來,我們需要對在此之前的兩百年歷史做個簡單的回顧。
  • 聖經地名-希臘,聖經人名-西底家,聖經語彙-亞拿米勒
    3.地理情況:1)希臘是古代西方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其哲學、文字、藝術、神話都影響於後世很大。2)希臘本是一個地區的名稱,後來該地建國,遂成為國名。由於歷史的發展變異,其疆域版圖的變動也很大。起初希臘僅相當於現今巴爾幹半島上的局部地區。公元前750年,希臘地區各城邦形成了鬆散的聯盟。公元前338年,馬其頓人統治此地。
  • 帝國遺民:馬其頓帝國的亞洲希臘殖民者後裔
    所以這些新興的希臘殖民城市,就以馬其頓帝國招募的希臘僱傭軍為核心居民。他們將自己原本在愛琴海兩岸的生活方式,幾乎一模一樣的搬到了陌生的亞洲內陸。隨同他們一起到來的,也包括了希臘的語言文化、哲學思想、軍事特色和各類技術。這種統治手段,以今人眼觀看來似乎是腐朽的殖民主義思維先驅,卻是那個年代的常態。無論是此前的波斯帝國,還是後來的羅馬人,都會在新控制的區域建立移民城市。
  • 2020年第二季度學課講解:11聖經與預言
    在所有已知宗教作品中,聖經獨一無二,因為她是過去(歷史),她是未來(預言)。不僅是活的話語或歷史的記載,也是預言,多達三分之一的內容是由預言和預言文學組成。歷史是通過對過去事實的記載,表達人的真理,歷史是預言的載體。預言則行走於過去——今天——未來之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借歷史的的敘述或隱喻理解聖經的深意。我們認識了歷史和預言的關係就真正認識了基督,理解了《聖經》。
  • 拜佔庭帝國的全盛時代——巴西爾二世和馬其頓王朝
    此前的帝國皇帝說拉丁語,其夢想是恢復整個羅馬帝國;而從希拉克略開始,帝國皇帝全部來自東方,說希臘語,其統治方式也完全東方化。1、拜佔庭帝國的中衰從公元395年算起,至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東羅馬帝國共有12個王朝,93位皇帝。
  • 羅馬時代的埃及 | 統治與宗教
    基督教教義中的創世學說、死後復活、末日審判、天堂地獄和靈魂得救等宗教觀念都受到埃及神話的啟示。埃及神話中對可怕冥界的想像催生出基督教多層地獄傳說的雛形,而埃及古典文學作品中很多關於救世主降臨的預言故事,如第十八王朝時期的《涅菲爾提預言》暗指中王國那位三易其名的孟圖霍二世統一上下埃及的故事。
  • 古埃及希臘和羅馬的統治
    古埃及歷史的後期在公元前332年結束,埃及被希臘人徵服,希臘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稱為託勒密王朝,統治了將近300年,直到公元前30年。公元前30年,羅馬人控制了埃及,羅馬人統治了600多年,直到公元640年左右,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橫掃而下,徵服了中東大部分地區,一直到印度,一路上他徵服了埃及,亞歷山大被宣布為埃及的法老,他在埃及北部海岸建立了首都亞歷山大。
  • 《聖經》裡有哪些被證實的預言?
    《聖經》是一本關於救恩的啟示書 眾所周知,公元前1500餘年到公元前400餘年期間記錄的舊約聖經,其中出現了很多預言,有關於城市、國家和人類歷史的預言,但最重要的是有關耶穌基督生平的預言(參考《約翰福音》5:39、46;《路加福音》24:44)。
  • 拜佔庭帝國的誕生:狄奧多西王朝
    東羅馬帝國,史稱拜佔庭帝國,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拜佔庭帝國則稱為拂菻。拜佔庭帝國存在的一千多年中,一直自稱為羅馬帝國,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為了區分各個時代中文獻中的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就從中引入了「拜佔庭帝國」這個叫法。。
  • 「城邦分化,重蹈覆轍」,塞琉古王朝對帝國的構想,終歸是一場空
    古希臘人對塞琉古王朝的疏遠從塞琉古王朝的建立以及發展來看,由於其曾經屬於亞歷山大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亞歷山大帝國又是馬其頓人在地中海以及歐洲地區進行全面擴張之後建立的,這使得塞琉古王潮自始至終都未曾擺脫希臘化的諸多風格和特點。
  • 一家人先後統治五個帝國,曾經的哈布斯堡王朝究竟有多牛?
    說起歷史王朝,人們想到的一般是漢王朝、孔雀王朝、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這種在世界歷史上濃墨重彩留下自己印記的王朝,他們的統治時間長一點的像漢王朝有接近500年,短一點的也有一百多年。然而,若是論統治範圍最廣的王朝,恐怕只有哈布斯堡王朝這種一家人統治五個帝國的超級王朝才能擁有話語權。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室,哈布斯堡王朝(亦稱奧地利家族)的輝煌歷史時至今日也毫不褪色,其家族成員包括三個皇帝、四個國王和數不勝數公爵,歷史綿延1300年,一直到近代方才覆滅。
  • 聖經鳥瞰—— 兩約之間
    這時的猶太人雖然有許多仍然分散在波斯帝國所屬的各省份中為殖民,但有小部分已在以斯拉與尼希米的領導下回歸故土。這些猶太人已經在猶大與耶路撒冷安居,並且重新設立對真神的崇拜。在舊約與新約之間的這四百年,有時稱為「靜默之年」,因為其間並無有關聖事的記錄。但由通俗歷史和偽經外傳吾人獲知這一段時期,是非常偉大而重要的活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