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羅馬人的故事》作者:用現代的眼光審視古羅馬

2021-02-24 中國企業家雜誌

導語

鹽野七生欣賞英雄,她說英雄中有很多是政治家,而她欣賞的是那些「在其位,擁有那樣的地位,擁有那樣的權力,並且能夠改變其他人的命運,為其他人辦事」的政治家。她稱日本「沒有英雄」,因此在日本受到了爭議和指責

中國企業家微信ID:iceo-com-cn

作者:張東亞

《羅馬人的故事》一書的作者、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21日抵達北京,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這是鹽野七生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日,她在首都國際機場的中信書店翻看中文版的15冊全套《羅馬人的故事》。自1992年開始,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了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多年的羅馬史。這套書出版之後,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政、商、學界引起了震蕩。

鹽野七生1937年出生於日本,26歲遊學義大利兩年,回日後不久毅然出走,再赴義大利,定居羅馬,終生研究羅馬史。

鹽野七生在當天的媒體見面會上說,她欣賞英雄,她說英雄中有很多是政治家,而她欣賞的是那些「在其位,擁有那樣的地位,擁有那樣的權力,並且能夠改變其他人的命運,為其他人辦事」的政治家。她稱日本「沒有英雄」,因此在日本受到了爭議和指責。

當晚,鹽野七生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同北大國發院聯席院長楊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彭小瑜等人對談,以下為鹽野七生就「從小城邦到大帝國」的演講,有刪節:

大家晚上好,我是鹽野七生。我以寫為生,不擅長講話。今天我試著講一講,關於書上所寫的內容,希望讀者們去閱讀,我就不講了。

為什麼我去了義大利?我大學學的是哲學,在四年當中必須要徹底學習哲學,之後畢業論文你選什麼題目都沒有問題。我的畢業論文題目是什麼呢?《十五世紀的改革》。

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我16歲的時候讀了一本古希臘詩人的書,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完全被地中海的那個世界所吸引,無論如何,我想要去看一看。

於是我在那兒待了50年。開始的時候,我其實並沒有想寫歷史,只是想去看一看,還是要回來的。不過……怎麼說,我也不是說不喜歡回來,不是說怵頭回來,而是覺得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好像有一些曖昧,有一些模糊,人也很溫和,大家好像不太喜歡爭論,不太喜歡議論,甚至也不太喜歡爭吵的這樣一個民族。因此,對於這樣的一個日本,我覺得待著不是那麼爽快,於是去了羅馬。

待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開始在地中海的周圍、周邊旅行。一次偶然遇到了日本《中央公論》雜誌的主編。他就說,你在大學學的什麼啊?我說我學的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這些美術史等等。他說我給你一個題目,就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女人們」,你能不能寫一些東西?我當時在歐洲待了兩年了,在此之前一直是遊逛,他給了我這樣一個題目,我開始轉變自己的方向,開始寫作。於是他說你一定要堅持下去,我一直堅持下去!

如果我最開始抱著當作家的志向的話,可能會選一個更女性化的筆名,但是呢,至少對於不太催我出嫁的父母,為了向他們表示敬意,我用真名來寫作,現在反而引起人們的關注。我不是因為想當作家而開始寫作的,只是一種喜歡、有興趣、特別想知道。和日本這樣隔著一層霧的國家相比,地中海地區陽光璀璨明媚,正像古代詩人們在的那個地方,在葡萄園裡,或者在太陽下面,他們飲著葡萄酒等等,同時光影非常清晰,是這樣的地方。

於是,我一邊旅行,一邊寫作。寫文藝復興,比如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那幾本書。從那以後我堅持了20年左右,然後又回到了弗洛倫薩。我從中央車站坐出租,再一次看到弗洛倫薩這個城市。我覺得這個城市非常優美,我覺得它想向我傾訴什麼的樣子。好,我要寫的東西已經寫盡了,我想改題目再寫。我過去花了20年的時間寫文藝復興時代的女人們,雖然說作為作家的話應該堅持寫下去,但是因為寫了20年,很長了,那時候我覺得還是寫男人的故事。於是想寫羅馬的男人們,轉向了這樣的課題。

大概又過了20年,不停地寫,寫了很多的這樣的男人,開始又被翻譯成中文出版。像中世紀、古代和文藝復興之間的大概是1000年歷史的故事。到了這個時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對立已經開始。我用三部作品,描繪同一個時代。第一部作品是南部歐洲基督教的世界,和北部非洲的伊斯蘭世界的這樣一個對立。比如像海盜、海軍等等這些故事。伊斯蘭教的海盜,基督教一方是用海軍和他們相對抗。接下來呢,十字軍的故事又出現了。在歐洲的中世紀,十字軍影響很大,從好的來說和壞的來說都是這樣。從北歐的基督教世界到中東的伊斯蘭世界又開始發生衝突,十字軍從北歐打到中東。

之後我寫到弗裡德裡希二世,他生活在中世紀,那個時代有各種各樣的事情,是可以從他身上體現很多事情的一個人物,我想通過他的一生把歐洲的中世紀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凸現出來,和我的文藝復興關聯在一起。

現在我再次寫了一個男人的故事,還沒寫,有一些要寫的——這個屬於秘密階段,還不能說。這些就構成了我作為一個作家的自己。到底一共寫了多少部作品呢,我也記不清,也沒有數過。但是在16歲開始,我就對於地中海世界抱有憧憬,對於它的歷史,我一直進行描述和撰寫。我現在年齡大了,剩下的時間也不多了,我想要寫兩部作品的話至少要花五年時間。在這五年當中,如果只要能活著的話,那是最好了。其實呢,這就是我一個簡單的這樣一生。

另外一個呢,對於自己的隱私我從來沒有興趣去寫。為什麼呢?作家分成兩類,寫作品的人和做作家的人。我一直在國外生活,也就是在義大利,這個非常舒服的地方寫作,通過撰寫作品來生活。我不是靠個人的私生活成名,而是靠我的作品成名,大家都關注的是我的作品。像我個人的一些私生活等等,不希望人們關注。我曾經是東京都內的人,這是東京人的這樣一種自豪或者自負,因著這樣一種想法,我從來不寫我的隱私。

還有一個事情是我希望大家能讀我的作品,我非常強烈地希望大家讀我的作品。因為我寫它們寫得非常累,全神貫注,所以還是希望你們認真地去讀。

這個就成了我的一種癖好,因為我盡全力在寫——實際上我可能也有一些害羞,我在這個講臺上也會有一些害羞——所以我一直很少做自己作品的宣傳。也就是說,我這輩子可能準備再寫兩本書,能寫兩本書,有那麼多時間就夠了。在中國,我也想有一天,我所有的作品都能被翻譯,那就太好了。因為我的作品,所涵蓋的是一個單本書根本無法涵蓋的一個時代。我們通常講的西方史是公元前1000到公元後2000年的時間,這3000年中,2500年的歷史都是以地中海為中心展開的——也就是我稱之為地中海時代。以後的500年,中心已經轉到了太平洋。今後是不是會到太平洋時代了呢?這個就不是我要管的事情了。

地中海成為中心的這2500年,我想寫的是這個時代。為什麼?我當學生的時候,當時只要說歐洲史,就是英國史、法國史……都是北部歐洲人寫的歷史,然後被翻譯成日文,我們再讀。這個時代實際上只有500年,當然這500年也很重要。然而,前面2500年所謂的地中海時代到底是什麼樣子?在地中海成為世界史中心的時代的歐洲,我想站在地中海看這個時代。在我當學生那個時代,日本沒有這類的書,即使是今天,在日本,歐洲史的主流依然是北邊寫得比較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提供了一些新的看歷史的視點。然而,我從來沒有把「讓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教訓、經驗」當做自己的任務,從來沒有。如果要想寫這個東西的話,把題目定成這個的話,就必須把歷史上的事件看成是從中汲取教訓的一些事情,只能是那些事情,我不想那麼做,我是想給大家提供一個那個時代的整體形象。

所以,大家讀我的書,可能覺得沒有什麼起到作用的地方,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我想儘量把當時世界的真容告訴大家,向讀者提供一個真實的歷史世界。那麼在那裡的哪一點對現代的我們有幫助?實際上,我希望讀過書的讀者們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我個人來講,能夠做的事情是什麼?實際上很有限。也有人會問,作為一個作者,我腦子裡全都是歷史嗎?不是的,我腦袋有一半是活在現代裡的,我會知道誰在幹什麼。

比如說義大利有一個39歲的總理剛剛上臺,受到黨內老人們的反對,非常的困難,他如何克服這些反對?首先把反對派變成自己陣營裡的人,或者先把反對派放一邊和自己的曾經的敵人去聯盟,從大方面來說,這是兩種做法。如果你每天從電視上關注義大利的總理,追蹤他的行跡,就會發現他實際上是使用了亞歷山大大帝的做法——他並沒有把說服自己陣營裡的反對派作為第一任務,而把黨外曾經是反對派,但對自己有同情的人收編為自己陣營裡的人,然後加上這些勢力,巧妙地去壓制黨內的反對派。現代政治家的做法,像普京的做法,或是貴國總理的做法等等,在歷史上實際都能夠找到,「啊,是這個手法啊。」所以調查歷史的時候,如果只是調查一些歷史的事實,那麼本身實際上是非常枯燥的,可是涉及到在現代生活的我們如何去看待這些事情,用現代的眼光審視一遍,它就會變得生動。文中我不會透露我的體驗過程。但是,現在的政治家在做這種事情,從這個實踐到那個實踐,會有這樣一種政治手腕,我們讀者也會覺得非常非常的有現實感,有現場感。所以,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比任何人都學得很多,而且覺得最有意思,雖然寫完了以後,我會累的要命,簡直連爬都爬不起來。這,就是歷史的存在。

歷史並不僅僅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學習這件事情先放在一邊,首先要有興趣,沒有興趣的話,就算去學,看完了都會忘掉。

大家都看到現實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是橫向的一種信息。歷史是什麼?歷史是縱向的信息。發生什麼事的時候,這是一條線,這個豎軸逐漸開始移動,哦,原來是這樣的,和這個相似等等,能夠得到這樣的答案。我們有很多信息,並不是說信息越多越好,怎麼樣把這些信息進行統合、分析,然後生出一些新的想法來,這才是重要的。因此,縱向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我把這些縱向的信息帶給生活在現代的,有很多橫向信息的大家。大家能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信息?取決於是否有這樣的想像力,有這樣的實踐需要。你的敏感,你的感受,都和這些相關聯。

相關焦點

  • 古羅馬人與現代日本人共同點
    越是了解羅馬人的歷史,就越是感到與日本人之間的格調差距,讓人感到有點頹喪。為了讓人能夠重振精神回顧羅馬史,能不能談談古羅馬人與現代日本人之間的共通點呢?」首先要說明的是,會感到格調差距的,並不只是日本人。除了脫胎自羅馬帝國的歐洲各國以外,就連羅馬帝國圈外的德國與美國,也興盛著研究古羅馬的風氣。
  • 羅馬人的故事:羅馬史中隱藏的成功秘訣
    而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更是現代政治體制的雛形。你以為古羅馬只是一個崇尚暴力、喜歡看人獸相搏的野蠻國家?戲劇及劇院文化是羅馬人公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羅馬統治階級甚至在豢養的軍隊中配有樂隊、樂師和歌手,在雜技和戲劇表演中,龐大的歌隊和樂隊人數有時甚至超過觀眾。
  • 羅馬史經典:《羅馬人的故事》(15冊)
    ,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技術不如埃特魯利亞人,經濟不如迦太基人,但為何卻能一一打敗對手,建立並維持龐大的羅馬帝國?《羅馬人的故事》系列叢書的出版後,斬獲義大利國家勳章及日本國內的各項大獎。在韓國狂銷250萬冊銷量,在日本累計銷售1090萬冊,引起日本、韓國商界、政、學界巨大震蕩,日韓企業界領袖及政府高層都曾與她有過多次高端對談。
  • 酷旅行|如何在羅馬尋找古羅馬
    我甚至毫不懷疑,我和古羅馬人看到了同樣的景致。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臺伯河就沒有羅馬城。臺伯河上的橋梁都很有故事。其中連接著梵蒂岡的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是河上的第一座橋梁。現在橋上17世紀貝爾尼尼領銜的9位藝術大師貢獻的10尊真人大小、精美絕倫的天使雕像。比雕塑更令人驚嘆的,是它已經為羅馬服務了近1900年。
  • 中外歷史通覽:古羅馬建築與雕刻,羅馬大鬥獸場,泰特斯凱旋門
    百家原創作者:暖年趣談歷史古羅馬早期藝術受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影響,後期藝術則大多學自古希臘。如果說古羅馬藝術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在希臘藝術中加入了羅馬的風格而已,同時又受古代伊特拉斯坎人的影響。所謂「拱洞建築法」,就是用石頭砌成一個半圓形的洞,如義大利佩羅吉亞城的城門,就是伊特拉斯坎人古代建築的遺蹟。古羅馬人在公元前226年統一義大利半島之後,便與古希臘文化有了正式的接觸,而古羅馬人在藝術上向古希臘人學得最多的就是建築。古羅馬建築的一個特點,就是建築物帶有穹頂。
  • 古羅馬人的服飾介紹--像羅馬人一樣穿衣
    羅馬法、拉丁語、羅馬建築、各種制度等等,都成了現代文明的基礎。古羅馬的服飾也為後人認識羅馬人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趣味。依次為公民、已婚婦女、地方行政官員、皇帝、將軍、勞動者、奴隸它是用大約長 36 至 48 英寸,寬 30 至 45 英寸的兩片毛織物在兩側和肩部縫合而成,留有領口和袖口,通常在腰部系帶,形成優美的衣褶,但在室內穿時則不用系帶。男子通常穿長至膝的短袖丘尼卡,女子則穿長至腳踝的長袖丘尼卡。直到共和末期,託加仍是羅馬人的主要外衣,但是由於託加外形太過龐大,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而許多人就把丘尼卡作為外衣,必要的時候會在外面穿上託加。
  • 古羅馬城市之古羅馬大鬥獸場
    古羅馬共和時期(公元前509-前30年)的城市建築,是在羅馬統義大利以後興盛和發展起來的。早在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率先把天然混凝土用在建築上,在羅馬帝國期間,羅馬城市建築如萬神廟、大鬥獸場等建築,天然混凝土大顯身手。
  • 陪古羅馬人過一天
    在這一問題上,有些人試圖用現代流行通俗的語言去解說歷史,但卻只導致了歷史的庸俗化;有些人則試圖將一些所謂的歷史經驗應用於現代社會之中,結果卻顯得牽強附會。可以說,他們都沒有找出歷史與現實的真正交匯之處。那麼,歷史與現實的交融點究竟何在?從義大利作家阿爾貝託·安傑拉的著作《古羅馬一日遊》中,我們一眼便可找出這一問題的答案:生活。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城的建立
    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當馬其頓亞歷山大的後輩為希臘的存在而掙扎時,東地中海上已傳來羅馬前進的腳步聲響。羅馬位於地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拉丁平原上。羅馬城建在拉丁地區臺伯河左岸,離海不遠的小山上。根據羅馬人的傳說和現代考古發掘獲得的資料表明,羅馬城邦是拉丁族軍事移民建立的一個據點。
  • 在古羅馬廣場,探訪古羅馬昔日的榮光
    羅馬被稱為「永恆之城」、「萬城之城」,它的永恆,不僅在於曾經那些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更體現在羅馬人對歷史古蹟的尊重與珍惜,哪怕是千年前的斷壁殘垣也極盡呵護
  • 歷經千年古羅馬公共廁所,與現代的有何不同又有哪些趣事
    其建造了許多公共設施,並嚴格規定管理人們垃圾的排放方式,羅馬本身的汙水處理系統也讓世人驚嘆不已,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引水渠。說到公共設施,就不得不提古羅馬人的公共廁所,現代人習以為常的廁所設計,其實歷史並沒有那麼悠久,倒退千年,我們看到的將是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樣子。古羅馬人的公廁非常的寬敞和奢華,古羅馬人很開放,不光可以難與共浴,還可以共同上廁所。
  • 古羅馬藝術-帶你解析羅馬競技場的建築藝術
    羅馬帝國始於公元前27年,這個時候的古羅馬迎來了執政的高光時刻,尤其在圖拉真領導時期,古羅馬的版圖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範圍,在全勝時期,羅馬帝國的版圖可達500萬平方公裡,為世界第一。之前我們提到的「羅馬五賢」,也就是羅馬帝國時期出現的五個皇帝,分別是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敦尼、馬可·奧勒,他們由於在古羅馬時代執政期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以被後世稱之為「五賢帝」。
  • 羅馬人的羅馬——永恆之城
    2000年後,現代城市與廢墟上的古城和平共處,人們從未停止發掘和保護掩埋於地下的輝煌歷史。然而,很多人花一兩天時間在城市各處景點打卡,看到的卻只是現代羅馬的髒亂和擁擠,卻根本無法理解這座從歲月泥土中逐漸甦醒的,世界最大古城的精髓。
  • 古代羅馬和現代義大利之間的歷史你知道麼
    這個傳說被羅馬人深信不疑,至今還有一座母狼的塑像被高高供奉在古羅馬廣場的高坡之上,下面有兩個吃奶的小人兒,正是這個美麗故事的形象記當黃河長江流域的東周列國正殺得難解難分之時,位於地中海之中的亞平寧半島卻已經建立了共和國。元老院、公民大會、選舉這些具有民主雛形的權力形式幾乎成為了幾千年後現代國家的基本準則。
  • 為什麼古羅馬人這麼愛洗澡?
    有人稱古羅馬人是「泡在浴室裡的羅馬人」,這種說法真的一點也不誇張,不管今天的我們去到羅馬、龐貝,還是其他羅馬行省參觀古羅馬建築遺蹟>古羅馬人認為水能帶來健康,喜歡洗澡並不是因為他們出汗多、「老泥」多~如果你以為古羅馬時代的公共浴場只是用來洗澡了,那就太小看它了,古羅馬公共浴場可不止洗澡那麼簡單喲!
  • 條條大路通羅馬,看看古羅馬人的高速公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通常用來比喻採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近似殊途同歸。但是你以為它只是一句諺語嗎?它其實還準確的描述了古羅馬發達的道路系統。羅馬人修大道始於公元前4世紀末年。阿皮亞大道該大道是古羅馬大道中最著名的一條,也是後來其他各大道的模版。它由羅馬南下,通往重鎮卡普亞,全長200多公裡。其後又修了兩條北上的弗拉米尼大道,通往北部義大利重鎮阿里米昂。
  • 古羅馬的信史與偽史
    《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提到中國的地方共有2處,而這2處的描述都不太準確。第1處吉本提到,奧勒良皇帝舉行慶祝大典時,中國使節也前來祝賀。事實上,中國皇帝根本不可能為羅馬皇帝遣使祝賀。歷史上中國官方人物西行最遠也只到達過敘利亞就返回了。當然,也不能排除確實有中國商人冒充使者,欺騙了羅馬人。所以可能錯在當時的記錄,而不在吉本。
  • 古老的呼喚 · 古羅馬穿越指南即將啟程! 羅馬之路Light版
    羅馬之路是中信書院和行知探索文化集團聯手推出的古羅馬主題深度文化體驗品牌,在中信出版社的特別授權下,根據《羅馬人的故事》一書策劃,目前已推出:*羅馬之路·大格局領導力 (後EMBA時代反思探索課程)*羅馬之路·古羅馬穿越指南
  • 古羅馬混凝土,可以支撐無鋼建築萬神殿數千年,現代混凝土可以嗎
    說起古羅馬,估計多數人腦中首先閃現就是角鬥場了,古羅馬時期有很多血腥的遊戲這確實不假,但是古羅馬的相關發明同樣令人震驚,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可以說是令人印象深刻、讓人震驚的壯舉,古羅馬時期的某些建築即使採用現今的建築技術,工程師們也沒人敢輕易嘗試。
  • 義大利首都羅馬之旅,古羅馬廣場,在廢墟中感受羅馬的輝煌!
    如今的羅馬也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儘管古建築繁多,但是大部分保留的都非常完整,鑲嵌於這個大都市之中。但是,有一處古建築特別的特殊了,那就是古羅馬廣場,為什麼說比較特殊呢?是因為這裡看起來就是一片廢墟,儘管保留的不是特別完整,但是它依然處在市中心的位置,為什麼在市中心會有這麼大一片廢墟被保留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