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人與現代日本人共同點

2020-12-24 百家號

越是了解羅馬人的歷史,就越是感到與日本人之間的格調差距,讓人感到有點頹喪。為了讓人能夠重振精神回顧羅馬史,能不能談談古羅馬人與現代日本人之間的共通點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會感到格調差距的,並不只是日本人。除了脫胎自羅馬帝國的歐洲各國以外,就連羅馬帝國圈外的德國與美國,也興盛著研究古羅馬的風氣。可見不論好壞,現代人都會感到與古羅馬人之間格調上有差距。 不過,我們在此將討論範圍限定於日本人,並且只討論共同點。

第一點,雙方都很喜歡入浴。而且古羅馬人不滿足於淋浴,一定要全身泡在裝滿熱水的浴池裡面,才覺得自己真的在洗澡。和目前歐美人清晨起床後淋浴的習慣相反,古羅馬人習慣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入浴,然後帶著輕鬆的心情坐到餐桌前。想必對羅馬人來說,入浴不只是清潔身體,也帶有洗滌心情的功用在內。

古羅馬人入浴的方式也和目前的歐美不一樣。歐美人是在浴缸中洗澡,完畢之後將汙水排掉;而古羅馬人裝滿熱水的大浴池是用來浸泡身體的,因此洗滌身體時,人必須站在浴池外頭的鑲嵌地板上。嚴格遵守這種入浴方法的,可說前只有羅馬人,後只有日本人。

不過羅馬人的入浴是由溫水、蒸汽(即三溫暖sauna)、冷水三種構成。如果不是大富人家,不可能自家備有這三種浴室。因此在古羅馬的都市中,一定會有皇帝或士紳捐資興建的公共浴場。日本的溫泉旅館中,也有人打著「羅馬浴池」的名號做宣傳。如果將要求標準調降到只看浴池的規模是否龐大,那麼也的確可說是羅馬浴池。在這些「羅馬浴池」周邊,通常會畫著富士山或是天橋等景物,古代羅馬的公共浴池則是擺設著白色的大理石雕像。姑且不論映在眼中的是繪畫、雕像還是窗外的景物,總之除了羅馬人和日本人以外,只怕找不到這樣一邊賞景一邊享受入浴的民族了。

第二個共通點,就是雙方都非常喜歡溫泉。也正巧義大利半島與日本列島都是位於火山帶上的地區。羅馬人熟知溫泉的各種功效,當他們在將歐洲與小業細業納入霸權的途中,發現當地的溫泉時,往往欣喜若狂,並在當地建設堅固的長期入浴設施。甚至於現代歐洲有名的溫泉區,也幾乎都發源自古羅馬。

我們也可以說,在享受溫泉的傳統方面,繼承古羅馬人的不是歐洲人,而是日本人。在歐洲的溫泉地區,通常是拿著杯子盛礦泉水飲用,或是穿著泳衣下水。然而在古羅馬時代,不管是城鎮裡的公共浴場,或是溫泉地的浴池,所有從更衣室走出來的人都一律裸體。 想要博得群眾好感的皇帝偶爾會在浴場出現,而元老院議員如果只有短期滯留,也會為了省下燒熱水的麻煩,直接到公共浴池入浴。另外,奴隸階級的人同樣享有入浴的自由。這是一種利用個人式浴缸入浴不可能產生的跨階級天體交流。因為希臘羅馬時代的人認為,裸體才是人類最真實的姿態。這種交流方式之所以會隨著羅馬文明一起消失的因素,相信是因為受了基督教的影響。

羅馬人與日本人的第三個共同點,在於房間的內部裝潢。有位西歐的研究人員曾經這麼說,如果古羅馬人造訪現代的歐洲家庭,應該會因為家具太多, 以為自己到了倉庫。古羅馬人就連在臥室裡頭,也頂多只擺著臥榻桌椅。不過相對的,地面是大理石或磚瓦的鑲嵌畫,牆上則以遠近法畫著田園風景或神話故事等。這不讓人想起家具不多,但是講究繪圖紙門及榻榻米邊框的日本建築嗎?

第四個共通點,則是喜好魚肉勝於肉食。牛用於農耕、馬用於運輸,羅馬人食用的肉類僅限於豬、雞及其他。不過羅馬人雖然慣於食用起司,主食卻是小麥制的麵包或濃湯。這是因為羅馬人與北歐人不同,他們並非肉食民族。在能所及的範圍內,他們會優先選擇吃魚勝過吃肉。在史上甚至曾經記載由於遠徵途中失去補給,軍隊不得已開始吃肉。

讓人感到有趣的是,由富豪或魚販製作的魚缸,到了羅馬人手上,也會蛻變成大規模、經濟化的長期設施。而調查魚貨價格後發現,價位最高的和現代同樣是肉質白色的魚。兩千年來人類飲食的嗜好沒有變化,不禁令人失笑。另外,古羅馬人喜好現代歐洲人不嗜食的烏賊、草魚、鰻魚等。

當年凱撒為了將政體由共和轉移至帝政,因此遭到布魯圖斯派殺害。在他就任獨裁官推行的諸多改革中,便有一條是除了魚販外,禁止民眾用魚缸養魚的法案。依當時社會風氣流行,只要稍微有些財力,通常會在家中設置魚缸。然而凱撒認為這是敗壞民心風俗,超越節度的奢侈行為。當時的律師業界泰鬥, 哲學家西塞羅也受到影響,想要吃魚必須親自到魚店購買。在西塞羅寫給住在希臘的好友信件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文字:「最近我有腹瀉的現象。因為那條法律的關係,近來吃不到魚,光吃些蔬菜。」羅馬人和日本人的第五項共同點,如果以現代的說法來說,應該可說是企業化的才能吧。在羅馬人發跡之前,已經有單獨的石板道路存在。

然而羅馬人發現將石板道路網路化可以大幅提升效果,並將其推廣到帝國各處。拱門與拱頂是由伊特魯裡亞民族發明的,然而繼續發展其理論,令其成為建築樣式的,也是羅馬人。羅馬人還活用了埃及與希臘學者發展的天文學、數學成果,製作了有助於人類保持生活作息節奏的曆法。

在基礎的發現與發明方面,希臘人的成就絕對遠超過羅馬人。然而是羅馬人將其發展成為能讓多數人享受利益的「文明」。如果說諾貝爾獎得主太少是日本人的缺點,那麼羅馬人應該曾經得過類似的批評。

不過,由羅馬人經手「企業化」的過程,當然也會很「羅馬式」。至於詳細內容,在此想由脫胎自羅馬文化的歐美人代為敘述。以下的文章引用自Will Durant著作的《皇帝與基督》,當然作者預設的讀者階層不是日本人,而是與作者同為英語文化圈的同胞。 「青少年教育所必需的每一項學科並非羅馬人的創見。 但是是他們加以選擇取捨,整理成直到今日都通用的教育科目。拱門、拱頂、圓形屋頂,同樣不是羅馬人的發明。然而是羅馬人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膽與壯麗規模發展活用。中世紀輝煌碩大的教會建築,只不過是市羅與建築的徒弟罷了。肖像雕刻同樣不是羅馬人帶頭開始的,但卻在經過羅馬人之手後,肖像雕刻去除了希臘人的理想士義色彩,開始表現出現實人類的堅強與脆弱。

哲學也不是羅馬人的發明。然而讓大眾知道,希臘人熟知的伊山鳩魯學派與斯多噶學派哲學並非與現實人類無關的,是羅馬的哲學家盧克雷丟斯與塞尼卡。 文學中的各種形式,同樣不是羅馬人的發明。可是西塞羅與凱撒在散文領域的影響、維吉爾對於但丁、塔索、米爾敦的影響、李維斯和塔西圖斯對史書著作的影響、霍密斯與尤維那利斯對德來登及薛福特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而羅馬人所使用的語言拉丁文,不但成了義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的「語源」,直到十八世紀為止還是歐洲的通用官方語言。其他影響所至,還包括了從學問與文化超始,到植物學、動物學的領域,甚至基督教會用語以及醫師開立處方籤時的用語等,由於羅馬人是法律體系的創始者,在法律用語方面影響亦為深遠。總之,不使用源自拉丁文的語言便無法書寫文章的情況,至今依舊不變。就連不屬於拉丁語圈的英語也受到羅馬人的語言滲透,使我們的語言內涵更加豐富深邃。

這些都是我們所承繼的「羅馬的遺產」,就連活在現代的人們,每天也會在無意識下接觸許多回。」 「我本來聽到他們喜歡泡溫泉和吃魚,覺得距離拉近了。沒想到羅馬人這樣偉大,讓我又有些洩氣。」 「不用擔心。因為歐美人同樣也感受到與羅馬人之間的差距,才會有上面這段文字。而且感受到差距,與懷抱自卑感是兩回事。這也是一種刺激上進心的要素。當英國尚在稱霸全球時,他們的菁英分子定也是這樣想的吧。」

相關焦點

  • 日本考古發現古羅馬人的錢幣 後者未到過日本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翟潞曼】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9月28日消息,日本發崛衝繩古城時從廢墟中出土古羅馬錢幣,但歷史上古羅馬人從未到過日本。據報導,這是首次從日本境內出土此種錢幣,這十分令人驚訝,因為古羅馬人從未到過日本。學者們認為,這些從勝連城發現的古羅馬錢幣鑄造於4世紀。錢幣上可以看到古羅馬皇帝的肖像和羅馬文字。
  • 古羅馬人與現在的義大利人有何關係?古羅馬的純正後裔現在在哪?
    逐漸的羅馬被日耳曼化了,真正屬於古羅馬血統的人們卻越來越少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義大利人不就是原來的羅馬人?但是大家要知道,古羅馬可不止一次被外族侵略統治過,真正留在羅馬的古羅馬純種人基本上已經見不著了,那麼他們都去了哪裡呢?關於純種的古羅馬血統的人去了哪裡,說起來可能大家還不相信,就是現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及基輔一代。
  • 仿如與古羅馬人對話的時空交錯感——古羅馬大渡槽
    古羅馬大渡槽大約修建於公元1世紀,全長728米,最高處達28.5米,由167個花崗巖砌成的石拱支撐。大渡槽建造的目的是將17公裡外山頭上的冷水河(Fuente Fría)水源,經過大渡槽自流並引入塞哥維亞城區,最後送達古城中心的城堡(Segovia Alcázar),以供市民使用。而古羅馬大渡槽的這種功能,近兩千年來一直運作良好,直到1884年。
  • 古羅馬人與現在的義大利人有何關係?古羅馬的純正後裔現在在哪?
    逐漸的羅馬被日耳曼化了,真正屬於古羅馬血統的人們卻越來越少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義大利人不就是原來的羅馬人?但是大家要知道,古羅馬可不止一次被外族侵略統治過,真正留在羅馬的古羅馬純種人基本上已經見不著了,那麼他們都去了哪裡呢?關於純種的古羅馬血統的人去了哪裡,說起來可能大家還不相信,就是現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以及基輔一代。
  • 古羅馬人「抄襲」了多少古希臘文化?
    古典時期的雅典古羅馬吸收希臘文化並不只是一味模仿,甚至在古羅馬基礎上發展出更加複雜和高水平的傑作。 古希臘建築VS古羅馬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對古羅馬最直觀的影響,也許就是建築物的柱子了。託斯卡納式柱子除了柱子外,公共建築物的結構在古羅馬時期產生飛躍。雖然羅馬人受到希臘人的啟發,導致許多相似之處,但仍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他們選擇使用的材料。他們都普遍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建造建築。
  • 古羅馬混凝土完爆現代材料:已防2000年海水侵蝕
    「對我們來說,這些古羅馬的防波堤不僅僅止水一個歷史謎團,」布龍教授最後表示。「它在現代建築設計中或許仍將佔有一席之地。」但相較之下,現代的混泥土材料只可以承受數十年的海水腐蝕。這些古羅馬的建築材料究竟為什麼會那麼耐用成了一個懸而未解的謎團。美國猶他大學的古羅馬混凝土建築研究專家瑪麗·傑克遜(Marie Jackson)表示:「考古學家們那兒或許會有』配方』。」
  • 仿如與古羅馬人對話的時空交錯感——古羅馬大渡槽
    古羅馬大渡槽大約修建於公元1世紀,全長728米,最高處達28.5米,由167個花崗巖砌成的石拱支撐。大渡槽建造的目的是將17公裡外山頭上的冷水河(Fuente Fría)水源,經過大渡槽自流並引入塞哥維亞城區,最後送達古城中心的城堡(Segovia Alcázar),以供市民使用。而古羅馬大渡槽的這種功能,近兩千年來一直運作良好,直到1884年。
  • 洗澡史:古羅馬浴場奢華 日本人熱衷於男女混浴
    人民日報9月10日報導:使團組織到巴基斯坦歷史名城拉合爾參觀訪問,一行30來人,來自五洲四海,有高鼻子的,有塌鼻子的;有藍眼睛的,有黑眼睛的,興致勃勃走到一起來了。  這天上午是參觀拉合爾古堡。這座古堡建於17世紀,距今300多年,悠悠歲月在城堡內外刻滿了飽經滄桑的痕跡,斑駁的磚牆、參天的古樹令人情不自禁地產生跨越時空的聯想。
  • 古羅馬混凝土,可以支撐無鋼建築萬神殿數千年,現代混凝土可以嗎
    說起古羅馬,估計多數人腦中首先閃現就是角鬥場了,古羅馬時期有很多血腥的遊戲這確實不假,但是古羅馬的相關發明同樣令人震驚,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可以說是令人印象深刻、讓人震驚的壯舉,古羅馬時期的某些建築即使採用現今的建築技術,工程師們也沒人敢輕易嘗試。
  • 【獨家】《羅馬人的故事》作者:用現代的眼光審視古羅馬
    她稱日本「沒有英雄」,因此在日本受到了爭議和指責。中國企業家微信ID:iceo-com-cn作者:張東亞《羅馬人的故事》一書的作者、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21日抵達北京,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當日,她在首都國際機場的中信書店翻看中文版的15冊全套《羅馬人的故事》。自1992年開始,鹽野七生以古羅馬帝國為題材,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十五年,至2006年完成了這部時空縱深長達一千多年的羅馬史。這套書出版之後,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政、商、學界引起了震蕩。鹽野七生1937年出生於日本,26歲遊學義大利兩年,回日後不久毅然出走,再赴義大利,定居羅馬,終生研究羅馬史。
  • 古羅馬競技文化特性研究-評《古羅馬競技文化研究》
    古羅馬文化是西方奴隸制度高度發展的代表,也是古羅馬文明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本文以古羅馬競技文化為研究對象,闡述了古羅馬競技文化的社會作用,分析了古羅馬競技文化主要類型,並以古羅馬競技文化中角鬥競技為例,對古羅馬競技文化特性及其對現代體育的影響進行了進一步剖析。
  • 古羅馬人的服飾介紹--像羅馬人一樣穿衣
    羅馬法、拉丁語、羅馬建築、各種制度等等,都成了現代文明的基礎。古羅馬的服飾也為後人認識羅馬人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趣味。依次為公民、已婚婦女、地方行政官員、皇帝、將軍、勞動者、奴隸直到共和末期,託加仍是羅馬人的主要外衣,但是由於託加外形太過龐大,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因而許多人就把丘尼卡作為外衣,必要的時候會在外面穿上託加。
  • 古羅馬人的服裝及其社會文化含義
    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分別從服裝、勞動和報時等視角描述了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場景,是重構多面的歷史的一種嘗試。  服裝文化是古代世界日常生活史不可或缺的內容,古羅馬人服裝的演變可以折射出羅馬社會分層與文化變遷的狀況。
  • 看完古羅馬人的生活後,我忽然想穿越了
    古羅馬,一個起始於公元前九世紀的西方文明。觀望東半球,同時期的中國這會正處於西周。兩個風格各異的文明,在地球的兩端開始了各自的演化。由於風土人情的不同,古羅馬人的日常生活也和西周人有很大的出入。如果來一場西周人和古羅馬人的對話,兩個文明間會發生怎麼樣的碰撞?我覺得基本上不會有碰撞,因為語言不通,根本談不攏。
  • 歷經千年古羅馬公共廁所,與現代的有何不同又有哪些趣事
    說到公共設施,就不得不提古羅馬人的公共廁所,現代人習以為常的廁所設計,其實歷史並沒有那麼悠久,倒退千年,我們看到的將是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樣子。古羅馬人的公廁非常的寬敞和奢華,古羅馬人很開放,不光可以難與共浴,還可以共同上廁所。在古典時期的希臘和羅馬如廁,對於普通人而言如廁並不是一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
  • 現代混凝土100年就垮塌,為何古羅馬混凝土能夠堅持2000年?
    混凝土是人類現代建築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由於鋼筋混凝土的存在,人類才能夠建築高樓大廈,發展現代都市。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混凝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就已經誕生了,而且現在古羅馬時代的一些堤壩到現在依然保存完好,反而更加堅固了。
  • 古羅馬人沒有衛生紙,他們的如廁習慣和現在竟然如此不同
    衛生紙如今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標配,我們甚至壓根兒想不起它。然而這個司空見慣的東西卻值得我們深思,因為衛生紙是一種人造製品,一種技術,因而有其文化根基。當我們最終回到丹佛(我的妻子和孩子們幸福地睡著了),看到科羅拉多州議會大廈閃耀在地平線上,我想到了古羅馬人。
  • 古羅馬筆下的中國,和中國筆下的古羅馬,吹捧得讓人臉紅
    若是沒有彼此的利益相爭便不能成為敵人,古羅馬和古中國兩個超級大國便就是"距離產生美"的朋友了。正所謂遠交近攻嘛。作為東西方兩個超級大國,古羅馬筆下的中國與中國筆下的古羅馬,彼此會如何評價對方?或許是所謂的英雄惺惺相惜,或許是所謂的古人單純淳樸,這兩個大國在評價對方時,竟然有著驚人的一致,即政治互吹,彼此印象棒極了,吹捧的讓人臉紅。
  • 尿液漱口、人泥春藥,古羅馬人的「噁心」程度超乎你想像……
    3.爆炸警告擦屎棍只不過是讓人覺得噁心,然而在古羅馬如廁,是有可能喪命的。下水道裡那些蟑螂、老鼠、蛇隨時可能跑出來咬你一口。更可怕的是,廁所由於常年不清理,聚集的沼氣可能隨時被引爆,隨便一點火花就可以把你掀翻在糞坑中……為了防止爆炸,古羅馬人在廁所的牆上刻下防止惡魔出現的咒語、在進入廁所前誠心祈禱,願神保佑順利蹲坑完畢......
  • 古代羅馬男人穿越時空,來到現代日本澡堂
    在公元128年的古羅馬,男主路西斯是一個固執不懂變通和創新的浴場設計師。一天路西斯推銷自己的浴場設計圖被拒絕後,就到浴場裡泡澡想靜靜。可是浴場裡的吵鬧讓路西斯無法靜心思考人生。於是乎路西斯將整個人沉入水底 ,接著他發現浴池底有一個洞。路西斯想一看究竟,卻被洞吸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