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了解羅馬人的歷史,就越是感到與日本人之間的格調差距,讓人感到有點頹喪。為了讓人能夠重振精神回顧羅馬史,能不能談談古羅馬人與現代日本人之間的共通點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會感到格調差距的,並不只是日本人。除了脫胎自羅馬帝國的歐洲各國以外,就連羅馬帝國圈外的德國與美國,也興盛著研究古羅馬的風氣。可見不論好壞,現代人都會感到與古羅馬人之間格調上有差距。 不過,我們在此將討論範圍限定於日本人,並且只討論共同點。
第一點,雙方都很喜歡入浴。而且古羅馬人不滿足於淋浴,一定要全身泡在裝滿熱水的浴池裡面,才覺得自己真的在洗澡。和目前歐美人清晨起床後淋浴的習慣相反,古羅馬人習慣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入浴,然後帶著輕鬆的心情坐到餐桌前。想必對羅馬人來說,入浴不只是清潔身體,也帶有洗滌心情的功用在內。
古羅馬人入浴的方式也和目前的歐美不一樣。歐美人是在浴缸中洗澡,完畢之後將汙水排掉;而古羅馬人裝滿熱水的大浴池是用來浸泡身體的,因此洗滌身體時,人必須站在浴池外頭的鑲嵌地板上。嚴格遵守這種入浴方法的,可說前只有羅馬人,後只有日本人。
不過羅馬人的入浴是由溫水、蒸汽(即三溫暖sauna)、冷水三種構成。如果不是大富人家,不可能自家備有這三種浴室。因此在古羅馬的都市中,一定會有皇帝或士紳捐資興建的公共浴場。日本的溫泉旅館中,也有人打著「羅馬浴池」的名號做宣傳。如果將要求標準調降到只看浴池的規模是否龐大,那麼也的確可說是羅馬浴池。在這些「羅馬浴池」周邊,通常會畫著富士山或是天橋等景物,古代羅馬的公共浴池則是擺設著白色的大理石雕像。姑且不論映在眼中的是繪畫、雕像還是窗外的景物,總之除了羅馬人和日本人以外,只怕找不到這樣一邊賞景一邊享受入浴的民族了。
第二個共通點,就是雙方都非常喜歡溫泉。也正巧義大利半島與日本列島都是位於火山帶上的地區。羅馬人熟知溫泉的各種功效,當他們在將歐洲與小業細業納入霸權的途中,發現當地的溫泉時,往往欣喜若狂,並在當地建設堅固的長期入浴設施。甚至於現代歐洲有名的溫泉區,也幾乎都發源自古羅馬。
我們也可以說,在享受溫泉的傳統方面,繼承古羅馬人的不是歐洲人,而是日本人。在歐洲的溫泉地區,通常是拿著杯子盛礦泉水飲用,或是穿著泳衣下水。然而在古羅馬時代,不管是城鎮裡的公共浴場,或是溫泉地的浴池,所有從更衣室走出來的人都一律裸體。 想要博得群眾好感的皇帝偶爾會在浴場出現,而元老院議員如果只有短期滯留,也會為了省下燒熱水的麻煩,直接到公共浴池入浴。另外,奴隸階級的人同樣享有入浴的自由。這是一種利用個人式浴缸入浴不可能產生的跨階級天體交流。因為希臘羅馬時代的人認為,裸體才是人類最真實的姿態。這種交流方式之所以會隨著羅馬文明一起消失的因素,相信是因為受了基督教的影響。
羅馬人與日本人的第三個共同點,在於房間的內部裝潢。有位西歐的研究人員曾經這麼說,如果古羅馬人造訪現代的歐洲家庭,應該會因為家具太多, 以為自己到了倉庫。古羅馬人就連在臥室裡頭,也頂多只擺著臥榻桌椅。不過相對的,地面是大理石或磚瓦的鑲嵌畫,牆上則以遠近法畫著田園風景或神話故事等。這不讓人想起家具不多,但是講究繪圖紙門及榻榻米邊框的日本建築嗎?
第四個共通點,則是喜好魚肉勝於肉食。牛用於農耕、馬用於運輸,羅馬人食用的肉類僅限於豬、雞及其他。不過羅馬人雖然慣於食用起司,主食卻是小麥制的麵包或濃湯。這是因為羅馬人與北歐人不同,他們並非肉食民族。在能所及的範圍內,他們會優先選擇吃魚勝過吃肉。在史上甚至曾經記載由於遠徵途中失去補給,軍隊不得已開始吃肉。
讓人感到有趣的是,由富豪或魚販製作的魚缸,到了羅馬人手上,也會蛻變成大規模、經濟化的長期設施。而調查魚貨價格後發現,價位最高的和現代同樣是肉質白色的魚。兩千年來人類飲食的嗜好沒有變化,不禁令人失笑。另外,古羅馬人喜好現代歐洲人不嗜食的烏賊、草魚、鰻魚等。
當年凱撒為了將政體由共和轉移至帝政,因此遭到布魯圖斯派殺害。在他就任獨裁官推行的諸多改革中,便有一條是除了魚販外,禁止民眾用魚缸養魚的法案。依當時社會風氣流行,只要稍微有些財力,通常會在家中設置魚缸。然而凱撒認為這是敗壞民心風俗,超越節度的奢侈行為。當時的律師業界泰鬥, 哲學家西塞羅也受到影響,想要吃魚必須親自到魚店購買。在西塞羅寫給住在希臘的好友信件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文字:「最近我有腹瀉的現象。因為那條法律的關係,近來吃不到魚,光吃些蔬菜。」羅馬人和日本人的第五項共同點,如果以現代的說法來說,應該可說是企業化的才能吧。在羅馬人發跡之前,已經有單獨的石板道路存在。
然而羅馬人發現將石板道路網路化可以大幅提升效果,並將其推廣到帝國各處。拱門與拱頂是由伊特魯裡亞民族發明的,然而繼續發展其理論,令其成為建築樣式的,也是羅馬人。羅馬人還活用了埃及與希臘學者發展的天文學、數學成果,製作了有助於人類保持生活作息節奏的曆法。
在基礎的發現與發明方面,希臘人的成就絕對遠超過羅馬人。然而是羅馬人將其發展成為能讓多數人享受利益的「文明」。如果說諾貝爾獎得主太少是日本人的缺點,那麼羅馬人應該曾經得過類似的批評。
不過,由羅馬人經手「企業化」的過程,當然也會很「羅馬式」。至於詳細內容,在此想由脫胎自羅馬文化的歐美人代為敘述。以下的文章引用自Will Durant著作的《皇帝與基督》,當然作者預設的讀者階層不是日本人,而是與作者同為英語文化圈的同胞。 「青少年教育所必需的每一項學科並非羅馬人的創見。 但是是他們加以選擇取捨,整理成直到今日都通用的教育科目。拱門、拱頂、圓形屋頂,同樣不是羅馬人的發明。然而是羅馬人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膽與壯麗規模發展活用。中世紀輝煌碩大的教會建築,只不過是市羅與建築的徒弟罷了。肖像雕刻同樣不是羅馬人帶頭開始的,但卻在經過羅馬人之手後,肖像雕刻去除了希臘人的理想士義色彩,開始表現出現實人類的堅強與脆弱。
哲學也不是羅馬人的發明。然而讓大眾知道,希臘人熟知的伊山鳩魯學派與斯多噶學派哲學並非與現實人類無關的,是羅馬的哲學家盧克雷丟斯與塞尼卡。 文學中的各種形式,同樣不是羅馬人的發明。可是西塞羅與凱撒在散文領域的影響、維吉爾對於但丁、塔索、米爾敦的影響、李維斯和塔西圖斯對史書著作的影響、霍密斯與尤維那利斯對德來登及薛福特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而羅馬人所使用的語言拉丁文,不但成了義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羅馬尼亞文的「語源」,直到十八世紀為止還是歐洲的通用官方語言。其他影響所至,還包括了從學問與文化超始,到植物學、動物學的領域,甚至基督教會用語以及醫師開立處方籤時的用語等,由於羅馬人是法律體系的創始者,在法律用語方面影響亦為深遠。總之,不使用源自拉丁文的語言便無法書寫文章的情況,至今依舊不變。就連不屬於拉丁語圈的英語也受到羅馬人的語言滲透,使我們的語言內涵更加豐富深邃。
這些都是我們所承繼的「羅馬的遺產」,就連活在現代的人們,每天也會在無意識下接觸許多回。」 「我本來聽到他們喜歡泡溫泉和吃魚,覺得距離拉近了。沒想到羅馬人這樣偉大,讓我又有些洩氣。」 「不用擔心。因為歐美人同樣也感受到與羅馬人之間的差距,才會有上面這段文字。而且感受到差距,與懷抱自卑感是兩回事。這也是一種刺激上進心的要素。當英國尚在稱霸全球時,他們的菁英分子定也是這樣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