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中國館將講述天人合一思想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杭州十二月六日電(記者林露露)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推介會暨「杭州周」新聞發布會六日在杭州舉行。

  愛知世界博覽會將於二00五年在日本舉辦。本屆世博會中國館的主題為:「自然、城市、和諧——生活藝術」,以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為主線的中國文化將貫穿始終,講述人類從茹毛飲血、氏族群居直到城市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

  記者從會議上了解到,日本愛知世博會是新世紀第一次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也是中國首次以開放式的理念由地方政府參與辦展的世博會。杭州與北京、上海等十個左右城市將代表中國各大經濟圈的特色城市,參與中國館的展出。

  作為中國館的重要一支,世博會「杭州周」館的活動包涵中國古文化的諸多傳統元素。絲、茶、紙、水和中藥等特色產品展示和書法、國畫、印石、戲劇、雜技和影視等文化產品展演,將向世界人民展現中國杭州以科學的精神態度,探索城市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追求人文與自然環境和諧的新風貌。

  據介紹,日本愛知世博會將有一百二十五個國家和地區、八個國際組織和近一千五百萬人次參加。日本方面將推出乘車環遊五大空間、豐田夥伴型機器人等高科技來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舞臺。(完)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解析度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具體表現為人體形態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季羨林與吳良鏞是怎樣踐行「天人合一」思想的?
    他在向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築師提出主旨報告中指出:20世紀既是「大發展」又是「大破壞」的時代,「我每每捫心自問:我們將把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312頁)兩位大師對這個問題都作了回答,共同希望從中國古代智慧中汲取力量,中心是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們二位不只是地理上的鄰居,更可貴的是思想上的鄰居,志同道合。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不僅是一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 解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將是最大遺產
    甚至指出其造型上的似曾相識,比如安藤忠雄設計的1992年西班牙博覽會的日本館建築中部曾出現過類似元素。  「任何有轟動的工程,必然有轟動的聲音。」何鏡堂對此並不在意,他不久前在做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設計時也曾聽到過不同聲音。他說,參照日本館是無稽之談,中日的建築文化是共通的,日本的也源於中國。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其對於「天」「人」關係的探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闡述也是最為全面、深刻的。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學說。他認為「天」是與「人」相對立的自然世界,但是「天」與「人」又有關聯。
  • 來自楊振寧的開示:如何正確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秋鵬天人合一,是《易經》所傳導的核心理念,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大凡傳授國學的,都會講到天人合一。不過講的人層次不同,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平時看到比較普遍的講解是: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世界融合成一個整體。
  • 楊振寧教授講的《易經》天人合一思想,到底高明在哪裡?
    周秋鵬楊振寧教授在一次關於《易經》的演講中,講到了《易經》的天人合一思想。他的觀點跟絕大多數從事國學研究的人士明顯不同。那些國學研究人士認為:天人合一,是指人與外部環境融合成一個整體。由此進一步來論證天人合一思想。因為外部環境,不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而是由天地萬物構成的,比如那些批評楊振寧教授的人,他們無論是對於楊教授,還是對於筆者,都屬於「天」的範圍,就是外部環境。那麼,作為一個人,該如何與這些批評者合一呢?如果按照那些常規的解釋,楊教授或者筆者是可以跟那些批評他的人融合成一個整體的。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汪文忠,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諸子百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佔據著重要地位,但所倡導的主流方向卻不盡相同,例如儒家崇尚禮儀,法家重律法,墨家主張平等。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
  • 「天人合一思想應用」矛盾對立統一,物我合一之關鍵
    天人合一的起點在於吸收外部能量為己用的樸素發展思想,要點是明了生使合一,即生使合一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動力源泉與最終指向。難點是如何達成生使合一,說到底,天人合一思想的根諦在於使人明了個人的使命、價值、意義及如何在有生之年達成之。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天人合一,世界宇宙的最高境界
    講究人體和自然界的融合統一,而且這種自然界的理念,不只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的這一畝三分地而已,更是廣闊無垠,甚至看不見摸不著的神靈世界。神靈世界,也就是現代物理學的超物質空間,超物質也是一種客觀存在,本質上屬於廣義的物質世界。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
  • 天人合道也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之一
    所謂天人合道,如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所說:「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即天道和人道雖有差別,但二者具有同一性,天道是人道效法的對象,人道是通過對天道的效法而制定出來的。這裡的天道主要是指日月星辰四時的運行常規,而人道主要是指社會規則、治國以及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