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道也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之一

2020-12-13 靚說國學

所謂天人合道,如王夫之《張子正蒙注》所說:「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為人道。」即天道和人道雖有差別,但二者具有同一性,天道是人道效法的對象,人道是通過對天道的效法而制定出來的。這裡的天道主要是指日月星辰四時的運行常規,而人道主要是指社會規則、治國以及治身之道。

春秋時期,越國思想家範蠡指出:「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即用兵要效法天道循環往復運行的規律,以制定用兵之策。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自然」是貫穿於天、地、人的最高法則(道),故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的命題。莊子作為老子的繼承者,也反對把天道同人道割裂開來,視「自然無為」的天道為人道的最高準則,故而提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的觀點,強調人們做事時必須服從自然之道,其所講的「庖丁解牛」的寓言,即生動而深刻地表達了主觀能動性(人道)與客觀規律性(天道)相統一的思想。

《易傳》最推崇「法天」的思想,《繫辭上》云:「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彖傳》云:「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呂氏春秋·情慾》也認為:「古之治身與治天下者,必法天地。」漢代董仲舒依據「道之大原出於天」的命題,肯定人類社會的一切道德禮法出於對天道的效法,所謂「聖人法天而立道」(《漢書·董仲舒傳》)。其他如孔、墨等也有「法天」的論述,可見天人合道是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之一。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不僅是一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具體表現為人體形態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儒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其對於「天」「人」關係的探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闡述也是最為全面、深刻的。戰國時期荀子提出「天人相分」學說。他認為「天」是與「人」相對立的自然世界,但是「天」與「人」又有關聯。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來自楊振寧的開示:如何正確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秋鵬天人合一,是《易經》所傳導的核心理念,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大凡傳授國學的,都會講到天人合一。不過講的人層次不同,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平時看到比較普遍的講解是: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世界融合成一個整體。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諸子百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佔據著重要地位,但所倡導的主流方向卻不盡相同,例如儒家崇尚禮儀,法家重律法,墨家主張平等。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中廣為人知的命題之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尚書》《孟子》等經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其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觀念,並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對其進行重新解讀與闡釋,而討論焦點則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關係問題上。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從宏觀看,中西哲學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對待天人關係的態度,其他一切差別都是由此衍化而來。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係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終是一個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題。作為中國傳統生態世界觀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天人合一」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根本意蘊就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係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