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2020-12-13 我的武林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

(1)天地人同源。

何謂天地人同源? 《易經·繫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番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其意是: 《易經》這部書,內容廣大,所有的道理,無不具備,有天的道理,有人的道理,有地的道理。不論天道、人道、地道,都有變動;而六爻的設定,是效法天、地、人的變動,所以稱作「爻」,是效法之意。「爻」有上下不同的等級,以比擬萬物貴賤不同的類別,所以稱作「物」 。剛爻與柔爻,在六個位置交錯,猶如萬物錯綜複雜的文採, 所以稱作「文" 。「文」構成的形象,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陽爻在奇數位,陰爻在偶數位時正當;否則即不正當 。由形象的正當與不正當, 產生了吉與兇的象徵。《易·繫辭下》前十章,說明卦的六位,取法天、地、人三才。

《抱樸子》說: 「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名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

(2)天人相通。

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人的五臟之氣皆通天氣,蒼天之氣,為清淨的陽氣,順之則真炁固 。聖人能煉真炁,進而煉炁合神,就能反虛合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靈樞·本髒篇》說:「五臟者,所以參天地,副陰陽而連四時,化五節者也。」

總之,人體生命活動與天地大自然是互相聯繫著的 。

(3)人與萬物息息相關。

人與萬物儘管懸殊很大,但都是天地混元一氣產物。

對於萬物,《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對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又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易》曰: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苟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人與萬物儘管息息相通,但不能視為等同。

「天人合一」 就是宇宙和人遵守共同的規律 。人是一小宇宙,和大宇宙沒有隔著堅固的壁壘, 這兩者受同一法則支配,從這一方到另一方,是暢通無阻的 。所說的心靈和宇宙、內世界和外世界是互相聯繫著的。因為人本來就是能參與宇宙事物的。

如上所述,古人只是看到了它的總前景,但沒有揭示其全部的內在規律和具體細節,這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王魁溥)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周德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關係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是核心問題。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不僅是一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為什麼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
    圖|■方金爐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或者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從山水畫的藝術特質來看,其著意於形神兼備,倡導著道法自然的創作風格。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的第七個小故事裡藉助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期間與他的徒弟顏回的一段對話論述了他理解的「天人觀」。莊子在這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說:「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這種中西方文化的歸一性研究使我們大膽地邁出了把矛盾律——元(無—有)作為最終的「理」,即哲學的開端的關鍵性一步。這種「理」與中國古代賢哲關於論理的名言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國古代有句名言,「天人合一」,漢朝董仲舒就說過「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天人無二理」,這個「理」對於我們自己的思想與外界的一切,是一回事情,這個整個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的精神。
  • 浙江省「最具」儒家古韻古鎮,八卦水系彰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
    提起「水之鄉」,人們自然會想到它是世界的代名詞,特別是江蘇地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歷史悠久,是江南的代表性河流,江南的每個古水鄉都有它的特色,他們的建築結構都很好地顯示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有些江南水鄉古鎮富聲鼎鼎,建築足球也處處顯示富貴,事實上有一種浙江的景色,其景色不亞於江南,而且其建設構圖是浙江儒教文化最古舊的古城,表現出儒教哲學思想特別是古鎮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 「天人合一」生態內涵的中國表達
    由於地理位置、哲學傳統、經濟模式等方面存在的根本差異,中西傳統上人與自然關係的建構也截然不同。一般認為,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主張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而西方是「天人兩分」,堅持人類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主張徵服自然、改造自然。
  •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中廣為人知的命題之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尚書》《孟子》等經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其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觀念,並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對其進行重新解讀與闡釋,而討論焦點則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關係問題上。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究竟能幹什麼?
    在中華文明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很多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各地汙染嚴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受歡迎。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呢?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曾經被統治者濫用。
  • 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 古代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觀念看來並不是偶然
    思維方式上,受天人合一觀念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西漢大儒董仲舒進一步提出,「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卷《深察名號》)(董仲舒1991)。可以說,自先秦開始,天人合一觀念就成為人們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方式之二,天人調皆是最高理想,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因此,漢代帝王詔書中肯定天地、自然與人類的共同屬性,追求「承天順地」、「四時調序」,強調建立人類與天地、白然的和諧關係,是該時代思維方式使然。
  • 樓宇烈先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所以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我們就不斷地在講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天人合一。這個思想可以說在社會上已經有相當大的影響了,但是我總感覺到我們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內涵似乎還是詮釋的不夠,所以就這個問題談一談我個人的心得。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到西漢時期,隨著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識,發現屬性相同的事物之間可以發生感應,如同被神秘的氣場所左右,便有了「天人感應」之說,比如,磁石可以吸住鐵塊,琴弦可以產生共振,在光亮環境雖然閉上眼睛但還是能感受到光的存在,一群牛裡邊一條牛哞哞叫則會引起其它牛跟著叫,天氣熱冷乾濕的變化會引起人身體上的不適,等等等等。
  • 季羨林與吳良鏞是怎樣踐行「天人合一」思想的?
    一次,我說他有些像季羨林,並且拿季先生《「東方文化集成」總序》給他看,他很快表示同意季先生的思想。這篇序文成了思想交流的紐帶,使我明白季先生指出的問題在其他領域也同樣存在。清晨愉快的聊天使我鬥膽約請吳先生編一本中國建築學的民族傳統的著作,因為《東方文化集成》已出版的著作偏於人文科學,有了吳先生的著作才更全面。吳先生當即表示,中國建築學也應走「跨界」的路。但對編書,他只說:「我考慮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