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2020-12-13 靚說國學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天人合一」觀念的產生,首先是人類生存的客觀環境和條件所決定的。一方面,「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左傳·成公十三年》),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一切生活所需,而人類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自身也已形成了比較完好的,能與時空環境相協調、相和諧的生存能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諧相處是人類必然的選擇;另一方面,鬥轉星移、四季變更洪澇乾旱、冰雪地震,在瞬息萬變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渺小無力,自然也會產生敬畏和依賴的心理。其次,「天人合一」觀念更是我國數千年農業文明的產物。農耕經濟仰賴天時地利,「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洪澇乾旱則顆粒無收,「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呂氏春秋.審時》)。順天時、因地利、靠人和,中國古代先民別無選擇。

北宋思想家邵雍曰:「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觀物外篇》),中國古代哲人極其關注人與天地自然的關係。遠古伏羲畫八卦,「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已經對人和天地的關係作了思考。《周易·繫辭》指出:「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人和萬物一樣秉受天地之大德而生,故應當做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乾卦,文言》)。既然人與天地同根、與萬物一體,就應當遵循「不違天」的天人和諧原則,與自然界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從天而動,達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易傳》)。

人們通過自覺修養,就可以如同天地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達到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物我同一的境界,「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孟子繼承了《中庸》衣缽,進一步提出了「性天相通」觀點,認為「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已由「天」賦予「我」,人們只要能盡心養性,就能夠認識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

與儒家相比,道家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張「順應天道」,「無為而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就是道,是自然規律,是宇宙意志,是天地宇宙萬物生化之機的總和。要求人們從「天道」出發,順應自然。莊子是最早提出和闡述「天人合一」思想概念的第一人,《莊子·齊物論》曰:「人與天,一也。」並指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之所生謂之物,人生亦為萬物之一,而人生之所以異於萬物者,在於能獨近於天命,能與天命最相合一。

天人合一,儒道互補,兩家對於天人關係的一致觀點,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除了以莊子為代表的「順天」說、以《易傳》為代表的「天人調諧」說外,先秦時期還有鄒衍運用「五行生剋」說推衍五德終始,墨子以「兼愛非攻」說推崇「天志」,子產以「天經地義」說推倡周禮等,均含「天人合一」之意。當然,亦有荀子的「制天」說,強調改造自然、人定勝天,而與「天人合一」相反相成。

西漢大儒董仲舒繼承了「天人相通」理論,明確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並創造性地提出了「人副天數」和「天人感應」說。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他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中還說:「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數也;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谷川之象也。」在《春秋繁露·陰陽義》中又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無論孟子的「盡心知性」,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都強調天地萬物本與人一體。

明確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語的是宋代理學家張載。宋代理學昌盛,張載、二程程顥、程頤)發展了孟子學說,揚棄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達到了新的理論水平。程頤說:「天、地、人,只一道也。」「道與性一也。」「道未始有天人之別。」認為天道、人性是同一的,人性即是天道,天道即是天理,仁義禮智等道德原則和自然規律是一致的。張載說:「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天稱父,地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明確肯定人類是天地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由天地所賦予,天地之體即人之身體,天地之性即人之本性;認為天下同胞情同手足,明確提出愛人、愛物、愛自然的生命關懷思想,把天人合一、天人協調、實現天理和人性的統一,看作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從張載的「立心立命」,到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在這種「內聖外王」的人生選擇和設計中,充滿了「民胞物與」的情懷,浸透著「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印度佛學稱「天」為「梵」( brahman),稱「人」為「我」( Atman),有「梵我一如」( brahma-atma-aikyam)的命題。「梵我一如」認為,萬物依一定順序發生,人類乃至一切生物之靈魂從其業力而有各種形式之輪迴。「天人合一」與「梵我一如」其哲學內涵雖不盡相同,但在天人關係上則持基本相同的觀點,都強調主客觀之間的內在統一性。正因為有這樣的共同基礎,印度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國後,表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逐漸與傳統的儒道文化(尤其老莊哲學、魏晉玄學)相融合,至隋唐時期已完全紮根中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產生於「梵我一如」的環境中,成長於「天人合一」的氛圍裡,中國禪宗的天人觀不言自明。宋明時期,儒道佛相摩相蕩完全合流,匯人宋明理學體系之中。發端於先秦、定型於西漢的「天人合一」學說,最終由融儒釋道於一體的宋明理學總結並明確提出。

由仰賴自然的生存意識發展而來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闡發了天地萬物一體的宇宙觀和社會觀,內涵非常豐富,影響極其深遠。中國歷代思想家的學術思想都能從中找到根源,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孟子的「義」,周敦頤的「誠」,張載的「氣」,程朱的「敬」等等,無不深契天人之意,「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古代數千年的主導文化。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周德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關係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是核心問題。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談到了「天人合一」。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說,《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周易·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描述。
  • 來青羊,感受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2004年6月,在中國國際道教文化節之際,恢復了原來摸青羊的習俗。 中國很古老的時代就建立了發達的農耕文明,所以中國人傳統上把羊作為樸實、善良、吉祥的象徵。中國古代漢語「羊」字通「祥」字。漢字--羊大則充實而美。因此,吉祥是羊文化諸多內涵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 樓宇烈先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在這個講壇上主席發表了講演,提到了現代世界人類面臨著六大難題,這其中提到了人類社會個人主義的惡性膨脹、道德的滑坡、誠信的缺失、人與自然關係的緊張等等,然後就緊接著講到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在內,有很多可以對解決人類面臨的難題有所啟發的,第一個提出來的就是關於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那麼也就是說這個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我們解決今天面臨的人類的難題是可以有啟發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為什麼可以受益終身?
    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說到了「天人合一」。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就是《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道家的《道德經》同樣說的是「天人合一」。那「天人合一」到底有怎樣的內涵呢?為什麼會說它是受益終身的傳統理念呢?中國自古以來被譽為神州,神州意思就是神選定的一塊天賜寶地。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不少人通過修道成為神。中國人被稱作是炎黃子孫,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戰勝蚩尤以後成為了天下的共主。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莊子在《莊子外篇.山木》的第七個小故事裡藉助孔子受困於陳蔡兩國期間與他的徒弟顏回的一段對話論述了他理解的「天人觀」。莊子在這個故事中借孔子之口說:「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
  • 「天人合一」現代詮釋的流變與爭鳴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思想中廣為人知的命題之一,語出張載《正蒙·乾稱》。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尚書》《孟子》等經典中都有所反映。近代以來,不少學者將其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性觀念,並廣泛利用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資源對其進行重新解讀與闡釋,而討論焦點則主要集中在概念理解以及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關係問題上。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以天人合一為視角,看古人的文學創作,析中國的審美傳統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命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它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政治和道德觀,也廣泛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審美和藝術觀念。從古至今,對天人合一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在小編的這篇文章裡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就將天人合一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是如何利用人與自然的關係來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
  •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究竟能幹什麼?
    在中華文明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很多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各地汙染嚴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受歡迎。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呢?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曾經被統治者濫用。
  • 河山巖古村:如何延續「天人合一」理念?
    整個村落被山水環抱,自然景觀優美,古建築和村落格局至今保存完好。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村落格局與建築體現「天人合一」 河山巖村修建在風景優美的大山之側,溪水之濱,整個村落坐西朝東,南北西三方被群山環繞,遠望青山疊翠,鬱鬱蔥蔥,有如水墨山水,特別是村後的後龍山,古樹參天,雲霧繚繞。村前,是廣闊的田野,不遠處是波光粼粼的金盆湖。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    編者按    中華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儘管在具體觀念上有差異,但都將「天人合一」看作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準則與至高境界。
  • 天人合一,文化自信
    而吳旭東大夫是餘姚市三院的心理醫生,同時也是餘姚慈善總會義工分會副會長,結合陽明文化在做慈善事業中的項目推廣活動。他們的活動策劃是在1月16日晚進行相互商討後,並決定下一步的實施計劃和推廣。而此次1月20日,當天下午的交流會議裡,馬新波主任展開了思路和敘述了他們的理念,並又提到了「天人合一,文化自信」的主題。
  •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現代闡釋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其基本思想是人的生理、倫理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已有提出,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也有認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莊子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但這一理念並非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世界上其他宗教和科學闡釋都有類似觀點。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天人合一」與「人神相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差異
    在這數千年的發展中,人類既有根本上的同類相似性,又為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經過長期的歷史變遷,形成了文化上的區域性和差異性。在同屬人類文化的大框架下,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無疑具有不同的特質。如果集中概括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精神結構,那麼,可以發現,中國聖賢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傳統則是「人神相分」。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