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2020-12-13 明哥聊點啥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

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所以,學習國學,研究中國文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提高分辨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撿到籃裡都是菜,做一個兩腳書櫥。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就像孔子說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再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普遍聯繫與共同規律。正所謂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的思想就是十足的封建糟粕。它是由西漢的董仲舒率先提出來的,大致的意思就是天與人是會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人做了壞事,老天就會通過各種手段來進行預警和懲罰。比如通過星象顯示或者降下地震瘟疫等災害來進行懲罰。他甚至還設計了一套操作性很強的所謂天人三策,就是教導人如何來解除各種自然災害。

比如,哪一年發生了大面積的乾旱或者洪澇水災,那就表明示陰陽失調了,怎麼來恢復陰陽平衡呢,他想出了一個十分可笑、荒謬絕倫的辦法。如果是乾旱,說明陽氣過甚,陰氣不足。於是,政府就發告示,要求男人們儘量不要出門,讓女人到田裡幹活,甚至還鼓勵男女之間要多同房事,那是因為古人稱房事為雲雨,雲雨多了陰氣就會上升。反之,如果遇到了水災,那麼就要禁止女性出門,同時不準舉行婚禮,不準夫妻同房,以免推波助瀾使陰氣更甚。

很明顯,這種「天然感應」的觀念,已經完全背離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說,從偉大到荒謬往往只差一步。學會正確分辨,努力去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讓真理不斷發揚光大。

在以後的分享中,我將持續發表系列文章,讓你五分鐘讀懂一個中國文化關鍵詞。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同時還受語言思維文化體系的局限,即語言思維的緯度。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受個人的經歷實踐局限,即經歷實踐的維度。人們的身體一直在感知當下,人們一直在用語言思考,人們一直處於經歷實踐中。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感應」,天人互相影響。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則是實現「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世界上人來人往,有新生有死亡,一代接著一代,一波接著一波。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生活的本意便是生下來活下去。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莊子的觀點中雖然沒有天人合一的體悟,卻有法天自然的道家思想在其中。除了道家學說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孔子在其編撰的著作《尚書》、《春秋》的若干篇幅中都有關於上天與人間事相互聯繫的論說。漢代董仲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並總結為系統性的天人感應學說作為策論呈送給漢武帝,漢朝政壇自此形成「罷僻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格局。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談到了「天人合一」。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說,《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周易·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描述。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周德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關係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是核心問題。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
  • 關鍵詞解讀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  《報告》指出:「積極倡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  2016年初,省委書記陳敏爾在全省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要進一步弘揚貴州人文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構築「精神高地」、衝出「經濟窪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貴州人文精神,建立在對客觀世界深度思考的基礎上,是從哲學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實踐間互相關係的一種理性文化,將歷史所講格物、窮理、致知融為一體,具有自身特定的價值系統、思維方式、社會心理。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日起,本報開設《「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微講壇》專欄,約請專家學者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的生態智慧,闡釋當下生態文明建設應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終是一個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題。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有意思,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一、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在中國的古人看來,「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很多人以為這個概念是道家提出的,其實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孔子,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天人感應一般認為是儒家提出來的,是源於源於《尚書·洪範》,而道家經典《易經》上所講,如一個人心性潔淨,那麼就可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儒道兩家都是承認天人感應的。其真實情況呢,是晚上睡覺的時候,嚴子陵把大腿壓在光武帝劉秀的肚子上了,因為天人感應嘛,星象就顯示帝星收到了侵害。天人感應類的故事非常多,會一點常識,存在一些敬畏之心,那是非常必要的。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所體現的治國內涵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孫勁松(系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
  • 古代祥瑞的出現,是天感應人還是人感應天?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那麼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概念,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呢?其中很多的事情往往就是在天人之間發生聯繫之下的一種產物,人們是通過祈禱,最後是形成了一種祥兆出現,而還有的情況是人們做出的一些個感應預判,而其中的天人合一又是怎麼樣的一種說法呢?
  • 以天人合一為視角,看古人的文學創作,析中國的審美傳統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命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它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政治和道德觀,也廣泛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審美和藝術觀念。從古至今,對天人合一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在小編的這篇文章裡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就將天人合一理解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關係。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人是如何利用人與自然的關係來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