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2020-12-13 愛心美園

人們的意識形成同身體感知與語言思維及經歷實踐相關。

你的思維,你的想像,你的夢境,不可能超越這三樣,必然與之相關。

也就是說你夢到的一定是身體感知到的或是語言思維過亦或以前經歷實踐過。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局限於身體器官的感知認知,即身體感知的維度。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同時還受語言思維文化體系的局限,即語言思維的緯度。

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受個人的經歷實踐局限,即經歷實踐的維度。

人們的身體一直在感知當下,人們一直在用語言思考,人們一直處於經歷實踐中。

這形成了你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你的世界觀,在這世界觀的影響下形成了你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決定了你的言行舉止。

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內外因素,自然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

你還沒出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已經擺在那裡。

已經架構好了一切,剩下的你只有接受並適應,這就是你的天命。

這假如是水下世界,你出生便要在水下生活,如果這是真空世界,你出生便要在真空生活。

人與人相互關聯,互相影響。人與自然也是相互關聯,互相影響。

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會影響整個社會生態與自然生態。生態反過來又影響我們每個人。

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感應」,天人互相影響。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則是實現「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世界上人來人往,有新生有死亡,一代接著一代,一波接著一波。

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生活的本意便是生下來活下去。

你走了還有別人,世界少誰都一樣,生生不息,循環往復。

生命的意義也許就是不斷的維持生命延續生命,生命一直在前行,社會一直在運作。

花花世界誘惑了人的雙眼,迷失了人的心智,以致於簡單的生命道理卻蒙上層層迷霧。

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定是為生命本身服務的。脫離了生命本義,任其如何發展都只是邪路。

我們看到有些國家,物質豐富,科技發達,但連起碼的人文關懷,生命救助都已經喪失,沉迷於勾心鬥角的精緻利己。

對生命應不放棄一個,不遺留漏一人,互助共擔風雨。

這生命不僅僅只是人的生命。

相關焦點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天人感應一般認為是儒家提出來的,是源於源於《尚書·洪範》,而道家經典《易經》上所講,如一個人心性潔淨,那麼就可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儒道兩家都是承認天人感應的。那麼什麼是天人感應呢,剛剛說的《易經》感而遂通,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干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天人感應」是指人與自然萬物同類相通,相互感應。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來於天地萬物為一體,相互溶入生息,只因後天識神分別之故、漸脫離自然。
  • 古代祥瑞的出現,是天感應人還是人感應天?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那麼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概念,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呢?其中很多的事情往往就是在天人之間發生聯繫之下的一種產物,人們是通過祈禱,最後是形成了一種祥兆出現,而還有的情況是人們做出的一些個感應預判,而其中的天人合一又是怎麼樣的一種說法呢?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莊子的觀點中雖然沒有天人合一的體悟,卻有法天自然的道家思想在其中。除了道家學說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學說中,孔子在其編撰的著作《尚書》、《春秋》的若干篇幅中都有關於上天與人間事相互聯繫的論說。漢代董仲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並總結為系統性的天人感應學說作為策論呈送給漢武帝,漢朝政壇自此形成「罷僻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格局。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淺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天人感應說源於西周初年的天佑有德的思想,認為作為人格化至上神的「天」是根據統治者的德行來實施賞善罰惡。夏商所以亡國,「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文王所以以周代商乃是「明德慎罰」的結果。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個問題問得特別有意思,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一、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通俗的理解,什麼是天人感應,其實就是把人和天相互結合起來,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錄裡面大概就描述了這麼一個觀點: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要順應天道,否則上天會懲罰你的。了解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天人合一,就能更好的理解。
  • 天人合一所體現的治國內涵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係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從宏觀看,中西哲學的最大差別之一就在於對待天人關係的態度,其他一切差別都是由此衍化而來。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導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學說。指天與人的關係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和統一。而《黃帝內經》中的天人合一觀,更是標誌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了理論醫學。(編輯/三木)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怎樣解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對於「天人合一」概念的含義,學者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申從《四庫全書》中找到200餘條明確表示「天人合一」的資料,他發現「天人合一」中的「天」字包含著以下的內容:1.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2.天是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3.天是人們敬畏、侍奉的對象;4.天是主宰人、王朝命運的存在;5.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但今天的人們把「天」理解為自然界,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合一」的內容,一條也沒有。
  • 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什麼才是天人合一呢?
    要想明白什麼是「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天。《說文解字》說「天」為:「天,至高無上也」。人類最原始崇拜對象,幾乎都是自然界的實際存在物,如風、如雨,如山、如樹,「天」也不例外。但《說文解字》的「至高無上」卻非常虛幻。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