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讓「文氣」富有生命感!

2020-12-13 詩詞軒

中國古代詩學民族特性的形成,與天人合一思想這一傳統文化之根的深遠影響密不可分。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思想,意蘊豐富、源遠流長,幾乎成為儒釋道各家學說普遍認同和主張的精神追求,構成中華文化超越時空、貫穿始終的基本內核,對我國社會文化走向、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文藝創作、審美追求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古代詩學傳統講究順天應人,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去尋求美,為天人合一思想中蘊含的濃鬱人文情懷、生命精神、審美境界和道德追求所深深映射,表現出不同於西方詩學的獨特話語體系和文化範式,極具東方韻味。  

對生命意志和生命情趣的詩意表達

中國古代哲學將宇宙看成一個有機整體,認為人的生命在本質上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而人的生命與宇宙生命的合一也就是道的合一,道是萬物生成、存在、變化的終極根源。道的本性在於「生」,天地萬物由「道」所化生,決定了人與自然萬物在生態本性層面上具有內在一體性和同源性。

論及「道」,就不可不提「氣」。道和氣是統一的,都有「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在道的統攝下,人以自身生命之「氣」與自然之「氣」相合,人的情志進而與自然物質之「氣」聯繫在一起。物質與精神渾然一體的宇宙觀使得「氣」成為道的生命呈現,道的生命精神通過氣表現於萬物。「氣」的內涵既包括客觀存在的實體,又包括主觀的道德精神。從詩學形態上看,「氣」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有機體,表現為詩意的終極關懷,強調人的生命高於一切,充分顯示了古代詩學話語主體對生命意識的關注和生命價值的肯定。

把「氣」範疇引向文學創作領域,便形成了以「氣」論文的詩學話語體系。文學藝術作為道的具象呈現,「文氣」貫通其中,從生命精神的維度弘揚藝術精神,呼應天地之生的節律,進而實現人與宇宙生命的感通呼應。在文藝創作中,氣是天人感應的中介,人經由這一中介才能夠深切體認萬物,由對事物外部生命形態的觀照轉入內部的審美體驗,從而將自己從世俗功利關係,以及與他人或外物相對峙的封閉自我中解脫出來,實現生命的自我超越。由此,氣所蘊含的生命精神充溢於各種藝術形式,成為藝術作品生命力的源泉。

富有生命感的「文氣」論說幾乎貫穿了整個古代詩學的發展歷程。比如,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強調「文」與作家個性、氣質的關係。劉勰從作家的生命狀態與文學創作規律的角度入手研究「氣」,集古代詩學「文氣」說之大成。在「氣」之生命意識的主導下,古代詩學中形成了氣韻、氣勢、氣象、生氣、風骨、神韻等眾多範疇。可見,古人將「氣」看作文藝作品生命力的內在基質,文藝作品既是藝術家性情的生動呈現,又表現為藝術形式的內在精神;不僅如此,古人還以把文學藝術放在宇宙生命整體關係的更高視點,讓人體悟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揭示出文化的生命體驗性與詩意性特質。

對人文情懷的自然抒發

對古代文人來說,文藝創作不僅是精神需求,也是生命需要。古代詩文往往融哲理、歷史和人生於一體,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等關係的調節,渴求「仁以待人」,將人文情懷在人對自身的重視和人對他人、對自然生命的尊重之中突現出來,希求實現「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境界,即通過寫詩和解詩、用詩、教詩等行為來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之間的矛盾,使人得以回復原初心性,能夠「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

正是因為遵循「順天應物,天人和諧」的基本精神和以「人」為貴的理念,古代詩文重視人的自然情感抒發、精神生活的質量和生存境界的完美。在這一點上,儒、道兩家的觀點殊途同歸。儒家主要通過自然的人化,使天道在倫理學層面轉化為以「仁」和「禮」作為核心的人道,在傳統文論中體現為「文以載道」。道家則是通過人的自然化,進而抵達人與宇宙合一的精神境界。儒家、道家最終追求的都是宇宙和人的自然統一。

作家創作以心為樞紐,人品和作品的品格都是心靈境界的外顯,在這個意義上人和藝術實現了統一,也自然使得中國詩學傳統富於主體情感性特質。古代文學創作論中,「情」的概念非常突出,「吟詠情性」「獨抒性靈」等典型命題,都表現出創作是人性的自由抒發。比如,劉勰提出「感物吟志」說,陶淵明「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都從自由展示個體情感的角度,論述了自得、自樂的創作思想。「情景合一」命題也由此派生出來,王夫之就曾提出「情以景生」「景因情合」。審美主體以自然物為中介,步入情景交融、心物交融、人與自然交融之境界,進而塑造合乎宇宙精神的理想人格。

讓生命之「氣」美妙流動

古代詩學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去尋找美,在情與景的交融、心與物的感應中實現自我超越,達到生命的本真境界,即所謂「意境」。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意外,又蘊於象內。意境的營造就是從投諸具體物象的生活感受出發,提升為生命感悟的過程。這使得意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突破了審美境界,進入生命境界。

藝術不僅表現客體,更要求表現創作主體的精神情感,實現心物合一。因此,「意象」「意境」「境界」等概念在古代文藝創作中尤為重要。審美意象是客觀物象和主體情意的統一,它超越但並不脫離自然之象,其本質仍在於主體性。對於主體創作來說,只有剝離實用性功利關係的束縛,投入生命體驗和生命情趣,才能具備意境生成的前提條件。唐宋以來的詩論中就多以「境」或「意境」為標準,如王昌齡提出「意境」範疇,明確了「物境」「情境」「意境」三境之說;司空圖品評了二十四種詩境,用詩的語言以意境論風格;嚴羽以禪喻詩,意圖說明詩歌的主旨即是「吟詠情性」。

藝術活動通過詩性意象體現自然萬物中所包蘊的宇宙生命意識,給人們提供一個廣闊「象外之境」的體悟空間。在藝術鑑賞時,通過對文藝作品進行獨特的詩性觀照和體驗,使心與象通,才能感悟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萬物的生命意旨,真正領略到藝術的生命力所在。藝術作品的藝術意象和意境的生命力,就是流動在藝術作品中的生命之「氣」。氣韻生動是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的標誌之一,作為藝術作品內在精神的「氣韻」是詩性意象的具體體現,賦予藝術作品以內在活力和外在動勢。

審美境界與人生境界的統一

天人合一不僅意味著人與自然的相融相合,同時代表著人對自身內在超越性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儒、道、佛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而歸諸「天人合一」則是共同的。

「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生生」思想起源於《周易》,即「生命的創生」,是天地間最普遍、最基本的德性,是我國古代哲思與藝術的核心所在。生有一個中間環節是氣,陰陽二氣相交,萬物誕育。陰陽之道成為萬事萬物社會人生,包括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繼承這一規律是最高的至善,運用這一規律則是人性之必然。

天人合一不僅是人與自然間和諧的精神性關係,還是道德精神的象徵,將天地萬物的變化發展同人的吉兇禍福、道德規範、精神世界聯繫起來。「生生」既是一種道德力量、是日用常行的德行教化,更是一種無時無處不在的生命關懷。「生生之德」代表著從自然生命中升華出的天地生生不息的創生精神,是一切藝術魅力的根源,帶有濃鬱的審美意蘊。有了「生生之德」也就有了「生生之美」,道德自覺與審美體驗融為一體,有了孔顏之樂與天地萬物同體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和人生境界是統一的,都把體悟生命的本真之思進入與天地自然完全合一的存在狀態作為終極追求。有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就有什麼樣的審美境界,因此,孔子追求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追求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與陸機所言審美活動的「精騖八極,心遊萬仞」最終的落腳點是一致的,都著眼於人的精神建構,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作為最終目的。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劉冠君)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
    圖|■方金爐中國山水畫與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或者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內涵。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從山水畫的藝術特質來看,其著意於形神兼備,倡導著道法自然的創作風格。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
    周德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和「人」可以說是兩個最基本的概念,而「天」和「人」的關係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命題,是核心問題。宋代思想家邵雍說:「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言下之意,凡是做學問的都離不開研究天人之間的關係。
  • 天人合一思想之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樸素的一種哲學思想,這種思想也不是中國獨有,但在中國這種思想運用到人類生產活動,社會交往中,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代代傳承,根深蒂固。道家心中的天人合一"絕聖棄智"道家認為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精神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 「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不僅是一根本性的哲學命題,而且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種思維模式。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認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牽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牽涉到「天」。這就是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又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天人合一,大道至簡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現於《內經》。在該書中,指出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為利,逆則為害。具體表現為人體形態結構體現了天地的結構。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上的各個方面,中國的建築、環境、文學、繪畫、園林等都與「天人合一」的相關理論有關。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與古典園林山水空間的構建為依託,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對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道家:無為而治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諸子百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佔據著重要地位,但所倡導的主流方向卻不盡相同,例如儒家崇尚禮儀,法家重律法,墨家主張平等。但論及處於核心地位的,當屬道家思想。道家向來研究人與之然的關係,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規律,讓一切事物按照其原有的發展方向發展,不可多做幹預,即無為而治,這是其一。無為並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
  • 來自楊振寧的開示:如何正確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
    周秋鵬天人合一,是《易經》所傳導的核心理念,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大凡傳授國學的,都會講到天人合一。不過講的人層次不同,對天人合一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平時看到比較普遍的講解是: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世界融合成一個整體。
  • 季羨林與吳良鏞是怎樣踐行「天人合一」思想的?
    他在向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建築師提出主旨報告中指出:20世紀既是「大發展」又是「大破壞」的時代,「我每每捫心自問:我們將把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交給我們的子孫後代?」(312頁)兩位大師對這個問題都作了回答,共同希望從中國古代智慧中汲取力量,中心是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們二位不只是地理上的鄰居,更可貴的是思想上的鄰居,志同道合。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孔孟卻表示不知情?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說法很多,一般認為最早是莊子提出來,但道家後繼無人,道教卻走上了修仙煉丹的道路,最後也沒能發揚光大。其它各家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帝制神學體系。他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路正中漢武帝下懷,於是大力推廣,至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很高的地位。它主要在兩大學說中經常被提起。一是道家學說。老子《道德經》中雖然沒有明確提煉出「天人合一」這個詞,但其篇幅中對這一思想內涵有非常經典的闡述。這個境界具體描述就是:元神狀態的你與四維能量一體,周邊是能量海,你是海中一滴,可獨立也可融入一體,玄之又玄,語言無法描述其萬中之一。修煉至此,其實就是修士修行證悟到天之本原道之本體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除了道祖老子,另一位道家聖人莊子也論述過天人之間的關係。
  • 古代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觀念看來並不是偶然
    漢代帝王詔書中生態意識之特點,可以從三個方面粗略分析。思維方式上,受天人合一觀念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 「天人合一」生態內涵的中國表達
    「天人合一」生態內涵的中國表達 2019年05月14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月紅 陳述軍 字號 關鍵詞:「天人合一」;生態內涵;西方生態危機;異化翻譯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家儒、釋、道,都談到了「天人合一」。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簡》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意思是說,《周易》是一部講述「天人合一」思想的書。《周易·文言》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就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具體描述。
  •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本課主題】  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主講嘉賓】  喬清舉,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教授,兼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