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家?讀饒宗頤先生敦煌學論著的幾點...

2020-12-19 每日甘肅

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家

——讀饒宗頤先生敦煌學論著的幾點心得

唐觀音菩薩白畫

敦煌寫卷S.5556曲子《望江南》

唐菩薩白畫

饒宗頤先生是海內外景仰的漢學泰鬥,其治學廣博深湛,橫無際涯,廣泛涉及古文字學、敦煌學、考古學、金石學、歷史學、古典文學、詞學、音樂史、藝術史、中印關係史、宗教史、楚辭學、目錄學、方志學諸方面,即使在敦煌學領域內,先生也同樣是精深廣博,像我這樣淺薄孤陋者實在沒有資格、沒有能力評論饒先生。十多年前,榮新江先生曾發表《饒宗頤教授與敦煌學研究》,對饒先生在敦煌學研究領域的多方面成就予以評述。近些年來,學術界也有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總結、論述先生治學的成就、風格、方法。

我多年來認真拜讀饒先生的論著,對有關敦煌學研究的一些篇章,更是多遍拜讀,不敢說都能讀懂,但每次閱讀,都能獲得啟發和教益。先生生於書香門第,幼承庭訓,家學淵源深厚。中年之後長期生活於香港,再加上在亞洲、歐洲和美洲多地遊歷、研究和講學,培植出會通古今、融會中西的學術大師風範。先生治學之廣博,研究之深邃,遠非一般學者能夠望其項背。但如果深入研讀揣摩先生治學的門徑、方法,特別是認真總結先生的治學精神,或可從中得到一些供後學師法、借鑑的有益啟示。

先生對學術始終秉持著一份深厚的敬意與真切的喜愛。先生出生於潮州望族,家饒資產,本可以過富足優裕的生活,但先生卻選擇了清苦的學術之路,數十年致力於國學研究,念茲在茲,樂此不疲。究其根源,就在於先生對祖國的歷史文化始終懷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先生近年談及自己選擇敦煌學研究的志願時曾說:「我覺得在敦煌出土的經卷之中,不單包含了宗教上的資料,其他像中國中古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學、藝術等方面,都蘊藏著大量的資料。其中有待研究的還有很多很多。故此,我在這方面曾經做過不少研究,我更希望有更多現代的學者能夠繼續在敦煌資料之中,發掘出新的研究方向。」表明先生充分體認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對於中國中古時代多學科研究珍貴而重要的價值,因而數十年來對敦煌學研究傾注心血,不遺餘力。先生不僅躬親耕耘於敦煌學園地,而且通過在香港舉辦敦煌學國際學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在香港開展敦煌學術研究計劃,延攬大陸學者到港從事敦煌學專題研究,將十餘種敦煌學研究成果編輯出版叢刊,並編輯敦煌學專門雜誌等,大力推進敦煌學的發展,也使先生成為國際敦煌學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領袖。「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先生很喜歡的一幅自撰的對聯,從中可見先生立足學術以追求不朽,獨立自由以追求大智慧的高遠情懷。

先生治學具有極為廣博宏通的視野。在《我和敦煌學》一文中先生自述治敦煌學之取向說:「我一向認為敦煌石窟所出的經卷文物,不過是歷史上的補充資料,我的研究無暇對某一件資料做詳細的描寫比勘……我喜歡運用貫通的文化史方法,利用它們作為輔助的史料,指出它在歷史某一問題上關鍵性的意義,這是我的著眼點與他人不同的地方。」正如姜伯勤先生指出的,饒先生對敦煌學的研究涉及佛教史、道教史、祆教史、天文史、書法史、畫史、經學史、文學史、中外關係史、音樂史等多個領域,治學領域之廣泛,在當代學者中堪稱獨步。

即使在對單一課題的研究中,先生也是貫通了多方面的內容。譬如先生對敦煌畫稿研究中,爬梳勾稽散在寫卷中的白描、粉本、畫稿等重要材料,同時還結合保存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系的羅寄梅所拍攝的敦煌壁畫的照片,結合畫史進行系統研究,對白畫源流與敦煌畫風,白畫的作用、種類與題材,敦煌捲軸中的白畫進行了詳細研究,還探索了敦煌壁畫中的十餘種技法。先生指出了敦煌畫在中國美術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總結了敦煌畫對中國美術史的重要貢獻:「敦煌石窟壁畫之特色榷而論之,計有數端:(一)圖畫與圖案之不分;(二)白畫與彩繪之間插;(三)畫樣與雕刻塑像之合一;(四)沒骨與色暈凹凸之混用。以上四事為宋以前繪畫之特殊傳統。」這樣不僅對敦煌繪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拓展了人們對中國繪畫史的認識。

先生治敦煌學不僅涉及眾多學科,而且對每一個領域都不是泛泛涉獵,而是力求開拓創新,在許多領域都作出了首創性的研究和開拓性的貢獻。如先生最早校錄、箋證倫敦所藏敦煌本《老子想爾注》,這部反映早期天師道思想的千載秘籍,闡明原始道教思想,引發後來歐洲道教研究的長期計劃;首次將敦煌寫本《文心雕龍》公之於世;首次據英倫敦煌寫卷講禪宗史上的摩訶衍入藏問題;最早提出「敦煌白畫」的概念,把散布在敦煌寫卷中的白描、粉本、畫稿等有價值的材料編成《敦煌白畫》一書,填補了敦煌藝術研究上的一項空白;其《敦煌曲》《敦煌曲續論》是敦煌曲子詞研究的先驅之作;先生也是研究敦煌寫卷書法第一人,其所編撰《敦煌書法叢刊》(共29冊)是最早對敦煌書法予以系統整理、介紹的著作,對敦煌書法乃至中國書法史研究影響深遠。先生是當代最具開拓創新精神的「導夫先路」的敦煌學大家。

先生對每一個研究對象都不是淺嘗輒止,而是力求窮其源流。如他的《敦煌曲》一書不僅充分利用敦煌文獻中的相關資料,同時還密切結合中國古代文學文獻資料,特別是詞與釋門贊詠梵唄及其發展史上的相關資料,清理了漢宋之間,從梵唄、法樂的源頭,以及如何由聲曲折、民謠的源頭,演變為雜曲、曲子,又如何影響到後來之文人詞,這不僅對敦煌文獻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中國音樂史和音樂文學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價值。即使在一些論及具體問題篇幅較小的論文中,先生也仍然力求追源溯流。如《記敦煌開寶七年(974)康遵批命課—論七曜與十一曜》指出李約瑟《中國科技史》論中國天文學時只論「七曜」而不及「十一曜」,遂由P.4071宋初開寶七年「靈州都督府白衣術士康遵課」寫卷中引出「十一曜」,並旁徵博引史籍,論述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中的「七曜」「十一曜」概念及其淵源流變。《敦煌本謾語話跋》論話本之名、韻白夾雜體例之來源;《〈敦煌俗字研究導論〉序》兼論文字正與俗之演變;《記唐寫本?字贊》論敦煌與世傳幾種《?字贊》寫本異同,並論及?字在梵語中的十餘種用法,等等,無不顯示出先生對學術研究窮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先生治學崇尚求真務實,不尚空談,不做蹈空之論,其研究總是基於具體紮實的文史資料的考證、調查,因而有的研究者把先生的治學方法歸為乾嘉學派。譬如在對敦煌曲的研究中,先生肯定了朱孝臧、王重民、任二北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探賾索隱,對於敦煌曲研究都有貢獻,同時指出其中仍存在著不足,主要原因是「未接觸原卷,每沿前人之誤,用力至深,去真相尚遠」,而饒先生則親自赴法、英實地調查,「有機緣檢讀英法敦煌寫卷,考索結果,復有不少新知」,不僅對敦煌曲重新予以輯錄,使學者們得以看到敦煌寫卷中敦煌曲寫本文字的原貌,而且糾正了許多學者根據自己判斷、理解而誤錄、擅改的文字,體現了先生在學術研究中求真、求實的精神。

先生在大量掌握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在學術研究中從來不盲從,敢於提出不同意見,堅持自己的學術觀點。譬如在對敦煌曲子詞的研究中,學者們對「唐詞」名稱存有爭議。任二北先生否認「唐詞」的存在,饒先生則陸續發表《為「唐詞」進一解》《唐詞再辯》予以批駁,用確鑿的史籍材料證明唐人已有「詞」的概念。再如《敦煌曲》一書中對「敦煌曲子詞」材料的收錄範圍較廣,有的學者對此予以質疑,認為不大符合嚴格的「曲子詞」文體。其實,以後世嚴格的曲子詞的標準,或純文學的角度來審視,敦煌曲子詞的確不完全符合。但對此問題必須以歷史的眼光來看。首先,任何一種文體都有產生、形成並逐漸成熟的發展過程。從現存敦煌曲來看,不僅用韻不大嚴格,甚至有的同一調名的曲詞體式也不相同,它們代表了曲子詞早期的不完全成熟的形態。其次,不應該忽視的是,敦煌寫卷中許多文學作品都與佛教關係密切,其中敦煌歌詞特別是佛曲具有很大的創新性,它們既受到佛經的啟發和影響,具有佛教的思想內涵,同時又吸收了我國民間文學韻散結合、音韻和諧的文學體式,具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代表了唐、五代和宋代時期中國音樂文學的新形態。如果捨棄敦煌寫卷中數量眾多、特色鮮明的佛曲,將無法全面地、深入地認識敦煌曲子詞的源流演變。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饒先生在《敦煌曲》一書中不同流俗,堅持擴大敦煌曲的收錄範圍,將一些佛曲也收入敦煌曲作品中,顯示出了先生為求正而獨立思考的精神。

饒先生是近百年來中國最具典範性的學者。一方面,先生在包括敦煌學在內的漢學研究眾多領域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中國當代學者在漢學研究領域的最高成就和水平;另一方面,先生身上體現出了一代學術宗師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風範。也許,今後很難再有學者達到,更難超越饒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水平,但先生的精神風範值得後學師法和效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以上是我在研讀學習饒先生敦煌學論著中的幾點讀書心得,寫出來與讀者共勉。

饒宗頤 生於1917年,卒於2018年,字選堂,號固庵,廣東潮州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是集學術、藝術於一身的大學者、國學大師。

樊錦詩 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於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2019年9月17日,樊錦詩被授予「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

(作者:樊錦詩,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

(本文圖片均選自《選堂集林 敦煌學卷》)

相關焦點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光明悅讀:您新近出版的《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對我國敦煌學研究百餘年曆程做了怎樣的詳盡梳理?郝春文:如果從1909年中國學者出版第一批有關敦煌學的著述算起,中國的敦煌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 郝春文:敦煌學流光百年,歷久彌新
    >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敦煌劫餘錄》序言中正式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敦煌學」這個名詞,在陳寅恪先生之前,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1925年大阪懷德堂夏期講座上也用過,但影響不大,並未流行,只具掌故意義。陳先生獨創的「敦煌學」雖晚,因其發表在《史語所集刊》上,在中國學術界不脛而走,並為國際學界所接受。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新書訪談錄】訪談一·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 郝春文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
  • 敦煌學的歷史、傳承和突破發展
    我國的敦煌學起步較早,產生了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向達、姜亮夫、王重民等一批大師級的敦煌學學者,他們開拓了中國敦煌學的許多研究領域,為此後我國敦煌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敦煌藏經洞文獻在發現後不久,就被西方探險家所攫取,流散於英、法、俄、日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公私收藏機構,吸引了西方許多漢學、藏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學者競相研究,特別是法國、英國、俄國和日本等國產生了一批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力的敦煌學學者和研究成果,使敦煌學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
  • 先生們與《敦煌藝術大辭典》
    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機遇。此後,不僅敦煌研究院的學者們不斷發表論著,相關基礎資料和研究成果,還推動了國內外學者對敦煌石窟藝術與考古的研究。十年之功季羨林先生曾說,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源遠流長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敦煌是如此氣象萬千,以至於要將其內容囊括於一本典籍中,需要耗費巨大的心力。20世紀90年代起,在季羨林先生主持下,國內敦煌學界專家學者們共同參與編纂,完成了《敦煌學大辭典》。
  • 《敦煌藝術大辭典》增加了哪些內容?
    記者16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擔任主編、現任院長趙聲良擔任副主編,國內敦煌學特別是敦煌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編寫的《敦煌藝術大辭典》於近日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發行。前後歷時十餘年的該書,全面收錄展示百年來國內外敦煌藝術的研究成果。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敦煌學」系列學術活動開啟
    「敦煌學系列」學術活動開啟。27—28日,「敦煌學與石窟寺研究工作坊」在靜園二院舉行;28日,「北大文研講座」第183期「敦煌藝術與中國繪畫史」在二體地下報告廳舉行。、商務印書館支持的「敦煌學與石窟寺研究工作坊」在靜園二院舉行。
  • 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上圖-敦煌莫高窟景觀莫高窟的起起落落莫高窟可謂歷史悠久,它最早興建於五胡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當時有一僧人樂僔和尚途徑此地等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作為必經之地的敦煌莫高窟更是興盛。直到之後的回鶻時期,莫高窟的發展達到了其巔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有名或者清晰完整的畫像、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復和新建的。之後歷經北宋、西夏、元代的統治,這裡已經逐漸衰落,不再新修佛窟,只是對前代的洞窟進行修復。再往後的明清時期,由於國家閉關自守,絲綢之路遭到廢棄,莫高窟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變得殘破不堪,無人問津。
  • 敦煌眾學者追憶饒宗頤:數十載「情系敦煌」促保護
    連日來,敦煌石窟眾學者集體悼念先生,並追憶他為敦煌石窟保護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卓越貢獻。  敦煌研究院7日稱,饒宗頤先生畢生熱愛敦煌,與敦煌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先生即來到敦煌考察石窟,後長期關注、鼎力支持敦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因數十載「情系敦煌」,先生曾獲國家文物局與甘肅省政府頒發的「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  「饒公逝世,敦煌學又失一位宗師。
  • 敦煌藝術展開講 聽"敦煌的女兒"講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王玲)12月27日報導 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已於昨晚在成都博物館啟幕,今起正式向公眾開放。成都博物館也將從今起為市民推出20場敦煌大展系列文化講座,今天下午,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帶來一場主題為《敦煌莫高窟極其文化價值》的文化講座,從專業性的角度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敦煌大展導覽。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
  • 百年敦煌的傷心史:曾經的豬圈、盜賊的天堂,現如今敦煌學在日本
    敦煌最早的發現者,是當時的道士王圓籙。但是說他是道士,倒不如說他就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老農民、一個底層人物,一個普通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見到的人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圓籙決定清理他當時所在寺廟的積沙,無意中,他僱傭的手下發現了敦煌藏經洞這塊文物寶庫。
  • 敦煌研學遊成為新時尚
    7月29日,遊客在敦煌夜市休閒漫步,觀賞敦煌夜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斌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孫海峰 通訊員 張曉亮隨著國內跨省團隊遊放開和暑期的到來,來敦煌旅遊的遊客大幅增加,旅遊業持續升溫,研學遊也跟著熱了起來。
  • 為敦煌續史留史:樊錦詩與百年敦煌學
    《我心歸處是敦煌》封面 譯林出版社/供圖「我有責任為敦煌續史、留史」佘江濤:大家肯定很關心一個問題,就是本書寫作的緣起。請樊錦詩老師說說為什麼會寫這本書。樊錦詩:我本來並沒有想要寫這本書。但是,從1984年初《光明日報》發表那篇《敦煌的女兒》之後,不斷有記者來採訪我。大家都知道我的事情,還有什麼可寫的呢?
  • 千年文化之約:杜永衛與六桂福「福韻·敦煌」古法金共同守藝敦煌
    8月16日晚,六桂福珠寶攜手敦煌博物館出品的"福韻·敦煌古法黃金"系列在天貓新文創掌上博物館活動直播間開啟新品首秀,與非遺敦煌彩塑技藝傳承人杜永衛老師共同展開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在直播期間,杜永衛老師更是盛讚福韻·敦煌系列傳承了敦煌藝術之美,以匠心工藝傳遞千年文明的精粹。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此後平山先生幾乎每年都要來敦煌。如同唐玄奘在印度取得佛經一樣,他在敦煌唐代壁畫中找到了日本古代繪畫的源頭。」他每次到敦煌,不僅迷戀敦煌壁畫,抓緊一切時間寫生,摹寫敦煌藝術,而且逐漸看出了敦煌莫高窟藝術保護面臨的問題,便產生了要擔負起保護莫高窟使命的想法,並說出了「傾家蕩產也要保護敦煌莫高窟」的豪言壯語。
  • 我在敦煌……
    「從南方的秀麗到西北的蒼涼,層次豐富的地貌變化,這樣的旅行絕對會令人難忘。」我一直對古城有執著的痴迷與眷戀,所以,一直蠢蠢欲動最想去的就是歷史古都「敦煌」,聽說那是可以瞻見歷史的聖容的地方!趁著這個國慶節,我踏上了去「敦煌」的旅途。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鑑古知今,學史明智。」敦煌莫高窟有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讓我們一起跟著總書記來學習。  千年錘音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  一年後,又一次晴天霹靂,教育部命令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經費停止撥給。常書鴻的學生們無奈離去,他卻選擇了堅守。四處求援後,他終於解決了經費、編制等問題。他把自己一生獻給了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
  • 正在消失的敦煌莫高窟
    我真的好想讓大家都去看看它,但又真的好害怕。內心還沉浸在那個盛大的佛教世界裡,意猶未盡,旅行菌又去看了情景劇《又見敦煌》,在這裡我又探尋到了另一個故事。在劇裡,研究敦煌學的學者,穿越時空,和一個叫做王圓籙的道士對話,講述了莫高窟遭受一場空前浩劫,有多麼令人心痛。
  • 「有感而發」追夢敦煌
    深秋的早晨,一縷陽光透過紫色的窗簾照射在床頭,柔和的光把我輕輕撩醒,打開手機,內蒙古追夢藝術團敦煌行的朋友群一片熱鬧。藝術團赴敦煌的「一路軍」「二路軍」已乘火車或自駕抵達目的地。昨天晚上,他們把一路上的歡歌笑語、搞笑視頻發到群裡,興奮得我很晚才睡。定過神後,馬上起床。10月13日,追夢藝術團將應邀參加敦煌市「城市文明·瑰寶敦煌」展演。今天是我們「三路軍」乘飛機出發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