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為何衰落?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2020-12-19 人文筆談

甘肅省敦煌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如今當地又因為一個著名的景點——莫高窟而再次聞名天下,該窟和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列為中國三大石窟,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的佛教藝術聖地,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歡迎。

上圖-敦煌莫高窟景觀

莫高窟的起起落落

莫高窟可謂歷史悠久,它最早興建於五胡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當時有一僧人樂僔和尚途徑此地,看到三危山(現名鳴沙山)上忽然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上圖-沙鳴山莫高窟

此後,又有多位法師在此建洞修禪,而且由於當時的統治者篤信佛教,因此佛窟的修建得到了很多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迅速,頗具規模。等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作為必經之地的敦煌莫高窟更是興盛。直到之後的回鶻時期,莫高窟的發展達到了其巔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有名或者清晰完整的畫像、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復和新建的。之後歷經北宋、西夏、元代的統治,這裡已經逐漸衰落,不再新修佛窟,只是對前代的洞窟進行修復。再往後的明清時期,由於國家閉關自守,絲綢之路遭到廢棄,莫高窟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變得殘破不堪,無人問津。

直到1900年,一個道士的意外發現,重新讓莫高窟迎來了世人的矚目。

藏經洞的發現

這個道士名叫王圓籙,他本來是湖北麻城人,小時候因為家裡貧困,四處奔波謀生,最遠一直流浪到了新疆地區。光緒初年,王圓籙加入了肅州(今甘肅酒泉市)巡防營,當了一名普通兵卒。在早年的流浪生活中,王圓籙逐漸接受了道教的信仰,退伍後,便在當地受戒成了一名道士。之後他遊歷四方,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來到了敦煌莫高窟。

上圖-王圓籙

此時的莫高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荒廢日久,很多洞窟坍塌,根本無人問津。王圓籙見此處雖然殘破不堪,但是隱隱能看出往日的恢弘,心裡喜歡,便挑選了石窟南區一處,清理沙石,住了下來。他在附近收受布施,偶爾也幫人做一些法事,逐漸積累了一筆錢,便在這裡興建了一所太清宮道觀,供奉起了香火。過得幾年,觀裡人丁也多了起來,王圓籙想要修繕莫高窟裡坍塌的佛窟,便帶著人一邊清理石窟,一邊四處籌錢。

1900年的6月22日那天,王圓籙手下一個姓楊的助手在如今編號為16號的洞窟裡清掃。楊某平素有抽菸鍋的習慣,休息間隙,準備抽一鍋再接著清理。他看煙鍋頭裡有不少煙渣,便順手在旁邊牆上磕了幾下。突然,他發覺牆上傳出的聲音很空洞,仿佛還有回音,又敲了幾下仔細一聽,果然牆壁後面是空的,他急忙跑去將這發現告訴了王圓籙。王道士聽了此事,也十分驚奇,便叫楊某不要聲張,等晚上再說。

上圖-王圓籙發現的藏經洞口

到了半夜,王圓籙悄悄叫上楊某,帶上錘子、鐵鍬等工具來到了16號洞窟。王圓籙心裡即緊張又興奮,他在這裡住了幾年,早已從當地人口中了解了這莫高窟的一些歷史傳說,直覺告訴他今晚可能會有一個重大發現。二人用錘子、鑿子打開了牆壁,發現了一個小門,打開之後,果然別有洞天。裡面是一個3米見方的洞窟,堆滿了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幾乎沒有立腳之地,王圓籙目不識丁,見大部分東西都是一些書卷,略感失望。

上圖-藏經洞內部

藏經洞後續

上圖-法國人於1908年拍下的莫高窟佛像

王圓籙發現的這個暗窟,就是讓莫高窟在日後重新引起世人關注的「藏經洞」。而裡面的各種藏物,乃是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共計5萬餘件。雖然在他看來沒什麼值錢的寶貝,卻也隱隱覺得事關重大,曾向當地政府官員報備,不過並未引起這些官員的重視,只是下令讓王圓籙就地封存,他只好照辦。之後,王圓籙偷偷將一些經卷當作符咒賣給當地居民治病,卻無意中引起了在中國考古和探險的一些西方人的興趣。

上圖-法國人伯希和在藏經洞中

從1907年開始直到1931年王圓籙去世,先後有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與吉川小一郎、俄國考古學會會長奧登堡等人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大量的這些文物,其中大部分現如今還存在各個買家所在國的博物館中。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買走一批文物後,曾跑到北京向金石學家羅振玉等人請教上面的內容。王圓籙大字不識幾個,但羅振玉等人都是大家,馬上意識到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的又一大發現,引起了北京文化界、知識界一片譁然,紛紛呼籲清政府立即制止外人竊奪、購買。清廷才在1910年派人至敦煌將經卷運回北京,啟運時清點尚有九千餘卷,三個月後到達北京時只剩下八千餘卷,存放在了京師圖書館(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是四大鎮館之寶之一)。

結語

上圖-莫高窟精美的佛教壁畫

藏經洞中發現的各種文物豐富之極,包含宗教、文學、語言、藝術、考古、科技、建築等各個方面。圍繞洞中文物研究,國內外形成了一門以敦煌為名的學術分支——敦煌學。

由於當時發現者的無知和政府的不重視,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導致敦煌學的研究也以海外學者為主,有一日本學者在中國演講時就曾說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這可以說是我們的重大損失。不過,王圓籙發現藏經洞還是有進步意義的,它讓很多已經失傳的文獻重見天日,也讓莫高窟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莫高窟是中國的,日本人卻如此尊敬、膜拜它,對它的迷戀超過我們的想像,「好像看到老祖宗般,要弄清楚自己的根」。80年代的時候,中日友好是一個高潮,絲綢之路與敦煌在日本是經久不衰的話題。
  • 敦煌莫高窟保護研究的"國際視野"
    在莫高窟廣場一角,由清代延續至民國時期建成的古院落群保存尚好。據說這裡最早是僧人居住的廟宇,70年前設立莫高窟管理保護機構時作為辦公場所,如今成為莫高窟歷史檔案陳列館對遊客免費開放。  這裡囊括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國際合作」的大量圖文資料。其中既有不同時期的中外科研人員一起保護修復洞窟的畫面,亦不乏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這樣的外國元首在此參觀的場景。
  •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莫高窟發生的奇人奇事之十三
    曾經分別於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1930-1931年進行了著名的四次中亞考察,考察重點是中國的新疆和甘肅,所發現的敦煌吐魯番文物及其他中亞文物是今天國際敦煌學研究的重要資料。明朝退出以後,莫高窟這一地區漸漸被吐魯番佔領,吐魯番人信奉伊斯蘭教,莫高窟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 都是莫高窟,為何敦煌莫高窟人滿為患,中原莫高窟卻無人問津
    談到莫高窟,我想大家都不知道,莫高窟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所以似乎在小學課本裡就有它的身影,對於一個對莫高窟略知一二的人來說,應該知道,莫高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甚至對於全世界來說,莫高窟也很重要,莫煌一般指敦煌。
  • 敦煌莫高窟,為什麼可以讓「中外遊客」都讚不絕口?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要是有人說龍門石窟經歷的朝代最多,那他肯定是沒有去過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最開始有前秦時期開鑿,之後見證了十六國的興旺衰敗,如果敦煌的莫高窟能講話,我相信敦煌莫高窟經歷的事情,講上三千天都講不完。
  • 敦煌莫高窟,背後的秘密!經歷了什麼?讓人心痛!
    敦煌莫高窟,大家都知道它是佛家的藝術聖地,裡面有很多的壁畫,佛教塑像的成列,其實很少人知道敦煌的莫高窟曾經經歷的滄桑歲月!並且是中西文化在這裡匯聚。這個莫高窟和山西的雲岡石窟,洛陽的龍門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但是說到影響力,莫過於敦煌的莫高窟。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石窟出現的,或者說是怎麼出現的呢?就要追溯歷史了,公元366年,一個叫樂遵的僧人,經過甘肅敦煌這裡,發現山上金光閃閃,他覺得這裡就是聖地,所以就仿照佛祖釋迦摩尼在巖壁上鑿洞在這裡修行!
  • 敦煌莫高窟在古代的地位
    莫高窟,又稱千佛石窟或千佛洞,在敦煌市中心東南25公裡處,形成了一個由492座寺廟組成的系統,位於中國甘肅省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宗教和文化十字路口的綠洲。這些洞穴也可以稱為敦煌石窟;然而,這個術語也作為一個集體術語來使用,包括敦煌地區內外的其他佛教洞穴遺址,如西千佛洞、東千佛洞、玉林洞和五廟洞。這些洞窟包括了一些跨越1000年的佛教藝術的最好的例子。最早的洞穴是在公元366年作為佛教冥想和崇拜的地方被挖掘出來的。莫高窟是中國佛教石窟中最著名的,與龍門石窟和雲岡石窟一起,是三個著名的古代石窟之一。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編纂出版了《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等一系列記錄敦煌石窟的基本資料。敦煌遺書的資料整理和刊布方面工作,幾乎被中國學者壟斷。研究方面,中國學者在敦煌學研究各個重要領域都推出了總結性或開創性論著。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四):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話中,對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表示肯定。要求我們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特別強調,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要求我們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 明明都是莫高窟,為何敦煌莫高窟人滿為患,中原莫高窟卻無人問津
    談起莫高窟,相信每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莫高窟在國內的知名度很高,似乎在小學課本中就已經出現過,但是只要對莫高窟有一點了解,就應該知道,莫高窟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即使對全世界來說,莫高窟也十分重要,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莫高窟,一般指的是敦煌莫高窟。
  • 你對敦煌的熱愛,可能還不如日本人
    正好就在大陸敦煌學剛剛重新起步的1981年,日本京都大學的藤枝晃教授應天津南開大學之邀,來南開舉辦敦煌學講習班,並油印發行了《敦煌學導論》……然而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的敦煌學界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藤枝晃在南開講演時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一說在京都)。」這話一經傳開,就使得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中國學者十分不滿。
  • 敦煌莫高窟,「東方羅浮宮」
    莫高窟,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又稱「東方羅浮宮」。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 ,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清乾隆年間,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
  • 莫高窟標誌–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誌,也可以說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只要看到優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4500餘身。其數量之多,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飛天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一直延續和發展著。
  • 敦煌莫高窟是歷史唯美的遺留
    僅僅以上待遇,我們還無法將其稱之為深度遊覽,畢竟任何人淡季去敦煌都能輕易獲得上述待遇。為了更加深度,我們與敦煌研究院及敦煌畫院達成合作,如果你選擇跟著我們,更有敦煌學專家講座、親手臨摹壁畫、塑像復刻、壁畫修復觀摩等多個深度活動。
  • 敦煌藝術展開講 聽"敦煌的女兒"講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1998年,她成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期間致力於敦煌文物保護數十載,守護國寶半個世紀,直到滿頭白髮,因此被譽為「敦煌的女兒」。2009年,她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莫高窟藝術,是延續千年創作的具有突出價值的優秀藝術成果,融匯了中國和西域,漢族和多民族藝術風格,形成了發展脈絡清晰,又自成特色的敦煌藝術體系。
  • 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
    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郝春文 宋雪春 武紹衛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書訪談錄】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光明悅讀:您新近出版的《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對我國敦煌學研究百餘年曆程做了怎樣的詳盡梳理?郝春文:如果從1909年中國學者出版第一批有關敦煌學的著述算起,中國的敦煌學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 郝春文:敦煌學流光百年,歷久彌新
    敦煌的世界 敦煌裡中國——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郝春文 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郝春文「敦煌學」這個名詞,在陳寅恪先生之前,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1925年大阪懷德堂夏期講座上也用過,但影響不大,並未流行,只具掌故意義。陳先生獨創的「敦煌學」雖晚,因其發表在《史語所集刊》上,在中國學術界不脛而走,並為國際學界所接受。
  • 敦煌莫高窟,神秘的遺留文化,還有武則天的身影
    聽到敦煌,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莫高窟吧。莫高窟作為勸請文明的景點,使我們國家當之無愧的文化瑰寶。可惜早年間,我們對這種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不全面,導致莫高窟受到了受到了人為毀壞。好在前人吸取了教訓,後人也加緊保護的步伐,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瑰寶的保護措施逐漸加強,受到保護的莫高窟不在哭泣,也愈發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這裡感受敦煌文化。
  • 來到敦煌:東方藝術明珠莫高窟
    二是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鳴沙山的海拔要比敦煌市的海拔高出300米,故而把開鑿在沙漠高處的洞窟叫做「莫高窟」。三是據說當年開鑿第一個洞窟的樂僔和尚,道行比較高,其他僧侶的道行都莫高於此僧,為了紀念他就取名「莫高窟」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莫高」是梵文的音譯,有「解脫」的意思,寄託著人們解脫塵世繁雜喧囂的心願。從世俗上說,莫高窟也可以理解為沒有比此水平更高的石窟了。
  • 敦煌莫高窟,精美壁畫的文化延長
    一位古老的士兵在傳說中的莫高窟尋求救贖。建於公元366年,又稱「千佛洞」,這就是敦煌莫高窟。其中還有一個迷人的故事。對於這個偏僻的聖所,我們一直認為的是一個神聖的奇蹟,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許多人都在朝聖,用自己的眼睛來表達敬意和見證它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