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坐落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又稱「東方羅浮宮」。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釐米。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 ,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清乾隆年間,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藝術一覽
壁畫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塑像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鬆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 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 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中國保護
2008年12月29日,總投資2.61億元的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獲國家發改委的批覆立項開工,這是莫高窟文物保護史上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一項綜合性保護工程。該工程包括保護利用設施、崖體加固及棧道、風沙防護、安防等,中央預算內投資1.8億多元,其餘的資金由甘肅省來籌措。整個工程於2011年完工。
2015年6月17日,在陰涼的莫高窟98號窟內,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正在這座一千多年前修建在戈壁荒漠的洞窟內檢查。然而,這一藝術聖地一直受到諸多威脅:沙塵暴、雨水、盜賊、趁火打劫的外國考古者(斯坦因、伯希和便是其中代表)。這座洞窟的修復工作已歷時多年。金屬腳手架仍搭在洞窟的中央塑像周圍。98號窟的中央塑像是一座三層樓高的佛坐像。
(來源:四端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