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四):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

2020-12-19 求是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話中,對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表示肯定。要求我們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特別強調,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要求我們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敦煌研究院

  回望敦煌研究院數十載風雨歷程,一代又一代莫高窟的堅守者正是在黨和國家文物工作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以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自覺,以「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使千年古老遺產重新煥發出熠熠光彩。

  16世紀中葉,隨著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嘉峪關封關,莫高窟長期無人管理,任人破壞偷盜,神聖的佛教藝術殿堂幾成廢墟。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浩劫,被中國學者稱為我國學術一大傷心事。為了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幾代中國學者頑強奮鬥,為中華民族學術自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為中國學術自信的一個典範。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以常書鴻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青年學子,身赴大漠戈壁,艱苦奮鬥,初創基業。新中國誕生後,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開展了搶救性保護。20世紀80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擴建為敦煌研究院,擴大編制、增加部門、匯聚人才,莫高窟事業邁入了國際合作、科學保護、弘揚傳播的嶄新階段,迎來了生機勃勃的春天。

莫高窟第85窟修復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

  2003年,我們建議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專項法規,經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制定頒布實施。《條例》頒布後,我們進一步制定了莫高窟保護、旅遊開放洞窟標準和遊客預約管理等規章制度。在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內,無論旅遊基礎設施或辦公設施,嚴禁破壞莫高窟的本體和環境風貌、嚴禁建設違規商業設施。《條例》為莫高窟的保護、利用與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保障。

  莫高窟的保護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制定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規劃》在對莫高窟文物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保存、利用、管理和研究分別作出系統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出總體規劃的目標、原則和實施細則。為保護、利用和管理莫高窟提供了專業性、權威性、指導性的依據。至今已有效實施了10多年。

  敦煌研究院遵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確定的真實、完整、可延續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最高理念,不僅保護莫高窟本體各個時代的所有洞窟、壁畫和彩塑,而且還保護歷史留存的所有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因為歷史的人文和自然環境是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僅著眼於當代的保護,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將莫高窟的全部價值和歷史信息傳給子孫後代。

  敦煌研究院多年來始終遵循「不改變原狀」的文物保護要義,採取多種保護技術措施,實施莫高窟崖體和洞窟加固,搶救了許多洞窟精美的壁畫和彩塑;針對莫高窟壁畫和彩塑逐漸退化,採用數位化技術,逐步實施莫高窟全部文物的數位化儲存;為提高莫高窟保護的主動性和預見性,以風險管理理論為指導,進一步開啟了預防性保護,建立了莫高窟安全技術防範系統等,防患於未然。這些措施都體現了文物本體及其環境「不改變原狀」的保護精髓,真正讓莫高窟得到真實、完整的有效保護,讓莫高窟「延年益壽」。

莫高窟第55窟數位化信息採集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孫志軍/攝

  敦煌研究院在保護好文物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為旅遊開放創造條件。為充分發揮莫高窟的教育弘揚傳承功能,精心挑選了不同時代、不同窟型的典型彩塑和壁畫等代表性敦煌藝術向遊客開放,使遊客在短時間的觀賞中能看到洞窟的精華。為使遊客能深度觀賞,還在莫高窟建設了博物館和藏經洞陳列館,進一步解讀莫高窟的文化價值。敦煌研究院還通過數字敦煌使莫高窟文化藝術走出洞窟、走出敦煌、走出甘肅、走出國門,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敦煌藝術展覽、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公益巡展,走近大眾。通過數字網站中英文版上線,使全球可以在線共享「數字敦煌資源庫」30個洞窟高清數字圖像和虛擬漫遊節目,運用新媒體平臺講好「敦煌故事」,讓輝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積極推動敦煌文化研究服務共建「一帶一路」。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主題電影《千年莫高》,敦煌研究院供圖,丁小勝/攝

  莫高窟自1979年正式開放以來,敦煌研究院始終堅持負責任旅遊的原則,將保護貫穿於旅遊開放的全過程。隨著莫高窟的遊客數量迅猛攀升,為了妥善解決文物保護和旅遊開放之間的矛盾,我們建成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利用數字敦煌檔案資源,將洞窟壁畫、彩塑製作成數字電影。讓遊客先觀看4K超高清寬銀幕電影《千年莫高》和8K超高清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在對敦煌藝術有了初步體驗後,再到莫高窟實體適度觀賞洞窟,做到石窟文物保護和旅遊開放雙贏。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球幕電影《夢幻佛宮》,敦煌研究院供圖,丁小勝/攝

  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持續多年開展合作,共同對莫高窟的保護、傳承和管理進行了探索研究,吸收了國內外的先進保護理念和成功管理經驗,學習了先進的保護方法和工藝,使古代壁畫保護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並逐漸與國際接軌。敦煌研究院還採用多種辦法,培養不同層次人才,充分藉助國內外合作的有利條件,選送中青年專業人員到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修學習。現已建成一支多學科的專業人才隊伍,為莫高窟的保護傳承事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敦煌研究院供圖,吳健/攝

  敦煌研究院對莫高窟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和嚴格管理,獲得了國內外廣泛認同和讚許。2010年在巴西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會議,將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管理、旅遊開放經驗作為典型案例,向各國世界遺產地傳播供大家分享。會議形成的大會文件附件文本指出:「莫高窟以非凡的遠見,展示了有效的遺產地旅遊管理方法,以保護遺產地的價值,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範形象。」

    (作者: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敦煌藝術展開講 聽"敦煌的女兒"講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成都博物館也將從今起為市民推出20場敦煌大展系列文化講座,今天下午,敦煌研究院榮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帶來一場主題為《敦煌莫高窟極其文化價值》的文化講座,從專業性的角度為觀眾帶來了一場敦煌大展導覽。樊錦詩今年78歲,自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就來到敦煌研究所工作,主要致力於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刊發以後,她保護敦煌的事跡、她與家人19年分居多地的經歷全國盡知,「『敦煌的女兒』這樣一個美名,也讓我倍感不安和壓力。」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稱她為文化領域、文物戰線的傑出代表,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用實際行動塑造了「莫高精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作客上圖 講述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人民網上海12月23日電 (記者 曹玲娟) 這個冬季,滬上不少文化愛好者熱議的話題是「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研究員近日作客「上圖講座」,為公眾講述敦煌令人敬仰與憧憬的文化價值。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大家好,我是百帆假期的小帆同學。現在帶領大家了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浙江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花發,一直致力於敦煌石窟考古、保護和管理;雖有愧於家庭、孩子,也怠慢了自己,卻用53年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於敦煌。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心甘情願地「自投羅網」樊錦詩生於北京,長在上海。父親喜歡文化,經常帶女兒逛美術館,看藝術展。受父親影響,樊錦詩愛上了古典文化。中學時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敦煌,她就被吸引了,高考時她直接報考了北大考古系。大四時,樊錦詩到敦煌實習。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做客南山講述敦煌情懷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楊渝嘉 曹文麗 實習生 陳思琦)它是一座千年石壁上的博物館,是絲綢之路明珠、佛教文化寶藏,更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在它的背後,有一群當代莫高窟人為保護好這世上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
  • 講好「敦煌故事」 讓莫高窟文化動起來活起來
    從2014年開始,敦煌莫高窟實行旅遊新模式——「單日總量控制、線上預約購票、數字洞窟展示、實體洞窟參觀」,大幅提升了遊客參觀體驗,有效緩解了莫高窟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為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旅遊開放探索了寶貴經驗。  「瑞像九尋驚巨塑,飛天萬態現秋毫。」敦煌研究院在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價值挖掘、旅遊開放、文化傳播等社會職能,服務好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 「敦煌女兒」樊錦詩:守護國寶半世紀 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青春...
    【解說】11月17日晚,滬劇《敦煌女兒》在北京首演,講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今年80歲高齡的樊錦詩,駐紮敦煌半世紀,守護莫高窟的動人故事。  【現場聲】  美嗎?美,美得令人心醉。妙嗎?妙,妙得神魂顛倒。
  • 「敦煌的女兒」講敦煌 現場座無虛席(圖)
    講座現場講座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7日訊(記者 江瑤 周子銘 攝影報導)今天上午9時,成都博物館跨年巨獻「絲路之魂 敦煌藝術大展暨絲綢之路文物特展」正式對外展出,吸引了許多市民觀展
  • 《我心歸處是敦煌》: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用一生所愛寫就無怨無悔
    然後就有那麼一個人,一個在堪稱苦寒之地的敦煌守護了一輩子的人,一個將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個漫漫黃沙之中的人,從青春歲月,到華發盡染,「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對敦煌的滿腔熱愛和執念,變成了她一生為之奮鬥和付出的事業。有人也曾問過她:「可有心酸不平?」她的回答永遠是:「無怨無悔。」
  • 深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於北平長於上海,相守莫高窟……
    文 | 非 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昨晚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被新華社記者稱為「讓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的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從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來到敦煌研究所,直到如今,樊錦詩將自己的大半生奉獻給了敦煌。
  • "敦煌女兒"樊錦詩:3D實景版莫高窟將於2014年開放
    2013年03月11日 12:29:29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李志暉)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11日說,從10年前的最初提案到論證實施,千年敦煌莫高窟將於2014年搬上3D實景熒幕,讓遊客全方位體驗莫高窟的精美藝術。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40年執著和堅守,用生命讓敦煌重生
    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在2019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念起這段頒獎詞,81歲高齡的樊錦詩在眾人的掌聲和注目中緩緩走上舞臺,講述自己41年致力保護敦煌的漫長歲月。
  • 「敦煌女兒」樊錦詩:把孩子綁在背上工作,無愧敦煌卻有愧家庭
    敦煌曾經吸引力一代又一代虔誠的朝拜者,也遭受了盜賊與戰火的毀壞。記憶中的敦煌開始模糊,歲月無聲地侵蝕著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有些人卻想要逆天而行將它留下。他們就是敦煌的研究與保護者們。樊錦詩,考古學家,1938年出生於北平。
  • 「我和我的祖國」「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1月5日下午,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介紹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取得的開創性成果。同時,她還向大家分享了「莫高精神」。當日,作為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全國高校開展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宣講團成員之一的樊錦詩,結合其多年來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經歷,闡明了歷史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並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成就。
  • 「敦煌女兒」樊錦詩:心之所向的半世紀
    第四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8月19日在香港公布獲獎者名單,「正能量獎」由在上海成長,畢業於北大,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獲得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樊錦詩領獎。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這是授予樊錦詩的頒獎詞。作為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樊錦詩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出了重大貢獻。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後進入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
  •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絢麗卻又低調的一生
    出於對公眾人物私下生活模樣的八卦之心,小編在這個提問下不停翻找,直到我刷到了一條略顯不同的答案:>積極倡導和推動《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和《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這兩部保護法律條文先後公布實施,為敦煌遺傳保護披上了法律的保護層;不斷促進中外合作,引進國內外的技術,改善敦煌遺產保護環境的同時促使敦煌莫高窟成為是中國首批列入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從敦煌到橫店,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歷時近一個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圓滿完成了前期拍攝。電影殺青前夜,劇中的人物原型樊錦詩,特地從上海趕到了橫店,探班了劇組。從9月20日在莫高窟九層樓前見證開機,到10月16日在橫店見證關機,這位80多歲的「敦煌女兒」也和劇組一樣,奔波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