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2020-12-19 每日甘肅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樊錦詩

1月5日下午,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介紹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取得的開創性成果。同時,她還向大家分享了「莫高精神」。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攝

樊錦詩看現場列印的訪談照片。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雷媛

「在敦煌工作的幾十年間,我深切感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敦煌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敦煌研究院的今天。」

55年歲月流逝,樊錦詩也從風華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而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後,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她也見證了敦煌研究院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而取得的非凡成就。

A「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敦煌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敦煌工作的幾十年間,我深切感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敦煌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敦煌研究院的今天。」2019年1月6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西北師範大學為600餘名高校師生做題為《永遠在路上》的報告時如是而言。

2018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頒「改革先鋒」獎章,是我省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先進代表。

當日,作為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全國高校開展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宣講團成員之一的樊錦詩,結合其多年來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經歷,闡明了歷史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並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成就。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毅然放棄都市生活,來到敦煌,一呆就是55年。在敦煌研究院的這半個多世紀,她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大力推動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傳承與利用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帶出了一批從事文物保護的優秀人才。

「我們那個時代『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是當時的青年也是我的志向。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我初到敦煌時,那裡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我最終還是沒有離開,這既是莫高窟的獨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職業操守。轉眼55年了,莫高窟已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都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我今年80歲,能為敦煌做事,無怨無悔!」報告會現場,樊錦詩話音一落,掌聲久久不息。

55年歲月流逝,樊錦詩也從風華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而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後,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她也見證了敦煌研究院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而取得的非凡成就。

B「竭盡全力留住敦煌,我們做了哪些事?」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所長,結束了莫高窟約400年無人管理、任憑破壞和偷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這一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7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發揚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為守護傳承弘揚敦煌藝術瑰寶,做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和貢獻。

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社會上某些人不懂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我經過反覆思考,提出了要制訂莫高窟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的建議。在省人大、省政府的支持下,制訂頒布了《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明確了莫高窟保護對象、範圍,規定了敦煌研究院的職責,及其保護、利用、管理工作應遵循的方針和原則;也明確規定了政府部門的職責。這樣,我們可依據專項法規據理力爭,說服和抵制不符合法律、法規的種種所謂建議、要求和壓力。」樊錦詩說。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文物界首開國際合作先河,通過「請進來」、「走出去」,並逐步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把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推向新高度。

1998年樊錦詩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時,如何破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為她思考的問題。

1979年,莫高窟對外開放。世界各地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但因遊客超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溼氣等對洞窟壁畫造成的損害難以估量。用樊錦詩的話說,狹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畫「累得喘不過氣,直不起腰了,真擔心有一天從夢裡醒來,莫高窟不見了。」

「必須要改變多年來遊客單一參觀洞窟的舊思路、舊模式,必須另闢蹊徑,充分擴充參觀空間,另創遊客參觀模式。」樊錦詩說這樣的改變花費了10多年的努力。2014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築終於落成,順利實施了莫高窟參觀新模式,即「數字電影+實體洞窟」的預約參觀方式,開啟了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

C「留住根脈,我們永遠在路上」

「我有幸成為黨中央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鋒中的一位,這個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是給幾代莫高窟人的,是給敦煌研究院全體職工的,是給為莫高窟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做出貢獻的人們的,也是給我國所有文物工作者的。這一點,我非常清醒,憑我一人之力,是絕對做不出來的,我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在樊錦詩心中,她個人所有的榮譽都是屬於敦煌的。

樊錦詩曾連續25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這一期間,她提過不少提案建議,一些被採納變成了現實,包括莫高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工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包括敦格鐵路為歷史文化名城敦煌讓路,包括加強全國文物科技保護……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我們是做了一些事,但這些事都是應該做的。路還長,任重道遠,關鍵是以後要做得更好。正如總書記說的,『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面向未來,我們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發揚老一輩創造的『莫高精神』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敦煌莫高窟創新性發展。」樊錦詩說。

改革先鋒——「敦煌女兒」樊錦詩做客甘肅新媒體集團

提到敦煌,人們會不假思索地想到莫高窟。說起莫高窟,一個守護國寶55年的人總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裡,她就是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前不久,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她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這是我省唯一、同時也是全國文物界唯一一位榮獲改革先鋒稱號的獲獎者。今天下午,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介紹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開創性的成果。同時,她還向大家分享了「莫高精神」。

在全媒體指揮中心大廳觀看宣傳片

下午3時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來到甘肅新媒體集團。一進門,和藹可親的她向工作人員揮手問候;來到全媒體中心指揮大廳,在甘肅日報社、甘肅新媒體集團領導的陪同下,樊錦詩觀看了甘肅新媒體集團宣傳片。當新媒體集團的標識「九色鹿」圖標在巨大的顯示屏上出現時,樊錦詩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不是敦煌壁畫上的圖案嗎?把九色鹿作為標誌,很有創意。」

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

之後,樊錦詩來到視頻演播室,她不時地誇讚嶄新的演播廳。視頻訪談開始後,樊錦詩與甘肅日報社高級編輯謝志娟及甘肅新媒體集團主持人郭菡璋一起面對攝像機,就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開創性的成果及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等話題,進行了訪談交流,樊錦詩如數家珍地做了介紹。

在訪談中她不止一次地說,如今的「數字敦煌」項目已實現了壁畫的數位化、塑像的三維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數字敦煌」資源庫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先後上線,並實現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在更廣範圍裡促進了敦煌文化藝術傳播和交流。她說,幾十年來,敦煌研究院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不畏艱苦、刻苦鑽研,守護著莫高窟,形成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一代代莫高人守護著莫高窟,大力推動人文交流和文化傳播,讓敦煌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敦煌。

樊錦詩做客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

臨行前,當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列印好的訪談高清照片時,樊錦詩高興地稱讚:「甘肅新媒體集團確實反應快!」

樊錦詩看現場列印的訪談照片

相關焦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新京報訊 (記者 倪偉)「我不像很多報導中寫到的那樣厲害,」樊錦詩說,「我是服從國家分配去的敦煌,幾次想離開都沒有離成。」10月12日,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莫高精神」宣講報告會上,面對600多位聽眾,這位「敦煌的女兒」主動打破「光環」。連續兩年,樊錦詩收穫國家級榮譽。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花發,一直致力於敦煌石窟考古、保護和管理;雖有愧於家庭、孩子,也怠慢了自己,卻用53年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於敦煌。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心甘情願地「自投羅網」樊錦詩生於北京,長在上海。父親喜歡文化,經常帶女兒逛美術館,看藝術展。受父親影響,樊錦詩愛上了古典文化。中學時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敦煌,她就被吸引了,高考時她直接報考了北大考古系。大四時,樊錦詩到敦煌實習。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大家好,我是百帆假期的小帆同學。現在帶領大家了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浙江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 「敦煌女兒」樊錦詩:我等著大家批評我的研究
    她就是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近日,樊錦詩的新書《我心歸處是敦煌》出版,這是她的口述史,由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記錄撰寫。10月21日,樊錦詩接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請,回到母校介紹了這本新書,並和讀者們暢談了自己的學術經歷和敦煌文物保護。
  • 《我心歸處是敦煌》: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用一生所愛寫就無怨無悔
    然後就有那麼一個人,一個在堪稱苦寒之地的敦煌守護了一輩子的人,一個將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個漫漫黃沙之中的人,從青春歲月,到華發盡染,「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對敦煌的滿腔熱愛和執念,變成了她一生為之奮鬥和付出的事業。有人也曾問過她:「可有心酸不平?」她的回答永遠是:「無怨無悔。」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40年執著和堅守,用生命讓敦煌重生
    「報效祖國、服從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這些都是那個年代影響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價值觀,而她畢業之後也毅然決然選擇了這條路,來到茫茫大漠中的莫高窟,住進了莫高窟旁邊的破舊的小廟。樊錦詩曾回憶當時情景:「初見敦煌,驚豔無比。」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樊錦詩領獎。央視截屏圖每日甘肅網5月19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能經得起吹打。
  •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絢麗卻又低調的一生
    【愛國的熱血】1963年,時值25歲的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青春洋溢且一腔熱血的她立志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報效祖國,要先國家後個人。02我心歸處是敦煌在敦煌踏上工作的40年裡,樊錦詩完成了從一名普通研究員到副所長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從敦煌到橫店,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歷時近一個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圓滿完成了前期拍攝。電影殺青前夜,劇中的人物原型樊錦詩,特地從上海趕到了橫店,探班了劇組。從9月20日在莫高窟九層樓前見證開機,到10月16日在橫店見證關機,這位80多歲的「敦煌女兒」也和劇組一樣,奔波千裡。
  • 「敦煌女兒」樊錦詩:心之所向的半世紀
    從年輕的時候起,彭金章就被同學、同事稱作「老彭」,樊錦詩呢,卻始終被人喚作「小樊」。「小樊」後來說,她對「老彭」的感覺,從始至終沒有變過,就是兩個字——可信。  1962年,24歲的她和另外3名同學因實習到敦煌。當中學課文和美術展覽中的敦煌藝術呈現在眼前時,樊錦詩和同學們都被震撼了。
  • 「敦煌女兒」樊錦詩: 一場不可複製的愛戀
    她是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後的第三任「敦煌守護神」;她從25歲對敦煌一見傾心,開展文物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50餘年,是「敦煌的女兒」;她把一生都獻給了敦煌,她說:「餘生只要還有走動的力氣,我想我會終老在敦煌。」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
    第一次來敦煌,樊錦詩被壁畫和石窟的美震驚了,在那個仿佛童話一般的藝術世界裡,所有的語言似乎變得平淡無奇,她感嘆到只剩下幾個詞反覆使用,「太好了!太美了!」相較洞窟內的美,洞窟外的生活卻判若兩樣。漫漫黃沙中,住的是破房子、土炕,水是苦的,沒有電燈,想買瓜子,可連瓜子皮都見不著。樊錦詩很難想到,會有條件如此艱苦的地方。
  • 深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於北平長於上海,相守莫高窟……
    文 | 非 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昨晚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被新華社記者稱為「讓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的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從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來到敦煌研究所,直到如今,樊錦詩將自己的大半生奉獻給了敦煌。
  • 「敦煌女兒」樊錦詩:守護國寶半世紀 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青春...
    【解說】11月17日晚,滬劇《敦煌女兒》在北京首演,講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今年80歲高齡的樊錦詩,駐紮敦煌半世紀,守護莫高窟的動人故事。  【現場聲】  美嗎?美,美得令人心醉。妙嗎?妙,妙得神魂顛倒。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做客南山講述敦煌情懷
    12月27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客南山區前簷書店,以「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為題,為讀者講述了她的敦煌情懷。本次講座由南山區委宣傳部主辦。講座上,樊錦詩圍繞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建窟經過、主要內容等方面,帶領聽眾走近敦煌莫高窟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領略絲綢之路上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經洞文物是一座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
  • 擇一事、終一生——「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做客新生見面會
    陳正啟書記代表全院職工和師生們熱烈歡迎樊錦詩先生到來,並簡要介紹了樊錦詩先生和敦煌的緣分:自上世紀60年代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樊錦詩先生就紮根大漠,潛心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下周一將做客瑞金講壇
    10月12日(周一)13:30,科技樓2樓報告廳,「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做客我院瑞金講壇,與廣大醫務職工一起分享「絲綢之路與敦煌莫高窟」,詳情請見海報。 講者簡介 樊錦詩,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7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 樊錦詩《我心歸處是敦煌》:一生專注一件事,一世專愛一個人
    我不怕知識淵博,著述等身的人,因為這些憑著個人努力,都可以做到,我怕專注的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全神貫注,矢志不渝。樊錦詩,就是一個這樣專注的人,所以我對於她的專注,仰慕和欽佩。《我心歸處是敦煌》是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這本書主要講述:「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的一生經歷,以及她的事業守護敦煌莫高窟。
  • 《我心歸處是敦煌》看敦煌的女兒,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
    敦煌的女兒是誰?她如何在人性鬥爭中守護愛?守護敦煌?誰人問我粥可溫?誰人與我立黃昏?粥熱了沒有是生理需求,一起立黃昏便是情感需求,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樊錦詩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想法?作為北大才女,名門之後,她也有著凡人的情懷。
  • 樊錦詩:能為敦煌做點事 無怨無悔
    即日起,光明網推出「科學家精神大家談」短視頻系列策劃,講述科學大家的故事,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  曾有報告文學以「敦煌的女兒」來稱呼樊錦詩。196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她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抱著「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樣的信念,紮根戈壁沙漠,開啟了在敦煌莫高窟近56年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