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樊錦詩
1月5日下午,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介紹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取得的開創性成果。同時,她還向大家分享了「莫高精神」。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 攝
樊錦詩看現場列印的訪談照片。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雷媛
「在敦煌工作的幾十年間,我深切感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敦煌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敦煌研究院的今天。」
55年歲月流逝,樊錦詩也從風華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而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後,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她也見證了敦煌研究院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而取得的非凡成就。
A「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敦煌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敦煌工作的幾十年間,我深切感到,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敦煌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沒有敦煌研究院的今天。」2019年1月6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西北師範大學為600餘名高校師生做題為《永遠在路上》的報告時如是而言。
2018年12月18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頒「改革先鋒」獎章,是我省唯一獲得此項殊榮的先進代表。
當日,作為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全國高校開展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宣講團成員之一的樊錦詩,結合其多年來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經歷,闡明了歷史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並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成就。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毅然放棄都市生活,來到敦煌,一呆就是55年。在敦煌研究院的這半個多世紀,她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大力推動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傳承與利用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帶出了一批從事文物保護的優秀人才。
「我們那個時代『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是當時的青年也是我的志向。敦煌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我初到敦煌時,那裡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我最終還是沒有離開,這既是莫高窟的獨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職業操守。轉眼55年了,莫高窟已經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白天想的都是敦煌,晚上夢到的還是敦煌。我今年80歲,能為敦煌做事,無怨無悔!」報告會現場,樊錦詩話音一落,掌聲久久不息。
55年歲月流逝,樊錦詩也從風華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而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後,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她也見證了敦煌研究院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而取得的非凡成就。
B「竭盡全力留住敦煌,我們做了哪些事?」
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所長,結束了莫高窟約400年無人管理、任憑破壞和偷盜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這一機構不斷發展壯大,先後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7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薪火相傳,發揚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為守護傳承弘揚敦煌藝術瑰寶,做出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和貢獻。
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社會上某些人不懂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我經過反覆思考,提出了要制訂莫高窟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的建議。在省人大、省政府的支持下,制訂頒布了《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明確了莫高窟保護對象、範圍,規定了敦煌研究院的職責,及其保護、利用、管理工作應遵循的方針和原則;也明確規定了政府部門的職責。這樣,我們可依據專項法規據理力爭,說服和抵制不符合法律、法規的種種所謂建議、要求和壓力。」樊錦詩說。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文物界首開國際合作先河,通過「請進來」、「走出去」,並逐步擴大國際交流合作,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把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推向新高度。
1998年樊錦詩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時,如何破解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實現敦煌遺產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為她思考的問題。
1979年,莫高窟對外開放。世界各地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但因遊客超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溼氣等對洞窟壁畫造成的損害難以估量。用樊錦詩的話說,狹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畫「累得喘不過氣,直不起腰了,真擔心有一天從夢裡醒來,莫高窟不見了。」
「必須要改變多年來遊客單一參觀洞窟的舊思路、舊模式,必須另闢蹊徑,充分擴充參觀空間,另創遊客參觀模式。」樊錦詩說這樣的改變花費了10多年的努力。2014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建築終於落成,順利實施了莫高窟參觀新模式,即「數字電影+實體洞窟」的預約參觀方式,開啟了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
C「留住根脈,我們永遠在路上」
「我有幸成為黨中央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鋒中的一位,這個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是給幾代莫高窟人的,是給敦煌研究院全體職工的,是給為莫高窟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做出貢獻的人們的,也是給我國所有文物工作者的。這一點,我非常清醒,憑我一人之力,是絕對做不出來的,我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在樊錦詩心中,她個人所有的榮譽都是屬於敦煌的。
樊錦詩曾連續25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這一期間,她提過不少提案建議,一些被採納變成了現實,包括莫高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工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包括敦格鐵路為歷史文化名城敦煌讓路,包括加強全國文物科技保護……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我們是做了一些事,但這些事都是應該做的。路還長,任重道遠,關鍵是以後要做得更好。正如總書記說的,『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面向未來,我們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發揚老一輩創造的『莫高精神』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敦煌莫高窟創新性發展。」樊錦詩說。
改革先鋒——「敦煌女兒」樊錦詩做客甘肅新媒體集團
提到敦煌,人們會不假思索地想到莫高窟。說起莫高窟,一個守護國寶55年的人總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裡,她就是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前不久,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她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這是我省唯一、同時也是全國文物界唯一一位榮獲改革先鋒稱號的獲獎者。今天下午,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介紹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開創性的成果。同時,她還向大家分享了「莫高精神」。
在全媒體指揮中心大廳觀看宣傳片
下午3時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來到甘肅新媒體集團。一進門,和藹可親的她向工作人員揮手問候;來到全媒體中心指揮大廳,在甘肅日報社、甘肅新媒體集團領導的陪同下,樊錦詩觀看了甘肅新媒體集團宣傳片。當新媒體集團的標識「九色鹿」圖標在巨大的顯示屏上出現時,樊錦詩的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不是敦煌壁畫上的圖案嗎?把九色鹿作為標誌,很有創意。」
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
之後,樊錦詩來到視頻演播室,她不時地誇讚嶄新的演播廳。視頻訪談開始後,樊錦詩與甘肅日報社高級編輯謝志娟及甘肅新媒體集團主持人郭菡璋一起面對攝像機,就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開創性的成果及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等話題,進行了訪談交流,樊錦詩如數家珍地做了介紹。
在訪談中她不止一次地說,如今的「數字敦煌」項目已實現了壁畫的數位化、塑像的三維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體的三維重建。「數字敦煌」資源庫第一期中英文版本先後上線,並實現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在更廣範圍裡促進了敦煌文化藝術傳播和交流。她說,幾十年來,敦煌研究院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不畏艱苦、刻苦鑽研,守護著莫高窟,形成了「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一代代莫高人守護著莫高窟,大力推動人文交流和文化傳播,讓敦煌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敦煌。
樊錦詩做客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
臨行前,當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列印好的訪談高清照片時,樊錦詩高興地稱讚:「甘肅新媒體集團確實反應快!」
樊錦詩看現場列印的訪談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