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樊錦詩:3D實景版莫高窟將於2014年開放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2013年03月11日 12:29:2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李志暉)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11日說,從10年前的最初提案到論證實施,千年敦煌莫高窟將於2014年搬上3D實景熒幕,讓遊客全方位體驗莫高窟的精美藝術。

    這位75歲的文物保護工作者,從事敦煌文物保護工作已達50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敦煌莫高窟代表著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形象。我們既要在保護中合理開放,也要在開放中堅持保護第一,3D版莫高窟的製作,就是為了文物保護和旅遊開放協調發展而做出的重要探索。

    據介紹,這一數字項目是正在建設的「莫高窟遊客中心」的重要部分,將通過播放3D版球幕電影《夢幻敦煌》,展示洞窟實景,實現「洞內文物洞外看」。此外,遊客中心還將為遊客提供高清晰數字電影《千年莫高》,使其在進入洞窟之前充分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背景。

    樊錦詩說,這一現代數字展示手段,不僅能使遊客了解更豐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能大大縮短遊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合理分散遊客流量的目標,從而緩解遊客增多給莫高窟保護帶來的壓力。

    「莫高窟數位化工作非常複雜,需要利用精密儀器對洞窟進行實景採集、渲染等。以這種方式展現文化遺產,在全國甚至世界上還是首次。」樊錦詩說。

    目前遊客中心建設已進入室內裝修、設備調試和室外基礎設施完善的最後階段,經過一段時間試運營後,將於2014年向遊客開放。

    樊錦詩介紹說,敦煌莫高窟歷史久遠,時代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洞窟內的壁畫和彩塑十分脆弱。

    自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敦煌莫高窟遊客數量持續增長,從最初的2萬多人次增長到2012的近80萬人次。尤其是在旺季,遊客的過於擁擠和集中,不僅降低了遊客參觀質量,也使洞窟環境超標,給洞窟保護開放帶來了壓力。

    2003年,樊錦詩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提出建設,將洞窟、壁畫、彩塑等加工成高智能數字圖像,同時將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匯集成電子檔案。提案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隨後進行論證、正式立項撥款。

相關焦點

  • 「敦煌女兒」樊錦詩:守護國寶半世紀 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青春...
    【解說】11月17日晚,滬劇《敦煌女兒》在北京首演,講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今年80歲高齡的樊錦詩,駐紮敦煌半世紀,守護莫高窟的動人故事。  【現場聲】  美嗎?美,美得令人心醉。妙嗎?妙,妙得神魂顛倒。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刊發以後,她保護敦煌的事跡、她與家人19年分居多地的經歷全國盡知,「『敦煌的女兒』這樣一個美名,也讓我倍感不安和壓力。」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稱她為文化領域、文物戰線的傑出代表,常書鴻、段文杰和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代代文物工作者,用實際行動塑造了「莫高精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花發,一直致力於敦煌石窟考古、保護和管理;雖有愧於家庭、孩子,也怠慢了自己,卻用53年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於敦煌。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心甘情願地「自投羅網」樊錦詩生於北京,長在上海。父親喜歡文化,經常帶女兒逛美術館,看藝術展。受父親影響,樊錦詩愛上了古典文化。中學時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敦煌,她就被吸引了,高考時她直接報考了北大考古系。大四時,樊錦詩到敦煌實習。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現在帶領大家了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浙江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裡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
  • 「我和我的祖國」「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55年歲月流逝,樊錦詩也從風華正茂走到了耄耋之年,而作為繼常書鴻、段文杰後,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長,她也見證了敦煌研究院隨著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而取得的非凡成就。當日,作為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全國高校開展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宣講團成員之一的樊錦詩,結合其多年來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經歷,闡明了歷史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並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成就。
  • 深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於北平長於上海,相守莫高窟……
    文 | 非 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昨晚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被新華社記者稱為「讓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的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從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來到敦煌研究所,直到如今,樊錦詩將自己的大半生奉獻給了敦煌。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作客上圖 講述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人民網上海12月23日電 (記者 曹玲娟) 這個冬季,滬上不少文化愛好者熱議的話題是「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研究員近日作客「上圖講座」,為公眾講述敦煌令人敬仰與憧憬的文化價值。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在莫高窟開機
    今天上午八點半,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上海滬劇院院長、樊錦詩的扮演者茅善玉坐在九層樓前的臺階上思考,如何通過數位化手段來保護敦煌。茅善玉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相比於之前的舞臺劇,此次的電影對演員來說更具挑戰,實景拍攝也更具現場感。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做客南山講述敦煌情懷
    12月27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客南山區前簷書店,以「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為題,為讀者講述了她的敦煌情懷。本次講座由南山區委宣傳部主辦。講座上,樊錦詩圍繞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建窟經過、主要內容等方面,帶領聽眾走近敦煌莫高窟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領略絲綢之路上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經洞文物是一座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
  • 樊錦詩:莫高窟將改造橋梁防洪水 數字敦煌仍缺錢
    樊錦詩:莫高窟將改造橋梁防洪水 數字敦煌仍缺錢     4日開始甘肅酒泉地區持續降雨說起敦煌石窟,這位74歲的老人滔滔不絕,「敦煌的年降水量不算大,不過為了防患於未然,我們將改造莫高窟前的橋梁,加固河道,以預防特大洪水。」  多頭並進應對自然災害  「6月份的那場大雨,莫高窟文物本體一點損壞都沒有」,樊錦詩兩次對記者強調,「洪水衝毀的只是莫高窟前橋梁的欄杆和兩處洞窟前的防洪堤欄杆」。
  • 樊錦詩:11年「數字敦煌夢」成真
    東方網3月14日消息:「我做夢,都會夢見敦煌;醒過來,還是敦煌。」敦煌,已經融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血脈之中。生於北京,長於上海,卻紮根在敦煌——1963年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敦煌至今,樊錦詩已在這裡度過了52個年頭。研究敦煌、保護敦煌,弘揚敦煌文化,她的名字和命運與敦煌緊緊相連,人們稱她為「敦煌女兒」。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下周一將做客瑞金講壇
    10月12日(周一)13:30,科技樓2樓報告廳,「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做客我院瑞金講壇,與廣大醫務職工一起分享「絲綢之路與敦煌莫高窟」,詳情請見海報。 講者簡介 樊錦詩,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7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 《我心歸處是敦煌》: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用一生所愛寫就無怨無悔
    然後就有那麼一個人,一個在堪稱苦寒之地的敦煌守護了一輩子的人,一個將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個漫漫黃沙之中的人,從青春歲月,到華發盡染,「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對敦煌的滿腔熱愛和執念,變成了她一生為之奮鬥和付出的事業。有人也曾問過她:「可有心酸不平?」她的回答永遠是:「無怨無悔。」
  • 「敦煌女兒」樊錦詩: 一場不可複製的愛戀
    ▲1962年,即將畢業的樊錦詩來到敦煌莫高窟實習鳴沙山和三危山的懷抱中是密密層層的洞窟,大大小小的佛像雕塑成千上萬,壁畫更是「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精美絕倫,樊錦詩和同學們都被震撼了。她潛心考古,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致力於敦煌保護,積極謀求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國際合作;不斷探索科學保護之路;推動敦煌保護的相關立法工作。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樊錦詩領獎。央視截屏圖每日甘肅網5月19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能經得起吹打。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40年執著和堅守,用生命讓敦煌重生
    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在2019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念起這段頒獎詞,81歲高齡的樊錦詩在眾人的掌聲和注目中緩緩走上舞臺,講述自己41年致力保護敦煌的漫長歲月。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四):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
    2003年,我們建議的《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專項法規,經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制定頒布實施。《條例》頒布後,我們進一步制定了莫高窟保護、旅遊開放洞窟標準和遊客預約管理等規章制度。在文化遺產保護範圍內,無論旅遊基礎設施或辦公設施,嚴禁破壞莫高窟的本體和環境風貌、嚴禁建設違規商業設施。《條例》為莫高窟的保護、利用與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保障。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從敦煌到橫店,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歷時近一個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圓滿完成了前期拍攝。電影殺青前夜,劇中的人物原型樊錦詩,特地從上海趕到了橫店,探班了劇組。從9月20日在莫高窟九層樓前見證開機,到10月16日在橫店見證關機,這位80多歲的「敦煌女兒」也和劇組一樣,奔波千裡。
  • 講述「敦煌故事」,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開機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開拍。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研究院正式開機。這是一部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以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為藍本,以「一帶一路」重要文明交匯地「敦煌」為背景,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影片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