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女兒」樊錦詩:把孩子綁在背上工作,無愧敦煌卻有愧家庭

2020-12-19 教育思享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敦煌:風沙飛揚的莫高窟、綺麗浪漫的大漠孤煙。

黑風黃沙、戈壁幻海沐浴了當年的金戈鐵馬,留下如今的斷壁殘垣。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樞紐、河西走廊的盡頭。

敦煌曾經吸引力一代又一代虔誠的朝拜者,也遭受了盜賊與戰火的毀壞。記憶中的敦煌開始模糊,歲月無聲地侵蝕著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有些人卻想要逆天而行將它留下。他們就是敦煌的研究與保護者們。

樊錦詩,考古學家,1938年出生於北平。她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兼職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是她最早提出了「數字敦煌」 的概念,並積極地推動各項敦煌保護規劃,為敦煌文化的保護做出了突出貢獻。

與敦煌結緣,受到前輩的薰陶,從此付出在敦煌。

樊錦詩第一次了解到敦煌,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從那時起她就對敦煌心生嚮往,於是在北京大學學習考古專業的她選擇前往敦煌實習。當時的樊錦詩也僅僅是抱著看一眼的心思前去,並沒有做出具體打算。

來到當地的樊錦詩,一進入洞窟,就被牆上美妙絕倫的壁畫迷住了。仿佛置身於一座華美的聖殿,她便是一位朝拜者。

常書鴻和段文杰是中國最早的敦煌研究專家,樊錦詩就是跟隨他們學習。在樊錦詩的想像中,這兩位藝術家應該是西裝革履的打扮。可事實是,在洞窟中修複壁畫的他們,像兩個農民一樣衣著簡樸,樊錦詩被他們兩位深深的打動了。從那時起,樊錦詩才下定決心要為敦煌做點什麼。

無愧於敦煌的事業,卻有愧於家庭的親情。

樊錦詩投入敦煌的保護研究後,不過幾年,她的丈夫也投入了敦煌的研究工作。丈夫用這樣十幾個字總結了兩人的五十年: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1968年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在敦煌出生,樊錦詩卻抽不出時間照看。她只好把孩子綁在背上,一邊工作一邊看管。慢慢地過去了兩年,孩子不能再綁著了,她就把孩子託付給丈夫的姐姐,後來的兩個孩子她也只能這樣做。孩子漸漸長大,她卻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她很感謝自己的丈夫,給了自己事業上的支持與寬容,把家庭維持了下去。

為保存莫高窟影像,建設數字敦煌。

由於時間的侵蝕,莫高窟的壁畫的顏色很多已經褪去。為了把莫高窟最原本的面貌保存下來,就必須做好檔案記錄。那個年代,只有照相機可以留下圖像。可照片時間長了會變色,這就導致了保存檔案的不持久。

八十年代,樊錦詩接觸到了計算機科技,由此提出了「數字敦煌」的設想。到九十年代,敦煌研究院已經與國外合作,運用先進的計算機科技,對壁畫進行記錄。

50年的時間,讓樊錦詩從青春少女變成滿頭華發,她與敦煌融為一體,被譽為「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卻因為她的貢獻,得以實現永生。幾百年後,或許莫高窟已經不再,但是後人仍然可以從他們保存的檔案與記錄中,窺探這一藝術瑰寶的真面目。

相關焦點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從大學畢業至今,一生中大部分時光,樊錦詩都與她熱愛的敦煌壁畫和彩塑相伴。但她也坦陳,其實一開始對敦煌的惡劣生活條件有所恐懼。這份真誠,折射了她身為考古人,終其一生堅持的嚴謹誠實。因為家庭長期分離,幾次想離開敦煌都沒成行;臨近退休的年紀,又被任命為敦煌研究院院長,一幹17年,直到年逾古稀。如今,敦煌仍有很多事等著她去做。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花發,一直致力於敦煌石窟考古、保護和管理;雖有愧於家庭、孩子,也怠慢了自己,卻用53年的守望告訴世人,她無愧於敦煌。她就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心甘情願地「自投羅網」樊錦詩生於北京,長在上海。父親喜歡文化,經常帶女兒逛美術館,看藝術展。受父親影響,樊錦詩愛上了古典文化。中學時在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敦煌,她就被吸引了,高考時她直接報考了北大考古系。大四時,樊錦詩到敦煌實習。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走進劇組探班的那一刻,恰逢電影在拍攝樊錦詩當年在敦煌莫高窟剛生下兒子,因為沒人照顧不得不綁在床上,和從武漢趕來探望的丈夫彭金章起了爭執的一場戲。還沒有走進片場,樊錦詩隔著院門就聽見了裡面傳來了嬰兒的啼哭,一霎時,往事瞬間歷歷在目,樊錦詩一下子有些眼眶溼潤。她走進拍攝現場,場景裡正是還原了她當年在莫高窟前的宿舍。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現在帶領大家了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浙江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裡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 「敦煌女兒」樊錦詩: 一場不可複製的愛戀
    她是繼常書鴻、段文杰之後的第三任「敦煌守護神」;她從25歲對敦煌一見傾心,開展文物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50餘年,是「敦煌的女兒」;她把一生都獻給了敦煌,她說:「餘生只要還有走動的力氣,我想我會終老在敦煌。」
  • 《我心歸處是敦煌》: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用一生所愛寫就無怨無悔
    然後就有那麼一個人,一個在堪稱苦寒之地的敦煌守護了一輩子的人,一個將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那個漫漫黃沙之中的人,從青春歲月,到華發盡染,「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對敦煌的滿腔熱愛和執念,變成了她一生為之奮鬥和付出的事業。有人也曾問過她:「可有心酸不平?」她的回答永遠是:「無怨無悔。」
  • 「敦煌女兒」樊錦詩:心之所向的半世紀
    1963年,面臨畢業分配,敦煌寫信來和北大要人,名單裡有到過敦煌的樊錦詩。父親得知後,從上海寫信來向學校「求情」,樊錦詩卻把「求情信」扣下,沒有轉交。就是這麼一個「傻」舉動,讓她的命運從此和敦煌連在了一起。「我被分配去了敦煌,未婚夫老彭在武漢(大學)。學校當時讓我先去,有新一批的畢業生之後再把我替換出來。所以我心裡也沒有雜念,既然國家需要,自然義不容辭。
  • 深挖|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生於北平長於上海,相守莫高窟……
    文 | 非 蟲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昨晚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被新華社記者稱為「讓人又怕又敬的老太太」的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從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來到敦煌研究所,直到如今,樊錦詩將自己的大半生奉獻給了敦煌。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40年執著和堅守,用生命讓敦煌重生
    心歸處,是敦煌。在2019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上,當主持人念起這段頒獎詞,81歲高齡的樊錦詩在眾人的掌聲和注目中緩緩走上舞臺,講述自己41年致力保護敦煌的漫長歲月。「出生在北京,上海長大,北大求學,到敦煌工作。」這是樊錦詩81歲生命最簡單的概括,但是簡單的背後卻是無數個日夜的艱苦付出。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做客南山講述敦煌情懷
    12月27日,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做客南山區前簷書店,以「絲綢之路和敦煌莫高窟」為題,為讀者講述了她的敦煌情懷。本次講座由南山區委宣傳部主辦。講座上,樊錦詩圍繞敦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建窟經過、主要內容等方面,帶領聽眾走近敦煌莫高窟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領略絲綢之路上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經洞文物是一座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寶庫。
  •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敦煌女兒」樊錦詩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樊錦詩領獎。央視截屏圖每日甘肅網5月19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雷媛)2020年5月17日晚8時,《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敦煌女兒」樊錦詩再獲殊榮,當選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能經得起吹打。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下周一將做客瑞金講壇
    10月12日(周一)13:30,科技樓2樓報告廳,「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將做客我院瑞金講壇,與廣大醫務職工一起分享「絲綢之路與敦煌莫高窟」,詳情請見海報。 講者簡介 樊錦詩,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7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 「我和我的祖國」「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1月5日下午,樊錦詩走進甘肅新媒體集團視頻演播室,介紹了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等領域取得的開創性成果。同時,她還向大家分享了「莫高精神」。當日,作為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在全國高校開展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宣講團成員之一的樊錦詩,結合其多年來從事文物保護研究與管理工作的經歷,闡明了歷史文化遺產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並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文物保護工作成就。
  • 「敦煌女兒」樊錦詩:守護國寶半世紀 用數位技術讓莫高窟「青春...
    【解說】11月17日晚,滬劇《敦煌女兒》在北京首演,講述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今年80歲高齡的樊錦詩,駐紮敦煌半世紀,守護莫高窟的動人故事。  【現場聲】  美嗎?美,美得令人心醉。妙嗎?妙,妙得神魂顛倒。
  • 心歸敦煌處 根入石窟蟠:「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心歸處,是敦煌。初識敦煌餘秋雨說:這裡的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掛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瞋。這裡的每一個場面,每一個角落,都夠你流連長久。這是57年前,樊錦詩第一次到第一眼所看到的景象,這也是敦煌留給她的第一印象。1962年,北大考古專業的學生樊錦詩到敦煌實習。
  •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絢麗卻又低調的一生
    知乎上有個提問叫:在飛機頭等艙上坐在你旁邊的最著名的人是誰?來自網絡看到這,不知道你有沒有跟當時的小編一樣腦中出現兩點疑問:一是「全國最著名」的樊錦詩是哪位人物?02我心歸處是敦煌在敦煌踏上工作的40年裡,樊錦詩完成了從一名普通研究員到副所長
  • 「敦煌女兒」樊錦詩,憑啥讓彭金章甘做「大漠女婿」,感動全中國
    可隨著孩子越長越大,蠟燭包已經不起作用了。有一次,樊錦詩下班回家沒有聽到哭聲,她飛似跑進家門一看,兒子掉到地上,旁邊一米就是滾燙的火爐。樊錦詩突然意識到,孩子不能再帶在身邊了。唯一陪著自己的孩子,也必須送走了,縱有千般不舍,孩子還是送回了老彭河北老家,由老彭的姐姐代為照顧。1973年,二兒子在武漢出生,這次老彭彌補了上次的遺憾,精心照顧妻子,做飯、燉湯都不在話下,晚上還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這讓樊錦詩很感動。做完月子後,樊錦詩又回到敦煌。
  • 「敦煌女兒」樊錦詩:我等著大家批評我的研究
    她就是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樊錦詩。近日,樊錦詩的新書《我心歸處是敦煌》出版,這是她的口述史,由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記錄撰寫。10月21日,樊錦詩接受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請,回到母校介紹了這本新書,並和讀者們暢談了自己的學術經歷和敦煌文物保護。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作客上圖 講述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人民網上海12月23日電 (記者 曹玲娟) 這個冬季,滬上不少文化愛好者熱議的話題是「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研究員近日作客「上圖講座」,為公眾講述敦煌令人敬仰與憧憬的文化價值。
  • 擇一事、終一生——「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做客新生見面會
    擇一事、終一生——「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做客新生見面會 2020-10-13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