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敦煌:風沙飛揚的莫高窟、綺麗浪漫的大漠孤煙。
黑風黃沙、戈壁幻海沐浴了當年的金戈鐵馬,留下如今的斷壁殘垣。這裡是絲綢之路的樞紐、河西走廊的盡頭。
敦煌曾經吸引力一代又一代虔誠的朝拜者,也遭受了盜賊與戰火的毀壞。記憶中的敦煌開始模糊,歲月無聲地侵蝕著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有些人卻想要逆天而行將它留下。他們就是敦煌的研究與保護者們。
樊錦詩,考古學家,1938年出生於北平。她是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兼職蘭州大學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是她最早提出了「數字敦煌」 的概念,並積極地推動各項敦煌保護規劃,為敦煌文化的保護做出了突出貢獻。
與敦煌結緣,受到前輩的薰陶,從此付出在敦煌。
樊錦詩第一次了解到敦煌,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從那時起她就對敦煌心生嚮往,於是在北京大學學習考古專業的她選擇前往敦煌實習。當時的樊錦詩也僅僅是抱著看一眼的心思前去,並沒有做出具體打算。
來到當地的樊錦詩,一進入洞窟,就被牆上美妙絕倫的壁畫迷住了。仿佛置身於一座華美的聖殿,她便是一位朝拜者。
常書鴻和段文杰是中國最早的敦煌研究專家,樊錦詩就是跟隨他們學習。在樊錦詩的想像中,這兩位藝術家應該是西裝革履的打扮。可事實是,在洞窟中修複壁畫的他們,像兩個農民一樣衣著簡樸,樊錦詩被他們兩位深深的打動了。從那時起,樊錦詩才下定決心要為敦煌做點什麼。
無愧於敦煌的事業,卻有愧於家庭的親情。
樊錦詩投入敦煌的保護研究後,不過幾年,她的丈夫也投入了敦煌的研究工作。丈夫用這樣十幾個字總結了兩人的五十年:相戀在未名湖,相愛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
1968年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在敦煌出生,樊錦詩卻抽不出時間照看。她只好把孩子綁在背上,一邊工作一邊看管。慢慢地過去了兩年,孩子不能再綁著了,她就把孩子託付給丈夫的姐姐,後來的兩個孩子她也只能這樣做。孩子漸漸長大,她卻沒有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她很感謝自己的丈夫,給了自己事業上的支持與寬容,把家庭維持了下去。
為保存莫高窟影像,建設數字敦煌。
由於時間的侵蝕,莫高窟的壁畫的顏色很多已經褪去。為了把莫高窟最原本的面貌保存下來,就必須做好檔案記錄。那個年代,只有照相機可以留下圖像。可照片時間長了會變色,這就導致了保存檔案的不持久。
八十年代,樊錦詩接觸到了計算機科技,由此提出了「數字敦煌」的設想。到九十年代,敦煌研究院已經與國外合作,運用先進的計算機科技,對壁畫進行記錄。
50年的時間,讓樊錦詩從青春少女變成滿頭華發,她與敦煌融為一體,被譽為「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卻因為她的貢獻,得以實現永生。幾百年後,或許莫高窟已經不再,但是後人仍然可以從他們保存的檔案與記錄中,窺探這一藝術瑰寶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