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後疫時代臺灣的貿易發展,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教授17日在研討會中表示,當前蔡「政府」訴求貿易與中國大陸脫鉤,且不斷對外塑造臺美有望談成經貿協定。不過事實是,民進黨「執政」以來,對陸的貿易量非但未減,反而陡升,ECFA重要性不言而喻。他認為,與其盼望臺美經貿,不如維繫好兩岸經貿,否則顧此失彼,得不償失。
臺北論壇基金會邀請產官學界齊聚一堂,17日在東海大學召開「COVID-19衝擊下臺灣產經的關鍵解析」研討會,探討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臺灣產經發展趨勢,邀請包括臺當局前行政機構負責人陳衝、前行政機構副負責人杜紫軍、臺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臺中市經發局長張峰源等34名專家代表與談。
臺灣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建良以「兩岸與區域經貿的鑑往與知來」為題,對臺灣在後疫情時代的外貿發展發表看法。他指出,近期美國官員接連訪臺,民進黨「政府」向外表示,臺美之間創造近年來最緊密的關係,對外釋出臺美間有望達成BTA甚至是FTA的訊號,同時強調,臺灣對大陸的經貿依賴要逐步脫鉤,但蔡「政府」的主張卻與實際情況完全不符。
事實上,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額節節攀升,甚至在近年民進黨「執政」以來,不減反增。陳建良展示近年兩岸貿易額度曲線圖,從2002年起,兩岸貿易額度呈現陡升趨勢,到2019年更創造新臺幣6兆的貿易額,此外,今年1至8月的貿易額以達到4.76兆元,在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當下,今年仍有可能突破去年紀錄。如此情況,蔡「政府」在沒有其他外貿管道的情況下,宣稱臺灣要與大陸經貿脫鉤,幾乎不可能。也代表,兩岸經貿脫鉤,說得容易、做得困難。
陳建良認為,中國大陸已是臺灣長期以來最大的貿易夥伴,更是對外貿易順差的最主要來源,臺灣與其盼望對美籤訂貿易協定,不如設法與大陸進一步談判貿易合作,才是在後疫情世代振興經濟,合理的經濟決策。兩岸經貿既是近30年來臺灣的外貿重心,對於ECFA的政策效果評估,理應長期投入嚴密檢視,以為後續政策推動之依據。
陳建良指出,臺當局現任行政機構副負責人沈榮津在擔任經濟部門負責人時時曾說,ECFA早收清單只佔臺灣整體貿易量的5%,影響有限,該說法就是片面之言,以平均值忽略ECFA佔臺灣對全球出口8%、進口2%的事實。這也是之所以,蔡「政府」在先前ECFA屆臨十年前夕,表態希望ECFA可以延續執行,不要牽涉政治幹擾,代表蔡「政府」其實明白相關利害得失,假若ECFA中止,可能帶來諸多不利後果。
陳建良感嘆,ECFA的情況就是受民粹阻礙良善政策實施,最終是以全民福祉為代價,若民粹真是對外經貿開放的最大阻力,民粹的溫床主要是訊息不對稱,由此誤導民眾對政策認知受限乃至扭曲,但從比例原則來看,「政府」政策推動受限,固然可以歸罪媒體操弄、民粹當道、民眾認知不清,最大的責任還是在於「政府」自己。
展望未來,陳建良呼籲蔡「政府」,此波疫情對經濟模式將不可避免帶來全面性衝擊,從生產要素涵蓋的土地、資本和人才,到消費模式對應的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需因應調整。在經歷、摸索並適應此轉變所面臨的諸多不確定中,更需要以開闊心態正視兩岸經貿合作互利的機遇,由此延伸積極參與區域經貿整合的雄心,才是後疫情時代的經濟發展正確方向。
來源: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