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日明窗閒試墨,寒泉古鼎自煎茶。」中國人喜歡茶,已越數千年;文人名士飲茶,佳話留齒香。
遠的不說,就現代而言,魯迅先生愛喝茶,他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林語堂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說「只要有一隻茶壺,中國人走到哪兒都是快樂的」。
如果只把飲茶當作口福之樂,那還沒有真正懂得飲茶之道。茶這個字,拆開的筆畫就是:人在草木間。茶絕非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的飲品,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精靈,人們在長期的品飲中賦予其深刻的人文性。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其意思是說,只有具備了良好品性的人,才能真正品出茶的味道。
晚唐劉貞亮著有《飲茶十德》一文,他提出飲茶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劉貞亮的茶之「十德」與陸羽的「精行儉德」一脈相承,賦予飲茶以精神境界和人文內涵。
茶中有世界,茶中有人生。品一杯清茶,其實,也是品生活、品人生。
茶之本,乃是儉。居家度日,粗茶淡飯;日常待客,清茶一杯;聚親會友,茶伴敘情。這貫穿其中的一個「儉」字,乃修身之要、治國之道。
茶之性,乃是潔。茶自身「性潔不可汙」;茶與水不可分,但不與汙水為伍,以純淨山泉衝泡最為相宜。這貫穿其中的一個「潔」字,乃高潔、純潔,為人們追求之境界。
茶之功,乃是醒。提神醒腦、解毒祛邪是茶之功用。一杯清茶在手,既潤喉潤心,更醒腦提神。這貫穿其中的一個「醒」字,乃醒眼、醒心。養一點醒眼、醒心的功夫,方可耳聰目明、心不染塵。
茶之境,乃是靜。茶,清淨如水月,身潔似水蓮。正所謂「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靜坐一杯茶,心靈寂靜如許,心性寧靜坦然。這貫穿其中的一個「靜」字,乃寧靜、恬適。有此心境,便可物我兩忘、寧靜致遠。
茶中有禪、人借茶悟,追求精神升華,感悟宇宙奧妙,覺察人生哲理,讓「儉」「潔」「醒」「靜」成為做人之品格,成事之要訣,必能快意一生,磊落一世。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中,茶葉承載著泱泱中華文明,跨越無盡的山水,推動各國各民族以茶會友、因茶結緣。正如日本思想家岡倉天心所說:「東西方彼此差異的人心,在茶碗裡才真正地相知相遇。」隨著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會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向賢彪),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