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嘗盛宴品年味 聲屏世界春意濃
團圓飯
衛視春晚各具風味
□杜澤壯
新春佳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民族節日,藉助電視媒體的傳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觀看春節晚會已成為春節期間國民關注最密集、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項自發性集體活動。每年這場持續近一周的百姓文化盛宴,都隨著春節假期的結束落下帷幕,國內傳媒行業大數據監測與專業研究機構澤傳媒攜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新媒體研究所共同發布的「2018省級衛視春晚移動傳播榜」也隨之出爐。
總體而言,2018年播出的各臺春節晚會品類豐富、形式多樣、盛況空前,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成為幾乎全部春晚共同的主話題,從國家的富強繁榮,到地域的發展安泰,再到小家的和睦團圓,2018年省級衛視春晚都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體味溫情。
「2018省級衛視春晚移動傳播榜」榜單由全網收視指數、春晚社交指數、核心微信號傳播指數、新時代傳播熱度指數、網媒關注指數5項二級指標構成,權重依次為40%、30%、15%、10%、5%。截至大年初六12時,在「2018省級衛視春晚移動傳播總榜」中,《2018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以86.76最終奪冠,《2018江蘇衛視春節聯歡晚會》以85.71居於亞軍,《春滿東方·2018東方衛視春節晚會》以85.33位列第三,《2018年遼寧衛視春晚》《2018年湖南衛視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分列第四、第五。
在二級分項方面,全網收視指數中,《2018年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2018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春滿東方·2018東方衛視春節晚會》排名前三;春晚社交指數中,《2018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2018年山東衛視狗年春晚》《2018年湖南衛視全球華僑華人春節大聯歡》表現最佳;核心微信號傳播指數前三名分別是《2018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2018江蘇衛視春節聯歡晚會》《春滿東方·2018東方衛視春節晚會》;新時代傳播熱度指數中,《2018年絲路春晚》《2018江蘇衛視春節聯歡晚會》《2018年吉林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名列前茅;網媒關注指數中,《2018年浙江衛視春晚》《2018年山東衛視狗年春晚》《2018年北京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位列前三。
從春節期間澤傳媒對國內主流視頻網站的數據監測來看,騰訊視頻春晚傳播貢獻流量最高,為11億次,接下來是愛奇藝貢獻流量6.37億次,優酷貢獻流量3.08億次,芒果TV的流量為0.86億次。就春晚單項節目視頻播放情況而言,北京衛視春晚小品《特別驚喜》僅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便突破4500萬,歌舞《深情相擁》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逼近3000萬;湖南小年夜春晚歌舞《新春旺18》《年夜飯》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均超2000萬。
今年,最具「跨界」混搭風情的要數北京、東方兩家衛視的晚會。不僅如此,北京衛視春晚的古都古韻風貌與新時代首都文明的交融呈現,令人眼前一亮;東方衛視春晚從「圓」出發,360度環屏呈現當代海派風情,同時注重擴大家風家訓文化在新時代中國年中的聲量,為民族的文化自信連連打call。
2018年省級衛視春晚激戰的另一大特點是南部省臺力量的強勢逆襲。江蘇衛視春晚除每年必備的懷舊大餐外,今年格外注重綜藝IP力量的發展,並在晚會中以大筆墨突顯;時隔20年後再戰春晚江湖的浙江衛視春晚發揮創新優勢,聯動電影IP,突破性嘗試別樣賀歲品牌,共同呈現「歡樂、團圓、陪伴、和諧」的新時代家國文化主題。
東北風仍然是北方春晚的優勢力量。始終堅守地域文化特色的遼寧衛視春晚,今年更是用原創文藝作品,讓「家文化」的情感表達自然流露且無處不在。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吉林衛視春晚的移動傳播數據創歷史新高,原創語言類節目同樣取得了口碑和點擊量的雙豐收。
《2018年絲路春晚》在新一年的歷練中更精準地找到了自身的定位,既能用主題晚會的風情,立足多元民族的特色,又成功擊中大眾的審美,移動傳播指數最終位列第八,成為暢想「一帶一路」新發展的繽紛盛宴。
通過澤傳媒大數據監測可以看出,2018年各臺春晚普遍獲得了觀眾認可、業內點讚以及數據的豐收。
(作者系澤傳媒執行長)
地方菜
福建廣播 共烹佳餚
□本報記者 張福財
為在這個特別的春節裡給全省人民奉上一道特別的大菜,從大年除夕開始到元宵,福建新聞廣播攜手全省68家市縣電臺,聯合推出狗年春節特別策劃——《願一切美好如你所盼》。
福建新聞廣播總監趙林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這檔特別的節目以「福味年俗」「美好期盼」「大美福建」「錦繡人文」等板塊為主體內容,以新聞與文藝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展示社會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福建各地民俗年俗的獨特風採和文化傳承,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夢想,從而充分反映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節目中「福味年俗」板塊,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獨具閩臺特色、精彩豐富的各地年俗為題材,如「好吃」的太平燕、佛跳牆、蘿蔔糕,「好玩」的鬧花燈、板凳龍、閩南祈龜,「好聽」的高甲戲、閩劇、南音、莆仙戲……這些充滿福味的年俗,通過全省各地記者的生動講述,配以動聽的音樂,在歡樂喜慶的氛圍中讓聽眾了解福建各地獨具特色的過年風情。
「美好期盼」板塊,則由全省的廣播記者採訪各地基層百姓,讓他們說出對美好生活的心願和期盼,曬出自己的幸福感、獲得感。這其中採訪對象既有來自生產一線的工人、農民,也有戍邊值守的邊防幹警、消防戰士;既有普通的社區幹部,也有在閩就讀的港澳臺學生……他們用樸實的話語表達的心願和期盼,勾畫出的是每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更是中國美好的未來!
「武夷佔盡人間美,願乘長風我再來」「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曾幾何時,福建的美被詩意地描述著;而今,時光易逝,初心不減,福建山水的生態之美在這個特別的新春再度被挖掘,在電波中詩意地呈現著,只為讓聽眾能真正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充分展現出大美福建、清新福建、魅力福建。節目中,無論是「一杯入口,望見故鄉」的茉莉花茶,還是熱情四溢、溫暖如春的福州湯文化,無不讓人聽之心生嚮往。
在「錦繡人文」這一板塊中,福建新聞廣播精心編排許多與「年」有關的福建美食、工藝等非遺項目的匠人故事。通過一個個精緻優美的專題,展現福建的傳統文化,展現具有濃厚福建地域特色的傳統技藝,用聲音的魅力展現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神韻,帶領聽友一起「聽見匠心」。如福州名菜「佛跳牆」這期,以聲音紀錄片的形式,充分運用音效、音樂、同期聲、解說等多種表現手法,從食材獲取到烹飪過程,再到菜品由來,一個個關於美食和傳承的故事帶領聽眾了解福州人年夜飯桌上少不了的這道菜餚,繪聲繪色,娓娓動聽。又如泉州花燈、屏南「鐵枝」技藝兩期,將福建各地元宵節習俗熱鬧展現,更述說著歲月流變中人們不變的鄉土情結。
趙林說,今年推出的這檔《願一切美好如你所盼》節目在播出上也做了精心的安排。為方便聽眾收聽,同時也為發揮這檔節目的傳播效果,節目除在福建省新聞廣播頻道黃金時間播出外,還在全省68家市縣電臺的黃金時間段播出。在今年的春節,八閩大地到處都縈繞著《願一切美好如你所盼》的聲音。
聽眾周維東說,今年春節福建新聞廣播這檔節目,收聽特別有感覺,打開收音機聽到這個節目,就像在春節裡享受到了一道韻味香醇的新春美味。希望明年春節還能聽到這檔年味十足的廣播。
佐味菜
談判桌上的追夢人生
□黃海濤
中國夢是人民的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孜孜追求、不懈奮鬥的夢。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民族情感與人生情懷相連,國家夢想與個體理想相融,共同交織成一部激蕩人心、振奮國人的夢想奮鬥史。湖南衛視正在播出的電視劇《談判官》便是這樣一部心繫中國夢、踐行中國夢,將家族夢想融入民族夢想,弘揚奮鬥的主旋律現實主義力作。該劇立足中國大發展,通過聚焦謝氏集團繼承人歸國創業,湧動出鄉愁般的濃濃中華情,更以談判專家的職業故事為線索,探討「談判亦談心」的人生話題,給了廣大追夢人一股正能量的靈魂迴響。
夢想決定著人們奮發努力的方向。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牽引著中國砥礪前行的腳步。《談判官》中,謝氏集團歷經三代華人的拼搏努力,已在美國開枝散葉,發展百年,實屬不易。但他們依然心繫祖國,內心湧動著血濃於水的中華赤子情。謝氏集團的根在中國,回到祖國發展成了謝氏家族的最大心願。正如劇中謝曉飛所說,當今中國蓬勃發展、日新月異,十八藏的未來在祖國,終將回到中國發展。某種意義上,這不僅是企業戰略重心和市場的轉移,背後其實是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和全球華人之於祖國葉落歸根的現實寫照。無論走得多久、離得多遠,鄉愁永遠是海外遊子共同的情感,回歸祖國、回家是中國夢下,華人世界「葉對根的思念」。
夢的內容反映追求,體現的是抱負。《談判官》中,謝曉飛作為謝氏集團的繼承人,也作為新一代華人青年,有著年輕人的朝氣和敏銳,更打破了人們對「富二代」的世俗印象,不等不靠,敢於劈波斬浪,追求理想,做出一番自己的事業。謝曉飛骨子裡傳承了老一輩華人敢想敢幹的中國精神,同時又兼具國際化視野和市場眼光,呈現出新時代下的新思維和新作為。事實上,謝曉飛身先士卒,致力於將家族事業回歸祖國發展,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夢追求中,中國發生巨變的縮影。隨著中國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海外科技工作者和商業精英想要回到祖國發展,「回國熱」「歸國潮」已成為一種現實。劇中以十八藏為核心,打造原生態、人情味十足的旅遊度假村更難能可貴。與其說十八藏文化是一種創業模式,不如說是新一代年輕人,尤其是華人青年回歸中華文脈,通過創新手法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實幹,才能夢想成真,實現中國夢同樣需要奮鬥。《談判官》中,有兩條奮鬥主線,以童薇為代表的職業談判專家和以謝曉飛為代表的商界青年為觀眾奉獻了一部迎難而上、追尋夢想的「青春之歌」。談判行業在國外已很普遍,但在國內卻鮮為人知,且人才極為稀缺。楊冪飾演的童薇是獨當一面的談判專家,對待工作她認真嚴謹,不僅追求「贏得結果」,更在意「贏得漂亮」,展現出新時代中國女性的自強風採和職業魅力,更向觀眾說明了「夢想是靠奮鬥實現的」,朝著目標勇敢前行,一切皆有可能。劇中有這樣一個例子:童薇談判組裡的琪琪是別人眼裡的菜鳥新人,白紙一張。可就是這一張白紙,卻用她的聰慧和真誠畫出了最好的畫——擊敗談判「老江湖」,成功妥善安置收養流浪貓的老奶奶,為談判組拿下了拆遷地。
同樣,黃子韜飾演的謝曉飛也有他的奮鬥故事。劇中,謝曉飛擺脫「臉譜化」人設,有血有肉有個性,層次分明,真實呈現了一個「商二代」的責任與糾結。儘管他有缺點,桀驁不馴,個性叛逆,是令父親頭疼的「叛逆小子」,但在家族視線之外,他卻有他最真實、最動人的人性之美:勇敢善良、聰慧、樂於助人,更有擔當。劇中,這樣的細節和橋段有很多:贏了拳賽,卻將獎金贈給對手去給妹妹治病;讓出自己的頭等艙給生病的老人休息;看到病床上母親病重的樣子,他心疼流淚;將暈倒的老人送去醫院,一度被當成肇事者,遭到誤解。就是這樣一個內心柔軟、呼喚流浪貓回家找媽媽的「大男孩」,讓觀眾看到了他倔強外表無法掩飾的真性情。這份真情也正是他回國創業,即便身陷落魄困境也仍然頑強奮鬥的力量源泉。仁者無敵,事業和人生自然也就會圓滿。
《談判官》聚焦談判行業的「智勇交鋒」,也道出了追夢過程中的「談判人生」,從而拓展了「談判」的廣度與內涵,延伸到家庭、親情、愛情、成長,乃至人類自我和解上。《談判官》以「談判不是針鋒相對,是心與心的溝通」為主題,為殘酷的談判增添了情感的溫暖。同時,也將落腳點放在「談判談情亦談心」上,解析了都市男女的「談判難題」。劇中,面對童薇、商碧晨,是執著自己的初心,還是接受身邊的真情,秦天宇面臨的是愛與被愛的談判故事;夏杉杉與趙晨曦作為都市精英女性,是時下眾多年輕女性的縮影,在事業與愛情的抉擇中,兩人的反差表現亦是自我與自我的談判故事。此外,謝曉飛與謝曉天的兄弟誤解,謝天佑對兩兄弟外冷內熱的嚴父式教育,都展現了親情與成長的談判;而謝氏家族從漂泊海外闖出一番天地,到思鄉情切、葉落歸根的發展軌跡,則是落腳於鄉愁對「遊子」的牽絆。
劇中,童薇說:「談判專家最可貴的品質是真誠。」真誠是談判勝負的關鍵,是事業成功的秘鑰,亦是情感交融、實現夢想的燈塔。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國夢。在這條追夢路上,願我們真誠以待,奮鬥前行,「談判人生」圓滿幸福。
年夜飯
見證團圓時刻
□本報記者 田野
甘肅交通廣播記者周偉妮(右)在「黃繼光連」採訪。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個時候,總有一群人,為大家而舍小家,默默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年夜飯,更是作為春節最具儀式感的環節,千家萬戶在年終歲末都會為除夕夜的闔家團圓精心操辦。也許這樣的情景對於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的軍人來說,更多的是內心的失落與對家人的愧疚。
甘肅交通廣播是甘肅省收聽率、佔有率第一的廣播類媒體。在春節期間策劃了《甘肅軍嫂年貨記》這樣一檔節目,主要是因為特級英雄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此前評選出了首屆10位標兵,其中3位都來自甘肅。同時,為了傳承紅色基因,「黃繼光連」專門策劃了「我為家鄉爭光」的主題宣傳活動,並且邀請10位標兵所在家鄉的新聞媒體赴部隊進行採訪。小年剛過,甘肅交通廣播派出的「90後」記者周偉妮和同事踏上了從甘肅蘭州開往湖北武漢的列車,記錄下當代軍人與家人聚少離多的這一縮影。
1989年出生的王財,老家在甘肅武威,2008年入伍,自參軍後就很少回家過年,2014年結婚至今,從未在家陪妻兒吃過一頓年夜飯。今年春節前,經過批准後,王財的妻子帶著他們兩歲半的兒子從甘肅老家來到湖北武漢的軍營陪丈夫過年,一家三口終於在部隊團圓,也圓了全家一起吃頓年夜飯的夢。
「當時採訪了好多的軍人,王財便是其中的一位。即使在和平年代,他們幾乎每天還要經受高強度的訓練,5000米的高空跳傘、400米障礙……和王財一家在一起,聽他們說孩子只要看到穿迷彩服的人都會叫爸爸時,我感覺挺心酸的。」周偉妮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當她看到王財跑前跑後張羅的時候,「這種畫面感其實蠻好的,很貼心。這也許就是最樸實的丈夫守家國,妻子守小家吧!」
「嫁給當兵的有一點苦,有一點累,甚至有的時候心裡有些不舒服吧!有了孩子後,像孩子生病之類的,他都沒有辦法幫我,啥都是我一個人做。」王財的妻子李女士滿眼淚花地說,以前王財不在跟前,孩子也長時間見不到他,現在終於有機會一起吃頓年夜飯了,所以這次打算多做點他愛吃的菜。
李女士告訴周偉妮,因為王財在這邊待得時間長了,喜歡吃湖北這邊的臘肉、臘腸,李女士就想試一下。年夜飯的飯桌上,雖不是那麼豐盛,可既有湖北的味道,也有李女士為王財專門做的武威家鄉菜。
陪妻子買菜對王財來說,也許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兒。李女士說,王財好像也沒有怎麼陪她買過菜,也就偶爾有那麼一兩次,加起來一隻手都數得過來。這次一家三口去超市置辦年貨,只要妻子打算買的,他就趕緊跑前跑後地取袋子、拿菜筐。正因妻子為家庭的辛苦付出,妻子在他眼中顯得更加美麗。「平時遇到什麼事兒,她就在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抱怨一下,但是更多的時候還是自己一個人扛過來了,家裡有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想辦法解決,所以我覺得她心美人也美。」王財說。
周偉妮告訴記者,策劃這個節目的目的就是想借著連隊「紅色基因代代傳」和「我為家鄉爭光」的宣傳主題,讓甘肅乃至全國的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同時用最真實的採訪報導還原和平年代軍人以及軍人家庭生活的不易。
「我覺得有些感受是無法用話語表達的,用語言表述顯得很蒼白,就像這兩天看《紅海行動》的那種感受,說不出來。對我而言,對他們就是發自肺腑的感激、感動、感恩和由衷的敬佩。」周偉妮說,這次採訪使她觸動很深,深知有這樣一群人犧牲自己陪伴父母、妻子的時間,默默地為大家舍小家,守衛著我們的國家。
家鄉菜
「老廣」美食慰鄉愁
□本報記者 楊雯
都說「食在廣東」,老廣對美食的熱愛和研究聞名全國。經過一年的拍攝製作,廣東衛視美食人文紀錄片《老廣的味道》第三季於2月17日至22日(大年初二到大年初七)每晚9點10分在廣東衛視播出,全方位體現老廣「嘆美食」「嘆世界」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展現嶺南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將家鄉的味道、故土情節傳播到海內外。
之所以選擇在春節這一闔家團圓的時刻播出,是因為春節也是鄉愁最為濃烈的時刻。「鄉愁就是一個故土情節,是需要有載體的。」節目總導演李伊平表示,《老廣的味道》第三季中呈現了錯落有致的鄰居、一望無際的大海、喧囂雜亂的市場、熱氣騰騰的夜市,還有一年一度的祠堂廟會,加上最誘人的當地美食。「我想這些原生態的載體形成了故鄉的味道,就是最濃的鄉愁,這也是我們都市人的精神寄託。」
三年形成的大IP
從2016年開播以來,《老廣的味道》已經成為廣東衛視最具影響力的IP之一,廣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據廣東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林建平介紹,僅2017年,《老廣的味道》就應觀眾的要求,在廣東衛視重播了15次,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重播3次,在購買了節目版權的江蘇、重慶、遼寧、東南等衛視平臺以及騰訊視頻等網際網路平臺上,節目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視和點擊量,節目版權還遠銷到歐洲、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海外電視臺進行播放。
《老廣的味道》第一季從「鮮、偏、時、精、造」五個維度講述了多個美味故事,第二季以「一心、兩儀、三餐、四季、五味、六合、七絕」七大篇章揭開老廣的美食奧義,第三季則跨越「山海、東西、主輔、生熟、古今、雅俗」,從兩極差異到彼此融合共處,訴說老廣美食的無限可能,道盡廣東食者對家鄉美味的堅守與傳承。
「這一季節目將鏡頭聚焦回鄉涉農創業的年輕人,他們告別打拼多年的大城市,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進行農產品創業,在訪祖尋根、重溫家鄉美味的同時尋找商機。」李伊平說,與前兩季,尤其是與第一季節目不同,第三季明顯「年輕化」。「第一季節目中的手藝人很多都六七十歲了,他們堅守了一輩子,正為沒有人來承接他們的手藝而煩惱,但是這一季有不少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很多『90後』,像有想憑一己之力復興水稻的耕作者,也有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從廣州辭職的羊倌,還有子承父業回到恩平的種植戶……這些年輕人從來不談匠人精神,但是他們卻對一件事情孜孜以求,他們不是沒有選擇其他行業的機會,但是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這就是這一季鏡頭下的主人公。」
拍攝的是美食,更是生活
談起做《老廣的味道》的初心,李伊平表示,「非常簡單,就是做最接地氣的美食紀錄片。」可是要如何才能接地氣呢?這一點,從食物的選擇上就開始了。
「我們廣州人不說吃,說『食』,上面是一個人,下面是良,我們定義這個『良』的東西就是接地氣的東西。」李伊平說,「我記得環保界有一個食在當地的相關指標,也就是說,食物的生長地到餐桌的距離是越短越好的,本土的食材、原產地的味道才是最純正的味道,所以我們一直希望大家能夠愛上當地、當季的食材,這也是《老廣的味道》的價值觀。」
為了展現當地美食,攝製團隊深入廣東美食腹地,尋根溯源,挖掘原汁原味的美食美景,「把味道的每一個緯度都發掘出來,讓味道變得立體,讓畫面變得可感。」李伊平表示,所謂「明寫食物,虛寫人」,除了發現食物,更重要的是讓觀眾看見美食,看見老廣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這部紀錄片有一個特點,我們開場一分鐘要麼是食材的一些特寫,要麼是勞作的場景,一定是非常生活化的。」
在《老廣的味道》中,鏡頭裡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草根百姓,他們有趣、率真、接地氣,而且在鏡頭下非常自然,能拍出這樣的真實性和生動性,跟編導團隊的努力分不開。「我們的編導都是眼睛毒、心裡善,基本上跟主人公們情感相連,比如因為一場颱風把農作物刮沒了,我們會跟他們一起感慨,如果地裡收成良好,我們跟他們一起喜悅。」李伊平笑道,雖然老廣們面對採訪時,口才實在「令人著急」,但是通過生活化、市井化的展現,哪怕是內斂的人也不失鮮活、明快、感性、平和。
雖然已經播出三季,但是李伊平並沒有「題材枯竭」的感受,在她看來,農業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新農人在不斷湧現,新理念也在源源不斷地誕生。
把特產「推出去」
《老廣的味道》除了在收視上保持了較高水準外,更在網際網路、電商等領域引發關注。作為廣東衛視的精品IP,節目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宣傳,推廣堅守手藝製作的美食匠人,倡導良心農產品。
林建平介紹,2016年廣東廣播電視臺與聚划算、雲圖電商聯手舉辦《發現廣東·老廣味道——電商扶貧在行動》聚划算專場特別活動,以創新的「媒體+電商」深度融合營銷模式,幫扶農戶拓寬廣東農特產品銷路,在落實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創造了佳績。隨著第三季節目的播出,《老廣的味道》在「上選商城」開設同名店鋪,發展「紀錄片+電商+電視購物節目」的系統化運營新模式。
李伊平表示:「我們將繼續探索、嘗試更多的線上線下運營模式和互動方式,讓觀眾在觀賞節目的同時,能品嘗到更多廣東本土獨特地方美食,為大家帶來更好的體驗,讓遠行在外的人也能品嘗到『家』的味道。」
定製菜
豐富「老」友文化餐桌
□本報記者 張席貴
從一個攝像、兩個編導就可獨立上陣的《人間晚晴》,到現在配以前期深度策劃、實景搭臺、真人上臺的《你好老朋友》,一個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年公益欄目,今年春節期間在吉林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全新亮相,並且一經播出,便受到了老人的歡迎,實現了完美的「蝶變」。
在春節期間「火」起來
由於在春節前剛剛錄製了4期節目,《你好老朋友》欄目的策劃趙威略微舒了一口氣。2月22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趙威對前去採訪的《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無論是老欄目還是新欄目,都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
「我們特別選擇在春節期間播出,是因為春節期間看電視的人多,想利用這個機會,讓這個節目火起來。」《你好老朋友》欄目製片人謝薇介紹,《你好老朋友》由吉林電視臺與吉林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吉林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合辦。欄目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等製作成本,均屬目前吉林省此類節目之首。「聽聽老人言,歡樂在眼前」「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節目中的故事講述、觀點爭鳴、才藝展示、嘉賓訪談等環節設計合理,舞臺制景大氣時尚,後期製作細緻精良。錄製期間,嘉賓及觀眾都被全新的欄目行進方式所吸引和折服。
2月10日,《你好老朋友》第1期《歡歡喜喜過大年》節目中,邀請了一些老年人講述東北過年的習俗和各自的趣事;2月17日,第2期《我的感動是戀愛》節目中,長春老年大學的郭長虹講述了自己的相親故事;2月24日,第3期《再回首 憶芳華》是根據電影《芳華》而特別製作的,編導孫鐵映找的嘉賓全是曾經在部隊文工團工作過的老同志,節目在電影《芳華》的片尾曲《絨花》的歌聲中拉開了序幕。
從過去的1周1期15分鐘,到現在的1周1期30分鐘,《你好老朋友》每周六17時13分首播,每周日8時29分復播,可謂佔據了「黃金時間」。
最冷的冬天,最高的熱情
「我們欄目團隊現在有12個人,每期平均要協調上百個老年人,錄製的時候就更忙了,要準備服裝、道具,還要接待,為老人們準備盒飯等。」謝薇向記者介紹,雖然很辛苦,但是也有讓他們特別感動的時候,比如有一次錄製,通鋼藝術團的100多名老人,凌晨4點就從通化出發,7點趕到了長春,他們還自掏腰包,花2000多元錢租了大客車。
又比如,長春市的一個老年藝術團,在來錄製節目前還問能不能給報銷一下市內打車費。可是等節目一錄完,他們高興地對欄目組的工作人員說,「你們的節目太讓老人感動了,以後最好還能叫上我們,什麼時候都不用報銷路費了。」
再比如,春節前錄製那次,正趕上長春這個冬天最冷的3天,演播室打開所有的取暖設備,也只有11攝氏度,老人們穿著短袖上衣,卻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這讓欄目組同志非常感動。
「我們與合辦方有決心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將《你好老朋友》欄目製作成老人喜愛、同行稱道、領導驕傲的精品電視節目。」謝薇向記者介紹,吉林目前有600多萬老年人,他們特別需要一道精美的視覺大餐,所以在今後的節目中,將請更多的老年人走進演播室,讓他們體驗到人在電視前,電視裡有自己的感覺,從而帶動更多的老年人走進《你好老朋友》。
老年節目踏上新徵程
「截至2016年年底,吉林省的老齡人口比例已達到了19%,7%就屬於老齡化社會了,11%是重度老齡化社會,吉林的狀況是嚴重老齡化。」趙威向記者介紹,辦好一檔老年欄目,對於吉林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吉林電視臺投入資金,專門為吉林的老年人開辦的欄目《人間晚晴》成為了電視上的一抹亮色,這也是《你好老朋友》的「前身」。2006年,電視臺進行了頻道制改革,公益欄目的運營遇到了較大困難,因為收入相對較低,《人間晚晴》暫時停辦了。
2009年,時任吉林省老齡辦主要領導詢問了《人間晚晴》製作的情況。當他們得知暫停的原因是由於經費緊張,不得已而為之時,便立即與吉林省民政廳、吉林電視臺溝通協調,並在經費上給予了一定的支持。至此,停辦了近4年的《人間晚晴》,於2010年又復播了。
吉林電視臺臺長謝榮提出,電視欄目要適應時代發展,要適應業態變化。2017年春節剛過,欄目組主創人員就分赴國內兄弟電視臺學習、取經,開闊視野、解放思想,之後形成了詳細並具有可行性的「改版方案」,後經多次召開不同層次的研討會,以及吉林電視臺和各涉老部門相關領導的反覆研磨,最終決定於2018年春節,將《人間晚晴》正式更名為《你好老朋友》,與廣大電視觀眾見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