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螳螂財經 白草
「等賺到錢後,我想開一家自己的咖啡店,平日裡曬曬太陽、喝喝咖啡,過自己的小日子。」
現實中,還有不少人抱著這種愜意的想法,給老闆打工打累了,攢夠錢就立馬辭職開家咖啡店,從此詩與遠方。我一些朋友,就沒少吹過類似的小資情調。
下面幾個故事,或許會讓他們對咖啡創業改觀。喜好,絕非賴以任性的資本。
一、熬店太難了
其實我一直保持著危機意識
Tony,28歲,做咖啡8年,新店店長
如果要開店,我一定會先保證自己是盈利的。市場、產品、店鋪定位、宣傳,各方面都要到位,這些都會影響到收入。
今年4月份,我剛從普通吧檯長變成這家新店的店長。8年咖啡生涯第一次當咖啡店主理人,我本來躍躍欲試,不巧疫情剛結束,新店生意非常不好。
剛經營時,店裡收入比店租還少,加上員工費材料費,每天都在倒貼錢,倒貼率高達40%-50%,兩個月虧損近10萬。因人手不夠,我必須暫代吧檯長,很難抽出時間打理店鋪,最讓我崩潰的是,老闆在新店開張兩個月後完全放手不管了!
這段時間,我既要照顧店裡日常生意,又要抽空分析店鋪運營數據,思考為什麼生意差、客流少,又要怎麼去調整。因為疫情導致前2個月虧損嚴重可以理解,但第3個月還是這個鬼樣子,就是我的責任。
其實我也想過做宣傳,可是老闆不關心不跟我對接,宣傳預算我不可能自己填,最多自己設計海報列印出來。這幾個月我真的是靠自己口口宣傳,放低姿態去跟客人溝通、打哈哈,再力所能及的給點小好處,就求著維護好關係,順帶有點宣傳效果。
想要做的得不到落實,我只能佛系開店,一個人熬了半年,才熬到店鋪現在完全盈利。熬店期間,我幾乎沒跟別人說過難處,只有通過玩遊戲和遛狗解壓。
現在店裡是有起色了,老闆前幾天終於過來管店了,但我其實一直沒有底氣。店鋪運營成本非常高,沒有危機意識的話,一放鬆可能就馬上垮掉,說不定下個季度就會掉。
二、我想開咖啡店,但賺不到錢
只賣咖啡生存不下去,方法要變
劉先生,33歲,文娛創業人
我一直想開家咖啡店,但現在還是停留在想法上。
前些天我還剛跟兩個朋友吃個飯,他們都是開咖啡店的老闆。原來兩人關係挺不錯,自從都在廣電邊上開店後,老死不願相往來,就因為要搶廣電周邊那點生意。市場是固定的,如果今天他店裡能賣出100份咖啡,另一家就賣不到一半。
而且開咖啡店其實賺不到錢,實體店租那麼貴,運營成本太高。一家百平店面,算上材料費、人工費、店租,光靠一杯咖啡的利潤,有大量消費者購買都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我認識的一個老闆月入30萬,但員工幾乎不可能有五位數。
那種幾平小店能賺到錢,店租不貴,一臺咖啡機一個員工,這樣走量銷運營模式就不怕賠本。如果像三頓半那樣在線上賣咖啡,節約的成本會更多。
我還認識一個朋友,她不僅賣咖啡,還在店裡賣衣服,這種體驗式運營搞下來,賺的錢更多一點。
當前餐飲市場所流行,恰恰就是重體驗的顏值經濟。人們買咖啡,其實不單純是為了喝,有時是為了一種體驗,比如星巴克,國際大牌會讓人覺得自己低成本接觸了高大上。如果咖啡店設計精美,是能夠吸引人主動進來並自願成為常客的,他們還會拍美照發朋友圈,相當於免費為咖啡店做宣傳推廣。
客戶進店買咖啡,買的不僅僅是一個飲品,更多的是那15分鐘體驗。
所以實體店更適合賣場景,發展多邊業務,只靠賣咖啡來賺錢太難了。
三、明天我的店就可能倒閉
現在開咖啡店,比以前難太多
時光拾荒者,34歲,做咖啡13年,名下3家店
咖啡行業變化很快,我又屬於很笨的那類人,也許明天我的咖啡店就會倒閉。
我05年大學畢業,專業是美術,07年開始做咖啡。當時人生沒有規劃,畫室也沒做了,正好大學旁有家咖啡店要轉讓,既能歇腳,又方便朋友聚會,店租也便宜,我就借錢湊了5萬把店接下來,每一年都往店裡加新東西,想打造成一個充滿想法和個性的空間。
開始時真的什麼都沒有,沒生意也沒客戶,更沒錢僱員工,我自己洗杯子就洗了七八年。通過慢慢積累,和客戶交朋友,進入各種圈子,我的店像深夜食堂一樣,開始漸漸盈利。幸好當時房租低,忙時就請學生兼職,周邊也沒有競爭,能夠勉強維生。
2014年,我在市中心的商業老街盤下一個二樓店面,傾注收集三年之久的大學建築廢料,在毛坯房裡沒日沒夜搞設計和裝修,早出晚歸三個月,終於有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店。
另外兩家店,我也是這樣捯飭的,畢竟自己的咖啡店,只有自己才能設計出個性來。很幸運,不少朋友喜歡這種風格,逐漸就有了一大波熟客,還有很多跨界的朋友與我們店進行合作。
但即使有這麼多人支持,難題依舊很多。其實咖啡本身不賺錢,是個非常難做的生意,消費群體比奶茶小太多,商業區租金又太高,一個月都不一定能賺回本。幸好有星巴克、瑞幸等大品牌慢慢培養出了國人喝咖啡的習慣,年輕人也喜歡喝咖啡了,今年店裡剛增加西餐,一起都在向好的方面走。
我的店目前還處於初始階段,店鋪管理、品牌運營、咖啡銷售等方面都不成熟,很多同行用時比我短上幾年,成績卻比我高很多倍。因此有時候,我會非常焦慮,甚至想過放棄,不知道能幹成什麼樣子。
但是,我的字典裡沒有不幹這個字。沒有才華,笨拙的努力也要繼續往前走,實幹一點不整虛的,努力提高執行力,努力去學習行業新知識新模式才行。所以我一直督促自己,明天我的店鋪就可能倒閉。
四、關鍵在於用心和懂商業邏輯
做咖啡不能是純愛好
阿信,32歲,2年咖啡,重新創業
咖啡只是一個載體,更重要的是往裡加入文化,可以加音樂、藝術、文學等等,這是我覺得咖啡最有魅力的地方。所以我兜兜轉轉那麼久,還是做回了咖啡,因為它最包容,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都是做咖啡的。
但做咖啡又不能是純愛好,需要懂其中的商業邏輯。畢竟咖啡是一門生意,想要生意可持續,就得懂商業懂市場。
比如咖啡館的菜單組合,我一直覺得自己店裡產品很單一,只有飲品,這樣無法吸引更多客戶。因此,我花費大半年時間走訪了全國近百家餐飲店,包括上海、深圳的咖啡、奶茶、西餐店,最後在菜單上增加輕食、小吃、下午茶等產品,效果還不錯。
遇到瓶頸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客戶需求是什麼,去走訪學習。跟客戶聊天自然能收到反饋,我們前期後期工作做的好不好,也只有客戶用嘴和腳投票出結果。
最讓我驕傲的就是當年興趣所致的失戀音樂會,居然辦了四年。每年都會有一大批老朋友到現場支持我們,這真的很不容易,每個人都有事要忙,但那一天老熟人會排除萬難,甚至從千裡之外趕來參加,這讓我們很感動。畢竟第四年差點就辦不成了,主辦人一個在海外,一個忙於工作。
或許,是我們的真誠打動了他們,因為每一個環節我們都會用心去做,去想各種辦法探索、滿足、拓展大家的共性,比如在請音樂人、選歌、選合作方上面精挑細選,也有朋友每年都會貢獻獎品。
我覺得,創業還是要有夢想的,生活已經那麼辛苦,沒點信心還怎麼活啊。不盈利的時候有,但是要想辦法扛過去,多想怎麼做到賺錢,為什麼能賺錢。
五、咖啡賽道小資難活
誠然,咖啡創業可以是一門基於興趣愛好的生意,也是一門很有賺頭的生意。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近幾年中國咖啡消費年均增速達15%,而世界僅為2%,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更會突破2171億元。
但這絕非咖啡創業沒有門檻的證明,反而說明門檻很高,畢竟賺錢的活最不缺人氣,人多就意味著競爭激烈。
一方面,星巴克、瑞幸、COSTA COFFEE、太平洋等大品牌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
中國咖啡消費15%的年增速固然與國民人均消費咖啡數遠低於發達國家有關,但大品牌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地培養國民習慣,開拓中國市場,有目共睹。它們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網際網路+咖啡」模式的領頭羊,主導線上新零售。
早在2018年,瑞幸咖啡牽手騰訊跨界營銷,開設 「這一杯,QQ愛」AI咖啡快閃店,隨後兩者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助力建設瑞幸咖啡「智慧零售」。同年,星巴克喝阿里巴巴正式宣布達成新零售全面合作。
另一方面,咖啡賽道的玩家,並不局限於咖啡品牌,而且花樣頻出。
截至目前,擁有麥咖啡的麥當勞門店在全國已突破3200家,更晚推出「K Coffee」的肯德基門店數量已達6534家,僅次於瑞幸和星巴克,且去年售出咖啡1.37億杯。
2018年末,新式茶飲奈雪率先推出咖啡類奶茶,喜茶、蜜雪冰城緊隨其後。2020年10月,長沙兩大網紅——茶顏悅色與三頓半聯名開店,新式中國茶與新式中國線上精品咖啡強強聯合。
2019年9月,中石油旗下易捷便利店和連咖啡一起,推出了全新的咖啡品牌——易捷咖啡,小程序同步跟進。今年年中,百年中藥店同仁堂瞄準年輕人健康焦慮,推出知嘛健康咖啡館,集餐飲體驗、商品售賣、看病抓藥、健康諮詢為一體。
由此看來,咖啡賽道不僅人員方面水深,咖啡品牌、餐飲零售、新茶飲、傳統大企等玩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玩法也涉及門店零售、多重體驗、線上新零售,阿里、騰訊、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早已插足。不熟悉遊戲規則的小資,憑什麼「初來乍到」?
目前中國咖啡市場遠未完全開發,仍有不少紅利可挖,新創業者或許覺得既看到機會,又能滿足喜好,但還是很難繞開死循環:賣咖啡需要綁定高人流與中高消費群體,對應的,門店運營成本必定高昂,而單賣咖啡賺不到錢,增加多邊業務極其考驗創業者的跨界能力,更別提做品牌得先做產業鏈。
公開數據,2020年咖啡服務行業的閉店率達到83.3%。就在今年,一度瘋狂開店的瑞幸咖啡撤掉北京門店80家,相當於北京門店關了近1/5。連鎖咖啡品牌漫咖啡連續關店,9年前韓商辛子相放出豪言,未來10年內中國會有超過3000家的漫咖啡門店,去年只有190家,如今已然末路。
大品牌尚且如此,83.3%的閉店中有多少小資埋骨,不必多言。
現在一時興起,貿然想開咖啡店的人,沒有對咖啡行業透徹的理解,不懂當前遊戲規則,或許是去體驗血本無歸。